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社交媒體對年輕人的影響論文(求名牌效應對大學生消費的影響 論文2000字 要原創的,謝謝啊~~請發我郵箱584789119@qq.買粉絲)

时间:2024-06-10 19:27:54 编辑: 来源:

社交媒體對青少年影響的利弊

這幾年來我們經常在媒體聽到這樣一種論調,那就是像Facebook、Instagram、買粉絲、微博這些社交媒體正在毀掉年輕人,因為有不少研究證據表明,頻繁的使用社交媒體會損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比如說就在不久前,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的子刊《兒童與青少年健康》就刊登了一篇研究論文,科學家追蹤了1萬多名13~16歲的英國青少年,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的使用情況,與心理健康數據,結果發現社交媒體的使用頻率與心理健康程度呈負相關,也就是使用社交媒體的頻率越高,就越有可能面臨心理困擾。

尤其對于女孩子,這種關聯就更加顯著了。這項研究最近也被國內外媒體都報道過,可能就是在這類報道的影響下,不論是中國還是國外的父母,都越來越把社交媒體,還有它的載體智能手機都當成洪水猛獸。

在一些敏感的父母眼里,給孩子一部智能手機可能無異于扔給孩子一包毒品。但是刊登在科學美國人網站上的一篇報道,卻對這種社交媒體毀掉年輕人的論調提出了強烈的質疑。

文章的作者就是科學作家李蒂安德姆斯,他就指出,對社交媒體的這些指控都是建立在非常不可靠的證據基礎之上的,證據的不可靠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指標的采集很不精確。

比如說現在有的研究,大多是讓被調查者自己報告,使用多少時間的社交媒體,但事實上這種測量很不精確,而且里面還會有系統偏差。

比如說一個人心情越好,就會越低估自己在社交媒體上花了多少時間。那么這樣采集到這個數據,就一定能夠得出社交媒體用的越少,心里越健康這樣的結論,但是這樣的結論顯然不可信。

第二,幾乎所有的研究都只評估了社交媒體的使用頻率和持續時間,而沒有考察媒體的內容。

你在微博上刷了一個小時小貓小狗的照片,而我在微博上花了同樣的時間學完了一節名校公開課,同樣的媒體因為內容不同,對你我的心理影響可能完全不一樣,但現有的研究卻幾乎完全抹掉了,瀏覽內容上的差異。

第三,也是最要命的一個缺陷,因果關系不明確。

在這些關于社交媒體的研究里面,80%都是基于相關性的,比如說一邊計算出你每天多少時間刷微博,另一邊測量出你的焦慮水平,然后計算它們的相關系數。可即便得到這個結果是兩者相關,比如說刷微博時間越久越是焦慮,這也不能說明到底是誰導致了誰。

事實上,有一組加拿大的研究者,曾經對600多名青少年和1000多名成年人進行了一項持續很多年的跟蹤研究,其中一個發現社交媒體的使用情況,并不能預測一個人多抑郁,但抑郁癥狀卻可以預測出一個青春期女孩在未來更可能頻繁的使用社交媒體。

也就是說,即便在心理健康與社交媒體使用,有直接的因果關聯,也有可能是心理健康狀況下滑,導致了人們更愛去使用社交媒體。正是因為現有的研究里有這樣一些相當嚴重的缺陷存在,所以即便其中有一些結果,他暗示社交媒體會給心理健康帶來負面影響,我們也不能據此輕易得出社交媒體正在毀掉年輕人這種論斷。

那么可靠的結論可能是什么呢。

科學美國人這篇文章里又提到,針對上面說的這些缺陷,有幾組科學家最近正在開展幾項方法上更加嚴謹、漏洞更少的新研究,而他們得到的初步結論是社交媒體的使用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既可能有正面的,也可能有負面的影響。

當然但是很重要,影響非常微小。比如說其中有一篇論文就發現數字技術使用情況的變化,僅能預測青少年幸福感變化的0.4%。另一篇論文的作者則說,一年內社交媒體使用的變化情況,只能預測生活滿意度變化的0.25%左右。

