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白血病時網織紅細胞變化(白血病的血常規指標)

时间:2024-06-03 17:04:07 编辑: 来源:

網織紅細胞數量變化具有臨床意義嗎

具有臨床意義

白血病的血常規指標

白血病 是一類造血干細胞惡性克隆性 疾病 ,多發人群為青少年、 兒童 和青年。 血常規 是最一般,最基本的 血液 檢驗。白血病的血常規是醫生用來判斷病情的輔助手段之一。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關于白血病的血常規指標,一起來看看吧!

白血病的血常規指標

血常規俗稱血象,最重要的三個指標是血紅蛋白(hb)、白細胞(wbc)、血小板(plt或bpc)。

一、有無 貧血 ,看血紅蛋白

血紅蛋白(hb)正常值: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 新生兒 170~200g/l,低于正常值為貧血。

再看平均紅細胞體積和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平均紅細胞體積(mcv),正常值: 手工 法82~92fl;血細胞分析儀法80~100fl。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手工法27~31pg;血細胞分析儀法27~34pg。如果兩者均低于正常,考慮是否有缺鐵性貧血或 地中海貧血 ,后者為遺傳性疾病,發生率低,多見于云貴、廣西廣東等地區。如果平均紅細胞體積高于正常,考慮是否有 營養 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多發性骨髓瘤(骨髓瘤由于紅細胞呈緡錢樣重疊,平均紅細胞體積也增高)。需要骨髓象檢查。

如果平均紅細胞體積和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均正常。要做網織紅細胞檢查。網織紅細胞計數正常值:0.5%-1.5%。低于正常,考慮是否有骨髓造血障礙,明顯高于正常,是否有 溶血 ,要做進一步檢查。

失血性貧血極為常見,慢性或急性出血引起。

二、白細胞過多或白細胞減少

白細胞(wbc)正常值:成人(4.0~10.0)×10*9/l;新生兒(15.0~20.0)×10*9/l;6個月至2歲(11.0~12.0)×10*9/l。

低于正常值為白細胞減少,可因感染尤其病毒感染、藥物、接觸 化學 毒物、射線引起,也有假性白細胞減少。白細胞增多多見于感染,多表現為中性粒細胞或淋巴細胞增多(正常值:中性分葉核粒細胞50%~70%;淋巴細胞20%~40%)。如果明顯增高,需行骨穿,排除血液系統 腫瘤 。

三、血小板增多或減少

血小板正常值:(100~300)×10*9/l。

低于正常值,常見疾病有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 紫癜 ,結締組織病,血液系統腫瘤。明顯高于正常,見于繼發性血小板增多癥(繼發于腫瘤等因素),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排除繼發因素,血小板高于1000×10*9/l)。

下面教你看懂白血病患者的化驗單,一起來看看吧。

教你看懂白血病患者的化驗單

此病的 報告 單有兩種,骨髓報告比較復雜,需專業人員方能明白,我們最常用的是血象報告單,主要幾項如下:

血色素(Hb)正常值:110—1609/L

紅血球(RBC)正常值:3.5—5.5×1012/L

白血球(WNC)正常值:4.0—10.0×109/L

白細胞分類:

中性(N)正常值:0.01—0.08

嗜酸細胞(E)0.005—0.05

嗜堿細胞(B)0.0—0.0075

出血時間(BT)1—4分鐘

凝血時間(CT)2—5分鐘

網織紅細胞(RC)24—84×109/L

幼稚細胞分原始、早、中、晚。血小板計數(PLT100—300×109/L)

白血病的血常規是因人而異的,每個患者的患病程度有所不同,治療復發以及療程都是要根據患者自身的疾病來確定的,不能盲目治療,所以患者最好是及早到醫院接受正規的治療,以免耽誤治療時機。

另外,白血病患者除了要配合醫生的治療外,在日常生活中也應該合理膳食,多吃一些補血的食物,那樣能夠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白血病的血 常規檢查

白血病患者的血常規檢查,跟普通病人的血常規檢查是一樣的。血常規檢查是臨床上最基礎的化驗檢查之一,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檢驗。通過觀察數量變化及形態分布,判斷疾病。是醫生診斷病情的常用輔助檢查手段之一。

那么血常規的檢查具體是怎么樣的呢?

血常規檢查一般的方法是取用末梢血檢查,比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把采集的血液經過血液細胞分析儀器, 電腦 報告結果,血常規的檢查就基本完成了。

在以前 科技 沒有那么發達的時候,基本都是靠人工檢查分類,效率比較低,而且工作量很大,又將血液常規的檢查分為甲規或乙規進行。但是現在的血常規檢驗有了現代化、自動化的發展,基本是用機器來檢測。集體做法是:將采取的抗凝全血注入5ml的真空采血管,搖勻后去掉密封上蓋,將樣本放到采血針下吸樣,儀器顯示結果后打印。

白血病早期血常規

早期白血病患者的血常規有什么異常呢?

我們知道白血病是跟血液相關的疾病之一。那么早期的白血病患者的血常規指標肯定不是正常的。血常規表現在貧血、白細胞升高(部分減少)、血小板低下等情況,尤其是白細胞,非常敏感。

那么早期白血病患者具體有哪些體現呢?

