01 開辟海外市場的開辟是什么意思(開辟與開拓什么區別)

时间:2024-06-02 03:53:28 编辑: 来源:

開辟與開拓什么區別

一、意思不同

“開拓”意思是:指開發、拓展,從小到大地發展、擴大。

“開辟”意思是:原指宇宙的開始,現指打開通路、開拓發展。

二、用法不同

1、開拓:通常用于表示從小到大地發展。

例句:這次我們到海外開拓市場,對公司的前途影響很大,希望大家盡力而為。

2、開辟:通常用于表示從無到有地發展。

例句:人生的路是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

擴展資料

“開辟”的近義詞:開創

拼音:kāi chuàng

意思是:發展、擴大、創立,指創建國家,也泛指創業。

用法:通常在句子中作謂語或賓語。

例句:我們要憑著自己的雙手,開創美好的明天。

開辟的意思是什么 開辟造句 近義詞反義詞

開辟的意思: [kāipì]

1.打開,打通,開創(場地、道路、局面等):十月革命~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2.開發:~荒地。

開辟百科解釋:

開辟,漢語詞匯,動詞。拼音:kāipì釋義:1、指宇宙的開始。古代神話,謂盤古氏開天辟地。3.開發;開拓。4.開創;創立。5.開啟。6.打開通路。開辟是指打開通道;開拓擴展。開辟強調從無到有地打通、創建。如:湖南衛視開辟鉆石獨播劇場。

開辟的詳細解釋: 開辟 [kāi pì]

見“開辟 ”。

亦作“開辟 ”。指宇宙的開始。古代神話,謂 盤古氏 開天辟地。

《太平御覽》卷一引《尚書中候》:“天地開辟。” 漢 揚雄 《法言·寡見》:“所謂觀,觀德也。如觀兵,開辟以來,未有 秦 也。”《后漢書·應劭傳》:“開辟以來,莫或茲酷。” 宋 葉適 《中塘梅林天下之盛也聊伸鄙述啟好游者》詩:“問誰始種此?豈自開辟初!”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二篇:“惟《梁史平話》始于開辟,次略敘歷代興亡之事。”

開發;開拓。

《國語·越語下》:“田野開辟,府倉實,民眾殷。”《詩·大雅·江漢》“式辟四方” 漢 鄭玄 箋:“命 召公 使以王法征伐開辟四方,治我疆界於天下。” 鄭觀應 《盛世危言·公法》:“ 中國 為五洲冠冕,開辟最先。” 趙樹理 《三里灣·從旗桿院說起》:“ 三里灣 是個模范村--工作開辟得早、干部多,而且干部的能力大、經驗多。”

開創;創立。

宋 吳炯 《五總志》:“﹝ 黃庭堅 ﹞至中年以后,句律超妙入神,於詩人有開辟之功。”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緒言:“當大地凝結百數十萬年之后,幸遠過大獸大鳥之期,際開辟文明之運。” 楊朔 《迎春詞》:“一位頂天立地的巨人站出來,引導著人民掃清攪天風雪,開辟出人類歷史上空前未有的頭一個春天。”

開啟。

漢 張衡 《西京賦》:“大夏耽耽,九戶開辟。” 宋 曾鞏 《讀書》詩:“昔廢漸開辟,新輸日收藏。經營但亹亹,積累自穰穰。” 明 呂坤 《逝者吟》:“戶扉日開辟,有樞為轉移。”

打開通路。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三》:“﹝ 喻士珍 ﹞使蠻用五千人,日開辟 川 路,由此致 南詔 ,擾攘 西蜀 。” 清 俞樾 《小浮梅閑話》:“僧口授《多心經》一卷,令 奘 誦之,遂得山川平易,道路開辟。” 魯迅 《熱風·隨感錄六十六》:“什么是路?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

開辟的近義詞: 開采,啟迪,開荒,開拓,拓荒,啟發,誘導,啟示,開發,斥地,開墾,開導 開辟的反義詞: 廢棄 開辟造句:

1、改革開放的新時代為年輕人施展才能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2、新上任的總經理勇于開辟新市場,為救活公司作出了突出貢獻。

3、劉伯承、鄧小平率領大軍進軍大別山,開辟了大別山根據地。

4、工商企業應重視開辟農村市場。

5、最近,首都機場又開辟了一條國際航線。

6、我們又開辟了一條上山的新路線。

7、改革開放政策為各行各業的人們開辟了施展才干的廣闊天地。

8、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先驅者曾篳路藍縷地開辟荊荒。

9、市政府將把這一帶開辟成為高科技園區。

10、我國的民主政治為經濟繁榮開辟了一條康莊大道。

11、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為中華兒女奔向二十一世紀開辟了錦繡江山。

12、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給我們開辟了一條到達理想境界的道路。

13、正邁向自己開辟的道路。

14、只要這些水源能得到充分利用,我們不但有把握收復被沙漠吞噬的良田,而且還能在大沙漠里開辟出新的綠洲。

15、理想是人,開辟嶄新天地。

16、理想是人,開辟嶄新天地。

17、所以,我會走在天空下面,走在兩人為我開辟的天空之下。

18、同志們,勇敢向前進,在斗爭中百煉成鋼,為開辟自由的道路,挺起胸膛走向戰場!

