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火爆海外中國文化的事例(國際上中國的文化舞臺有哪些?事例)

时间:2024-05-21 16:02:35 编辑: 来源:

中國引進外來技術和外來文化的事例

中國古典名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

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東西,必須加以改造和剔除.影視翻拍中國名著時不應該“全盤照搬”或者“斷章取義”.

②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應該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創新.

開放的中國如何對待外來文化,這是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必須予以重視的一個課題.在過去的一個較長的時期,人們似乎把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看成兩個水火不相容的概念.它們之間的關系往往是互相排斥的.因此,外來文化一般都被視為異己而拒斥于國門之外.這種狀況直到鄧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提出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的方針之后才逐漸得以扭轉和改變.

外國人喜歡中國文化的事例有哪些

有很多,就比如剛過完的端午節,我在美和漢語認識的幾個老外朋友還特地參加了組團旅游,一起探尋端午起源,包粽子神馬的,挺有意思的

列舉幾例外國朋友喜歡學習的中國文化的事例

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字敦伯,又字勛卿,比利時人,1623年10月9日出生于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1641年9月29日入耶穌會,1658年來華,是清初最有影響的來華傳教士之一,為近代西方科學知識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是康熙皇帝的科學啟蒙老師,精通天文歷法、擅長鑄炮,是當時國家天文臺(欽天監)業務上的最高負責人,官至工部侍郎,正二品。1688年1月28日南懷仁在北京逝世,享年66歲,卒謚勤敏。著有《康熙永年歷法》、《坤輿圖說》、《西方要記》。

利瑪竇(1552年10月6日年-1610年5月11日),號西泰,又號清泰、西江。意大利的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學者。明朝萬歷年間來到中國傳教。其原名中文直譯為瑪提歐·利奇,利瑪竇是他的中文名字,王應麟所撰《利子碑記》上說:“萬歷庚辰有泰西儒士利瑪竇,號西泰,友輩數人,航海九萬里,觀光中國。”

湯若望,字“道未”【出典于《孟子》的“望道而未見之”】,德國人,神圣羅馬帝國的耶穌會傳教士,天主教耶穌會修士、神父、學者。在中國生活47年,歷經明、清兩個朝代。逝世后安葬于北京利馬竇墓左側,康熙朝封為“光祿大夫”,官至一品(一級正品)。在科隆有故居,塑有雕像。在意大利耶穌會檔案館有他大量資料。

國際上中國的文化舞臺有哪些?事例

近年來,中國文聯在開展對外文化交流中,堅持分清層次,抓住關鍵,廣交深交各界朋友,取得了良好效果。比如,在希臘11個重點城市舉辦“北京風韻”美術巡展,用美術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生動描繪了北京的歷史建筑、文化特點和現代風貌,受到希臘人民的普遍歡迎。為慶祝中澳建交35周年,中國戲劇家協會組織梅花獎藝術團“澳洲行”活動,得到澳大利亞主流社會的高度重視,引起強烈反響,取得轟動效果。

創造文化交流新格局

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既要注重雙邊交流與合作,又要注重利用國際多邊舞臺,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文化交流新格局。隨著現代交通、通訊和信息傳播手段的快速發展,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交流活動的深度廣度大大拓展,越來越多地從雙邊向多邊發展。利用多邊國際舞臺開展對外文化交流,覆蓋面更大,效率更高,影響更深。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只有把雙邊文化交流和多邊文化交流有機結合起來,重視并加強文化藝術領域的多邊合作,努力爭取主辦權和話語權,積極參加和舉辦國際性大型文化活動,才能有效地構筑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文化交流新格局。

近年來,中國文聯及所屬文藝家協會不僅注重雙邊文化交流與合作,舉辦一系列帶有雙邊性質的攝影展、音樂演唱會、美術展等藝術交流活動,而且充分利用國際多邊舞臺,積極參加有重大影響的電影展、文化展等國際性活動,主動開展藝術之旅、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等多邊文化交流活動,加入國際藝術理事會及文化機構聯合會,為提升中國藝術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形象發揮了積極作用。比如,先后兩次在聯合國人權大會期間舉辦中國文化專題展覽,先后在中國舉辦兩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第二十八屆國際攝聯代表大會,先后獲得第三十一屆世界各民族戲劇節、2008年國際書法交流大展及2009年第二十四屆世界魔術大會的主辦權。

