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湖南庭川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幫幫我!高三歷史的!洋務運動)

时间:2024-06-02 00:07:16 编辑: 来源:

中國比較有名的茶葉品牌是哪些

龍井茶、武夷巖茶、鐵觀音、碧螺春、黃山毛峰、六安瓜片、都勻毛尖、祁門紅茶。

拓展資料:

龍井茶

龍井茶是我國的第一名茶,產于浙江省杭州西湖附近的山中,有"西湖龍井"、梅塢龍井"、"獅峰龍井",以龍井村獅子峰所產"獅峰龍井"最佳。龍井茶素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之稱。

鐵觀音

產于閩南安溪縣。外形頭似蜻蜓,尾似蝌蚪,顏色砂綠起霜,質地重如鐵,美如觀音,滋味清高醇美,回味甘甜,帶有獨特的"觀音韻"。素有"七泡有余香"之美稱。以西坪松林頭魏蔭鐵觀音發源地所產最佳,為烏龍茶之上品。

武夷巖茶

產于閩北武夷山。九十九巖,巖巖有一茶,一茶一名,獨特采制,有"大紅袍"、"鐵羅漢"、"水金龜"、"白雞冠"、"肉桂"等名樅。巖茶外形條索粗壯緊實,呈釘狀,色砂綠蜜黃,鮮潤光澤,泛"寶色"。花果香濃郁高長,滋味濃醇高爽,具獨特的"巖韻"。

碧螺春

康熙所名。產于江蘇吳縣太湖中的洞庭山,成茶外形卷曲呈螺,銀毫遍布,香濃芬芳,滋味醇厚,湯色嫩綠明亮,茶之珍品。"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最"。

黃山毛峰

產于安微黃山桃花溪。宋代貢茶。特級黃山毛峰堪稱我國毛峰之極品,其形似雀舌,勻齊壯實,峰顯毫露,色如象牙,魚葉金黃,清香高長,湯色清澈,滋味鮮濃、醇厚、甘甜,葉底嫩黃,肥壯成朵。其中"金黃片"和"象牙色是特級黃山毛峰外形與其他毛峰不同的兩大明顯特征。

六安瓜片

產于安微六安地區齊靈山,外形似瓜子,自然平展,葉緣微翹,色澤寶綠,大小均勻,不含芽尖、茶梗;清香高爽,滋味鮮醇回甘,湯色清澈透亮,葉底綠嫩明亮。依采制季節,可分三個品種:谷雨前提采的稱"提片",品質最優;其后采制的稱"瓜片";梅雨季節采制的稱"梅片", 品質最差。

都勻毛尖

產于貴州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的都勻縣。"三綠三黃"是都勻毛尖茶的特色,即干茶色澤綠中帶黃,湯色綠中透黃,葉底綠中帶黃。詩云:"雪芽芬芳都勻生,不亞龍井碧螺春,飲罷浮花清鮮味,心曠神怡似神仙"。

祁門紅茶

產于安微省祁門縣。祁門紅茶條索緊秀,鋒苗好,色澤烏黑泛黑光,俗稱"寶光";內質香氣濃郁高長,似蜜糖香,又蘊藏蘭花香,湯色紅艷,滋味醇厚,回味 永,葉底嫩軟紅亮。祁門紅茶可以提供豐富的核黃素、葉酸、胡蘿卜素、生育酚及葉綠醌,并且是食品中氟化物的重要源泉。熱能:紅茶每100克的熱量低于1244千焦。蛋白質:紅茶中茶氨酸的含量和氨基酸總量位于各茶類的第二位,但是紅茶中還含有少量的游離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茶葉中的碳水化合物多為多糖類,能在沸水中溶出的多糖僅占茶葉可溶物的4%~5%, 屬低糖飲料,紅茶脂類含量一般不超過3%。

