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社交媒體圈層化(圈層化現象助人尋找興趣社交圈)

时间:2024-05-17 13:33:39 编辑: 来源:

圈層化現象助人尋找興趣社交圈

圈層化是近來年輕人群體中出現的新現象。許多有共同愛好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形成“飯圈”、“二次元圈”等諸多圈層,并在其中交友討論,共同分享訊息等。這一現象大多出現在網絡上,卻成為了整個網絡和現實世界的熱議話題。筆者認為,圈層化現象能夠幫助人尋找興趣社交圈,是一種好的現象。

首先,圈層是一個個交錯復雜的社交群體。圈層是由人們圍繞某個興趣點建立的集合,而人與圈層間并沒有一對一的從屬關系。人們可以自由進出圈層,也可以圍繞圈層進行社交等活動。某種意義上來說,圈層是一種工具,給了人們接觸某種特定事物及對其感興趣者的媒介。因此,圈層化理應不會帶來束縛感。它的本質是與建立其上的社交關系不同的。

其次,圈層化現象是網絡時代的產物。網絡的發展使得群眾在現實生活背后又多了一個可供閑暇,尋找新社交圈的機會。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網上社交平臺越來越多,買粉絲等熟人社交軟件開始被各種花里胡哨的匿名聊天軟件“宣戰”,都意味著現代年輕人的社交需求在這個易于結識網友的現在又更新了。依據對用戶設置、社交媒體瀏覽記錄等數據的精準測算,軟件會主動促進圈層化,把有共同興趣的人撮合到一起,提高用戶群體大小的發展速率。“道不同不相為謀”。在網絡上,尋找志同道合者更加容易,這又進一步推進了這一現象。當一個圈層構建完成,人們依據興趣尋找伙伴的成本也更加降低。如此往復,圈層化無疑是尋找興趣社交圈的一個好助手。

最后,我們需要合理利用這一現象。那個興趣社交圈畢竟構建于網絡,還是需要將其與現實生活好好分開,不要沉迷、受困于此。

游德欣181239

社交媒體究竟是加強了我們的人際交流還是弱化了?

隨著各社交網絡的興起,QQ,買粉絲等等軟件的流行,社交網絡在當前人們的現實人際關系處理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有一些文章聲稱社交媒體導致人際交往減少,呼吁我們放下手中的手機與身邊的人對話,但也有一些研究認為社交網絡導致人們之間的互動增加了。普遍的反對社交媒體的觀點認為,我們熱衷于“贊”和“轉發”信息,而不愿拿起話筒,與對方通話。然而我也沒辦法評判“社交媒體究竟是加強了我們的人際交流還是弱化了”。

有了媒體社交之后,我們很多人跳出了很多限制,可以自由的發表自己真實的看法,雖然不能完全避免思想綁架的事情發生,但至少避免很多無用社交,也拓寬了自己的交際范圍。而缺點是,我們往往國語重視媒體社交,而忽略了身邊的人。

其實兩種社交各有利弊,也有所互補,并沒有辦法絕對的評判。所以,如果你是一個人際交往半徑不足的人,而且你的社交媒體已經出現了圈層化的現象,你不妨也多看看圈子外的生活。

從“殺馬特”到“鬼畜”,網絡的數百種“亞文化”圈層正在發生什么?

大數據技術發展趨勢迄今,更改的不但是日常生活,也重新構建著社會文化設計風格、語言表達管理體系、邏輯思維。亞文化既是特殊社會發展感情構造在青年人人群中的映射,也是時下青年人人群與眾不同感情構造的真正展現,是大家體會和了解一個時期文化藝術特點的關鍵補償性參照。有別于流行互聯網媒體,新媒體有工作能力打造出超越文化藝術芥蒂的亞文化認可,以網絡社區、虛似社交媒體的方式加強次級線圈文化藝術中間的互動交流與溝通交流,產生一種更為立體式的跨文化傳播方式。

中國互聯網文化藝術浪潮泛起,亞文化一詞早就闖進群眾視線。文化藝術指的是一種特殊地區或人群的價值觀和生活習慣,而亞指的是主次、附設的含義。從字面上實際意義看,亞文化并不占有主導性,是比較冷門的人群所獨有的價值觀和生活習慣,通常新奇開朗,與核心文化藝術、主流文化的權威性產生相輔相成。有的亞文化還會繼續發展趨勢變成主流文化。

