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清朝前期,朝廷特許的對外貿易商行(廣州十三行的歷史發展)

时间:2024-05-29 05:57:48 编辑: 来源:

中國古代海外貿易止于什么時候?

止于1840年鴉片戰爭前

鴉片戰爭后,外國資本主義勢力侵入,中國古代獨立自主的海外貿易逐步變為半殖民地性的海外貿易。

中國古代海外貿易

1840年鴉片戰爭前中國歷代經海路同外國所進行的商品交換活動。它是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造船航海業的進步而不斷發展的,成為古代中國對外經濟聯系的一個主要渠道。

歷史沿革 中國的海外貿易歷史悠久。早在秦漢之前,中國已同近海國家有了貿易往來。漢代商船已遠達印度東南海岸,并同印度支那半島、馬來半島、馬來群島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直接的海上貿易關系。魏晉時期,北方曹魏同日本、江南孫吳同印度支那半島諸國也經常有貿易往來。南北朝時期,中國同沿中印航線各國的貿易更為頻繁。

隋唐時期,因“絲綢之路”阻塞和陸路交通困難,海外貿易空前繁榮。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中國商船的遠航已由印度半島延伸至波斯灣。中國同印度支那半島、馬來半島、馬來群島、印度半島和阿拉伯半島等國的貿易頗為發達。唐代同日本、朝鮮的貿易也十分活躍。自630~894年,日本遣唐使來華達13次以上,往返均攜帶大批商貨。宋元時期,海外貿易更加繁榮。據南宋寶慶元年(1225)趙汝適《諸番志》記載,宋代與50~60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據元汪大淵《島夷志略》記載,元代同近百個國家和地區發展了海上貿易關系。這些國家和地區涉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廣闊海域。

明代,據《明史·鄭和傳》記載,自1405~1433年,鄭和(1371~1435)七次出使“西洋”,遍及今北印度洋及其沿岸,包括孟加拉灣及其沿岸,印度半島,阿拉伯海及其沿岸的30多個亞非國家,中國船隊直達東非海岸。這一壯舉,使中國古代官方貿易達到高峰。明中葉后至清代前期,中國海外貿易因“海禁”和“遷界”而走向衰落。與此同時,歐美各國相繼來華貿易。葡萄牙(1518)、西班牙(1575)、荷蘭(1604)、英國(1637)、法國(1660)、美國(1784)以及丹麥、瑞典和德國等均先后與中國通商貿易。它們在中國建立商館、開設商行,成為清代海外貿易的主要國家。

[鄭和西航示意圖]

貿易港口 隨著海外貿易關系發展,中國貿易港口遍及沿海各地,進出口商品不斷增多。主要貿易港口有:廣州、泉州、福州、漳州月港(今福建龍海海澄)、杭州、揚州、明州(又稱慶元,今浙江寧波)、楚州(今江蘇淮安)、秀州華亭(今上海松江縣)、溫州、江陰軍(今江蘇江陰)、澉浦(今浙江海鹽南杭州灣北岸)、上海、登州(今山東蓬萊)和密州板橋鎮(今山東膠縣)等。其中,以廣州、泉州、杭州和寧波最為重要。出口商品多為手工業品和農產品,主要有:絲綢、瓷器、茶葉、土布、金銀器皿、金屬制品、錢幣及各種生活用品等。進口商品多為奢侈品,主要有:各種珍寶、香料、藥材、毛織品、棉織品、棉花及各種雜貨等。18世紀以后,還有大量鴉片輸入。

[元代泉州港]

經營方式和管理機構 中國古代海外貿易分官方貿易和私人貿易,以官方貿易為主。其中,以朝廷間互贈禮品形式出現的“朝貢貿易”和隨之而來的“隨貢貿易”,是官方貿易的主要形式。其次是官府采辦,即由官府派遣專人出海貿易,以謀取奢侈品和厚利官府采辦是“朝貢貿易”的補充。

私人貿易早于官方貿易。最初為濱海商民進行的近海貿易。以后,逐步由近海伸向遠海。自明中葉以后,由于商業資本發展和官方貿易衰落,私人貿易漸趨重要。私人貿易有合法和走私兩種形式。合法貿易是在官府控制下進行的,有種種限制。因此,走私貿易是經常存在的,明清海禁時期,私人貿易則多以走私方式進行。從事私人海外貿易者,有權貴官吏、大商人、中小商人和游民等。宋元間,稱從事海外貿易的民間商人為舶商,在戶籍上稱為舶戶。明清間,隨著私人貿易發展,還出現了由官府特許居間貿易的壟斷商人或團體。

