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疫情期間進出口貿易現狀(2020上半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現狀如何,受疫情的打擊大嗎?)

时间:2024-06-02 03:39:42 编辑: 来源:

2020上半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現狀如何,受疫情的打擊大嗎?

受疫情影響肯定是大的,不過好在有國家支撐,相信大家都能抗過去

疫情影響下的各行業現狀

1、餐飲行業

民以食為天,作為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餐飲業在這次疫情期間所受的影響尤為嚴重。

春節期間本應是餐飲業的黃金時期,不僅各種聚會十分火爆,利潤豐厚的年夜飯也是各家餐企主打的重頭戲。

但今年的情況卻大為不同,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自己做飯,另一方面,各地也陸續出臺了餐企停業的規定,于是,指著年夜飯大賺一筆的計劃變為泡影,而原本火爆的春節小高峰也隨之消失,整個餐飲業陷入了癱瘓。

再加上大多數餐企之前已經儲備了大量食材,員工也都做好了備戰春節的準備,相應的成本已經產生,突發的疫情,讓各大餐企的老板們猝不及防,損失慘重。

2、旅游行業

和餐飲行業相比,或許旅游業的損失更慘。

今年春節旅游業基本算是凍結了,受疫情沖擊,全國A級以上的景區基本上都已關閉,傳統旺季可謂是顆粒無收,再加上各地文娛項目的叫停,人們也陸續中止了出行的計劃。

而與旅游相關的景區服務、酒店分包、機票分包等行業,也都呈現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態勢。

一份酒店行業的抽樣調查顯示,春節期間,全國各大酒店入住率下滑了80%,部分酒店入住率甚至不足4%。原本就不太好做的酒店、民宿,恐怕也會在2020年迎來一次新的洗牌。

此外,由于旅游行業是一個對環境非常敏感的行業,其受影響周期要明顯長于餐飲企業,即便疫情消失后的短時間內,民眾的出游熱情仍然不會高漲,預計對于旅游業的影響至少持續半年以上。

17年前的非典,旅游行業曾力破僵局,成為率先恢復的行業之一,這一次,我們也期待著旅游業盡早解凍,再現繁榮。

3、電影行業

肺炎疫情下,人們也停止了一切娛樂活動。

對于電影行業來說,每年的春節檔都是盈利的好時機,但今年受疫情影響,影院被迫關門,《唐人街探案3》、《_媽》、《姜子牙》等春節檔大片紛紛撤檔,給片方和影院都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4、交通運輸行業

不出門,成了交通運輸業的災難。

眼下,為了避免自身感染,降低與傳染源接觸的概率,各地紛紛對人口流動實施嚴格控制。人們也減少外出旅游、探親等活動,全國的高鐵、水路、公路、航空運輸客流都出現顯著下降,為了支持疫情,多家企業實行退票免費,相關企業均有損失。

5、房地產行業

隨著全國大多數省市相繼采取售樓處閉門謝客、建筑工地停工、土地拍賣暫緩、地產中介停業等措施后,房地產行業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根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數據,從2020年1月下旬開始,大部分開發商的成交量相比往年春節期間暴跌95%。而據克而瑞監測,春節前后一周的房地產銷售數據基本接近零。

隨著疫情事件的發酵,不出意外,保守估計一季度的房地產開發投資、銷售、開工和竣工都將受到影響。

此外,受疫情影響,絕大多數購房者都會推遲購房計劃,樓市成交陷入冰點,這將直接影響到房地產企業的銷售回款與現金流吃緊。在銷售端銳減,所導致資金承壓的同時,房企還疊加著還債壓力,這對于那些本來面臨較大資金壓力的企業,無疑是雪上加霜。

6、線下零售業

疫情的爆發,讓線下零售企業形勢更加嚴峻。

在“新零售”的沖擊下,很多線下零售企業本就已經在夾縫中求生存,而疫情的爆發,無疑讓他們的處境更加艱難。線下商場里的店家,月租十幾萬的店鋪,說關就關,說沒有客人就沒有客人,如果疫情短時間得不到抑制,恐怕很多的線下零售企業、門店會難逃此劫。