大部分人經常把亞文化、青年人文化藝術、大眾文化混為一談。這是由于青年人在觀念文化藝術上更為活躍性,青年人所造就的文化藝術是多種多樣的,不僅有可能是亞文化,也是有很有可能合乎核心文化藝術的意向。例如,亞文化日本便是主流文化,但在中國則是一種青年人文化藝術,從最開始的亞文化正慢慢融進主流文化的各個方面。

可以說,青年亞文化是大家完善以前的一種自身探尋及文化表述。年青人不滿意成人世界的庸常,探尋與眾不同的自身和游戲玩法,它是她們第一次走上社會發展演出舞臺的團體現身,主流文化應當多寬容一些。自然,對青年亞文化的適度關心、正確引導和限定是務必的。不可以讓過多游戲娛樂白了少年頭,不可以讓網絡語言暴力侵害到可憐的過路人,不可以讓庸俗的語言表達和個人行為肆無忌憚宣泄。

中國社交媒體怎樣影響中國人的生活

調查發現,“80后”對視頻/直播平臺的社交功能的評價得分高達78.2,一線城市用戶對新聞的社交功能評價得分最高,為82.3。

多數受訪者認為社交媒體讓生活變得更好

中國人滿意社交媒體對他們生活的影響嗎?報告顯示,受訪者對社交媒體總體上持正面態度,認為社交媒體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好了。

調查顯示,人們對社交媒體對自己生活的影響打的總分為79.8分。按年齡段來看,90后對社交媒體的負面影響有更強烈的感受。調查顯示,被提及最多的社交媒體正面影響是熟人社交和知識獲取,例如“隨時了解朋友的動態”(70%)和“讓我與家人/朋友的溝通更便捷”(70%),以及“方便我更快地了解社會熱點”(69%)和“增長了我的知識面”(61%)。

報告同時顯示,社交媒體在幫助女性緩解壓力、提升社交自信以及進行購物決策方面有很強的作用。

受訪者對社交媒體的負面評價也不少。有48%的受訪者認為,社交媒體“減少了閱讀紙質書籍的時間”。社交媒體對使用者造成了健康方面的明顯困擾,48%的受訪者指出它“讓我視力變差”,42%的受訪者認為它“減少了我的睡眠時間”。另外,43%的受訪者提到“我的個人信息安全,隱私缺乏保障”。

中國年青一代更擔心社交媒體的負面影響

報告顯示,年輕用戶對社交媒體的負面影響感知更為深刻。虛擬社交所帶來的浮躁感、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網絡負面價值觀的影響,年輕人都有更深的體會。 比如,“90后”受訪者提及“社交媒體讓我空虛浮躁”(31%)、“不能集中注意力”(34%)和“受到負面價值觀的影響”(29%)的比例,都是各人群中最高的。他們也更愿意采取果斷措施抑制社交媒體的負面影響。有39%的“90后”受訪者表示已關閉了社交媒體的推送提醒。

社交媒體向大齡群體滲透

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玩”起了買粉絲,他們的生活因社交媒體而改變。報告顯示,過去一年中新增的社交媒體用戶以40歲以上人群為主,與年輕人更依賴借助社交媒體緩解壓力不同,他們更看重社交媒體在與家人和朋友溝通中的作用。

數據顯示,社交媒體向大齡群體滲透,中老年人使用社交媒體的比率大大提升。20-29歲社交媒體用戶數量增長僅為1.9%,50-59歲用戶數量增長28.3%,而60歲以上用戶數增長高達38.2%。中國社交媒體用戶的平均年齡由2015年的31.2歲上升至33.1歲。

另外還有重要發現

1、買粉絲的滿意度得分最高,并且在各細分人群中都得到了高分。微博在年輕人群中滿意度較高;

2、個人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引起了人們的擔憂。年輕人的警惕性尤其高;

3、Papi醬是2017年第一季度排名最高的社交媒體意見領袖;

