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海外三仙島指什么(中國古代的四大仙山是什么?)

时间:2024-05-17 03:06:56 编辑: 来源: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仙山、仙島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仙山、仙島:蓬萊三神山、昆侖山、大小方諸山

1、海外三仙島(蓬萊、瀛洲、方丈)

《山海經》和《封禪書》中,都把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描繪得活靈活現,于是便引得齊威王、燕昭王派出探險家到海中尋求神山,秦始皇東巡求藥、漢武帝御駕訪仙。

據史籍記載,蓬萊城北海面常出現海市,散而成氣,聚而成形,虛無縹緲,變幻莫測。于是人們便以海市的虛幻神奇,演繹出海上五神山的傳說,描繪出一個惟妙惟肖、令世人向往的神仙世界。

2、昆侖山:

昆侖山,原名昆侖丘,又名昆侖虛,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山,為萬山之祖,亦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人文始祖伏羲的王都。據諸書所記,昆侖山的位置應該在常人難至的西方內陸,傳說昆侖山上有不死樹、不死水及涼風山,登上涼風山就可以不死,涼風山上有懸圃山,攀上懸圃山就可以獲得呼風喚雨的神通。

3、大小方諸山:

方諸山是道教上清派構想的仙山,是對蓬萊三神山中的方丈洲的模仿,大方諸島傳說是西王母的第四女南極夫人所造,大方諸島周圍又各有小方諸島。島上是中級仙人,唐代以后,上清派失去最高等級地位,方諸島神話也被人們耽誤。

4、流波山:

傳說中的仙山,有關記載如下: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其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山海經·大荒東經第十四》)常羊山(黃帝殺刑天之地)

5、蓬萊仙島

中國古代的四大仙山是什么?

昆侖、蜀山、峨眉、海外三仙島(蓬萊、瀛洲、方丈)、流波山(“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

其上有獸,其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

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山海經·大荒東經第十四》)常羊山(黃帝殺刑天之地)

五湖四海、三川五岳各指的是什么啊?

古人所說的“三山五岳”,應是:蓬萊、瀛州、方丈三山,中岳嵩山、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至于五湖四海,也是說法各異,百度百科的說法提供給你參考吧:

■五湖:我國的幾個大湖,說法不一, 一般指洞庭湖,鄱陽湖,太湖,青海湖,洪澤湖。 在《地理通釋十道山川考》中 , 原先的五湖名稱是指彭蠡、洞庭湖、巢湖、太湖、鑒湖。 (彭蠡即鄱陽湖。鑒湖到了清代則被洪澤湖代替。) ★ 但根據《史記河渠書集解》 五湖,湖名耳,實一湖,今【太湖】是也。 ★饒州鄱湖,岳州青草,潤州丹陽,鄂州洞庭,蘇州太湖,此為天下五湖。 青草湖現已和洞庭湖連成一體,而潤州丹陽湖則已經逐漸瘀塞。

去海上仙島普陀山,與佛祖對話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普陀山的禪與山水畫卷盡在白居易的詩中,提起這個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圣地,可謂無人不知。

普陀山,是浙江省舟山群島中的一個特別的存在,四面環海,風情旖旎,難怪觀音菩薩早在唐代選擇這里作道場,眼光很毒,之后憑其“三神”(神奇、神圣、神秘)享譽天下,是眾人向往之地。

一個海天佛國,幾乎說盡了普陀,島上擁有眾多名勝古跡,也流傳著不少美妙傳說,吸引著無數大眾前來頂禮膜拜,就連歷代多位皇帝也放下高貴的身架前去朝拜。

在這處“第一人間清凈地”,誦頌、坐禪、偈樂,聲聲入耳,你能感受到的不僅僅是佛教的魔力,還有前所未有的平靜、祥和,看似修的是禪,其實是心靈上的解綁,而心靜了,清風自來。

