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宗旨是什么(保護瀕危野生動物的措施)

时间:2024-05-18 18:40:52 编辑: 来源:

《瀕危野生動物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及其主要內容是什么?

《瀕危野生動物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是國際社會為保護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控制有關的國際貿易而訂立的國際公約。該《公約》于1973年3月3日在華盛頓通過,對所有國家開放加入,并于1975年7月1日生效。為了使其更加完善,先后于1979年和1987年對《公約》做了兩次重要的修訂,《公約》的附錄也做了多次修改。該《公約》由序言、25條正文、3個附錄和一個說明所組成。其宗旨是:通過國際合作采取許可證制度,保護有滅絕危險的野生動植物物種不至于因國際貿易而遭到過度開發利用。

該《公約》將需要管制的物種分為有滅絕危險的物種和一成員國認為應進行管理以防止或限制開發利用而需要其他成員國合作控制貿易的物種,并用3個附錄分別列出物種清單,規定相應的控制制度。該《公約》還詳細規定了進出口何類物種交驗許可證或進出口證明書及取得許可證的條件,并要求各締約國建立瀕危物種科學機構和管理機構。該《公約》是目前較完善的全球性環境保護公約之一,對世界范圍內的野生動植物物種保護發揮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好評,締約國達110多個。我國政府于1981年1月8日交存加入書,同年4月8日《公約》對我國生效。依據該《公約》的規定,我國在中國科學院設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科學組”,在原林業部設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辦公室”,分別作為《公約》所要求的科學機構和管理機構。

導致野生動物瀕臨滅絕的自然和人為原因分別是什么?

自然原因包括:自然災害、物種自身。人為原文包括:人為破壞、環境污染、亂捕濫獵、過度開墾。

一、自然原因

1、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是導致物種瀕危的原因之一。比如,1998年長江流域罕見的洪災,使許多棲息于平原地區或丘陵地區的野生動物蒙受了滅頂之災。

2、物種自身

物種特化和遺傳衰竭,往往是導致物種瀕危甚至滅絕的內在原因。某些種類的野生動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適應了某種特定的棲息環境而產生了特別的習性(包括食性),使其難以適應變化了的環境或其他環境,最終落得“不適者被淘汰”的結局。如大熊貓特化為主要以竹為食,一旦失去其現有棲息地或竹子大面積開花枯死,大熊貓無竹可食,必然大批死亡,出現生存危機。

一些野生動物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而受到生活力減退和遺傳力衰退的威脅,導致其種群數量難以恢復而趨于瀕危。如朱鹮,現存數量很少,存在一定程度的近親繁殖,再加上處于人類的半飼養狀態,個別適應于野外生活的基因可能會逐步丟失,進而危及其生存,甚至導致其滅絕。

二、人為原因

1、人為破壞

人類為發展經濟砍伐森林、圍湖圍海造田、過度放牧等,直接造成了野生動物棲息地喪失,間接導致了野生動物的瀕危。森林和草原是野生動物,特別是獸類、鳥類、爬行類以及昆蟲最主要的棲息地之一。森林的砍伐和緊隨其后的開荒種地以及草原過度放牧,既占據了野生動物固有的家園,又將野生動物人為地分割成許多孤島狀的小種群,使得它們的生存繁衍遭到極大的影響。

圍湖造田和占用灘涂是導致水禽、兩棲和爬行動物以及魚類瀕危的主要原因。濕地、湖泊以及沿海灘涂被大量開發成工農業用地后,使依賴于此的動物喪失了棲息地、繁殖地而瀕于滅絕。如揚子鱷,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上億年,由于棲息地的喪失,野生種群快要絕跡了,有關部門打算利用人工繁殖的個體實施再引進工程,但苦于無地而不得不坐等揚子鱷野生種群滅絕。

2、環境污染

20世紀以來,由于農藥、鼠藥、化肥、煤炭、石油的廣泛使用,產生了大量工業“三廢”和有毒物質,嚴重污染了大氣、土壤和水體,野生動物健康受到損害,繁殖力日漸低下,許多江河湖泊已不再適于水生野生動物的生存繁衍。某些生態位較高的野生動物因為食物鏈的關系也受到了程度不同的株連。