[爪哇市場上的中國商人(明代)]

中國古代海外貿易管理機構有市舶司和海關。自唐迄明是由市舶使、市舶司進行管理。唐于 714年在廣州設市舶使。宋于971年在廣州始設市舶司,其后分別在八個主要港口設置市舶司、市舶務或市舶場。元代,先后在七個主要港口設立了市舶司,還規定了市舶條例1293年,正式制訂了《市舶法則》23條(實際22條),1314年,又修訂重頒了《市舶法則》22條,進一步完善了市舶管理制度。明代承宋元舊制,仍由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

清代始設海關。1684年,清廷廢除海禁。1685年,開澳門、漳州、寧波和云臺山四港對外通商,并分別設立粵海關、閩海關、浙海關和江海關。清廷還制訂了一系列關稅稅則和管理辦法。從此,海關代替歷代市舶機構管理海外貿易。以后,鑒于西方殖民主義者的違法行為,清廷于1757年只準廣州一口貿易,由粵海關加強管理,直至鴉片戰爭后才開五口通商。

鴉片戰爭后,外國資本主義勢力侵入,中國古代獨立自主的海外貿易逐步變為半殖民地性的海外貿易。

伍秉鑒為何可以在粵商中脫穎而出成就世界首富?

伍秉鑒是福建人,生于廣州。他的父親伍國瑩曾是十三行總商潘啟官的賬房先生。伍秉鑒所創立的怡和行,以及積累的巨額財富一直是個謎。

清代的怡和行具有很大的生意,嘉慶年間他接辦其兄伍秉鈞的行務,進而為十三行首席行商。

后來清朝政府改革行商制度,他與盧文錦同任總商,進而成為總商之首。

伍秉鑒到1834年時,宣稱有資產2600萬元,富甲天下。

西方學者稱其為“世界上最大的商業資財,天下第一大富翁”,可以說是一個跨國大財團,在西方商界享有相當高的知名度。

清朝初年,繼續延用明朝的海禁政策,安海這個出入口被封起來了。這就是伍家離開安海的背景。伍秉鑒的家族是一個有濃厚商業意識的家族,他的祖輩曾經在康熙年間就移居廣州謀生。

其實,當年伍家最有商業頭腦的是伍秉鈞,他偏偏比較短命,伍家最終選擇了伍秉鑒成為“怡和行”新的掌門人。

事實上,很多人并沒有看好伍秉鑒,有人甚至斷言,怡和行會敗在伍秉鑒身上。

那么,為什么后來伍秉鑒成為了世界首富呢?主要還是這么四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吝嗇,可能是伍秉鑒的“專利”,為了省錢他居然給妻子買假首飾,但伍秉鑒卻曾經給他的美國義子約翰·福布斯50萬銀元,幫助他創立了旗昌洋行。類似于這樣的慷慨之舉,在外商中廣為流傳。

外國有個“高老頭”,中國有個伍秉鑒,這兩個商人雖然國籍不同,語言不同,但在吝惜財物方面卻是那樣酷似,就像是一個模子倒出來的。

從牙商發展到行商的伍秉鑒,經常從國內長途販運批發商手中購買大批生絲,托付給由他選準的外商,運到加爾各答去銷售,又從那里購買大批英國貨運回廣州,從中牟取利潤,終于積累了巨額的商業資本,變成了暴發戶。

看來,伍秉鑒確實很會做生意,但是,吝嗇才是伍秉鑒的“專利”。

有人形容吝嗇時,常說:一分錢掰作兩半用。伍秉鑒的吝嗇不是這樣的。為什么要把一分錢掰作兩半用呢?