心中裝凈土

便處處有神明

無謂南北

一場觸及靈魂的禪意之旅

就這樣開始了

……

船,是上普陀山唯一的交通工具。拜佛要趁早,前往沈家門碼頭,乘坐第一班早船,去往佛徒的心中圣地。

話說當年中國女排在里約奧運會上奪回了失去多年的金牌,知道為什么能復得金牌嗎,因為她們離京前來了一趟普陀山。中國男足聞訊后也想來,普陀山主持回話:別為難佛祖。

當然這只是個段子,但足以說明普陀山在國人心中的位置。

離船上岸,就進入了“海天佛國”,山門牌坊上是“普陀圣境”的匾額,出自書法家沙孟海先生,背面寫著“觀音道場”。

島上沒有出租車,往返景點全靠 旅游 巴士,車票偏高,看似5元、10元不多,累加后就不是一個小數目了,我選擇的是全天全程步行,不是腿腳麻利,皆因窮。

過了碼頭廣場就能看到這塊石頭,不少游客會在這里留影,多半是沖著落款人的名字來的。

避開人從眾,不走常人路線,我從客運碼頭沿海邊往左走,先從西天景區入手啟動游覽模式。

西天景區的景點有芥瓶禪院、磐陀石、觀音古洞、二龜聽法石、梅福禪院、圓通禪林、千年古樟、達摩峰以及心字石,這邊不通景區車,全是登山步道。

第一個景點是芥瓶庵,也叫芥缾禪院,一個極小的的尼姑庵,由于庵小,故無天王殿,四大天王直接塑在了墻壁上,以保證形制的完整。

黃墻山門外的大樹十分旺盛,再加上耀眼的陽光,給人沖擊感挺強的。

​辭別芥缾禪院,很快就到了觀音古洞的山門,拾級而上,幾棵古樟樹濃蔭遮地,樹葉抽出了新芽,竟有著一份禪意。

普陀山寺院無論大小,供奉的都是觀音大士,每逢農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別是觀音菩薩誕辰、出家、得道三大香會期,屆時山上是人從眾,誦經禮佛,通宵達旦,被學者稱為“半個世界的信仰。”

觀音古洞似一大型石室,洞中石乳倒懸拄地,狀若垂云,四面洞壁及石柱上鑲有多個觀音像。

洞后古樹成蔭,巨石層疊,上書“大士重現”,據說觀音洞相當靈驗,信者不妨一試。

洞中有個轉運洞,來者大多會雙手合十,半閉雙眼,順時針環繞一圈,那些執念的事此刻暫且放一放。

洞外的觀海平臺很棒,是攬勝的佳地,山與海彼此遙望,碧海藍天,洗眼又洗心。即便不是來朝拜,只為來這座小島看山看海,也不虛此行。

安詳于亭中,邊觀景邊休息,別樣自在。亭上有聯,曰:貪得宇宙隘,知足天地寬。哲學也!

在山頂的一片平臺上,有一對看似要掉下來的巨石,相傳是金地藏入九華山之前在此打坐禪修,后人稱此“打坐石”為磐陀石,“磐陀石”三字系抗倭名將侯繼高所書,這家伙不僅能使得了槍,還耍得了文墨,筆力遒健,勢如飛天,而“石”字上多了一點,據說侯將軍題字時大石搖搖欲墜,于是他在“石”字上加了一點,從此石頭就穩固了。

很多人像我一樣以為磐陀石就是上面的小石頭,錯了,磐陀石是指上下兩塊石頭,一石錐立于另一石上,似無著處,卻億載未動,萬劫不搖,年年月月的臺風摧塌了無數建筑,唯獨拿它沒轍,見到它就只能繞過,故它有“天下第一石”之譽。據說每逢大年初一的零時,上石會浮起,用一根細線可橫割而過。

繼續向上,就是二龜聽法石了。大家看出了二只烏龜了嗎?

一塊巨石上,附著兩塊酷似烏龜的巖石,一只伸著腳,在往上爬,一副著急相;另一只踞于巖頂,回首相望,一副勝者相。他們本是東海龍王派來的兩個龜相,來普陀山說法臺聽觀音菩薩講經說法,誰知兩相聽入了迷,不愿回龍宮,龍王知道后很生氣,后果就是他們被懲罰化為石頭,永遠留在了這里。

相傳《紅樓夢》里賈寶玉的“通靈寶玉”源于靈石禪院,又因磐陀石和二龜聽法石均在寺院周圍,故名靈石禪院。

前面提到的說法臺,就在附近,石頂平如臺,有觀音石像,漆成金,當年善財童子就是在這里朝拜觀音大士的。

往山下望去,是西山新村、金融街區,普陀山真是一個任何角落都美的地方。

往對面遠處望去,是南海觀音巨像,稍后我會去的,這個角度看過去,觀音身子是微微前傾的。

再往前走一段來到了梅福禪院,傳說是西漢隱士梅福煉丹修行的地方,山門前的指示碑寫著“煉丹洞”、“由此進路”,當此進入就是修行,空靈的鐘聲只是引路,鳥鳴才真正把禪意傳入心田。

