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社交媒體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研究現狀(關于大學生媒體的社會實踐調研報告)

时间:2024-06-01 12:28:10 编辑: 来源: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影響論文2500字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手機媒體作為信息傳播的“第五媒體”,影響和改變了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在手機媒體運用的過程中產生了過分依賴和“微焦慮”等心理問題。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影響論文2500字,希望大家喜歡!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影響論文2500字篇一

《手機媒體的應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摘 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手機媒體作為信息傳播的“第五媒體”,影響和改變了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在手機媒體運用的過程中產生了過分依賴和“微焦慮”等心理問題。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 與心理健康工作如何辯證的看待手機媒體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探索手機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對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手機媒體 大學生 心理健康

2005年《教育部、衛生部、團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①進一步明確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總體要求,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也在不斷更新。隨著2009年初3G(第三代移動通訊技術)業務的開通使用,手機媒體以其便捷、高效、貼近生活等特點深得大學生的喜愛。據2009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中國手機媒體研究 報告 》報告顯示,截至2008年底,中國手機用戶已超過6.4億,而通過手機上網的用戶數量已超過1.176億②,而其中大學生可謂是手機媒體用戶的主力軍。中國高校的青年大學生,作為勇于接受新鮮事物的青年群體,與手機媒體的接觸越來越頻繁,然而他們在對手機媒體的認知水平、自控能力和判斷能力上情況并不樂觀,造成了對手機的過分依賴和手機焦慮等心理問題。因此,如何正確對待手機媒體在大學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對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手機媒體的涵義與特征

二、手機媒體的應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

1、認知方面

認知是指外界信息在人腦中的整合、歸納、儲存和使用過程,即人們某一特定的思考事物和感受事物的過程體現。相較傳統的電視、報紙、廣播、網絡等媒體,手機媒體拓寬了大學生的信息來源 渠道 ,它能克服時空的障礙帶給大學生更加豐富、便捷的資訊,這些信息和資源能極大地開闊大學生的視野,增加了信息量,縮短了收集信息的時間,提高了匯集信息的效率,擴大并加深了大學生感知、思考、探索周圍環境的廣度和深度,極大地拓展了大學生的心靈空間和精神自由,并逐漸健全和完善自身的心理機制。

手機媒體帶來的便捷網絡 文化 ,帶給了大學生們嶄新的生活體驗。⑤通過QQ、微博、買粉絲等社交軟件,人們可以跨越時空限制與遠隔千里的朋友來次親密的交談。

2、情緒情感方面

手機媒體滿足了人們情感表達的多樣化需求,為人性中的本能宣泄提供了釋放的渠道,一定程度地避免了情感的異常和迷失。我們知道,現實中的情感表達一方面受到環境的影響,受社會規范和社會關系的制約,另一方面受到傳統溝通工具的單向線性傳播模式的限制。而如今,在媒介融合的推動下,手機媒體已經具備大眾傳播的一些功能,其信息傳播不再局限于單向線性傳播模式,而是融合了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單向傳播和雙向傳播等多種形式的,多元化的傳播模式。在這一背景下,大量社交軟件依托手機這一移動互聯網終端應運而生,不僅創造了一個嶄新的、自由的情感交流空間和場所,還拓展了 人際交往 模式。在這種新型的手機媒體交流過程中,大學生個體的積極介入,使得溝通交流得以充分發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宣泄情緒情感問題,推動了人際關系的發展。這在現實中是無法實現的。

3、自我意識方面

在提倡個性化的時代,手機媒體極大地強化了大學生的自我意識狀態。大學生在網絡條件下可以充分張揚個性,強調自我價值,發表個人見解,利用微博,買粉絲隨時隨地分享對人生的感知感受。這不僅增強了他們處理事件時的主導性和支配性,還增強了他們的獨立意識和自主意識。

4、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手機網絡打破了傳統面對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利用手機媒體豐富而多元的信息傳播渠道,不斷拓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活動空間和覆蓋面,更因為其虛擬性、匿名性,使得老師能夠以一個虛擬的身份,緩解學生的心理戒備,真正走進其內心,進行一場沒有角色隔閡,沒有年齡差距的坦誠的對話,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異常現象并加以解決。綜上,可以看出手機媒體開辟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彌補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三、手機媒體的應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消極影響

1、認知方面

信息的泛濫傳播,使得大學生認知混亂。手機作為移動互聯網終端為廣大公眾所青睞,但也將網絡潛在的弱點擴大化。網絡中的虛擬世界滿足了大學生在學校與社會間無法體驗到的感覺和感知,但長此下去,他們會對真實的現實產生疏遠感和不信任感,從而產生認知混亂。同樣,網絡上過多的信息也會使大學生們的認知能力產生不同程度的麻木和遲鈍,網絡信息的快速傳播使學生們更愿意接受淺層次的知識灌輸,而放棄深層次的思考。這對培養學生的學術思維能力、創新能力以及獨立的人格是非常不利的。⑥

手機媒體就像潘多拉魔盒一樣,為各種冗余、色情、虛假、非法甚至破壞性信息的傳播打開了通道,而受者往往是被動接受。這主要是因為手機媒體具有方便快捷、隱蔽性強、到達率高等特點,使得傳播的信息豐富而龐雜,內容良莠不齊。一些不良商家為了賺取蠅頭小利在網絡上大肆傳播各種虛假信息,使得不少學生上當受騙。這些現象如果不加以控制,諸如社會認同缺失、抉擇依據混亂、行動方向難定等問題就會相繼出現,將嚴重侵蝕大學生的精神家園,甚至造成心理上的失衡,使得心理問題急劇增加。