首先,白血病早期,首發的癥狀是貧血,主要表現為臉色蒼白,虛弱、無力、多汗。有氣促、心跳加快的現象。不過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貧血,比如 痔瘡 、 消化 道出血、月經量過多等失血所引起的貧血及偏食等原因引起的營養缺乏性貧血等。

高中低熒光網織紅細胞意義

高中低熒光網織紅細胞意義如下:

長期以來,檢驗人員采用手工法進行網織紅細胞計數,但其精確性與計數效率不太理想。近年來隨著流式細胞術與熒光染色相結合應用。

高端全自動分析儀對網織紅細胞計數可以精確到網織紅細胞比率(、網織紅細胞絕對值、低熒光網織紅細胞、中熒光網織紅細胞、高熒光網織紅細胞、未成熟網織紅細胞。其中IRF為MFR和HFR之和,表示幼稚細胞占總RET的百分比。

通常健康人外周血以LFR為主,當骨髓受到刺激時,較多的未成熟網織紅細胞從骨髓釋放入外周血,在失血及增生性貧血時IRF在外周血中首先升高,因此與網織紅細胞比率、絕對值相比,IRF能更好地反映骨髓造血的代償能力,其數據靈敏度更高。

網織紅細胞及其相關參數主要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標,在臨床診斷價值方面,其靈敏度、特異性要優于傳統的紅細胞與白細胞計數,有較高的深入研究價值。

網織紅細胞百分比和網織紅細胞絕對值臨床意義相似,其增高表示骨髓紅細胞系統增生活躍,常見于溶血性貧血、急性失血、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等,還可提示相關藥物治療有效;降低則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常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腫瘤放化療骨髓抑制等。

網織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與體內貯存鐵數量密切相關,可反映體內近期的鐵代謝狀態,主要用于缺鐵性貧血和鐵利用障礙等慢性功能性貧血的診斷、鑒別診斷和療效觀察,與其他鐵代謝指標如鐵蛋白、轉鐵蛋白相比,具有生物變異度小,不受炎性反應影響等優勢。

越接近成熟的網織紅細胞,熒光強度越低。正常情況下,高、中熒光網織紅細胞主要存在于骨髓中,而低熒光網織紅細胞大部分存在于外周血中。高、中、低熒光網織紅細胞的變化比網織紅細胞百分數和絕對值更靈敏,可作為貧血類型和貧血程度的重要參考依據。

未成熟網織紅細胞包括高、中熒光網織紅細胞兩種,它的增高是骨髓造血功能增強的早期標志,高熒光網織紅細胞和未成熟網織紅細胞還能作為骨髓移植后造血功能恢復的早期指標。

網織紅細胞參數對于腫瘤疾病的治療也起到監測作用。化療是腫瘤治療的常用手段,但化療會對患者的骨髓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易產生出血、感染的可能,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WBC和PLT監測骨髓抑制情況均存在監測遲緩、影響因素多等缺點,且WBC和PLT明顯降低時,骨髓抑制程度已非常嚴重,不能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檢測網織紅細胞相關參數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骨髓抑制情況,成為化療后骨髓抑制監測的早期指標。

文獻報道,40例腫瘤患者化療3d后RET、IRF下降,一周后達到低值,14d回升,其變化速度要明顯提前于外周血白細胞,因此RET可以是化療過程中骨髓抑制與恢復的敏感指標

網織紅細胞計數極低,只有0.1%,其他血常規正常,請問是再障或白血病嗎?

網織紅細胞低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礙性貧血就是。不過常伴隨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有變化,目前你因為是手割傷了,可能是流血過多,造成的。也有可能那次網織紅細胞計數不準確,建議你過段時間再去復診。

希望你沒事

骨髓中血細胞形態演變的一般規律是什么?

骨髓中血細胞形態演變的一般規律有4點,具體如下:

1、胞體由大到小(巨核細胞例外);

2、核仁從有到無;

3、胞漿顆粒從無到有,從非特異性顆粒到特異性顆粒;

4、核將比例由大到小。

其組織結構:

骨髓為主要造血器官,產生紅細胞、粒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和血小板等,故骨髓細胞包括各種血細胞系的不同發育階段的細胞,成分較復雜。如粒細胞系,約占40%~60%,包括原粒細胞、早幼粒細胞、中幼粒細胞、晚幼粒細胞、桿狀粒細胞和分葉核粒細胞;

淋巴細胞系約占20%,含原淋巴細胞、幼淋巴細胞和淋巴細胞;紅細胞系約占20%,含原紅細胞、早幼紅細胞、中幼紅細胞、晚幼紅細胞、網織紅細胞和紅細胞;單核細胞系約占4%,含原單核細胞、幼單核細胞和單核細胞;

巨核細胞系約占4%,包括原巨核細胞、幼巨核細胞和巨核細胞,最后形成血小板;漿細胞系包括原漿細胞、幼漿細胞和漿細胞。

除以上外,骨髓內還含有其它一些細胞,如網狀細胞、內皮細胞(吞噬細胞)等。某些化學物質(如苯)可抑制骨髓細胞分裂增殖能力,造成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或刺激粒細胞系的過度增生,誘發白血病。

什么是紅細胞形態?

紅細胞形態檢查是通過血涂片染色后對血片中的紅細胞的形態進行觀察,對臨床診斷有重要價值,常見的紅細胞異常主要表現在紅細胞的大小、形態、染色性及包涵體等幾個方面。

正常情況下,瑞氏染色血涂片顯示成熟紅細胞形態呈雙凹盤形,少數呈橢圓形。細胞大小相似,直徑6~9μm ,平均為7.5μm;淡粉紅色,中央1/3為生理性淡染區;胞質內無異常結構。

各種病因作用于紅細胞生理過程的不同階段,可引起紅細胞相應的病理變化,致使紅細胞產生特殊的形態學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