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電子芯片貿易如何收美金的(高通斥資42億美金加購格芯芯片,從商業角度如何解讀此舉?)

时间:2024-05-04 05:45:00 编辑: 来源:

購買芯片用美金和人民幣支付的區別

用美元結算,可以退稅,用人民幣結算的,不能退稅。

因為中國實行收匯核銷制度,收到外匯并到外管局核銷后,憑核銷單到稅務局辦理退稅,用人民幣結算無法核銷,故無法退稅。

因為美元是世界通用貨幣,選擇美元為結算貨幣,一是流通性更強,方便日后兌換;二是相對更加穩定,不用擔心匯率大幅波動。主要歸功于美國的世界一流的貨幣體系和美國財政的穩定。

高通斥資42億美金加購格芯芯片,從商業角度如何解讀此舉?

高通斥資42億美金加購格芯芯片,從商業角度如何解讀此舉首先是高通在不斷的擴大對應的生產規模,其次就是高通需要多渠道合作的商業模式,再者就是高通在不斷地提升自身的競爭力,還有就是世界范圍內目前芯片是比較短缺的需要備貨。需要從以下四方面來闡述分析高通斥資42億美金加購格芯芯片,從商業角度如何解讀此舉。

一、高通在不斷的擴大對應的生產規模 

首先就是高通在不斷的擴大對應的生產規模 ,對于高通而言目前需要擴大一些生產線,很多的產品需要產品的供應所以才會主動加大對于芯片的一個采購,這樣子有利于自身發展。

二、高通需要多渠道合作的商業模式 

其次就是高通需要多渠道合作的商業模式 ,對于高通而言他們不僅需要一個優秀的企業合作,同時還需要擴大對應的合作渠道,因為這樣子可以提高對應的高通經營過程中的穩定性。

三、高通在不斷地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再者就是高通在不斷地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對于高通而言在不斷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就是為了更好滿足一些發展的長期戰略目標,所以高通會主動加強對于一些芯片的采購計劃。

四、世界范圍內目前芯片是比較短缺的需要備貨 

另外就是世界范圍內目前芯片是比較短缺的需要備貨 ,對于世界范圍內而言目前芯片還是處于比較短缺的所以很多的時候應該主動備貨才可以更好滿足一些應急性的需求,可以助力企業更好的發展。

高通應該做到的注意事項:

應該加強多渠道的合作,并且主動拓寬一些芯片制造的渠道,同時可以加強和一些互聯網公司的長期戰略部署。

為什么芯片難造?

芯片產業有其獨特的內部結構和產業特性。芯片產業鏈分為五個子鏈,或者說芯片產業分為五大行業。

第二,制造,包括成品制作和半成品制作。半成品是晶圓,高純度晶圓基本由日本人壟斷,硅的冶煉,日本人可以冶煉到百分之九十點九后面十一個九,然后做成的晶圓是最好的。在晶圓的基礎上再做芯片,大家知道這個行業臺積電最大,中國的中芯國際目前是全球第五。當然只是產量全球第五,芯片等級較低,利潤率也不高,因為許多專利技術不在自己手里,還受到美國嚴厲監管。

第三,封裝測試。將芯片壓縮到一個板子上,進行合格測試。因為芯片的線路和觸點太多,一個地方有萬分之零點幾的差錯,最終結果也是相當大的差錯,所以必須逐個測試。封裝測試基本屬于勞動密集型,在這個行業,中國與國際差距不大,甚至處于領先地位。

第四,設備。生產芯片的設備大家都知道,最精密的EUV光刻機是荷蘭ASML,其他主要是美國。生產晶圓的設備,在日本,主要是三菱、索尼等企業占優勢。7納米工藝光刻機目前只有荷蘭ASML能夠提供,售價1億美元以上,有錢還不一定能買到。上海微電子已經能夠生產制作28納米芯片的設備。

第五,輔助材料。包括光刻膠、掩膜版、靶材、封裝基板等等,這些材料目前國內仍是瓶頸。

芯片制造是如此之難,卻又如此重要。它的特點就是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不管是民生、國防、工業、裝備、航天等等,芯片出問題,就等于人的心臟出問題。

