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清朝對外貿易政策對中國世界地位的影響(清朝“康乾盛世”時期的對外關系)

时间:2024-05-19 17:53:10 编辑: 来源:

在1840年以前,清政府長期推行怎樣的對外政策?對中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大神們幫幫忙

1.閉關,限制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發展,使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始終得不到發展。中國一直呆在中古時代,不愛出來。 2.助長了統治階級妄自尊大的心理,自詡天朝上國,盲目排外,不思進取,保守愚昧。 3.阻礙了中外文化交流,使西方近代科學和技術無法傳入我國。中國當時的教育還是以科舉為核心的,視西方科技為“奇技淫巧”,導致中國全面落后于世界。 清政府試圖通過“閉關政策”,對內加固自身的統治,對外進行民族“自衛”。這種政策作為一種消極防御的手段,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對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過一定的民族自衛作用。但它更大的影響是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前進和發展起到了嚴重的阻礙作用,它使中國長期處于與世隔絕的狀態,嚴重阻礙國內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日益落后于西方;它“作繭自縛”,不利于中華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于中國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學習世界各民族優秀的思想文化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從而導致了近代中國的被動挨打。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中國經濟沒有發生大的變動;②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中國仍然是清朝的封建統治,洋務運動只是為維護封建統治而學習西方軍事技術和科學技術,并且很快失敗;外國資本主義設備的引入,反而通過戰爭和資本輸 出在中國繼續掠奪;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極其緩慢;③第三次科技革命時,由于帝國主義國家長期敵視、封鎖、包圍,中國沒有發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環境,也缺乏正常的交流;建國后受蘇聯高度集中政治經濟體制影響,“左”傾思潮泛濫,沒有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教育發展經常受到沖擊,科學技術失去了發展的好機會。 閉關鎖國政策阻隔了清朝的對外貿易往來,不利于經濟的發展;清統治者以天朝大國自居,固步自封嚴重影響了中國文化的進步;與世隔絕即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未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清朝的閉關鎖國,嚴重地阻礙了其他生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科技的落后導致軍事力量的落后。清朝處于封建社會的衰弱時期,封建的生產關系已經開始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閉關鎖國的政策使先進的制度難以進入。 感想: 自炎黃以來幾千年中,中華民族一直被西方國家譽為“天朝圣國”... ... 強大的大明王朝被清軍的鐵蹄毀滅后滿清政府開始平定四方叛亂... ...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滿清政府終于建立起了一個空前和平繁榮的帝國。但是他們過度自負,封建統治者自我滿足并昏睡在這種自然的莊園中,王宮貴族也過度沉迷于紙醉金迷的奢華生活之中,由于清政府懼怕外界幫助漢人推翻清朝的統治,于是愚昧無知的清政府就實施了一項奠定了大清王朝一步步衰落的政策——閉關鎖國。 “閉關政策”是落后的、閉塞的、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的產物,清政府實行的嚴格限制對外交通、貿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對來華外人的商務活動、居留期限、華夷交往等作出限制,實行“禁海”。他們既昧于世界大勢,又盲目排斥外國的一切東西,導致清政府的軍隊素質和裝備及其落后,使得龐大的帝國不堪一擊。清政府試圖通過“閉關政策”,對內加固自身的統治,對外進行民族“自衛”。這種政策作為一種消極防御的手段,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對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過一定的民族自衛作用。但它更大的影響是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前進和發展起到了嚴重的阻礙作用,它使中國長期處于與世隔絕的狀態,嚴重阻礙國內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推行了二百年。中國對外貿易日益萎縮。清時只開廣州一處對外通商,規定由政府特許的“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出口商品僅占商品總量的3%左右。 閉關政策對中國近代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閉關鎖國政策阻隔了清朝的對外貿易往來,不利于經濟的發展;清統治者以天朝大國自居,固步自封嚴重影響了中國文化的進步;與世隔絕即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未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清朝的閉關鎖國,嚴重地阻礙了其他生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科技的落后導致軍事力量的落后。