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清朝前期廣州對外貿易影響有多大(清朝前期的對外貿易政策是什么)

时间:2024-06-02 19:08:39 编辑: 来源:

指出清朝前期外貿機構名稱,概述清朝對外貿易政策及其直接后果

清朝前期外貿機構為“十三行”。

政策:對外貿易進行了嚴格的限制,規定一口(廣州)通商,對外貿易必須通過官方壟斷的代理商“十三行”進行。

直接后果:清朝的外貿政策束縛了中國民間對外貿易的發展,阻擾了中外正常的貿易進行,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唐朝和清朝前期在對外貿易表現各有什么不同表現?

唐朝對外開放

唐朝時期,政府采取開放的外交政策,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與中國同上往來的國家發展到70多個。唐朝擁有一個更包容的胸襟,不僅是經濟,還有文化和宗教,促進了中國經濟文化的繁榮,也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官方設置的交易(交流)成本比較低,此外唐當時是世界上在各方面的都處于領跑者的水平,且交易各方都有收益,作為中心的唐朝其收益(對內)是為正的。唐朝是主動的。商品涉及各個方面。

清朝 閉關自守

清朝前期對外貿易政策具有閉關性。其打開國門,睜眼開世界是被動的。其為一個內生循環被外部干擾的打斷,為千年未有之格局。農業國與工業國(殖民主義)之間,被動的和多為傾銷型,還包括諸如由國家政府鴉片的非正常貿易。

清朝前期的對外貿易政策是什么

清朝前期基本實行的是閉關鎖國的貿易政策,只有在廣州有一個通商口岸,還是受到官府嚴格管制的

一直到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后,才被迫開啟了五個通商口岸與英國及其他西方列強貿易

清朝“康乾盛世”時期的對外關系

努爾哈赤創建的大清王朝于1644年入關,問鼎中原。從此,清朝統治中國達268年之久,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時滅亡。17--18世紀中國歷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皇帝的專制統治。清王朝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大量適時的經濟和政治改革,特別是重新開拓和統一了中國原有的疆域。這一時期的中國是世界公認的一個獨立而相當強大的帝國。

17、18世紀中國 社會 的各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經濟取得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成就。農業、手工業、貿易、城市發展等都曾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乾隆末年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第一位。從農業來看,不論是當時的人口數量,還是耕地面積,都遠遠超過了以往的 歷史 時期。

據統計,全國耕地面積由1685年的6億畝增加到1799年的10.5億畝,糧食產量則迅速增至2040億斤。當時中國農作物的總產量居世界第一,而且糧食收獲率也遠遠高于歐洲。人口從1700年前后的約1.5億增加到1794年前的約3.13億,占世界9億人口的1/3。從手工業來看,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手工作坊、手工業逐漸增多,手工勞動的分工進一步精細。隨著手工業的發展,產品市場逐漸擴大,銷路遍及全國,有些產品還銷往國外。對外貿易也急劇增長,主要出口商品有茶、絲、土布,對外貿易長期出超,乾隆末年,每年出超達85萬兩白銀。正是為了平衡對華貿易逆差,英國把大量的鴉片運進中國。中國的城市也有很大發展,到19世紀初,全世界有10個擁有50萬居民的城市,中國就有6個。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稱贊中國是“舉世最優美、最古老、最廣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國家”。

就在同一時期,在地球的另一端爆發了一系列改天換地的偉大革命——工業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啟蒙運動。此后不到100年的時間,就徹底改變了中國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中國由一個洋洋自得的天朝上國急劇墜人落后挨打的境地而一蹶不振。

清朝建立后,在對外關系方面主要與日本、朝鮮、東南亞各國、歐洲、俄國等發生了政治、經濟以及文化聯系。但是,在中國人眼里,中國就是天下,皇帝作為統一萬方的“大子”,持有“溥大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的觀念統治“天下”;視周邊民族地區為蠻夷之地,朝廷以“懷柔遠人”為國策,惟望“四方來朝”。因此,清未以前的中國政府從無外交部一類的外交機關,在清代前期分別以禮部和理藩院處理外交事務。

