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清朝朝貢貿易的影響(明朝鄭和下西洋,引進外國作物和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分別產生了什么影響)

时间:2024-06-02 13:45:33 编辑: 来源:

朝貢貿易對熱衷于此的清朝有什么大的影響?

答辯人:石齊,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吉窩女社青年協會會員。

朝貢貿易自先秦時期就已存在,是古代東亞和東南亞一種特殊的政治附庸和經濟合作關系。自古以來,少數民族政權都要向華夏政權納貢,貿易只是附屬品。此后,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原王朝開始與周邊小國進行朝貢貿易。至于清朝,朝貢貿易還是層出不窮,那么清朝為什么還熱衷于朝貢貿易呢?

第一,朝貢代表了中原王朝的臣服和認同,清朝發展朝貢貿易的主要目的就在這里。眾所周知,清朝是滿清建立的政權,積極發展朝貢貿易,有利于自身的合法性。當然,上天入地的觀念也是滿族統治者接受儒家文化的結果。

第二,清朝的國家主權意識不斷強化。朝貢貿易不僅有利于促進彼此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而且加強了對周邊附屬國家的控制。可以說,在清代,朝貢貿易的數量已經成為衡量兩國關系的晴雨表。

第三,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穩定東南沿海地區,清朝實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的實施必然會影響其與周邊國家的貿易。一方面清朝統治者對稀世珍寶等奢侈品有需求,另一方面雙方也需要一些必要的貿易往來,朝貢貿易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事實上,對于清朝和周邊國家來說,朝貢貿易的側重點是完全不同的。對于越南、暹羅等國來說,朝貢只是一種形式,貿易才是主要目的。清朝首先關心的是朝貢,其次才是貿易。

至于朝貢貿易的影響,要從兩面來看。朝貢貿易一方面加強了清朝與周邊國家和海外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不同地區的文化認同和融合,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另一方面,朝貢貿易歸根結底是一種不平等的貿易關系。從歷史發展來看,也助長了中國上天的觀念,以至于近代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

朝貢貿易產生的原因

朝貢外交是中國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種外交體系,其立足點是傳統政治思想中的中心大國的定位。

自商周以來,中原王朝都一直認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國”,是世界的主體,故自稱“中國”、“中華”;而周邊乃至更遠的地區與國家都是蠻夷戎狄居住的化外之地。這樣,他們與中原王朝的關系自然被限定為自下而上的朝貢關系。朝貢外交的實質是名義上的宗主認同外交,并不是擴張式的帝國外交,因而,在政策導向上則是“王者不治夷狄,來者不拒,去者不追”。在實施過程中,便形成了一個定式:凡肯朝貢的國家、地區、部族,不論遠近,不論是否有過恩怨前嫌,一概慨然接納;凡要與中原王朝建立關系、展開外交者、必須以朝貢方式進行。進至清朝,外國使節們到來后,都要先安排學習各種朝貢禮儀,會見之時,要以藩屬朝貢覲見之方式,行跪拜禮。

在這一外交政策下,中國歷史上的對外戰爭也就很少有掠奪性戰爭,很少有主動進攻的戰爭,防御性戰爭遠多于進攻性戰爭。

除極少數歷史時期外,即使是進攻,也是以攻為守,而不是出于掠奪的需求。這樣,中國古代王朝的對外戰爭大多都是勞民傷財,最終導致了國庫空虛,國內各種矛盾激化;而且戰爭獲勝后,對于肯向王朝稱臣納貢降服者,往往是賞賜有加。因而可以說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勝仗。

與之相聯系,中國歷代王朝除成吉思汗外,很少進行過真正的遠征。為數很少的幾次遠距離作戰,也都在自己的附屬國中,即便是漢武、唐宗之偉業,也不是依托軍事征服,他們在軍事打擊之后多班師回朝,退回原地,只要求對主的附屬與臣服。而在西方歷史上,只要有強大帝國的出現,必然伴隨著一系列的軍事征服與遠征,無論是亞述帝國、羅馬帝國還是后來的奧斯曼帝國,都是如此。其原因當在于東西方經濟結構與文化社會結構的不同所致。

