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清朝對外貿易的特點及原因(清朝嚴格限制對外貿易,為此統治者采取了怎樣的措施)

时间:2024-05-18 09:28:23 编辑: 来源:

清朝對外貿易的特點及其成因

(1)由宋朝對外貿易路線圖可以看出,宋朝對外貿易的特點是以海路為主,貿易中心主要在南方.造成宋朝以海路為主,貿易中心主要在南方特點的原因是經濟重心南移,大商港集中在南方,政府鼓勵海外貿易.

(2)由材料二“將帝國的驕傲播向四方,尤其是他們驚人的海上遠征”可以看出,明代初期“驚人的海上遠征”指的是1405年-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比歐洲的遠洋航行早半個世紀.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交流,促進了南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

(3)清朝“與外界隔絕”指的是清政府采取了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要從正方兩個方面進行表述,閉關鎖國政策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但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妨礙了中國掌握世界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使中國落伍了.

故答案為:

(1)特點:①以海路為主;②貿易中心主要在南方;原因:①經濟重心南移;②大商港集中在南方;③政府鼓勵海外貿易.

(2)事件:鄭和下西洋;意義: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

(3)政策:閉關鎖國政策;影響:①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②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③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妨礙了中國掌握世界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使中國落伍了.

明朝對外貿易政策的特點及其原因

明朝對外貿易基本上是來者不拒,只要是以白銀為貨幣都可以進行,屬于相對開放的貿易市場,但是由于國外對銀需求不大,導致世界白銀的三分之二都流通到了中國,直接導致明朝的貨幣貿易順差加大

清朝嚴格限制對外貿易,為此統治者采取了怎樣的措施

清朝統治者實行嚴厲的“閉關鎖國 政策.禁止一切對外貿易。

清廷對于民間海外貿易厲行海禁政策;對于外國來華貿易,仍沿襲明代的朝貢制度加以控制。最初與清朝發生朝貢關系的,主要還是南洋和東南亞諸國,但有許多限制,如貢期和隨貢貿易的監視等都作了嚴格的規定。對于西方殖民國家來華商船的限制就更嚴。只許它們停泊澳門,與澳門商人進行貿易,每年來華貿易的大小船只,不得超過二十五只。1685年才允許外商到前述口岸通商 。

清廷放寬海禁后,準許外商在指定口岸通商后,逐步建立了一套管理外商來華貿易的制度,主要有公行制度和商館制度 。浙江、福建與廣東地區盛行海外貿易,人民時常與日本、琉球、東南亞各國及葡萄牙、西班牙與荷蘭等西洋各國展開貿易。到十八世紀還有英國、法國與美國,其中英國幾乎獨占對華貿易。西洋各國與日俱增的需要清朝的絲綢、茶葉與甘蔗,然而清朝對西洋事物需求不大,使得中國對外貿易呈現大幅出超的情形。大量銀元流入中國,增加貨幣流通量,刺激物價上漲,促進商業繁榮 。在此期間,中國沿海以泉州、漳州、廈門、福州與廣州先后崛起,成為貿易大城,操控對外國際貿易 。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由于外商頻年不斷的掠奪和違法行為,清廷只保留廣州一地為通商出口。到十九世紀,英國在印度種植鴉片,并且大量銷往中國。這使得中國對外貿易逆轉為入超。鴉片的問題引爆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后門戶大開。南京條約不但開放廈門、上海、寧波、福州、廣州等五口通商口岸給外國人。隨后陸續的不平等條約使外國人大量來華投資,并且建立租界,加速對清貿易。

指出清朝前期外貿機構名稱,概述清朝對外貿易政策及其直接后果

清朝前期外貿機構為“十三行”。

政策:對外貿易進行了嚴格的限制,規定一口(廣州)通商,對外貿易必須通過官方壟斷的代理商“十三行”進行。

直接后果:清朝的外貿政策束縛了中國民間對外貿易的發展,阻擾了中外正常的貿易進行,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清朝早期海禁以及乾嘉時期的對外貿易限制是怎樣的?