芯片又是一個全球充分競爭的行業,但進入的門檻高,周期長,資金密集、技術密集、人才密集。投資動輒數百億美元,研發人員成千上萬,基本是全球有限寡頭間的競爭,是跨越國界的國際市場競爭。

但芯片的競爭,由于其重要的戰略價值,不僅是市場競爭,它還是國家競爭,乃至成為國際貿易戰的有力武器,成為競爭對手之間限制和制裁的重點產業。國家競爭與市場競爭有著不一樣的競爭規則。

三、中美競爭背景下的芯片

中美貿易戰以來,芯片成為熱詞,成為焦點。9月15日,迫于美國技術壟斷壓力,臺積電正式停止為華為麒麟芯片代工。華為花了六百萬人民幣從臺灣包機拉回了最后一批芯片,據說是全體華為高管們集資的錢,臺積電也算照顧同胞,把能給的貨都給了華為。但華為儲存的芯片也只夠支撐2021年半年的手機出貨量。

最近美國商務部放話,中芯國際要上美國的實體名單。中芯國際在中國剛剛上市,募了500多億人民幣。如果說中芯國際在上游的設備和技術上出問題,高性能芯片生產將再生變數,前景不妙。

在芯片領域,中國基本上沒法反制美方制裁,供求和技術極端非對稱,英特爾、高通、蘋果、微軟,我們都是強依賴,而其對中國則是弱依賴。就和現在的抖音買粉絲一樣,美國要遏制,我們也是沒法反制,因為谷歌早已離開中國,臉書壓根就沒到過中國。

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和美國對華戰略,都將中國作為頭號競爭對手,全面遏制中國已是國策。芯片,非對稱精準打擊,對美機會成本最低,對我傷害最大。以關稅為標的的貿易戰,上升為以芯片為武器的科技戰、產業戰,華為成為犧牲品。接班人被羈押,芯片斷供,操作程序年底到期,美國商務部對華300多家實體清單,華為獨占60余家。當然,美國對華為恐懼也是有原因的,信息技術革命,主要是由美國的通信企業發起。華為是有通信產業基因的公司,不光是有移動終端,還有領先世界的5G技術。如同當年美蘇之間的太空競爭,爭奪太空主動權,即將到來的數字時代、智能時代,如何能爭奪到主導權?芯片成為關鍵產業的關鍵環節。

美國并不是簡單的反全球化,美國要在全球化中“去中化”。美國鷹派鼓動與中國全面脫鉤雖是癡人說夢,但科技脫鉤已經開始實施。怎么辦?第一個想到的辦法就是搶人,數倍的工資挖人。臺積電的保安對來自中國大陸的獵頭嚴防死守,據說最后把保安都挖來了。

任正非7月底在東南沿海一些高校去發現人才,因為華為需要增加三萬名工程師充實研發隊伍。現在最缺的就是人才,芯片之戰,成為人才之戰。高端制造業的一個特性就是與科學和教育連在一起,其競爭也是國家間教育和科學力量的角逐。中國教育系統至今一個諾獎都沒有,也就是說, 缺少從0到1的顛覆式創新。華為的5G是哪兒來的?是土耳其的一位科學家的假設,最后被華為發現并變成了產品。先進技術先由科學家假設、實驗室發明,最后由企業家和科學家共同將其產業化。中國工業化快速追趕西方,中間勢必缺失了很多東西,少了很多環節。由于基礎研究差,導致了底層的硬件、軟件都要依賴別人,這是根本差距。

應該說,我們還在追趕當中。只是國際環境變化,我們才提出內循環為主體,這是無奈之舉和底線思維。提出發展新格局,并不意味者問題已經解決,而是為了應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做出必要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內循環為主體,內外循環互促,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鈦資本研究院:全球產業鏈重構下的芯片機遇

近期的中美貿易戰,既是挑戰也是 歷史 性機遇,將促使不少產業的產業鏈進行格局重組、重構甚至推倒重來。而芯片是本次中美貿易戰的重點,由于華為受到的各種影響,全球芯片產業被置于國際聚光燈下。在貿易戰背景下,芯片產業鏈的哪些環節會產生哪些變化?這些變化會對創業投資產生哪些影響?其中蘊含著哪些新的機會?2019年6月6月,中國發放了首批5G牌照,比原定2020年5G商用時間表提前了整整一年,這說明推動 歷史 發展勢在人為。