背面題“華藏莊嚴”,在此提醒此庵院的重點,這是普陀山唯一以大雄寶殿為主殿的尼庵。

​院內有個靈佑洞,洞中“清波泓然,大旱不竭”,世人稱之為“仙水”,有一個出水口,據說洗手后回去打麻將能贏贏贏,大吃四方不是夢。

山當曲處皆藏寺,路欲窮時又逢僧,繼續往上走便是圓通禪林了,它位于西天景區之頂,始建于明,擴建于清。此庵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樹木茂盛,環境幽雅,是一陶冶性情、升華人格之地,也是普陀山上傳說中唯一一處和尚與尼姑同修之所。

禪寺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看似無心,其實都精心布局,1919年康有為在庵里小住,有感于其秀色,乘興題下了“海天第一庵”的匾額。

寺內所供奉的佛像用純銅鑄成,是普陀山唯一供奉銅佛像的寺院。這個“正法明如來銅殿”,是國內純銅殿宇中最大的。

一路走,一路是綠道,自由行就是舒心,往前就是由三石架成的石門,石門狹窄,僅容一人佝腰通過。橫石上書“西天法界”,豎石上刻著“證菩提道”、“寰海鏡清”。“菩提”系梵語,意為“覺悟”,意思就是當你走進了這個門,就已經到達了沒有煩惱、只有快樂的極樂世界,而我是反向走的,豈不是走出了極樂世界。

好在我并未耿懷于心,因為前方有個巨大的“心字石”,它是普陀山最大的石刻文字,據說觀世音菩薩曾在此石上講“心經”。中心的那一點可容八九人同坐,整個字可容近百人,真可謂“心懷博大”,用來形容此時的富龍我再合適不過了。

此字刻于何年、出于何人手跡,至今未考究出來。

戀人們都會在心字石上留個影,秀一下恩愛。

沒想到普陀山居然還有影院,演的還是普陀山重要的一個寺廟:不肯去觀音院。

風水好的地方都被佛家占了,普濟寺是普陀山最古老的寺院,也是第一大寺院,全山供奉觀音菩薩的主剎,唯一一座供奉男身觀音的寺廟,這里是朝拜者必到之處,人氣最旺。

寺的正門常年緊閉,這是啥操作?

這里就有個硬核的典故了,話說當年清乾隆皇帝微服普陀山時住在普濟寺,白天游至佛頂山,游興濃,忘了歸程。返回普濟寺時,寺院大門已關閉,皇帝叩門要從正門進來,遭到了拒絕。把門的小和尚說:“國有國法,寺有寺規,除非皇帝來了才能開此門。”因是微服朝拜,乾隆聽后無言以對,只好遵守寺規從東側的小門進寺。極為不快的乾隆回宮后下圣旨:從今以后,此門不能開。此后普濟寺的正山門就不輕易開了,只有皇帝級別的、國家元首或新任方丈第一次進門時才能開,普通游客都只能從兩側側門而入。

看一個寺廟規模的大小,看它的放生池就知道了,兩者成正比。普濟寺前的放生池,亦名海印池,池水為山泉所積,廣約15畝,始于明代,每當盛夏夜晚來臨,朗月映池,荷香襲人,普陀十二景“蓮池夜月”說的就是這個,晚上住在普陀山的游客、香客,一定要來欣賞這一大勝景喲。

普濟寺太美了,像是從畫里走出來的,我認為它是普陀山顏值最高的寺院,是個出片的好地方。

蓮池上三座石橋橫臥其上,橋橋通大寺,中間的橋是皇帝專道,此橋現在稱“富貴橋”;東邊橋為文武大臣走的,名曰“長壽橋”;西邊的橋則是平民百姓走的,人們稱“平安橋”,都起了一個好名字,佛祖沒虧待誰。

橋中有湖心亭,叫八角普濟寺大殿亭,正對普濟寺山門。傳說康熙皇帝每次來禮佛都會來到這個亭子,皇帝走過的地方,游客當然也就會來湊熱鬧。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