換句話說,人的心理狀態受到生活里很多因素的調節,而社交媒體調節幅度微乎其微。事實上是否接觸毒品、是否受到欺凌,這樣的因素與幸福感的負面聯系要遠超過社交媒體的影響。

而充足的睡眠和定期吃早餐,這些積極行為,對提升幸福感的作用也比社交媒體大得多。所以目前我們可以給出的建議是,擔憂社交媒體像毒品一樣毒害青少年的家長們,成年人們,你不妨放松一點,社交媒體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可能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大,他只不過是影響孩子成長的成千上萬個因素中并不十分特殊的一個。

只不過對于不少成年人來說,社交媒體是一個在自己成長過程里不曾存在過的全新事物,于是就不由自主的多看了他一眼。當然了,相關的研究仍在進行之中,所以你也不妨持續關注相關的科學進展。

感謝點贊+評論+轉發,我們下期見!

當代年輕人的社交媒體使用特點有哪些?

隱私和安全問題。年輕人越來越注重個人隱私和安全問題,不愿在朋友圈發布個人信息或照片,擔心會被不法分子盜取或濫用。此外,朋友圈也可能泄露個人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敏感信息,例如工作細節或情感狀態等。

社交媒體焦慮。朋友圈是一種社交媒體,而社交媒體焦慮已經成為了許多年輕人所面臨的問題。他們可能會因為在朋友圈中發布內容而感到不安或緊張,擔心內容是否足夠有趣或引人注目,或者是否能獲得足夠的點贊和評論等。

消費主義和表面化。一些年輕人可能認為,在朋友圈中發布內容是一種消費行為,他們需要不斷地展示自己的生活和狀態,以證明自己的價值和地位。然而,這種行為可能會導致朋友圈內容的表面化和虛假,導致朋友圈中的內容缺乏真實性和深度,最終讓人感到疲憊和不滿足。時間和精力問題。年輕人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忙碌,他們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維護朋友圈。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內容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例如制作照片、拍攝視頻、寫文字等,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就會降低內容的質量和數量。

大量社交APP的出現,是否使當代大學生的現實交流能力變差?

我認為多多少少都會有些影響,因為我也是從學生時代過來的,手機的確帶給人們很多的便利,當今社會的發展速度也快,手機更新換代更是快。但是有好的一面就肯定會有不好的的一面。

先不說手機app是否會讓當代大學生現實交流能力變差,而是有些大學生沉迷于手機里的網絡世界根本走都走不出來,玩游戲呀,網戀呀,把自己封閉在一個虛擬的世界,也很少與身邊的朋友交談,對著手機屏幕傻笑,大喊大叫那都是常有的事。

記得之前看過一個新聞,就是一個男孩特別喜歡玩手機,性格也比較孤僻不愛與人打交道,他跟手機每天都形影不離,晚上睡覺看很晚,第二天早上一起床也是先看手機,父母說也不聽,終于有一天因為他看手機看到兩點,身體長時間不動血液不循環,導致猝死,等第二天父母發現的時候,男孩已經身體冰涼,沒了呼吸。

這個新聞一直警示著我自己,希望對大家也能有所感悟。要合理的利用手機帶給我們的便利。不能太過依賴手機,懂得節制,自律。

其次現在手機里的app也越來越多,通訊工具,游戲,都特別吸引現在的年輕人,好朋友出門逛街,同學聚會,大家坐在一起都是低個頭玩手機,不說話,何談朋友之前感情?在過去沒有手機的時代,大家茶余飯后都會坐在一起,談天說地,越說感情越好,不像現在科技這么發達,時代這么好,人們卻不像以前那樣敞開心扉隨心所欲的暢談。

很多大學生們在課余時間都是玩手機,沉迷于與手機里的朋友聊天,然而你親近的室友就在你對面坐著。大學生活那么美好,為何不相約三兩好友,出去運動運動,參加學校的社團活動,積極向上的生活?希望同學們都能走出手機里的世界,多和現實中的朋友交流,做一個當代優秀青年。

 

年輕人是否應該減少社交媒體的使用?