3、亂捕濫獵

亂捕濫獵是造成許多物種瀕危的直接原因。龜鱉類、蛇類、鷹隼類、藏羚羊、觀賞鳥類和蛙類是獵捕最為嚴重的幾類動物。龜鱉肉、蛇肉和田雞腿的美味、野鳥的動聽歌聲和艷麗身姿、獵隼活體和藏羚羊絨的國際黑市等,均招徠了上述動物的捕殺之禍,致使其野外資源量銳減,不少已處于瀕危或極度瀕危狀態。

4、過度開墾

因人類過度放牧和開墾,使草原沙化愈加嚴重。野山羊、黃羊等草原生物的數量也在銳減。

擴展資料:

動物滅絕

近幾個世紀以來,全世界滅絕的野生動植物種類數以千計,其中自16世紀以來滅絕的鳥類約150種,獸類約95種,兩棲爬行類約80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統計的數字表明:現在,5%~20%的脊椎動物和樹木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而且物種滅絕的速度正以百倍的速度增長。 

保護瀕危野生動物的措施

保護瀕危野生動物的措施

保護瀕危野生動物的措施,瀕危動物就是快要滅絕的生物,然而現在世界上卻越來越多的瀕危動物,面對生物多樣性減少的危機,不少的國家出臺了相應的政策和措施來保護這些物種,以下關于保護瀕危野生動物的措施

保護瀕危野生動物的措施1

1、歐盟生物多樣性保護計劃

歐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戰略目標是:從根本上預測、防止及解決使生物多樣性顯著降低或丟失的原因,以逆轉生物多樣性降低或丟失的趨勢,并使歐盟領土內外的物種和生態系統(包括農業-生態系統)處于滿意的保護狀態。

歐盟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規劃出了一個明確的行動框架,并規定了總目標和部門目標。主要是以下4項內容:一是保護和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二是分享利用遺傳資源所產生的利益;三是研究、鑒定、監測和信息交換;四是教育、培訓和提高公眾的保護意識。

歐盟生物多樣性戰略行動計劃制定之后,英國政府成立了英國生物多樣性領導組,對英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提供戰略性指導;隨即成立了英格蘭、北愛爾蘭、蘇格蘭、威爾士4個領導小組,負責監測各行動計劃的實行,并進行提高公眾覺醒和教育培訓等工作。

2、美國保護瀕危物種的有關法規

美國進行了許多立法對瀕危物種進行保護,如,瀕危物種法、遷移鳥類條約法、魚與野生動物合作法、國家野生生物庇護所管理法、北美濕地保護法等。其中,最重要的屬瀕危物種法。

瀕危物種法禁止未有許可證對列入聯邦目錄的物種進行捕獲。但是伴隨性捕獲許可證的發放,允許資產所有者在其資產內有瀕危物種存在的情況下,進行其他方面合法的經濟開發活動。同時提供了一種管理部門與公眾和私營部門發展創造性的合作伙伴關系,來達到瀕危物種的平衡和綜合有序發展的辦法。例如,美國的國際造紙公司為砍伐作為其造紙原料的木材,制定了一個棲息地保護計劃,保護在公司東南部土地上的瀕危紅帽啄木鳥。計劃中描述了砍伐林木對紅帽啄木鳥的影響及減輕該影響的措施。措施包括建立近5300英畝、居住了25-30個該啄木鳥家族的棲息地,以增加啄木鳥的數量。

美國一項調查表明,至少有80%列入聯邦目錄的物種,其棲息地在私人土地上。管理部門認識到讓私人土地所有者介入瀕危物種保護的重要性,因而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來促進與土地所有者的合作。這些政策包括:候選物種保護協議,對許可證申請者在棲息地保護計劃中保護未列入目錄的物種進行鼓勵。這樣做的好處是:第一,可為許多物種提供早期保護,從而可避免將其列入目錄;第二,由于候選物種得到保護,可減少在發放許可證后,一個原來未列入目錄的物種被列入目錄,從而需對棲息地保護計劃進行修改的情況。