清朝處于封建社會的衰弱時期,封建的生產關系已經開始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閉關鎖國的政策使先進的制度難以進入,使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日益落后于西方;它“作繭自縛”,不利于中華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于中國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學習世界各民族優秀的思想文化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從而導致了近代中國的被動挨打。 德國日耳曼民族是一個善于學習的民族,他們通過外交等手段學習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戰爭技術從而推動自己本身發展,就是因為這樣德國才在二戰時期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了,為了抵抗日軍的侵略國民黨主席蔣介石就極力加大外交力度,從美國引進了大量的先進槍械、坦克、飛機... ...等軍需物資,從而給以日軍嚴厲的打擊。 經過了八年的抗戰,十年的內戰新中國終于醒了,我們敬愛的周恩來周總理加大外交力度并在外交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七十年代以來中美關系的發展是周恩來外交努力的巨大成果。如今三十五歲以上的中國人,誰能忘了是周恩來與基辛格展開多次艱辛秘密的談判、隨后尼克松總統訪華,從而打開封鎖了二十余年的中美關系的大門?大陸『改革開放』后能來到海外的大陸中國人,都是周恩來這一外交成果的受益人。 1953年12月31日,周總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團的談話中就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本內容;后來正式寫入雙方達成的《關于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的序言中。1954年6月下旬,周總理應邀訪問了印度、緬甸,在中印和中緬會談聯合聲明中,中印、中緬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從此,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如旭日東升,光芒四射!博得了國際輿論的贊頌,成為指導國與國關系的重要準則。 ... ... 這些外交成就不但使中國發展的車輪飛快的旋轉還奠定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類似于這樣的還有很多,這些例子充分的證明了一個道理。一個國家如果想繁榮昌盛,不但要深得民心,還要相信科學技術,及時吸取世界先進技術鞏固國防,更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建立一個良好的外交關系。如果一個國家能充分做到這幾點,那么這個國家就是最強大的國家。反之,如果一個國家之沉迷于過去的豐功偉績,并忽視新興力量的崛起盲目的拒絕來自外國的一切技術與文化,那么這個國家就會迅速衰落頹廢,即使它過去是那么的強大那么的繁榮。 原因: 1.中國封建王朝重農抑商的延續. 閉關鎖國政策”是落后的、閉塞的、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的產物。封建統治者自我滿足并昏睡在這種自然的莊園中,他們既昧于世界大勢,又盲目排斥外國的一切東西。 2.中國封建統治著妄自尊大的心理. 中國的封建統治者向來具有“天朝上國”“四方皆蠻夷”“我天朝無所不有,焉用外求”的傳統自大思想,這就導致了他們無視西方的存在,認為閉關沒什么大不了的,于我天朝毫無損傷。 3.隔絕人民與外界的聯系,以利于專制統治. 閉關鎖國政策”是清朝統治者民族狹隘性的表現。由于滿清貴族與人民群眾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與斗爭,滿清統治者便企圖通過“閉關”的辦法將國內的漢人與外界隔絕,以防止外國人支持漢人形成反清力量。 4.同時,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侵擾我國東南沿海和西方殖民者向東方的殖民擴張,也是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客觀原因。 5.當時許多明朝殘留的抗清力量如鄭成功等,大都被趕到海上去了,為了維護滿清的統治地位,斷絕鄭氏集團和大陸的經濟聯系.順康年間,清政府施行了野蠻的禁海遷界政策 內容主要包括:對來華的外國人的商務活動、居留期限、場所、行動范圍、華夷交往等作出限制;建立公行制度,限制對外貿易。 影響: 1.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生產力的進步,使中國政治落后/ 2.助長了妄自尊大的排外心理,拉大了與世界的距離. 使進入中國的西方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失去了通道。中國完全封閉起來了,處于一種與世隔絕的狀態,對外面的科學技術的發展狀況一點也不了解,就這樣無形中注定了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必然落后于西方。 3.是中國社會落后挨打的總根源.清朝政府的閉關自守、固步自封,嚴重阻礙了我國與世界的聯系,妨礙了我國對世界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的吸收,阻礙了中國經濟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這種政策的長期推行,進一步導致了國家的閉塞,也使中國的社會發展長期處在停滯狀態,在西方資本主義蓬勃發展的情況下,我國大大落伍于世界。

麻煩采納,謝謝!