4、交友類社交媒體使用率和滿意度最低。

ps:本文數據來源:凱度

轉自教頭學院

社交媒體是否讓生活變糟閱讀答案

據美國《福布斯》雙周刊網站日前報道,一項名為《中國社交媒體影響報告》的調查顯示,與上一年相比,認為社交媒體讓自己的生活變糟的人增加了一倍。

報告顯示,其他國家也有這樣的趨勢,不過,對于中國這個全球最大也是增速最快的網絡市場而言,這種態度上的轉變似乎更值得關注。中國網民對社交媒體的熱情出現的轉變,也體現在對這種媒體持正面看法的人數比例上,短短一年時間里,對社交媒體持積極態度的人減少了12.1個百分點,降至64.7%。

網 民對社交媒體的態度為何出現了轉變?報告稱,越來越多的網民意識到,社交媒體剝奪了讀書的時間,侵犯了隱私,導致睡眠不足等等。這些問題和原因其實都是顯性的,隨著社交媒體不再那么新鮮,它的魅力自然會逐步下降。但是,也許網民們并未意識到,社交媒體的隱性傷害是,它將你的生活“圈層化”,你的生活可能越來越封閉,而你卻不自知。

中國人是很講究情感紐帶人際關系的,這些關系都屬于一個人的“社會圈子”。隨著媒介的變遷更替,傳統的、現實的“社會圈子”在社交媒體崛起的時代里也被不斷弱化和分化,然后又被以相關或相似的某條紐帶重新聚合。在這個平臺上,人際關系的維系方式有所不同,“圈層”意義也更加顯現,而“圈層”這個東西,卻未必完全能體現積極的價值。

如果你是一個人際交往半徑不足的人,生活“圈層化”現象會越發嚴重。比如,你的買粉絲朋友圈可能都是同行,那么你每天從社交媒體上獲取的信息基本都是同一質別的內容。也許會有人反駁,即便沒有社交媒體,人際交往貧乏的人同樣存在這個問題。但是,社交媒體不發達的時候,人們對社會獲取的信息渠道其實是“開放”的,它并不會因為圈層的問題而被束縛。相反,社交媒體越發達,它會強化你對某一圈層問題的感知。以我的感受而言,它也許加深了我對某個問題的認識,但卻影響了我對其他問題的感知度。

也 許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困惑。前幾天,一個媒體同行也發了一條買粉絲給朋友圈:“為了避免被自我圈層所遮蔽,邀朋友圈里的新聞同行做個實驗,放下自己的手機,拿起身邊非新聞界人士的手機,查看他們的朋友圈里都在關注什么……我們需要把視野變得更寬,更接地氣與人氣。”

如果按照英國文化批評家雷蒙·威廉斯的說法,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那么現在最能表征這個時代生活方式的,可能就是社交媒體文化了。社交媒體確實提供了一個強大的舞臺,人們的社會階層和主體屬性被重新表示,新的交往關系被重新確立并強化。沒人能抗拒技術變革帶來的“社交革命”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但潮流之中,也許只有適當地融入與抽離,你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有生活的豐富性。所以,如果你的社交媒體已經出現了圈層化的現象,你不妨也多看看圈子外的生活。

從擬劇理論看網絡圈層中的社會互動——以“棉花娃娃圈”為例

摘 要 :網絡媒介的產生和發展催生了網絡圈層,在不同的網絡圈層中社會互動具備了新的效果和特點。盡管如此,擬劇理論作為社會學中的經典理論,依然適用于當前互聯網中的社會互動方式,并在網絡時代產生了新的變化和發展。因此,本文從擬劇論的角度出發,分析網絡圈層中的社會互動方式,著重分析“棉花娃娃圈”這一圈層社會互動的特點。希望通過該圈層社會互動方式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為其他網絡圈層的社會互動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 :擬劇理論 網絡圈層 社會互動 自我呈現 印象管理

互聯網環境下“圈層文化”得以快速發展,促使以網絡為基礎的個性化“圈子”不斷涌現。在此過程中,“圈子”數量的增長和形式的多樣化使其在大眾生活中的地位不斷提高,成為大眾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網絡圈層本身的特點,各個“圈子”中的社會互動既存在共性又呈現出獨特性,充分體現了互聯網時代社會互動的特點。在眾多網絡圈層中,本文選取較為少見的“棉花娃娃圈” 作為代表進行分析,通過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