近年來,中國文聯及所屬協會不僅充分發揮各藝術門類的作用,開展了一系列有特點、有影響、有聲勢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而且注重發揮各藝術門類的整體優勢,著力打造一批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符合國外受眾審美需求和欣賞習慣的對外文化交流知名品牌,取得明顯成效。比如,先后兩次在聯合國日內瓦萬國宮舉辦“藝術之旅”專場文藝晚會,既有中國民族音樂歌舞又有西方歌劇、芭蕾,既有傳統經典劇目又有現代藝術精品,既有德高望重的藝壇大家又有嶄露頭角的藝術新秀,陣容強大,相映成輝,增強了演出的整體效果,極具震撼力。

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加強以思想文化為核心內容的國家軟實力建設,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也是一項緊迫的現實任務。我們要抓住機遇,開拓創新,更加主動自覺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勝利作出新的貢獻。

簡要寫出兩項體現中國燦爛文化的事例

第一,非絲綢之路莫屬。這條路不僅僅是連接亞歐大陸中國和歐洲的重要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的途徑。那時候中國應該相當于當時世界上的超級大國,中國的茶葉、絲綢、器皿、各項技術在世界上當屬一流。絲綢之路本身和運輸的商品以及他所承載的文化和歷史,無一不體現著中國燦爛的文化。

第二,中華民族。中華民族是一個大的概念,它由我們國家的56個民族和數以百千計的族群交融組合而成。每個民族的產生、發展都是一部史詩。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地域特點,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發明、創造,都有數千載積累沉淀下來的豐富的精神和物質財富。這些都為中華民族的組成提供了基礎。加上主體民族儒釋道思想的寬容、大一統思想,促使優秀文化財富數千年來興盛不衰,形成我們今天引以為豪的中華民族。“中華民族”這四個字就已經包含了沒有人能說清道明的意蘊,并透著深重的歷史回音和現代氣息。

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事例

7世紀以前,日本學習中國文化主要靠中國移民的傳播。至推古天皇在位(593—629)、圣德太子攝政期間,日本開始直接向中國派遣“遣隋使”、“遣唐使”以及大批留學生和留學僧,主動學習中國文化,成為最早派人到中國留學的國家,隋朝也是中國開始大批接收外國留學生的時期。

隨使節一同來華

日本最重要的“遣隋使”是圣德太子于隋大業三年(607年)派出的。他派小野妹子攜帶日本天皇的國書到達隋朝東都洛陽,謀求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借以提高日本的國際地位。這是當時日本在外交上一項重大的措施。從開皇二十年(600年)至大業十年(614年),日本派“遣隋使”達5次之多。公元608年,開創了隨團派留學生來中國學習的先例。這不僅僅是基于政治上的考慮。圣德太子漢學功底深厚,很重視發展同隋朝的關系,希望通過這種措施,積極地從中國導入各種先進的文化和制度,以建立完善的國家體制,因而所派遣的遣隋使團中有許多留學生和留學僧。

唐朝的時候,中國同日本的友好往來更是盛況空前。從貞觀年間開始,日本先后派遣了13次“遣唐使”,還有6次迎送唐朝的使者。每次所派遣唐使團規模都很大,最多的時候達到了600人。留學生和留學僧都是跟隨使團到達中國,使團回日本時,留學生(僧)們則仍留下來學習中國文化。

日本留學生一律被安排在國子監學習。唐朝國子監有六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各學招生對象不同。唐玄宗命國子監的四門助教趙玄默在鴻臚寺教授這些留學生們的功課。日本留學生們在中國學習幾年甚至幾十年,再回到日本傳播中國文化,促進日本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發展。他們中間最有名的是從奈良來到中國的阿倍仲麻呂和吉備真備。