在對亞洲各國關系方面,1627年清太宗皇太極在位時,李氏朝鮮就已承認了清朝的宗主國地位。從1633年起,日本為了防止白銀外流和清除西方殖民主義思想的影響,德川幕府頒布了《鎖國令》,即實行鎖國政策,嚴禁日本船只出海和天主教的傳播。但是,這項政策對中國并無多大影響,日本的長崎與中國沿海各地仍有貿易往來。康熙年間清王朝收復臺灣后,于1683年實行“開海貿易”政策,加強和密切了與東南亞各國的聯系。

在與西方各國和俄羅斯關系方面,清政府于1684年在廈門設立“洋行”。1686年在廣州設立十三行,實際上大約有40~50家,準許與荷蘭、英國、法國、葡萄牙等國經營進出口貿易,代收稅銀。在康熙統治期間,清政府處理了有爭議的西方傳教士問題。

1706年,康熙下令禁止西方各國在中國傳布洋教,1722年天主教傳教士不得不離開中國。然而,由于國際交往中存在的各方商業利益的競爭和不同文化上的盾,以及國內和國際形勢的變化,到了雍正(1723-1735年在位)和乾隆(1736-1795年在位)統治時,清政府開始逐漸實行“閉關自守”的政策---為了維護它所繼承下來的中國封建專制制度,在18世紀中期采取的一種保守的對外政策。中俄關系主要集中在邊界和領土問題上,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后,為兩國關系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原則基礎。1782年(雍正六年)簽訂恰克圖條約基本解決中俄兩國領土問題。

如何理解“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農民身份的提高,租佃制普及到全國”?

一、扼殺晚明思想啟蒙運動,扼殺資本主義萌芽。強化落后而僵化的封建專制制度。

明代中葉以后長江中下游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標志著儒家文明內部,工商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江南一帶到處是資本主義萌芽。各國歷史上封建國家都有權對工商業攫取過多的利潤加以剝奪。明王朝所為只是巧立名目,加大征稅比率。沒有出現漢武帝時期命令商人拿出一半家產以佐官府導致“商賈中家以上大率破”。但是明代工商業者已經成為相當強大的社會力量,對于這種加稅也不能忍受。出現大規模反對礦監,稅使的民變運動不斷發生。大規模的幾十次,一般規模的幾百次。(《儒家文明》)“民變”不同于農民起義,有這類斗爭,“平等”、“自由”、“實業興國”、“保護貿易”等思想就會傳播,資產階級改良和革命就可能發生。

有人說明代沒有類似西歐的實現資本主義條件,那么我們要問了,各國都有自己的現代化道路,中國的確沒有英國等最先實現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特點,難道就不能自己探索一條現代化道路嗎?比如農奴制的俄羅斯,比如封建色彩濃厚的德國、日本。再比如現代中國是沒有經過發達資本主義階段而直接走向了社會主義。同是深受儒學影響的華人就曾在南洋建立了“蘭芳共和國”,前后存在了100多年。

關鍵是思想解放,對外交流,有交流就能進步。

英國有議會,而當時的中國民間紛紛結社,民間議政的風氣很盛。特別是有先進的思想政治組織“復社”。 而在滿清,閉關鎖國,嚴禁結社。

大清律規定:“凡三十人聚會,一律處斬”。好了,一切非政府組織全部取締了。

明末封建專制制度正在走向解體和衰亡,特別是宋明理學暴露出扼殺人性的弊端和生機勃勃的市民文化形成激烈沖突。有識之士在各方面都發現了封建制度的弊病,正在探索一條新的道路。新思想,新觀念不斷涌現,西方的先進優秀的文化科技正在引進,正如同西方社會經歷的文藝復興前夜。明末清初正是思想界啟蒙的時代,明代的大思想家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都看到了封建社會的弊病特別是宋明理學的危害,在他們的著作中人本主義,民主主義的光芒在閃耀。黃宗羲的《原君》批判君主專制,打響了近代民主思想的第一炮,明末思想界對整個封建意識形態從哲學到倫理,從治國到治學都開始反思和批判。戲曲小說都以市民喜好為標準,反映了市民意識的覺醒,這是對封建禮教壓抑人性的反叛。西方的天主教在南方廣為傳播,特別受到明末先進士大夫的歡迎,他們試圖將西方傳來的宗教和儒學結合,洋教中國化。東林黨人和天主教徒密切結合,涌現出大批杰出人物。比如徐光啟、李之藻、瞿式耜等都是天主教徒,象王徵、孫元化、李天經、張燾、瞿式耜、陳于階等形成一個“西學集團”。