在這一外交政策下,中國王朝的對外交往不僅不以經濟利益為目的,相反,還以經濟的付出換取朝貢來儀的名義。

自漢以來,凡來朝貢者,中國王朝都大量回饋,盛情相待。漢武帝曾專門設“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讓他們陪同出游各地。清王朝為接待英國馬嘎爾尼使團所用招待費用不下十七萬英鎊,全部費用耗費白銀八十五萬兩左右。為了讓英國“貢使”看到中國“民物康阜,景象恬熙”而“知感知畏”,乾隆還安排馬嘎爾尼一行由內陸至廣州,也是沿途款待,勞民傷財。中國使臣之外行,則是多攜禮物,大量贈送。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時,即率隨員三百人,帶牛羊萬頭以及大批的絹帛、錢幣、價值“數千巨萬”;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就有寶船六十二艘、士卒兩萬七千多人,并帶有大量的絹帛、瓷器、茶葉以及金銀錢幣。每到一地,都是大加贈送,動員當地首領到中土朝貢,并不攻城略地或進行經濟掠奪。鄭和七次下西洋,都是如此。這樣,各國前來朝貢者大大增加,從一般使臣到國王本人,往來者不絕。但明王朝的財政卻無法維系這一“盛舉”,致使國庫空虛,財政危機。這與晚于鄭和的哥倫布等人開辟新航路的結果大相徑庭。

在這一外交政策之下,中國王朝的對外貿易也有著突出的朝貢貿易色彩。

所謂朝貢貿易,就是通過兩國官方使節的往返,以禮物贈答進行交換的貿易方式。在中國古代,每一次官方使節的往返都伴隨著禮物的“交易”。如曹魏明帝時,倭國女王遣使送來牲口十人、班布二匹三丈,明帝贈還錦五匹、毛毯十張、各色絲織物百匹,以“答所獻貢值”。南朝劉宋時代,印度笈多王朝旃陀羅笈多二世專門致書宋文帝,提出“若有所須,珍奇異物,悉當奉送……愿二國信使往來不絕”,其用意是要劉宋也同樣對待,以達到交易的目的。除此之外,中外商人打著朝貢、奉使的旗號進行國際貿易者更是不乏其人。如張騫以后,西遣的使節多貧人子弟與“妄言無行之徒”,他們只是要“私具縣官赍物,欲賤市以私其利外國”。這樣憑借政府資本以使節名義出行的商人“一輩大者數百人,少者百余人”;一年之中“使多者十余(輩)。”也難怪大宛對于這些人“非出幣帛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騎用”。外國使節中也不乏冒名的商人。 賓“奉獻者皆行賈賤人,欲通貨市買,以獻為名”。東漢時到洛陽的羅馬敦王的使節,后人一致認為是大秦商人偽托。這一貿易形式一直延續到明清時代。

明清時代,面對近代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他們仍然頑固地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一方面堅持把貿易歸入朝貢體系中;另一方面,繼續奉行“厚往薄來”的政策。如明朝即規定:“凡貢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貨來,皆倍償其價。”這樣的朝貢貿易自然會使各國紛紛來“貢”,其結果則是明王朝“歲時頒賜,庫藏為虛”。只好對來貢者的時間、次數加以限制。如明朝對安南即規定三年一貢,使者不過三四人,但安南卻總是提前來貢,人數與貢物也超出規定。其目的當然是要換回更大的經濟利益。

當然,在朝貢貿易中,中國王朝并不是無所要求,更不是不講回報。只是在這一貿易體系中,政治動機大于經濟目的,奢侈消費的需求大于對商業利潤的追求。他們的根本動機是造就“四海賓服,八方來儀”的宏大場面。而對奢侈性消費的需求又使官方外貿的著眼點放到了使用價值上,不注重貨幣的增值。西漢桑弘羊就主張“天下高我下,天下輕我重”,即低價出口,高價進口,使轉口商人獲取超額利潤,而封建政府則得到使用價值的滿足。至于流出的大量黃金與絹帛,在他們看來都是“纖微之貢,所以誘外國而釣胡羌之寶也”。由于對外貿易的入超,中國黃金、銅幣大量外流,形成了“府庫之藏流于外國”的局面,這對中國古代國家的財政產生了不良影響。

怎樣評價朝貢貿易

朝貢與回賜以及隨使團行動的商隊大規模的貿易活動合稱為“朝貢貿易”

“朝貢貿易”有嚴格的程式,雙方不可能通過這種方式來形成統一的大市場,其對宗主國經濟的影響力十分微弱,但對藩屬國則是非常重要的對外經貿渠道

朝貢貿易作為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貿易形式,在當時的政治、經濟領域具有重大意義