此外,在線下零售行業,很多商家為了布局春節消費黃金周,提前準備了大量煙酒茶糖干貨水果,現在,人們取消了串門拜年,年貨嚴重滯銷。人們宅在家里,心理上也不具備消費的沖動,零售店老板更需要時間去消化這些堆積如山的年貨。

當然,零售行業其實也是國家應對重大災難的基礎建設的一部分,如何發揮好社區商業的便利性、親民性,在非常時期起到食品供應、穩定民心、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作用,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7、制造業

由于復工推遲、需求降低以及交通運輸方面的不確定性增加,疫情勢必將對中國制造經濟造成一定沖擊。

一方面,制造業本身會因為復工延遲、流通減速等原因,造成短期的生產滯后;另一方面,由消費、服務、進出口領域的影響也會蔓延到制造業,會反應在制造業訂單量、庫存量的減少。

眾誠智庫高級副總裁柳絮稱,人員的復工速度和復工率是衡量制造業影響程度的典型指標。預計汽車、裝備、電子通信等技術、資本密集型行業復工速度和比例較高,而紡織、服裝、玩具、皮革、家具等勞動密集型制造業這兩個指標都將較低。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王鵬也提到:“尤其是,這些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勞動力,很多來自于內陸省份,人員流動困難。原材料是制造企業的生命線,也因為交通管控運不進來。”

此外,制造業本就是一個相對重資產的行業,即使生產和經營部分停擺,企業這個時候仍然要繳納社保、稅金,維持房租、廠房、利息等開支,很多中小型制造業本就高債務短現金流,受到的沖擊也相對更大。

8、農業生產

農民常說,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春耕的時間窗口很短,如果不能在合適時間耕種,后續無論如何彌補,都會影響收成。

這次疫情發生在春節前后,正處在農村的農閑期間,原則上講對于傳統農業并沒有太大的影響,但對于北方反季節溫室大棚種植,以及年前儲存的蔬菜、水果等農產品,在銷售問題上同樣會有一定的影響。

雖然有不少城市超市內蔬菜價格高漲,但這并不能讓種植戶獲得太大的利益。城市超市內蔬菜價格之所以上漲,其實是因為運輸不暢的問題,造成農村有菜而運不出去,中間環節中斷,才導致有些地方白菜甚至超出肉的價格。

另外,還有不少農村地區在疫情期間采取了“村村封”等措施,這也給蔬菜運輸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再加上人們不再輕易出門采購,運輸車輛也基本停止了運輸等情況,所以,疫情對農業的影響還是客觀存在的。

疫情后的經濟形勢

1、疫情管控結束后

很多人都認為今年國內經濟將加快恢復到疫情前水平,不過現實卻給市場潑了一盆冷水,如生意難做、就業困難、外貿遇阻。

2、歷經三年疫情影響,國人的很多生活習慣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上也出現了不少反常的現象。社會傾向的變化大多與經濟形勢密切相關,在國內經濟緩慢復蘇的過程中,國內的風向到底在吹向何方?

一、市場環境相對低迷

1、疫情結束之后,很多實體店老板都會認為自家生意會有起色,不過現實情況卻是實體店的生意更難做了。自去年國家放開疫情管控措施后,國內餐飲行業的確恢復了往日的客流,但餐飲業的緩慢復蘇,并不代表市場的整體環境出現好轉。

2、從消費趨勢上看,民眾基本生活需求類的消費確實出現了回暖跡象,不過在其它行業,群眾的消費欲望或能力卻并不強。疫情管控期間,大多數民眾得到了不少的“被動收獲”,有人學會了做飯、有人看透了人生。這些因素歸結到消費端,就逐漸形成了低欲望的消費習慣。另外,美聯儲加息、央行降準,對國內消費市場的刺激作用微乎其微。

