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溶血網織紅細胞計數會有什么變化(血液的血液成分)

时间:2024-05-19 08:48:21 编辑: 来源:

血常規的問題

1.血常規簡介

血常規包括血紅蛋白測定、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及白細胞分類計數4項。

a.血紅蛋白(Hb):正常男性為120~160g/L,女性為110~150g/L,新生兒 170-200g/L。

*增高: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山地區的居民,嚴重燒傷,休克等.

降低: 貧血,出血

*

b.紅細胞(RBC)計數:正常男性為400-550萬/μL,女性為350~500萬/μL,新生兒為600~700萬/μL;

*增高: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山地區的居民,嚴重燒傷,休克等.

降低: 貧血,出血

*

c.白細胞(WBC)計數:正常成人為4000~10000/μL,新生兒為15000~20000/μL,6個月至2歲嬰兒為11000~12000/μL。

*升高: 各種細胞感染,炎癥,嚴重燒傷.明顯升高時應除外白血病.

降低: 白細胞減少癥,脾功能亢進,造血功能障礙,放射線,藥物,化學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瘧疾,傷寒,病毒感染,副傷寒.

*白細胞增多常見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減少常見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傳染病及嚴重敗血癥、藥物或放射線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

d.白細胞分類計數(DC,以比值計):白細胞分為5類。

一是中性粒細胞(Gran),正常為0.50~0.70,增高或減少的原因與白細胞計數相同;

*增高: 細菌感染,炎癥;

降低: 病毒性感染

*

二是淋巴細胞(Lym),正常為0.20~0.40,增多時常見于中性白細胞減少、結核、百日咳等;其減少常見于中性白細胞增多;

*增高: 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病毒感染,急性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癥,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降低: 免疫缺陷

*

三是嗜酸性粒細胞,正常為0.005~0.05,增多見于寄生蟲病、過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膚病;

*增高: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貧血.

*

四是嗜堿性粒細胞,正常為0~0.01,臨床意義不大;

五是單核細胞,正常為0.03~0.08,增多時見于急性傳染病恢復期。

*增高: 結核,傷寒,瘧疾,單核細胞性白血病.

*

e.血小板(PLT):正常情況:(100-300)%

*升高: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慢性白血病,骨髓纖維化,癥狀性血小板增多癥,感染,炎癥,惡性腫瘤,缺鐵性貧血,外傷,手術,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靜脈血栓形成,運動后.

降低: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播散性紅斑狼瘡,藥物過敏性血小板減少癥,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血小板破壞增多,血小板生成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造血機能障礙,藥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進.

*

f.紅細胞沉降率:

westergren法 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iahinhkob法 男性0-8mm/h, 女性0-12mm/h。

*增快: 急性炎癥,結締組織病,嚴重貧血,惡性腫瘤,結核病.

減慢: 紅細胞增多癥,脫水.

g.網織紅細胞計數:正常情況:(00.5-1.5)%

*增高: 溶血性貧血,大量出血,缺鐵性貧血,惡性貧血應用維生素B12時.

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

*

2.小朋友的血常規

小寶寶最常見的病可能就算是感冒了,一旦不及時治療,就會發起燒來,這時候帶寶寶到醫院去,大夫就會讓先驗一下血。為什么要驗血呢?因為人在生病時,血液中各種細胞的數量會發生變化。比如貧血時,紅細胞的數量或血紅蛋白的含量就會產生變化;身體發生炎癥時,白細胞的數量就會增加。

主要看哪些指標

血常規的化驗單上往往會有一長串的化驗項目,但有一些是比較專業的項目,對于它們,我們不必去深究。看血常規的化驗單,我們需要重點看三個方面:

紅細胞計數(RBC)和血紅蛋白測定(HGB)

血常規的化驗單的第一項都是紅細胞計數的檢查,我們知道紅細胞的主要作用是給全身的各組織器官輸送氧氣,并把體內產生的二氧化碳排出體外,而完成這一主要功能主要是依靠紅細胞內的一種蛋白,這就是血紅蛋白(Hb)。

一般正常情況下,紅細胞的數量和血紅蛋白含量的比例大致是相對固定的。但在發生貧血的情況下,它們之間的比值就會發生變化,如發生低色素性貧血時,血紅蛋白含量的降低就會十分明顯,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比例就會升高。所以在看化驗單時,一定要首先注意這兩項的數值。

白細胞計數(WBC)和白細胞分類計數(DC)

血液中的白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化驗單中的白細胞計數(WBC)是指測定血液中白細胞的總數,而分類計數是指各種白細胞的百分比。由于各種白細胞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在不同的病理情況下,可引起不同類型白細胞的數量發生變化。一般而言,我們只要掌握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N)和淋巴細胞(L)的分類就可以了,因為在平常的生活中,醫生是根據白細胞的數量來判斷身體是否有感染發生,然后再根據白細胞分類來判斷是什么類型的感染,應該使用什么類型的藥物。一般而言,如果中性粒細胞的數量增多是細菌性的感染,淋巴細胞數量增多是病毒性的感染。