19、我們的忠言是:每個人都應該堅持走他為自己開辟的道路,不被權威所嚇倒,不受行時的觀點所牽制,也不被時尚所迷惑。

20、愿我們共同開辟一快愛的土壤,讓幻想的種子結出現實的甜果。

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要求更大的海外市場和黃金。是這樣嗎?

最直接的原因是奧斯曼土耳其壟斷了路上貿易路線,所有來往于歐亞的商隊都要繳納巨額的稅金。使得極度依賴香料的歐洲人的生活受到了嚴重影響,歐洲諸國曾經向奧斯曼土耳其發動過數字戰爭想以此重新打開貿易路線但是都以失敗告終。此時以葡萄牙為首的西歐轉而開始將目光方向海洋,地理大發現時代也由此開始。

整個地理大發現時代分為2個階段

第一個是資源掠奪階段,代表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西班牙殖民美洲掠奪大量黃金與奢侈品。葡萄牙則殖民印度和動態南亞掠奪黃金、香料。掠奪階段雖然讓西班牙、葡萄牙在短時間內劇集了巨大財富,但是卻使得殖民地矛盾此起彼伏,而西、葡兩國國內財富集中在少數貴族手中社會貧富差越拉越大,最后逐漸由盛轉衰。

第二個是貿易殖民階段,代表是英國和荷蘭,英國在英、西大海戰中擊敗西班牙從此奪取了北海的海權,荷蘭以海運業起家發展出了包括銀行、政權公司在內的一系列近代經濟模式逐漸得到強大,到17、18英國、荷蘭分攤了西、葡在美洲、東南亞、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英國的發展是典型的殖民發展,大量對殖民地進行移民與減輕國內人民壓力與對殖民地的鞏固統治。

2者的不同之處是,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政策是盡可能的掠奪殖民地資源。英國、荷蘭的殖民政策是移民發展在不觸動自己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促進殖民地的經濟發展使其服務于己。另外英、荷時代隨著法國、德國、意大利等西歐國家的陸續崛起迫使英、荷2國必須發展科技與工業才不會重蹈西、葡的覆轍,最后逐漸演變成科技、工業社會制度之間的發展競爭。

世界市場是什么意思

世界市場是指通過國際間的買賣而使各國國內市場得以聯系起來的交換領域

世界市場的逐步形成和擴大,是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乃至世界歷史發展的重要內容

世界市場的產生和形成過程,是資本主義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也是國際貿易從區域性貿易發展成為囊括整個世界范圍的歷史

資本主義創造了世界市場,世界市場的形成滿足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

1、原因: ⑴第二次工業革命本身促進了通訊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條件;同時,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鞏固和擴大了機器大工廠,提高了工作效率,推進了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擴張,最終形成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⑵資本主義經濟的本質特性是世界市場形成的根源

市場是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主要載體,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就是資本主義市場的擴大,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實質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物

⑶交通運輸業的空前發展,是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主要依托

⑷以機器大工業為中心的世界城市與世界農村對立的國際分工體系趨于成熟,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客觀條件

2、形成過程: ①從16世紀到18世紀中期——世界市場的萌芽時期 此間起到決定作用的是新航路的開辟

原先局限于地中海、波羅的海貿易,擴展到大西洋,隨著西方殖民者的海外貿易和殖民活動,歐洲、亞洲、美洲、非洲逐漸聯系在一起

地區間的聯系加強

此處所指世界市場是資本主義早期發展時期極力開辟海外市場的種種表現和貿易的跨國現象,并不是說世界市場已經形成,因為工場手工業時期的生產力水平,還不足以改造全世界

②從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60、70年代——世界市場擴展時期 此時期,具有決定作用的是工業革命

海外市場的擴大,商品需求的激增,提出了生產技術的變革要求,于是發生了工業革命;而工業革命在英國的開展及向其他國家的擴展,提高了生產力發展水平,資本主義各國為奪取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世界

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爆發,說明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此時期進入世界市場的商品發生重大變化,如棉紗、紡織機、鐵制品、運輸工具及各種工業半成品,還有各種資本主義發展所需的原材料

盡管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但其經濟已越來越按同一市場的運行機制運行

由于當時資本主義工業化尚處于早期階段,世界還未被瓜分完畢,所以世界市場只是初步形成

③從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世界市場最終確立時期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列強加緊爭奪原料市場、商品市場和投資場所,掀起一股瓜分世界的狂潮,亞、非、拉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在經濟上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一部分,世界市場最終確立

資本輸出成為國際經濟往來的主要特征

世界市場的形成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對各國、各地區的經濟增長和國際關系的加強產生了推動作用

3、歷史作用 它的形成對各國、各地區的經濟增長和國際關系的加強產生了推動作用

首先,促進了世界各國社會生產力的蓬勃發展

其次,進一步推動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客觀上促使東方國家新的社會經濟結構發展壯大

再次,加強了世界各國社會經濟的相互聯系,導致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近代不平等條約中的開通通商口岸到底是什么意思?

近代通過不平等條約開通的通商口岸,是中國被迫開放的一些城市,外國人可以在這里傾銷商品,掠奪原料。其他城市是不可以的。但是《馬關條約》簽訂后,因為有一條規定:設立工廠,產品運銷內地可以免收內地稅。所以全國各地都可以賣洋貨了。

不開通的城市不能賣洋貨和近代我們國家的“閉關鎖國”政策有關。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