3、隨著我國經濟增速趨緩,部分民眾對個人發展和現實收入的預期出現悲觀情緒。在預期收入不穩定的情況下,誰又敢沖動消費呢

二、個人發展困境

1、數據顯示,今年我國大學畢業生人數將達到創紀錄的1158萬人。在經濟過渡期內,青年就業問題已經成為無法回避的重要難題。現如今,很多畢業于985、211重點大學的學生也很難能夠輕松找到理想的工作。很多學生寧可送外賣也絕不會選擇進廠,至于考公考研的熱度更是居高不下。

2、曾誓言要整頓職場的95、00后們,在現實的“毒打”下可能連妥協的機會都很難拿到,“躺平擺爛”似乎也成為不少年輕人的選擇。就業壓力層層傳導帶來的焦慮會逐漸蔓延到整個社會,家庭、學校、企業、政府部門都難以避免的會被這股“壓力”所裹挾,隨之而來的就是看不到盡頭的內卷。

3、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抱有不婚不育的觀念,有時候并不是條件所限不能結婚,而是對未來感到悲觀而不敢結婚。傾向于做自由職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畢竟在所謂規則和框架內的工作并不適合所有人。

三、社會風向轉變

1、與以往相比,現在社會上的一些風氣的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最明顯的一點就是人們不愿再相信那些心靈雞湯,簡單、務實、追求自我價值已經成為社會主流的價值觀。

2、與個別年輕人“不上課、不上班、只上香”的理念類似,現在很多長輩也不再催婚、慢慢變得佛系起來。內卷的盡頭是佛系,在競爭激烈的當代社會,佛系理念可以說是對高度內卷的無聲抗議。

3、另外,今年前兩個月國內樓市和車市都出現了一波消費熱潮,不過這波熱度很快便在3月份漸漸消退。在因疫情積壓的需求得到釋放后,國內房產和汽車市場的需求將逐漸跌入冰點。最近兩個月,國內各大汽車品牌紛紛開始競相降價,不過汽車市場的反應卻并不強烈。

4、值得關注的是,在經歷三年疫情防控期后,社會公眾不愿再相信媒體或有關部門的“一面之詞”,而是更愿意相信看得見或摸得著的東西。所謂的“專家建議”“媒體倡議”,甚至正在淪為貶義詞。

5、互聯網時代,自媒體肆意輸出價值觀的現象屢見不鮮,我們要時刻警惕網絡上一些“帶節奏”或“引戰”的內容,切莫讓網絡空間成為制造對立、挑唆情緒的工具。

6、疫情管控結束后,國內餐飲行業的確在加速復蘇,而在排除生活必需品行業之后,實際上國內很多行業遠沒有恢復到疫情前的狀態,甚至都比不過疫情期間的業績。生產力恢復并不代表信心恢復,在經濟下行期內,國內經濟復蘇依然任重道遠。

疫情下的企業生存現狀

在剛剛過去的一個多月里,深圳因遭受疫情沖擊,全市經歷了一場“疫情阻擊戰”,截至目前疫情防控取得了階段性勝利。然而,在本波疫情期間,深圳許多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受到了不小困擾。為進一步了解疫情對中小企業經營帶來的影響和企業面臨的困難和訴求,證券時報聯合深圳市創業投資同業公會開展了2022年疫情下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狀況調查,通過對創投機構被投企業這一群體的調查來管窺當前疫情散發下的中小企業運行現狀。

本次接受調查并成功收回問卷的企業有97家,約43%為科技企業、29%為制造業企業,另有約23%的企業為消費、互聯網和醫療健康類企業。在企業規模方面,有48%的企業員工人數為100~500人,另有26%企業的員工人數在500以上。從業務模式來看,55%的受訪企業業務模式為純線下業務,有38%的企業業務模式為“線上+線下”。

調查結果顯示,有高達93%的受訪企業表示疫情對其生產經營活動產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影響,主要體現在停工停業拖延生產進度、原材料等供應鏈供給跟不上、訂單執行延后等。問卷調查以外,證券時報記者還分別對醫療、消費、科技、高端制造、素質教育培訓機構等行業做了訪談。

接受記者訪談的企業,談及當前面臨的問題也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停工停產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失;二是市場需求一定程度上出現萎縮;三是有資金需求卻融資難。企業呼吁,政府加大對中小企業、尤其是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