幫幫我!高三歷史的!洋務運動

企業 民用:1872年,在上海建立輪船招商局 1878年,在蘭州建立蘭州織呢局 1880年,在上海建立機器織布局,這是中國最早的機器棉紡織廠 1881年,設立開平礦務局 漢陽鐵廠

軍工:安慶內軍械所 江南制造總局

影響:爭論的焦點是,洋務運動對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是起促進作用還是起延緩作用,由此,形成了針鋒相對的兩種意見。

1.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持此論者有祁龍威(當時署名“漢聲”)、牟安世等人。

祁龍威認為:洋務運動“促進中國社會走上半殖民地的道路”。依據有二:首先,“洋務運動所練的軍隊及所舉辦的軍事工業,都具有半殖民地化的特征。第一,受外國侵略者所控制,成為西方資產階級銷售過剩軍用器材,吮吸中國人民脂膏的‘好場所’;第二,只能夠用以鎮壓國內人民革命,而不能夠用以抵抗外國侵略”。其次,“洋務派發展的經濟企業,先是‘官辦’,后有‘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經營管理之權,操之于‘官’,直接與封建政權相聯系,為封建統治服務。這些企業在經濟上和技術上都對外國資本有緊密的依附關系,為西方資產階級對中國的經濟掠奪,增開了‘方便之門’。這就決定了它們的性質,乃是具有封建性、買辦性的官僚資本主義”。

牟安世認為:洋務運動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過程。首先,“在洋務運動時期,商埠由五口通商發展到三十六口通商。他們遍布中國沿海和邊疆,并在不同程度上深入到中國內地”。這“實際上說明了不平等條約的網羅的擴大和中國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其次,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在這期間加強了他控制中國財政大權,洋務派在這個時期的外交活動也處處依賴洋人,執行賣國投降政策”。再次,“進出口貿易在不等價交換條件下逆差越來越大”,嚴重影響了國計民生。總之,“洋務運動時期乃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洋務運動并沒有延緩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而是加速了它”。

2.延緩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此說以孔令仁、李時岳、胡濱為代表。

孔令仁認為:洋務運動對中國半殖民地化起了延緩的作用。因為:中國之所以會淪為半殖民地,“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打進中國的外來侵略者勢力太強了,另一是中國太落后”。在當時的情況下,“中國淪為半殖民地是不可避免的,甚至認為淪為殖民地、遭到瓜分也是可能的。在這種厄運面前,各階級都有自己的態度”。“洋務派在抵抗態度上沒有廣大人民堅決,但他們搞洋務,發展資本主義,講求富強之術,改良軍備,從長遠觀點來看,實在是抵抗外國侵略的有效方法,根本方法”,雖然由于各方面原因“大大削弱了它的成績。但通過洋務運動,中國畢竟建立了一支新式軍隊,出現了一批近代企業,這支軍隊在抵抗外國軍事侵略上是出過一些力的,這些近代企業在抵抗外國經濟侵略上也起過一些積極作用。所以,我認為洋務派對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的作用,不是像清政府及頑固派那樣起了推進作用,而是像廣大人民那樣起了延緩的作用”。

失敗原因:洋務運動在當時的中國,其失敗命運是不可避免的。第一,在不觸動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務派試圖利用西方資本主義的某些長處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這種手段和基礎的矛盾,使洋務運動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時,洋務運動處處受到頑固派的阻撓和破壞,從而加大了洋務運動開展的阻力。第二,洋務派本身的階級局限性,決定了他們既是近代工業的創辦者和經營者,也是其摧殘者和破壞者,其封建衙門和官僚式的體制,必定導致洋務企業的失敗。第三,洋務運動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務派在主持外交活動中,堅持“外須和戎”,對外妥協投降,他們所創辦的近代企業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卻不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地位。甲午戰爭,洋務派標榜的“求強”“求富”目標未能實現,洋務運動基本失敗。

洋務派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希望利用先進的技術維護封建統治,改革不觸動封建制度。