清朝早期海禁的實行與開放的三個階段:

清初,為對付出沒于東南沿海的鄭成功集團,厲行海禁,嚴禁民間船只私自出海,違者本人正法,貨物沒官。又頒布“遷海令”,強迫海島及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設界不得逾越。對外通商口岸只有澳門。對外貿易和沿海經濟都因此大受影響。

康熙平臺灣后,于二十四年(1685)解除海禁,指定廣州、漳州、寧波、云臺山四地為對外通商口岸。對外貿易悉照明朝引舊制。閩粵各關皆設正副監督各一人,相當于以前的市舶使,來船經監督盤驗許可后,才能進行貿易。對外貿易的商人叫作“行商”、“洋商”,又叫“官商”。對外貿易的組織叫作牙行,又叫“十三行”。

為了統一貿易的規程,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又成立了“公行”,公行壟斷對外貿易,其他的商人不得參與。康熙時,清朝政府雖然開關與外國貿易,但對外國商船的活動極為注意,對逗留外國的中國人也防范極嚴。

乾嘉時期的嚴格限制:

乾隆二十二年(1757),又將通商口岸縮減至廣州一處。二十四年,頒行《防范夷商規條》,在對外貿易方面設置了種種嚴格的管理規定,以后又多次續頒補充條款。清朝對外貿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廣州“十三行”行商代理,行商作為清廷與外商的中介,要負責向外商征收關稅,代為管理外商,并從事對外交涉。

外商在廣州活動以及與“行商”以外的其他商民進行交往,都受到嚴格限制。加強對內地商人的限制,設“保商制度”。保商受政府委派,擁有對外貿易的特權,凡外來的一切人員、船只、貨物及納稅等事皆由保商擔保。加稅也是限制與西洋各國通商的辦法之一。清朝政府的關稅分船鈔、貨稅兩種。除康熙時曾一度減輕稅額外,以后各種名目的附加稅日益增多。同時,清朝政府還先后頒行了禁止五谷、金銀、銅觔、絲斤出洋的種種禁令。

清代前期商業繁榮的原因有哪些

清代前期商業繁榮的原因有哪些

清朝前期工商業繁榮表現在:

1、手工業的發達

明末清初,因長期戰亂,手工業生產也遭到嚴重破壞。大約經過五六十年的光景,到康熙中期以后,手工業才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

(1)絲織業在清代手工業中占有重要地位。

當時江寧、蘇州、杭州、佛山、廣州等地的絲織業發達。雖然清朝統治者在江寧、蘇、杭設有織造衙門,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江南絲織業的正常發展,但清代民間絲織業還是發展很快。如江寧的織機在干、嘉時達到三萬余張,而且比過去有許多改進,"織緞之機,名目百余",所產絲織品暢銷全國。即使在偏遠的貴州,絲織業也得到很大發展。道光時,貴州遵義綢"竟與吳綾、蜀錦爭價于中州",招致了秦、晉、閩、粵各省客商競來購買販運。但整體而言,清代絲織業已落后于明代。

(2)清代的棉織業在江南一些地區也日益發達。

棉紡織工具有顯著改進。如上海的紡紗腳車,可"一手三紗,以足運輪(名腳車),人勞而工敏"。織布機也有一些改進和革新。當時的棉布生產,無論數量或質量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上海的"梭布,衣被天下,良賈多以此起家"。蘇州的"益美字號",因大家譽其"布美,用者競市","一年消布,約以百萬匹",結果"十年富甲諸商,而布更遍行天下","二百年間,滇南漠北,無地不以益美為美也"。蘇布"名稱四方",可見信譽之廣。無錫也盛產棉布,乾隆時,"坐賈收之,捆載而貿于淮、揚、高、寶等處,一歲所交易,不下數十百萬",有"布碼頭"之稱。

(3)清代江西景德鎮仍是全國制瓷業的最大中心。

到干、嘉時,不說官窯,單"民窯二三百區,終歲煙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數十余萬"。除景德鎮外其它各地的制瓷業也都發展起來。據統計,乾隆時全國著名陶瓷品產地共有四十余處,遍布各地。如直隸武清、山東臨清、江蘇宜興、福建德化、廣東潮州等地的窯場,都有很大的規模,所產瓷器色彩鮮艷,精美異常。