2、情緒情感方面

對手機的過分沉迷,使得大學生情感淡漠,人際交往能力下降。手機媒體的傳播技術打破了真實社會和虛擬社會的界限,部分大學生沉迷于手機游戲和各種娛樂軟件中不能自拔,逐漸縮小了自己的社交范圍,局限了自己的溝通渠道,在某種程度上會逐漸脫離現實,失去真實的情感。又由于網絡人際交往的匿名性、虛擬性和交互性,信息交流不對稱,信息交流雙方無需為信息的真實與否付出代價,這使得人際交往不真實。

在“大學生手機網絡使用現狀的調查和分析”(2014)⑦中,對重慶市四所高等院校的719例大學生進行了手機網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的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平均每天手機上網3小時以上的大學生更依賴于手機,更易感到孤獨、空虛、寂寞,可他們在主觀認識上卻對手機網絡使用持樂觀態度,并不認為手機能使他們情感淡漠。可見,盡管大學生主觀忽視,但手機對他們造成的情緒情感的影響是不爭的事實。另外,大學生在手機媒體的運用中始終處于一種“微焦慮”的狀態。一是對手機未知的信息持有期待和拒絕的雙重焦慮;二是在課堂學習中用手機和不用手機的焦慮;三是手機媒體中通過微博、買粉絲等對自我的展示的焦慮。

3、道德觀念方面

信息的及時娛樂性,使得大學生的道德觀念受到沖擊。在手機媒體強大的娛樂功能的驅使下,對新鮮事物適應力強大的大學生首當其沖。每年各大報紙均有報道,一些大學生投機取巧,無視考試紀律,把手機當做考場上營私舞弊的工具,嚴重威脅誠信道德底線。例如2014年高考剛剛落下帷幕,山東青島8人違規作弊被抓,其中就包括攜帶手機。

同時,手機媒體也引起了人們對信息安全與隱私保護的爭論和思考。一些學生出于娛樂心態,利用手機偷拍他人隱私,在無意識中造成個人行為與社會道德規范的沖突。手機用戶有意無意的侵犯他人隱私權、肖像權、名譽權甚至泄露商業或國家機密的行為,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可控的,這些信息一旦傳播,信息真假已無從辨別,即使事后辟謠,效果也不大,因為影響已經產生了。

4、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手機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滯后脫節的現象,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造成了矛盾式傾軋。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在《手機媒體: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有效載體》中作者指出:手機媒體技術日新月異不斷發展,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遠遠跟不上手機媒體的發展步伐,許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手機媒體的技術和使用的認知尚處于初級階段。在手機媒體的使用上,教育者落后于教育對象。⑧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了心理健康教育上。傳統的教育模式、教育內容已不能適應新媒體沖擊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臨著新的考驗。

四、發揮手機媒體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一種特殊的教育模式,例如:“本體―載體雙贏模式”,即是通過載體目標的實現,來引導學生內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外化個體心理素質,從而實現心理健康教育本體的目標,最終達到本體―載體雙贏,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層效益。⑨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中國高校的手機普及率已達85%以上,手機媒體已成為校園內一個幾乎覆蓋所有師生的傳播媒介,手機文化也隨之滲透到大學校園的各個角落。由此可見,手機媒體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結合并成為后者的載體有望成為現實,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成為重要陣地。

1、開展大學生媒體素養教育,文明使用手機

在以手機媒體為載體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前,筆者認為高校工作者首先要開展媒體素養教育,加深對媒體的認識,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手機媒體,培養學生文明、健康、積極的使用手機媒體的意識。通過相應的傳媒價值觀教育、理性消費教育、反暴力教育、性和性別教育來獲得“批判的自主性”,在心智上能夠穿透媒體所建構的迷障,提高對媒體負面效應的免疫力。⑩同時利用手機媒體開展各色手機活動,引導大學生自覺參與文明健康的手機文化活動,營造和諧氛圍。

2、以手機媒體為載體,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可以借助手機媒體拓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時空,挖掘豐富的精神資源,利用手機媒體推送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要內容的手機信息客戶端、手機軟件、微電影、手機報和微博互動活動等,并充分運用音樂、圖片、視頻等技術元素,將靜態抽象的教育內容變得動態具體。讓大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進來,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加深對外部世界的感知和思考,在主動探索和尋求新的視聽覺內容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現根據“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素質提升研究”(2012)⑾對以手機媒體為載體,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如下 措施 :

一是開設網絡心理課堂。充分利用手機網絡這一平臺,讓大學生隨時隨地了解心理學的知識,了解自身心理發展特點和趨勢,及時解決潛在的心理問題;

二是建立班級博客。鼓勵學生在博客上發表個人感悟和 心得體會 ,及時反映自己的心理變化情況,心理老師及時疏導;

三是構建網絡心理自助平臺。為學生搭建一個平臺,設立不同主題的公共討論區,就某一學生提出的心理問題,同學、家長、老師參與探討,給予學生以心理支持和幫助,并找出解決辦法;

四是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動態的網絡監控。大學生喜歡即時在網絡空間中發表自己的生活軌跡、成長感悟,心理老師、輔導員以及班干部要多留意學生的微博、買粉絲、QQ、飛信,一旦發現學生心理異常現象及時干預盡早解決;

五是利用手機短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通過短信的群發,將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重要信息及時傳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