日本留學生在中國的墓志銘

晁衡:留唐任職,一住54年

阿倍仲麻呂(698—770)是中日友好關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中國名字叫晁衡。唐玄宗開元五年(717年),晁衡因漢文修養良好而被選為遣唐留學生,當時他還不滿20歲。入唐以后,他的學識和品行,很快受到唐朝皇帝和學界的贊賞,先后任校書、左補闕、秘書監、左散騎常侍和鎮南都護等職。秘書監相當于國家圖書館館長,左散騎常侍是從三品,可見他很受唐朝的重用。

晁衡和唐朝著名詩人王維、李白、儲光羲等都有過親密交往。儲光羲對他十分贊賞,曾寫詩《洛中貽朝校書衡》相贈。晁衡曾經送給李白一件日本裘,李白很受感動。

天寶十三年(753年),晁衡想隨“遣唐使”回國探親,唐玄宗許之,并且命他為回訪使者。他和遣唐大使藤原清河等,共乘一舟回國,途中遭遇風暴,李白誤聞晁衡在歸日本時翻船遇難,非常悲痛,寫下了著名的《哭晁卿衡》一首,情意深厚:“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成為中日友誼史上傳誦千年的名作。

晁衡后來東渡失敗,輾轉漂泊后又回到長安,繼續在唐朝任職,直至大歷五年(770年)以73歲高齡在長安逝世。晁衡在中國生活、工作長達54年之久,為中日友好事業做出了杰出貢獻。日本人民為其在東京的護國寺建了雕像和紀念堂。

吉備真備與唐人對弈圖

吉備真備:用漢字偏旁創片假名

另一個著名的日本留學生是吉備真備,原名下道真備,開元五年(717年)隨“遣唐使”來華。他在長安就學于四門助教趙玄默,深通五經三史、歷算、刑律、漏刻、軍制、陣法、韻學、書道等諸藝。他在唐朝留學17年,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十一月攜帶中國典籍1700多部歸國。與吉備真備同時回國的留學僧玄防,受到日本圣武天皇的重視,吉備真備也因此受到器重,官至右大臣。

吉備真備在華期間,精研經史,博學多聞,成為飽學之士,回國后被天皇拜為大學助教。當時日本的大學設有明經、文章、明法、算學、音韻、書法六科,學生有四五百人。吉備真備為六科的學生講授學自中國的各種新知識,教讀《史記》、《漢書》、《后漢書》。高野天皇也跟他學習《禮記》、《漢書》。

對于日本文化傳承,吉備真備最重要的歷史功績之一是根據部分漢字偏旁部首創制了日語片假名。這些漢字共50個,被稱為“母字”。古代日本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利用漢字作音符來書寫日本語言,著名的《萬葉集》就是用這種方法寫成的,因而稱為“萬葉假名”。用漢字作音符,書寫很不方便。吉備真備利用漢字偏旁創造了日本表音文字———片假名,從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后來,留學僧空海(弘法)又利用漢字行書體創造日本行書假名———平假名。

回國受重用,影響日本文化

入唐留學生大多為日本統治階級中的中層官吏子弟,和朝廷關系密切,回國都受到重用。如膳大丘在唐長安國子監學經史,歸國后被任命為日本大學寮助教。他向天皇奏請按照中國之例,以孔子為文宣王,獲準。這是日本政府尊孔之始,對日本奈良時代儒學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出身法律世家的大和長岡,入唐后潛心學習唐律,回國后曾與吉備真備共同刪定律令二十四條。營原娓成入唐學醫,造詣較深,回國后被任命為針博士,對日本的醫學發展極有貢獻。

許多日本留學生經歷了隋朝的滅亡和唐朝的繁榮,看到了唐朝的先進制度對周邊的影響。他們回國后就對日本的部民制提出了改革要求。公元645年,日本孝德天皇任用從唐朝歸來的留學生高向玄理做國博士,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