有學者對朝貢、朝貢體制、朝貢貿易體制等概念進行了辨析,探討了明清時期朝貢體制的差異,認為朝貢體制不等于朝貢貿易體制,強調貿易在朝貢關系中的核心地位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論;明朝是朝貢貿易的極盛時期,清朝則是衰落時期;清代朝貢關系的實質是政治,而非貿易,即清代雖然延續了明代的朝貢制度,但實質已經轉化為一種處理與周邊國家關系的政治方式,剔除了明代中原王朝與邊疆民族之間、中國與外國之間形成的藩屬關系

朝貢貿易的內涵是什么?

朝貢貿易的定義

定義1:

一、安南并沒有將朝貢貿易作為官方的正式貿易所謂朝貢貿易,是指藩國在朝貢過程中,由于官方參與或授權下組織的對入貢國的商品貿易,它以獲利為目的

源自: 明朝與安南朝貢及民間貿易問題探析 《江蘇商論》 2005年 陳文源,吳青

來源文章摘要:朝貢貿易作為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貿易形式,在當時的政治、經濟領域具有重大意義。安南即今越南,與我國的交往源遠流長,在政治和經濟上受到我國的深遠影響,之間發生的外貿行為很值得探討。

定義2:雖然朝貢貿易和海禁所涉及的同是明朝外交和外貿的領域,但是朝貢貿易是指明朝對外采取的與海外各國在朝貢形式下友好交往和通商貿易往來的政策,它涵蓋的是海外政策對外態度的一面

源自: 明前期海外政策簡論 《學術月刊》 1995年 萬明

來源文章摘要:對于明朝的開放和閉關問題,多年來史界爭論不休,聚訟難下,成為明史研究的重大課題。雖然產生論點分歧的因素有多種,但重要因素之一是對明朝海外政策整體理解的差異。實際上朝貢貿易與海禁構成明代海外政策的兩大支柱,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孤立看待;卻又判然有別,不應混淆為一。以往的研究中卻多忽略了這一點,以致許多問題解釋不清,看法分歧,造成歷史的誤解,應予澄清。 明代前期,即明開國至正德初年的一百多年間,明朝海外政策定型于茲,調整于茲,在面臨前所未有的西方歷史性沖擊的前夜,中國社會內部已經涌動變革潛流,這時封建王朝海外政策的變化趨向,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尤當引起足夠的注意。 政策的制定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明代前期以朝貢貿易和海禁為兩大支柱的海外政策,實際含有頗具特征的三個發展階段。下面試從政策的動態性及其互動作用分階段進行論述,以期有助于我們對明朝海外政策整體的理解和認識。

定義3

另外,當時鄭和船隊的貿易雖然規模很大,但實質上是政府行為,這類貿易被學界稱為“朝貢貿易”1.從上述馬歡等人的書中可知,中國當時出口的物品種類很多,主要有絲綢、瓷器、貴金屬等

源自: 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 《當代亞太》 2005年 薛克翹

來源文章摘要:20 0 5年是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本文回顧了六百年前這一偉大壯舉的起因與過程 ,分析了這一事件在中國航海史、外交史、科技史上的意義 ,并重點闡述了這一事件的深遠影響和現實意義。

定義4:

認為朝貢與回賜以及隨使團行動的商隊大規模的貿易活動合稱為“朝貢貿易”.“朝貢貿易”有嚴格的程式,雙方不可能通過這種方式來形成統一的大市場,其對宗主國經濟的影響力十分微弱,但對藩屬國則是非常重要的對外經貿渠道

有學者對朝貢、朝貢體制、朝貢貿易體制等概念進行了辨析,探討了明清時期朝貢體制的差異,認為朝貢體制不等于朝貢貿易體制,強調貿易在朝貢關系中的核心地位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論;明朝是朝貢貿易的極盛時期,清朝則是衰落時期;清代朝貢關系的實質是政治,而非貿易,即清代雖然延續了明代的朝貢制度,但實質已經轉化為一種處理與周邊國家關系的政治方式,剔除了明代中原王朝與邊疆民族之間、中國與外國之間形成的藩屬關系。

清朝的外交政策對我國產生什么樣子的影響?

按其歷史發展的進程將清朝對外政策的演變大致分為四個歷史時期: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