在新一代企業級 科技 投資人投研社第21期,鈦資本邀請芯片領域專家時昕博士對相關問題進行解答。時昕博士是Imagination公司主管中國區戰略市場與生態的高級總監,擁有處理器設計及軟件生態的豐富行業經驗,加入Imagination之前在華為公司擔任智能計算業務部業務發展總監,此前,時博士曾在AMD、ARM、Synopsys、三星半導體韓國總部等國際公司擔任不同的技術與商務崗位職責。時昕博士畢業于中科院聲學所,研究方向為處理器設計,同時擁有北大MBA學位。

半導體,是元素周期表的某些元素,如硅、鍺、碳等等,在一定條件下有導電或絕緣的特性。半導體大致可以分成幾個大類:第一類是傳感器,包括傳統的傳感器和MEMS(微機電系統)傳感器,傳統的傳感器包括壓力、溫度、氣體、磁場、慣性、指紋、聲音等傳感器,MEMS工藝可以做得更小;第二類是光電器件,包括現在常用節能燈上的發光二極管,以及電子面板如手機或電視面板,包括華為折疊屏手機用面板也屬于半導體器件;第三類是分立器件,包括晶體管、功率器件、模擬或射頻;第四類是集成電路,包括數字集成電路、模擬集成電路、射頻集成電路。

我們今天討論的主要是第四類——集成電路,特別是數字集成電路(集成電路還包含模擬集成電路和射頻集成電路等,這些今天不做詳細討論)。比如一些高速AD,即模數轉換、數模轉換特定電路,也包括一些射頻集成電路,如天線等。目前常用的芯片較多基于硅,所以芯片從業者經常自嘲是“硅農”。還有其它的元素,如基于鉀的砷化鎵、氮化鉀在功率器件和微波器件方面很有優勢,而碳作為替代硅的下一代半導體材料,在學術界已經火了很久。

全球芯片發展比較領先的國家和地區:美國是半導體的發源地,芯片就是在美國實驗室里發明的,硅谷的名字由來也與之關;日本有一段時間芯片發展得比較好,但因為受到打壓,最后一蹶不振;臺灣地區發展比較好的是TSMC這種代工廠,TSMC的崛起離不開張忠謀教父級人物的個人能力,以及當時中國臺灣在電子方面的進步;韓國能夠發展起來,實際上是用類似于財閥的機制,集中資源辦大事,三星是從存儲器起家,目前發展到不僅包含存儲器,也有邏輯芯片和面板。韓國和臺灣地區的存儲器和面板產業對比是很明顯的例子,存儲器和面板等產業都需要巨額資金的支持,臺灣地區也有政策資金的支持但比較分散,韓國相對來說比較集中投給了三星,所以最終在面板和存儲方面,臺灣地區完全被韓國拋下了。從這個角度來說,像存儲、代工、面板等需要巨量資金的這種行業,不要分散力量,集中力量才能把事辦好。

2018年全球芯片公司Top15榜單,可惜其中沒有一家中國公司。據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2017年中國芯片進口總額大概為26萬億元,在2018年還繼續同比增長13%。中國集成電路的自給率大概是1%~10%,每年的進口額高居不下,所以很多場合都說中國每年用于進口芯片的資金已經超過進口原油,一定要盡快發展自己的芯片產業。

投資人可能比較關心的是,怎樣投出下一個NVIDIA,也就是隨著人工智能大火的GPU公司。打 游戲 的人可能知道NVIDIA是做顯卡的,GPU是顯卡上用的主要芯片,在芯片行業里沒有特別專門區分GPU和顯卡。

想要投出下一個NVIDIA,要看在哪些賽道上出現巨型新興公司的可能性比較高:在2018年全球芯片公司Top15排行榜中,內存公司最多,有三星、海力士、鎂光;第二多的是處理器公司,NVIDIA的GPU就是一種處理器;另一個比較容易出巨頭的賽道是做通信相關的芯片,像高通、博通。榜單里有很多家是IDM模式,也就是既有芯片設計,也有自己的生產線,像Intel、三星、TI、ST、NXP等公司;高通、博通、NVIDIA都是Fabless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