南明天主教也在宮中傳播,后妃們普遍信仰天主教,這必將影響到最高統治集團。西方宗教宣傳的人人平等思想有利于人本主義,民主思想的傳播,也有利于科技引進、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乃至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但是滿清入關使得思想界斷送了儒學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相結合產生新型文化的最后機會。

有人說明朝已經腐朽了,從整體看是的,但是從局部看就未必,統治階級和封建官僚是腐朽的,而民間則是生氣勃勃。富庶的江南地區正是新興力量萌芽,成長,壯大的地區。正如同抗戰時期,國民黨是腐朽的,領導全民抗戰是不利的,但是共g產g黨就是新生革命的力量,能夠領導中國人民抗戰。只是南明的新生力量還沒有強大到具有獨立領導全民抗戰的能力。正如同法國大革命的前夜,封建王朝腐敗嗎?社會矛盾激烈嗎?這正是國家民族最虛弱渙散的時候,是希望再來一次蠻族入侵,還是來一次資產階級大革命呢?在19世紀日本只用短短三十多年的西化--“明治維新”運動,就一躍成為世界列強,我們有什么理由懷疑早200年的明末思想啟蒙和解放運動不能帶來更好的局面。

但是滿清用鐵血摧殘使得社會生產力大幅度倒退。物質文化大規模毀滅,之后大興文字獄,理學成了碰不得的理教。空前強化了這種腐朽沒落的封建意識和制度,如同西方蠻族入侵后的歐洲中世紀一樣把中國帶入了黑暗。

二、生產力相對停滯,軍事裝備、科學技術大幅度倒退。

現在某些人極力鼓吹的康雍乾之世,其實大多是對明末的恢復性增長。滿清收支在嘉道以前相當長的時期基本是不變的,地丁 3000萬,耗羨460萬,以及其他共計4800萬兩白銀,根據《清朝文獻通考》田賦所載,順治十六年(1659)中國耕地總數是五百四十九萬頃,康熙二十四年增長到六百八十三萬,乾隆十八年增到七百零八萬。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到七百四十一萬,而明末崇禎時就有田七百八十三萬(翦伯贊),數字剛接近明末土地數字。可見康雍乾生產恢復是緩慢的,過了一百年才到了明末的生產規模。清朝最高的是嘉慶十七年為七百九十一萬,僅僅超過明崇禎時期七、八萬頃,以后就下降了,道光十三年是七百三十七萬。封建經濟在停滯中(范文瀾 中國通史簡編767頁)。

明末傳教士利瑪竇說這里物質生產極大豐富,無所不有,糖比歐洲白,布比歐洲精美...人們衣飾華美,風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禮,談吐文雅。(《利瑪竇中國札記》第十章)。而乾隆時來訪的英國特使馬戛爾尼則說“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很多人沒有衣服穿“,“象叫花子一樣破破爛爛的軍隊”。

大家都知道宋朝工商業極為發達,而明朝則有進一步發展,鐵產量為北宋的兩倍半,永樂年間的鐵產量高達9700噸,到了17世紀當時歐洲產鐵量最多的俄羅斯才2400噸。但是到了清,政府嚴禁采礦,冶金業從此衰落。明代棉布取代麻布成為紡織品的主流產品。無論是鐵,造船,建筑等重工業,還是絲綢,棉布,瓷器等輕工業,在世界都是遙遙領先,工業產量占全世界的2/3以上,農業產量在全世界的比例還要高得多,而康乾盛世雖然人口數倍于明朝,然而鐵和布匹這兩項指標性的工業產品總產量卻始終未能恢復到明末的水平.到1840年康乾盛世結束不久,中國工業產量僅為全世界的6%.無論是總產量還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

明末的對外貿易量是驚人的,美國的弗蘭克,他在《白銀資本》一書里,憑籍已有的各種研究成果,估計16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