指出清朝前期外貿機構名稱,概述清朝對外貿易政策及其直接后果

清朝前期外貿機構為“十三行”。

政策:對外貿易進行了嚴格的限制,規定一口(廣州)通商,對外貿易必須通過官方壟斷的代理商“十三行”進行。

直接后果:清朝的外貿政策束縛了中國民間對外貿易的發展,阻擾了中外正常的貿易進行,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清朝“康乾盛世”時期的對外關系

努爾哈赤創建的大清王朝于1644年入關,問鼎中原。從此,清朝統治中國達268年之久,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時滅亡。17--18世紀中國歷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皇帝的專制統治。清王朝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大量適時的經濟和政治改革,特別是重新開拓和統一了中國原有的疆域。這一時期的中國是世界公認的一個獨立而相當強大的帝國。

17、18世紀中國 社會 的各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經濟取得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成就。農業、手工業、貿易、城市發展等都曾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乾隆末年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第一位。從農業來看,不論是當時的人口數量,還是耕地面積,都遠遠超過了以往的 歷史 時期。

據統計,全國耕地面積由1685年的6億畝增加到1799年的10.5億畝,糧食產量則迅速增至2040億斤。當時中國農作物的總產量居世界第一,而且糧食收獲率也遠遠高于歐洲。人口從1700年前后的約1.5億增加到1794年前的約3.13億,占世界9億人口的1/3。從手工業來看,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手工作坊、手工業逐漸增多,手工勞動的分工進一步精細。隨著手工業的發展,產品市場逐漸擴大,銷路遍及全國,有些產品還銷往國外。對外貿易也急劇增長,主要出口商品有茶、絲、土布,對外貿易長期出超,乾隆末年,每年出超達85萬兩白銀。正是為了平衡對華貿易逆差,英國把大量的鴉片運進中國。中國的城市也有很大發展,到19世紀初,全世界有10個擁有50萬居民的城市,中國就有6個。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稱贊中國是“舉世最優美、最古老、最廣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國家”。

就在同一時期,在地球的另一端爆發了一系列改天換地的偉大革命——工業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啟蒙運動。此后不到100年的時間,就徹底改變了中國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中國由一個洋洋自得的天朝上國急劇墜人落后挨打的境地而一蹶不振。

清朝建立后,在對外關系方面主要與日本、朝鮮、東南亞各國、歐洲、俄國等發生了政治、經濟以及文化聯系。但是,在中國人眼里,中國就是天下,皇帝作為統一萬方的“大子”,持有“溥大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的觀念統治“天下”;視周邊民族地區為蠻夷之地,朝廷以“懷柔遠人”為國策,惟望“四方來朝”。因此,清未以前的中國政府從無外交部一類的外交機關,在清代前期分別以禮部和理藩院處理外交事務。

在對亞洲各國關系方面,1627年清太宗皇太極在位時,李氏朝鮮就已承認了清朝的宗主國地位。從1633年起,日本為了防止白銀外流和清除西方殖民主義思想的影響,德川幕府頒布了《鎖國令》,即實行鎖國政策,嚴禁日本船只出海和天主教的傳播。但是,這項政策對中國并無多大影響,日本的長崎與中國沿海各地仍有貿易往來。康熙年間清王朝收復臺灣后,于1683年實行“開海貿易”政策,加強和密切了與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