有一個故事很有意思。

某天,伍秉鑒的妻子李慧蘭,發現她身上的首飾和匣子里的首飾都不翼而飛,便趕忙跑去準備告訴夫君。

伍秉鑒這時從外面回來了,給她帶回來一些不知從哪買的假首飾。

而那些真首飾,則早被他收撿起來,也不知派什么用場了。

李慧蘭氣得直哭,她把那些膺品扔得滿地都是。伍秉鑒默默站在那里,似乎自知理缺。其實,他是在想,自己總有一天會說服她的。

伍秉鑒站了一會,想起什么,又在地上把那些假玩意一個不漏地撿起來,然后走出去了。

李慧蘭以為自己的夫君可能是改變主意,要把真首飾替她拿回來。

不料伍秉鑒是認為這些假玩意,扔了實在可惜,又拿去退給了賣主。

當時流傳有“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的說法。

32歲的伍秉鑒就接手了怡和行的業務,伍家的事業也開始快速崛起,伍秉鑒成為了十三行行商們的領頭人總商。

伍秉鑒是一位商業奇才,在他經營怡和行時,同歐美各國的重要客戶都建立了緊密的聯系。他既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官商,又懂得依靠西方商人的貿易發財致富。

事實上,他的商行同外商聯系最為緊密,他可以在東印度公司、散商和美商中左右逢源。

伍秉鑒還曾經給他的美國義子約翰·福布斯50萬銀元,幫助他創立了旗昌洋行。此人日后成為美國著名的鐵路大王。

類似于這樣的慷慨之舉,在外商中廣為流傳。

在很多外商看來,伍秉鑒已經成為財富的化身,他的商名“浩官”,也成了發財致富的同義詞,連美國波士頓的一艘商船,也以冠上了“浩官號”的名稱而自豪。

但像伍秉鑒這樣的官商,在清朝皇帝和百官眼中,只不過是可隨意盤剝的商人,朝廷和地方官員不斷尋找各種借口,迫使行商們“主動報效”或“認捐”。

伍秉鑒對官吏借端勒索非常頭痛。又一次,他承保的一艘公司船,被海關官吏發現有兩對表未納稅。

他企圖繳180元了事,海關監督卻罰他納稅50倍。說明伍家這時已成為官吏勒索的目標。

只是當時還是伍氏家族的全盛期。伍秉鑒與受昌、紹榮父子在前人創業的基礎上,極大地擴張了伍怡和的家業,成為富甲天下的豪商。但是伍秉鑒已經覺得心力憔悴,已經開始培養繼承人了!

其二、伍秉鑒非常重視家族企業繼承人的培養和鍛煉,自己五十多歲就主動退休了!

嘉慶年間,伍秉鑒就已經列為總商之首,登上首席行商的位置。后來,為了表明他的實際領導權,他曾召集全體行商來處理一艘散商船的棉花交易。

此后數十年間,他一直居于行商首領的地位。

道光年間,伍秉鑒為了避免怡和行務的操勞、公行事務的閑擾和清朝官吏的勒索,確保伍氏家業的綿延,多次謀求擺脫行商身份,物色子弟代充。

但當時行商退休也成了清朝官府勒索的財源,最后他還是通知公司,怡和行務今后將由他的第四子伍受昌來管理。

從此,伍秉鑒告老,由其四子伍受昌繼承行務和公行總商。1833年伍受昌病逝,由五子伍崇曜接任行商和總商。

伍受昌聘任總商的這一段時間,實際上伍秉鑒仍掌握著怡和行行務,以及公行的實權。

伍家與英、美商家每年貿易額達數百萬。伍秉鑒是英公司的“銀行家”和最大債權人。

英國的公司管理者在每年結束廣州的交易,前往澳門暫住時,往往將存款和金銀交伍秉鑒保管。

其公司有時資金周轉不靈,也向伍家借貸。同美商關系更為密切。1834年英公司退出廣州貿易以后,伍家也退出與其他外商的一切貿易,只同美商旗昌行合作,由旗昌洋行將其貨物運銷歐美、印度各國。

伍怡和標記的茶葉,在美國可以賣得高價。此時的伍秉鑒被公認為是19世紀上半葉最富有的外貿商人。

首富想退休,為何退不了?

要知道,以首富之身而能避免超級風雨,自古至今都是少有的。

縱觀歷史,首富的交椅,還真是不好坐的。

1826年,這一年是大清帝國道光六年,一位不僅在帝國內部,且被當時的西方人敬奉為傳奇人物,也就是58歲的帝國首富伍秉鑒在廣州宣布:老爺子我,要退休了。

伍秉鑒的祖上從清朝初期移居到了廣州,到了伍秉鑒本人已是移民的第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