(4)制糖業在臺灣、福建、廣東、四川等地都很發達。

康熙至干、嘉之際,臺灣的種蔗制糖極盛,每歲產蔗糖"六十余萬簍","簍一百七八十斤",內銷京津及江浙各省,外運南及呂宋,東至日本等國。廣東的蔗糖也販運四方。此外,浙江、江西、江蘇等省的甘蔗種植和制糖行業,也日益發展起來。

(5)礦冶業在清代也有進一步發展。

云南的銅礦,貴州的鉛礦,廣東、山西、河南、山東的鐵礦,開采的規模都比較大。

如云南的銅礦,至干、嘉極盛時,全省開辦的銅廠有三百多處。其中有官督商辦的大廠,也有私營的小廠。"從前大廠(砂丁)率七八萬人,小廠亦萬余人,合計通省廠丁,無慮數百十萬,皆各省窮民來廠謀食"。1740年(乾隆五年)至1811年(嘉慶十六年)間,云南銅礦的最高年產量達到1467萬余斤。

乾隆時,貴州鉛礦年產黑鉛也達到1400多萬斤。廣東的鐵冶規模也很大。廣東佛山鎮的鐵器制造業也很發達。那里有鑄鍋業、炒鐵業、制鐵線業、制釘業和制針業等行業,而尤以鑄鍋業最為有名。所鑄鐵鍋不僅行銷國內各地,而且也大量輸出國外。

2、商業的繁榮

商業的持續繁榮是商人階層日趨穩定的表現。

(1)清代前期,商業貿易十分繁榮,各種商品行銷海內外,四方流通聯絡更加密切。

如河南、東北的棉花供銷各地,而棉花卻又仰給于外省。廣東佛山鎮的各種鐵器,行銷全國,當時有"佛山之冶遍天下"的說法,其他如蘇州的絲、棉織品,南京的綢緞,景德鎮的瓷器,廣東、臺灣的蔗糖,安徽、福建、湖南的茶,也都行銷各地。

(2)特別是江南絲織品,清代比明代有更廣大的國內外市場。例如南京所產的綢緞,幾乎行銷遍全國。當時中國的手工業產值占全世界工業、手工業產值的30%。

棉桑等經濟作物只準種在"不可以種植五谷之處"。糧食以外的作物尚且要禁,何況工商。清朝皇帝認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則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多次表示"招商開廠……斷不可行","礦廠除嚴禁之外,無二議也"(中國歷代君主都是這樣認為的,主要是由于當時生產力所決定) 。

(3)北京是全國性的貿易城。

(4)最活躍的是徽商。

徽州人外出貿易的傳統根深蒂固:“其俗,男子受室后,尊者即督令行賈,無贏折皆不得速歸,久者數十年,近亦逾紀。”

①故“起家至陶猗者不可指屈”

②其經營的種類很多。

(5)晉商。

康熙二十八年(1689),玄燁南巡途中的上諭指出:“夙聞東南鉅商大賈,號稱輻輳,今朕行歷吳越州郡,察其市肆,貿遷多系晉省之人。”

①然而晉商的活動地區也并不限于吳越。 再次是陜商。“陜地繁華,以三原、涇陽為第一,其人多服賈吳中”

②陜商在江浙地區經營棉布業,歷史悠久,規模并不亞于晉商。此外,陜西鄰近四川,當時蜀中移民,首推湖廣,陜西次之,因而陜商在四川頗有勢力。清代前期,四川井鹽發展較快,但“川省各廠井灶,秦人十居七八,蜀人十居二三”

③自流井的錢莊業肇始于雍乾之際,大半為陜商操縱,著名的西秦會館(今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亦為陜商集資修建,捐銀商號多達152家。他們既投資鹽井鉆鑿,又從事井鹽販運,兩者皆獲利甚豐。

隋朝繁榮的原因有哪些

隋文帝建立隋朝結束了南北朝的紛爭,人民得以安定,所以繁榮發展到了隋文帝的兒子隋煬帝通過武力奪取皇位,然后實施暴政,最終引發瓦崗之亂,自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