美國棲息地保護計劃的數量增加很快。1992年前只批準了14個棲息地保護計劃,但至2001年2月23日,管理部門已發放了343個以上的伴隨性捕獲許可證,其棲息地保護計劃覆蓋了2000萬英畝以上的土地,對200個列入目錄的物種和許多未列入目錄的物種進行了保護。

3、澳大利亞對野生物種商業利用的一些管理辦法

在澳大利亞,對野生物種的最大威脅是棲息地被清除。個體農民、牧場主或開發者為提高土地的使用價值,常常進行原生植被的清除,從而除去了野生物種的棲息地。因此,許多人認為,未來對澳大利亞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要找到一種機制,特別是經濟刺激,使得在私人土地上的自然棲息地能夠得到有效的保護及恢復。澳大利亞認為從其國內外的經驗看來,在管理得當的情況下,野生物種的商業應用可以成為這種機制之一。

澳大利亞一些經驗表明,給予瀕危野生物種一種價值,比沒有商業價值會導致對該物種的更大保護。例如,為獲取原產于澳大利亞的袋貂的肉供本國食用及出口用,持續地對其進行高水平的商業捕獲已有幾十年。但其數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大量增加。再如,在澳大利亞BASS STRAIT 島上的土著居民商業捕獲灰鹱,以獲得其肉、油及羽毛供本地應用或出口用也有幾十年的歷史,但灰鹱的數量仍在增加。這都是由于商業捕獲對這些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的保護起了很大作用的緣故。

以上事例表明,只有在土地所有者能從棲息地上的野生生物獲得收益的情況下,他們才可能對這些棲息地進行保護。因此,應把天然棲息地看成為一種經濟資源,因為它有應用價值,并能與其他使用土地的方法進行競爭。把它看成是有經濟價值的,才能使它受到充分的尊重與保護。

澳大利亞管理野生物種的經驗表明,在技術上可持續性的采收或獵取是可以做到的。關鍵的問題是政府能否駕馭可能起破壞作用的經濟和社會力量。其中保證資源的擁有者看到管理良好的野生生物貿易具有經濟利益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對政府有關機構而言,野生生物商業利用企業家和動物保護團體的挑戰是如何對商業應用進行管理,以減輕風險,并達到最大程度的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及可持續的應用。

澳大利亞現有的管理職責分工是:聯邦政府主要管理進出口,并正進行對所有聯邦的`有關環境的立法進行綜合改革,將已有立法歸于三個部分: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保護及遺產保護。各州和自治州均有立法對野生生物進行管理,在政策和實踐中,均支持野生生物在生態學上可持續性的商業應用。

其它國家也有類似的實踐經驗:在南非,由于土地使用政策的改變,使野生物種的所有權回到土地所有者手中,使許多棲息地得到恢復與保護,許多野生物種的分布和數量大大增加,并且還帶來了許多社會和文化效益。

4、西方一些國家以犧牲他國資源為代價來保護本國資源

公約貿易是指物種的進口、出口、再出口和從海上引進(指從不屬于任何國家管轄的海域中取得的任何物種標本輸入某個國家)。

中國于1981年加入CITES公約組織。 中國是世界動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但資源大國,按人均資源情況,中國是資源貧乏國家。

中國為了進一步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和瀕危物種拯救繁育工作。已經建立700多個自然保護區和植物園、動物馴養繁殖中心等,這些保護區的建立保護了大量野生動植物,如峨眉山國家公園保護。上世紀末,全國已建立14個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20余種瀕危物種人工繁育種群、400多處珍稀植物遷地保護繁育基地和種質資源庫、100多處植物園和樹木園,1000多種珍稀植物得到保護繁育。

保護瀕危野生動物的措施2

一、主要措施

1、加強管理,嚴禁濫捕盜獵。不亂殺動物、不捕捉動物、不販賣動物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