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用絕對優勢理論來解釋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是什么?是什么)

时间:2024-06-03 01:11:03 编辑: 来源:

絕對優勢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產生的主要原因是

絕對優勢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各國在生產某一種商品時具有的絕對成本優勢。

絕對成本優勢是指某個國家在生產某種商品時所需的絕對成本比其他國家低。例如,一個國家生產棉花的成本比其他國家低,那么就可以利用這種絕對成本優勢通過出口棉花來獲得貿易收益。

根據絕對優勢理論,如果各國都根據自己的絕對成本優勢專業化生產,然后再通過國際貿易進行交換,就可以實現全球資源的最優配置,實現更高的經濟效益。

絕對優勢理論的提出者是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他在他的經典著作《國富論》中提出了這一理論,并認為國際貿易的自由化可以帶來更大的貿易收益和福利。

盡管絕對優勢理論已經被新古典派貿易理論、比較優勢理論等更具有解釋力和預測力的理論所代替,但它仍然是國際貿易理論和政策演化歷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對于我們認識國際貿易的歷史和理論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是指國與國之間相互進行的商品和服務的交換活動。國際貿易可以是跨國公司之間的貨物交易,也可以是一個國家和其他國家之間的商品和服務的進出口。國際貿易是現代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可以為各國帶來經濟增長、就業機會和資源利用的優化。

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產生的主要原因是

勞動生產率的相對差異。

隨著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對服務業的相關研究也越來越被重視,但很多人把服務外包簡單理解為服務業的外包,這種理解是非常片面的。事實上,服務外包并非特指服務業的外包,而是服務環節的外包,服務環節既可以來自服務業也可以來自制造業。將服務外包狹義理解為服務業的外包,不利于充分理解服務外包的概念,也會脫離服務外包的發展實際。

事實上,目前國際服務外包作為全球價值鏈分工的一種重要形式,對深化經濟體之間的經濟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外包業務中服務產品交付時是否離開本國,服務外包可分為在岸服務外包和離岸服務外包。

服務外包發展的理論:

1、全球價值鏈理論。

Porter率先提出價值鏈概念,并將企業經營活動中的生產經營、運輸銷售以及物流服務等定義為企業基礎活動,將企業經營活動中的基礎設施、人力資源和技術開發等定義為企業輔助活動,基礎活動和輔助活動共同組成了企業價值鏈活動。

商品生產中的不同環節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合理分工,使得不同的企業或機構圍繞這種商品的生產而納入同一個生產網絡中,從而提出了全球商品鏈。

2、比較優勢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是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于一八一七年首次提出,該理論是對絕對優勢理論的繼承和完善。按照比較優勢理論的描述,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是由于各國的勞動生產率不同,以及由此造成的生產成本的差異。比較優勢理論系統解釋了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可以進行貿易活動的經濟現象,使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更加具備合理性和科學性。

根據該理論,核心競爭力是指企業在品牌設計、產品開發、技術升級、營銷售后、運營管理、企業文化等領域具有的其他企業難以模仿的、可以幫助企業長期保持競爭優勢的能力。

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是什么?是什么

按照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原理,當兩個國家生產兩種商品,使用一種生產要素——勞動時,如果剛好A國家在一種商品上勞動生產率高,B國家在這種商品上勞動生產率低,則A國該商品生產上具有絕對優勢

兩國按各自的絕對優勢進行專業生產分工并參與貿易,則兩國都能從貿易中得到利益

絕對優勢理論的影響

絕對優勢理論亦稱“絕對成本理論”、“絕對利益說”。關于絕對成本優勢的國際貿易理論。由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于1776年在其《國民財富的性質與原因的研究》一書中提出。認為國際貿易的原因是國與國之間的絕對成本的差異,如果一國在某一商品的生產上所耗費的成本絕對低于他國,該國就具備該產品的絕對優勢,從而可以出口;反之則進口。各國都應按照本國的絕對優勢形成國際分工格局,各自提供交換產品。該理論解釋了產生國際貿易的部分原因,但不能解釋各種產品生產上都具有絕對優勢的國家與不具有絕對優勢的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

所謂絕對成本,是指某兩個國家之間生產某種產品的勞動成本的絕對差異,即一個國家所耗費的勞動成本絕對低于另一個國家。

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說主要闡明了如下內容:

(1)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國民財富。斯密認為 ,交換是出于利己心并為達到利己目的而進行的活動,是人類的一種天然傾向。人類的交換傾向產生分工,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巨大進步是分工的結果。他以制針業為例說明其觀點。根據斯密所舉的例子,分工前,一個粗工每天至多能制造20枚針;分工后,平均每人每天可制造4800枚針,每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幾百倍。由此可見,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國民財富。

(3)國際分工是各種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階段,在國際分工基礎上開展國際貿易,對各國都會產生良好效果。斯密由家庭推及國家,論證了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必要性。他認為,適用于一國內部不同個人或家庭之間的分工原則,也適用于各國之間。國際分工是各種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階段。他主張,如果外國的產品比自己國內生產的要便宜,那么最好是輸出在本國有利的生產條件下生產的產品,去交換外國的產品,而不要自己去生產。他舉例說,在蘇格蘭可以利用溫室種植葡萄,并釀造出同國外一樣好的葡萄酒,但要付出比國外高30倍的代價。他認為,如果真的這樣做,顯然是愚蠢的行為。每一個國家都有其適宜于生產某些特定產品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如果每一個國家都按照其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即生產成本絕對低)去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后彼此進行交換,則對所有國家都是有利的,世界的財富也會因此而增加。

(4)國際分工的基礎是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后天的有利條件。斯密認為,有利的生產條件來源于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后天的有利條件。自然稟賦和后天的條件因國家而不同,這就為國際分工提供了基礎。因為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后天的有利條件可以使一個國家生產某種產品的成本絕對低于別國而在該產品的生產和交換上處于絕對有利地位。各國按照各自的有利條件進行分工和交換,將會使各國的資源、勞動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將會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加物質財富,并使各國從貿易中獲益。這便是絕對成本說的基本精神。

國際貿易的絕對優勢理論的內容。

1、絕對優勢理論也稱絕對成本理論、絕對利益說。由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于1776年在其《國民財富的性質與原因的研究》一書中提出。認為國際貿易的原因是國與國之間的絕對成本的差異,如果一國在某一商品的生產上所耗費的成本絕對低于他國,該國就具備該產品的絕對優勢,從而可以出口;反之則進口。各國都應按照本國的絕對優勢形成國際分工格局,各自提供交換產品。該理論解釋了產生國際貿易的部分原因,但不能解釋各種產品生產上都具有絕對優勢的國家與不具有絕對優勢的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

2、大衛·李嘉圖在其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提出了比較成本貿易理論(后人稱為比較優勢貿易理論)。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是生產技術的相對差別(而非絕對差別),以及由此產生的相對成本的差別。每個國家都應根據“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的原則,集中生產并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比較優勢貿易理論在更普遍的基礎上解釋了貿易產生的基礎和貿易利得,大大發展了絕對優勢貿易理論。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12-28,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準。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