后來的甲午中日戰爭證明,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是,它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近代科學生產技術,培養了一批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也從客觀上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簡述洋務運動的內容

1.以“自強”為口號創辦軍事工業;

2.以“求富”為口號,創辦民用工業;

3.創辦近代海軍;

4.創力新式學校,選送留學生。

關于洋務運動的問題

20年后人們才覺醒,另一個原因是義和團的誕生

敘述洋務運動

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的統治階級對如何解決一系列的內憂外患分裂稱為「洋務派」與「頑固派」,洋務派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強兵富國,擺脫困境,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的工商業的手段來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改良運動「洋務運動」。

1860年12月曾國藩上奏折說,目前借外國力量助剿、運糧,可減少暫時的憂慮;將來學習外國技藝,造炮制船,還可收到永久的利益。第二年他對上述看法加以發揮,主張購外國船炮,訪求能人巧匠,先演習,后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成為官民通行之物,那時可以剿發(指太平軍)、捻(捻軍),勤遠略,這是救時第一要務(《曾文正公全集》奏稿,第14卷,第11頁)。1862年李鴻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國侵略者幫助訓練洋炮隊、設洋炮局。他認為,清軍作戰往往數倍于外敵,仍不能勝,原因在武器不行,槍炮寙(yǔ)濫,如能使火器與西洋相埒,則“平中國有余,敵外國亦無不足”,今起重視,最后可達自主 (《李文忠公全書》朋僚函稿,第3卷)。奕欣看到曾李兩人學造外國船炮,決定派員前往學習,在奏折中說,治國要做到自強,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又以制器為先,“我能自強,可以彼此相安”《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

奕忻等人認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進一些西洋先進技術,可以鎮壓人民,可以自主自強,封建統治便可長治久安,并認為籌辦洋務,必定能得到列強的支持。

以大學士倭仁為首的頑固派,高唱“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主張“以忠信為甲胄,禮義為干櫓”,抵御外侮。他們攻擊洋務派學習西方先進生產技術是“陳甚高,持論甚正”,然而“以禮義為干櫓,以忠信為甲胄,無益于自強實際。二三十年來,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敵之要,徒以空言塞責,以致釀成庚申之變”。洋力派與頑固派互相攻擊,斗爭十分激烈。總理衙門是推動洋務運動的中央機構。但洋務派勢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實權的總督和巡撫。慈禧明白,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要保持清朝的統治地位,必須依靠擁有實力并得到外國侵略者賞識的洋務派。所以她暫采取了支持洋務派的策略。

在中央,不久前成立的總理衙門辦事大臣,恭親王奕欣成為洋務派在中央的代表勢力。

地方上的代表人物中,多數與曾國藩有關:

奕欣(1832-1898年),愛新覺羅氏。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異母弟,1851年(咸豐元年)封為恭親王。1860年9月,咸豐帝于英法聯軍攻陷通州八里橋后逃往熱河,令奕欣留守北京,“督辦和局”。10月24日、25日,奕欣先后與英、法代表交換《天津條約》批準書,并訂立《北京條約》。1861年1月,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奕欣、桂良、文祥受命為總署大臣。8月,咸豐帝在熱河病死。11月,奕欣與慈禧勾結,利用領有重兵駐扎北京一帶的勝保,發動政變,摘掉了當權的以肅順為核心的贊襄政務八大臣。從此,慈禧垂簾聽政,奕欣為議政王,掌管軍機處及總理衙門。奕欣力主“借洋兵助剿”,鎮壓太平天國革命;支持地方實力派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舉辦近代軍事工業,開展洋務活動,成為清廷中樞主持洋務的首腦人物。1865年,因受慈禧猜忌,被罷去議政王職務。1884年中法戰爭中,被免去一切職務。1894年,重新起用為總理衙門大臣,后又受命督辦軍務。1898年戊戌變法之初病死。

<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