是的,這種社交觀念確實在年輕一代中越來越普遍。許多年輕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個人隱私和自由空間,不希望被過多干擾或打擾。他們更喜歡通過社交媒體、電子郵件等方式與其他人進行交流和溝通,而不是面對面交流。

但是,這種社交觀念也面臨一些問題,例如過度沉迷于社交媒體、缺乏真正的交流和互動等。因此,年輕人應該注意平衡自己的社交方式,尋找合適自己的交流方式,并時刻明白社交媒體并非替代真正的人際交流,而是一種補充和延伸。同時,他們也應該尊重其他人的個人隱私和自由空間,不要過度干擾或打擾他人。

求名牌效應對大學生消費的影響 論文2000字 要原創的,謝謝啊~~請發我郵箱584789119@qq.買粉絲

一. 問題闡述

我們小組在本次社會調查活動中選擇了對大學生的消費意識進行研究,主要是研究大學生對名牌的消費意識、大學生消費中名牌產品所占比例、大學生名牌消費與所在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大學生名牌消費與傳播媒介影響的聯系等問題,并且分別從有關行為方面的事實問題、有關態度方面的感性問題及有關個人身份的事實問題等方面對大學生進行調查研究。

尤其需要提出的一點是,我們的研究與傳統觀點不同,我們的研究僅只從大學生名牌消費這一客觀現象入手,研究以上問題,而不是如傳統觀點一樣研究大學生名牌消費的心理問題。因為在當今經濟迅猛發展的條件下,名牌消費已不能單單作為一種炫耀性奢侈消費看待。名牌所代表的品牌效應、品牌文化等都對世界經濟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對于善于把握時尚、熱愛追求名牌的年輕人,我們不能仍如以前一樣,認為他們進行的是一種不理智、不健康消費,而應從事實入手,理性的、批判的看待這一問題。

關鍵字:大學生 名牌 消費

二. 活動過程

1.討論社會調查主題,最終定為大學生消費問題

2.選取調查角度、設計調查問卷(內容見附錄)

3.發放問卷與回收問卷(共發放100份問卷,回收94份)

4.統計調查數據

5.從各個角度進行分析

三. 數據分析(內容見附錄)

1. 從問卷中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同學都對名牌產品有一定的了解,其中認為自己對名牌產品完全不了解的僅占6.38%。但是也同樣可以看出,認為自己對名牌產品了解的和認為不了解的比例接近。

2. 超過50%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對名牌的了解來自于電視、廣播、網絡等大眾媒體,從中可以反映出當今社會中大眾傳媒的影響力極大,

3. 共有71.11%的大學生在購買名牌產品的問題上選擇“一般”或“有時候”,說明名牌產品在大學生中的普及率較高,但是有21.11%的大學生選擇的是“極少”或“從未”,只有7.78%的大學生選擇“經常”,這可以說明,雖然名牌產品在大學生中的消費中比較普遍,但是仍有不少大學生對名牌產品的接觸較少。

4. 從消費領域來看,多數大學生對名牌產品的消費集中在服裝、數碼產品、化妝品等方面,分別占據了26.51%、19.23%和13.65%,而其他如體育用品、鞋包、食品等消費也具有一定比例,而在學習用品和配飾方面的消費相對較少。

7. 參與調查的大學生中有40.43%來自華南地區,13.83%來自華東地區,來自沿海地區的大學生占據多數,從中我們雖不能下斷言,但也可以基本得出一個推測:與傳統想法不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大學生并沒有完全癡迷于名牌,他們的消費較趨于理智。

8. 在參與調查的大學生中,有73.4%的大學生月均消費總額為500~1000元,消費數額較正常,僅有4.26%的大學生月均消費超過1500元。

9. 在調查名牌產品占消費比例中,多數集中在0~60%左右。

四.調查結論

對于大學生對名牌消費的現象調查,得出如下結論:

1. 消費意識在變化。

這里有一個萌芽的階段。隨著大學生接觸的人、接觸社會的機會增多,他們的消費意識也在萌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