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清朝對外貿易政策的變化(指出清朝前期外貿機構名稱,概述清朝對外貿易政策及其直接后果)

时间:2024-06-09 04:20:29 编辑: 来源:

清朝的對外政策的變化及影響?

清朝采取的對外政策:閉關鎖國政策,閉關自守,不與外界接觸的一種國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義。嚴格限制對外經濟、文化、科學等方面的交流,也因此中國的整體國力及發展落后予西方國家。

明朝在明成祖至明宣宗的鄭和下西洋(1405-1433)后,實施海禁,并在北方修建明長城,是明朝鎖國的象征。

影響

1、這一政策的長期推行,阻礙了中外聯系,影響了中國吸收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致使中國與世界隔絕,嚴重地阻礙了資本主義的萌芽發展。使得中國和世界脫軌,慢慢地落后于世界。

2、文化上,經濟上,科學上無法和世界接軌,各種先進技術思想難以發展,整體上呈現帝國黃昏現象。是導致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

3、而且減少與外界接觸的機會。阻礙本國的經濟發展,徹底喪失對外貿易主動權。阻隔與外國的科技文化交流,以至阻礙生產力發展。

從明朝前期到清朝我國的對外政策發生了什么變化

明朝前期,對外開放(鄭和下西洋),1433年

明朝中期,因為倭寇猖獗,所以一度實行海禁政策。

倭寇基本消除后,重新開放海禁,一直到明亡。

清初,為了消滅鄭成gong等抵kang力量,實行海禁

1683年康熙完成一統后,重新開放海禁,允許海外貿易

雍正后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乾隆,嘉慶,道光時期強化。

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后,被迫打開國門,被動與外部世界交流。

1861年成立總理衙門,外交機構開始近代化,與外國交流。

1860年代到1890年代開展洋務運動,學習西方的軍事等。

分析晚清時期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趨勢及其成因

晚清時期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趨勢:貿易順差變成貿易逆差。

原因:

1.迫于歐洲各國的強勢武力,中國在晚清陸續簽定了《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將沿海幾個城市變為通商口岸,開始與各國通商并修改關稅方案,改變了閉關鎖國的政策。 2.由于16,17世紀歐洲各國的航海發展,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歐洲各國開始了擴張殖民地并進行殖民貿易。西班牙,英國和荷蘭憑借海上實力先后成為世界霸主,控制國際貿易 和重要海線。而中國只是由鄭和去各國贈送禮品,并且迫于海上倭寇,在與西方貿易上無太大發展。

3.中國主要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對外來貿易品基本沒有什么需求。但是英國等國家正處于資本主義發展時期,對資本的擴張很熱衷,賠錢的買賣他們很劃不來。因此向中國輸入鴉片,進行非法貿易,從而造成了貿易逆差,使大量白銀流入外國。

從唐朝到清朝中國的對外政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一是清朝前期對外貿易政策具有閉關性.

二是清朝前期對外貿易政策具有排外性.而正是這種對外國人的排斥性決定了清朝前期對外貿易政策的閉關自守性.

一是鼓勵中外平等交往.如唐政府中有鴻臚寺等機構專門接待外國使節和來賓,許多地方設有商館接待外商,另設有互市監、市舶司等掌管對外貿易,唐政府接受外國的留學生,又將大批的使臣、僧侶派往國外進行回訪.

二是尊重外國人員.很多波斯、阿拉伯的商人在中國定居,他們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都受到應有的尊重,在唐朝的外國人,可以有自己的禮拜寺、專用墓地,也可以參加科舉考試,授予相應官職,甚至亡國的波斯國王和王子也得到應有的待遇

指出清朝前期外貿機構名稱,概述清朝對外貿易政策及其直接后果

清朝前期外貿機構為“十三行”。

政策:對外貿易進行了嚴格的限制,規定一口(廣州)通商,對外貿易必須通過官方壟斷的代理商“十三行”進行。

直接后果:清朝的外貿政策束縛了中國民間對外貿易的發展,阻擾了中外正常的貿易進行,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