血小板計數(PLT)

我們都知道,血小板的主要功能的凝血,如果沒有它,我們就可能因一個小傷口而出現生命危險了。一般而言,血小板的計數是我們在觀察化驗單時應該注意的第三個重點,如果血小板減少的話,寶寶就可能存在凝血方面的問題。

各年齡段寶寶血液細胞成分平均正常值(均值)

中文名稱 英文縮寫 第1日 第2~7日 第2周 3個月 6個月 1~2歲 4~5歲

紅細胞(×1012/L) RBC 5.7~6.4 5.2~5.7 4.2 3.9 4.2 4.3 4.4

血紅蛋白測定\\(g/L\\) HGB 180~195 163~180 150 111 123 118 134

白細胞\\(×109/L\\) WBC 20 15 12 - 12 11 8

中性粒細胞 N% 0.65 0.40 0.35 0.3 0.31 0.36 0.58

淋巴細胞 L% 0.20 0.40 0.55 0.63 0.6 0.56 0.34

血小板\\(×109/L\\) PLT 150-250 150-250 150-250 250 250-300 250-300 250-300

MEOS是指:微粒體乙醇氧化系

血小板 血小板壓積 低熒光網織紅百分比偏高 未

1.紅細胞計數(RBC)

正常參考值:

成年男性 (4.0~5.5)×1012/L(400萬~550萬/mm3)

成年女性 (3.5~5.0)×1012/L(350萬~500萬/mm3)

新生兒 (6.0~7.0)×1012/L(600萬~700萬/mm3) 2周歲后逐漸下降。

臨床意義:

減少:各種類型貧血,如缺鐵性貧血、失血性貧血、營養不良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等,以及感染、肝病、出血性疾病、白血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癥、胃切除術后等所致的貧血。有的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下降,也可能產生中度貧血。

增多: ①慢性心肺疾病,如肺源性心臟病、某些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肺氣腫、心力衰竭等。

②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③慢性一氧化碳中毒。

④大量失水、嚴重燒傷等。

2.血紅蛋白(Hb或Hgb)

正常參考值:

成年男性 120~160g/L(12~16g/d1)

成年女性 110~150g/L(11~15g/d1)

新生兒 170~200g/L(17~20g/d1)

臨床意義:

減少: ①Hb減少的程度比RBC嚴重,見于缺鐵性貧血,即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主要由于慢性反復性出血所致,如潰瘍病、鉤蟲病、痔瘡出血及婦女月經過多等。

②Hb減少的程度與RBC相同,見于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如大出血、再生障礙性貧血、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腎炎、慢性腎炎所致的貧血。

③RBC減少的程度比Hb嚴重,見于大細胞高色素性貧血,如維生素B12或葉酸缺乏的營養不良性貧血和慢性肝病所致的貧血。

增多: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大量失水、嚴重燒傷、休克、高原病等。

3.白細胞計數(WBC)

正常參考值:

成 人 (4~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兒 (15~20)×109/L(15000~20000/mm3)

6個月至2歲 (11~12)×109/L(11000~12000/mm3)

臨床意義:

減少:

①某些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麻疹、風疹、流行性腮腺炎等,某些原蟲感染如瘧疾、黑熱病等,以及傷寒、結核病、極嚴重敗血癥等。

②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非白血病性白血病、粒細胞缺乏癥、脾功能亢進等。

③使用抗癌藥物、放療和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者,以及藥物反應,如使用氯霉素、甲磺丁脲、磺胺藥等。

④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⑤營養不良、惡病質等。

增多:

①急性細菌性感染如扁桃體炎、中耳炎、大葉性肺炎、化膿性腦膜炎、感染性心內膜炎、闌尾炎、腎盂腎炎、輸卵管炎、肝膿腫、癤腫、膿胸、急性風濕熱、白喉、百日咳、敗血癥等,以及由感染引起類白血病反應等。

②某些病毒性疾病,如乙型腦炎、流行性出血熱、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等。

③某些螺旋體病,如鉤端螺旋體病、回歸熱等。

④急、慢性白血病等。

4.白細胞分類計數(DC)

正常參考值:

a、中性粒細胞(N):

中性桿狀核粒細胞(st) 1%~5%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sg) 50%~70%

b、嗜酸性粒細胞(E或Eos) 0.5%~5%

c、嗜堿性粒細胞(B或Bas) 0%~1%

d、淋巴細胞(L或LY) 20%~40%

e、單核細胞(Mon) 3%~8%

臨床意義:

中性粒細胞:

增多:一般化膿性感染、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中毒、急性出血或溶血等。

減少:某些病毒性、革蘭氏陰性桿菌感染,以及藥物中毒、放射線損傷等。提示機體抵抗力差。

嗜酸性粒細胞:

增多:寄生蟲病如鉤蟲病、蛔蟲病、肺吸蟲病等,過敏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蕁麻疹、過敏性鼻央等,某些皮膚病如濕疹、銀屑病、天皰瘡等,以及肺嗜酸性粒細胞增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