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石油是全球貿易量最大的化石能源(世界能源的發展趨勢)

时间:2024-06-07 16:24:14 编辑: 来源:

由于本國能源資源極度匱乏什么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能源貿易國之一

全球能源資源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和水能、風能、太陽能、海洋能等清潔能源。

LNG是液化天然氣(LiquefiedNaturalGas)的簡稱,主要成分是甲烷。

LNG,即液化天然氣的英文縮寫。天然氣是在氣田中自然開采出來的可燃氣體,主要由甲烷構成。LNG是通過在常壓下氣態的天然氣冷卻至-162℃,使之凝結成液體。天然氣液化后可以大大節約儲運空間,而且具有熱值大、性能高等特點。

LNG是一種清潔、高效的能源。由于進口LNG有助于能源消費國實現能源供應多元化、保障能源安全,而出口LNG有助于天然氣生產國有效開發天然氣資源、增加外匯收入、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因而LNG貿易正成為全球能源市場的新熱點。

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越來越受到青睞,很多國家都將LNG列為首選燃料,天然氣在能源供應中的比例迅速增加。液化天然氣正以每年約12%的高速增長,成為全球增長最迅猛的能源行業之一。

近年來全球LNG的生產和貿易日趨活躍,LNG已成為稀缺清潔資源,正在成為世界油氣工業新的熱點。為保證能源供應多元化和改善能源消費結構,一些能源消費大國越來越重視LNG的引進,日本、韓國、美國、歐洲都在大規模興建LNG接收站。國際大石油公司也紛紛將其新的利潤增長點轉向LNG業務,LNG將成為石油之后下一個全球爭奪的熱門能源商品。

中國天然氣利用極為不平衡,天然氣在中國能源中的比重很小。從中國的天然氣發展形勢來看,天然氣資源有限,天然氣產量遠遠小于需求,供需缺口越來越大。盡管還沒有形成規模,但是LNG的特點決定LNG發展非常迅速。

可以預見,在未來10-20年的時間內,LNG將成為中國天然氣市場的主力軍。2007年中國進口291萬噸LNG,2007年進口量是2006年進口量的3倍多。2008年1-11月中國液化天然氣進口總量為314萬噸,比2007年同期增長18.14%。

在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為保障經濟的能源動力卻極度緊缺。中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石油、天然氣只占到很小的比例,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隨著國家對能源需求的不斷增長,引進LNG將對優化中國的能源結構,有效解決能源供應安全、生態環境保護的雙重問題,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對LNG產業的發展越來越重視,中國正在規劃和實施的沿海LNG項目有:廣東、福建、浙江、上海、江蘇、山東、遼寧、寧夏、河北唐山等,這些項目將最終構成一個沿海LNG接收站與輸送管網。

哪些能源最可能會代替石油,使我們生活在一個無化石燃料的世界中?

幾百年前,人類走入了智能科技的路面,而高新科技的迅速發展趨勢實際上也是能源的持續耗費全過程。只有充裕能源的供給才可以適用人類高新科技的飛速發展。現如今,能源已經成為了大家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關鍵化學物質,沒了能源,不但科技的發展會終止,并且人類的日常生活也會遭受很大的影響。

地球是一個能源網絡資源比較豐富的星體,除開很多的各類金屬材料網絡資源以外,對人類的高新科技起著關鍵的作用便是石油。針對石油堅信我們不容易生疏,大家的日常生活中基本上都是在跟它相處。很有可能有些人會講了,我又并沒有應用汽油車,只有騎個電瓶車,跟石油都不相處上。

客觀事實確實如此嗎?自然并不是,實際上石油的用處十分普遍,車輛,柴油機等僅僅它的一個主要用途。石油稱為“工業生產的血夜”和“經濟發展的氣血”,它除開用于生產制造汽柴油和車用汽油外,很多的化工商品如塑膠制品、化肥、肥料等都是以石油的附設商品中生產加工和提取出來的。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很有可能不應用車輛和柴油機,可是石油的其他副產物大家也是要采用的。因此石油在工業生產,農牧業,國防等方面有著普遍的運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會不了解到石油的副產物,不難看出,石油針對人類科技的發展有那么關鍵,針對全部人類文明行為有那么的關鍵。

如此關鍵的石油網絡資源并不是無盡的能源,現代科學技術針對石油的由來有2種觀點,一種覺得它是微生物尸體通過難熬的演變而產生的。另一種說規律誶為是由板塊構造內部結構自身的是碳元素存活的,假如石油的由來是第一種,那麼它是一種不可再生能源。

可假如它的由來是第二種,盡管是一種可再生能源,可是要想產生也必須長久的時長。因此無論石油的由來是微生物尸體產生的或是地球內部結構的是碳元素產生的,它一旦用完后,要想再產生那么就必須十分難熬的時長。針對人類的未來發展而言,如今地球存儲的石油一旦耗光了,人類也就并沒有石油可以用。

那麼地球如今存儲的石油還可以供人類應用多少年呢?依據生物學家的調查報告數據信息發覺,人類每一年大概得用掉50億多噸石油,以目前的石油儲藏量,大概也只能保持不上近百年。實際上石油可以再用近百年上下,已經是生物學家作出的一個較為理想的狀況。

假如在未來,人類對石油的市場需求持續不斷提升得話,那麼石油很有可能只可以供人類保持半世紀上下。假如石油沒了,那麼人類的工業生產,農牧業,日常生活等都可能遭受重要危害,那個時候大家就必須一種新的能源來替代石油,那麼有哪些能源可以替代石油呢?

我們要搞清楚,能源并不是唯一的,宇宙空間中的能源比石油強勁的有很多,例如反物質能源,行星能源,暗能量能源等。但是這種離咱們還太漫長,而可以在石油耗光以后迅速替代它的,也許僅有可燃冰。

可燃冰堅信大家都了解過,它是一種天燃氣化學物質,遍布于海底堆積物或陸哉的永久凍土中。由天燃氣與水在髙壓超低溫情況下產生的類冰狀的結晶體化學物質。可燃冰相對性于石油而言,是一種十分清理的能源,它點燃后幾乎不造成一切沉渣,環境污染比煤、石油、天燃氣都需要小得多。1立方可燃冰可轉換為164立方的天燃氣和0.8立方的水。開采時只需將液體的“天然氣水合物”提溫緩解壓力就可釋放出來很多的甲烷氣體。

可燃冰的運用也比較簡單,并不像石油開采以后還要歷經一道道的提煉出才能應用。更主要的是可燃冰的在地球的儲藏量十分巨大,有可能要遠遠超過石油的成分。生物學家基本的檢測結論發覺,地球的可燃冰儲藏量可以供人類應用上千年上下。

因此,當石油網絡資源遭遇匱乏以后,可燃冰有可能會結力回來,達到人類針對能源的要求。自然,開采可燃冰的困難要比開采石油難多了,開采石油大家只要根據打深水井,用管路將石油提取發生開展提煉出生產加工,在這個環節中不可能有很大的風險性。

但是可燃冰卻不一樣,它基本上都是在深海之下。可燃冰往往開采難度系數非常高,主要是它更非常容易點燃,假如在開采的歷程中并沒有很好的保障措施,就會有很有可能導致泄漏,進而引起走紅。設想一下,深海的可燃冰根據管路點燃下去,那災禍就十分恐怖了。

可燃冰的點燃依然會釋放出來溫室氣體,假如它在海平面上點燃控制不了,那麼便會釋放出來很多的溫室氣體,進而導致全球變暖的加重。因此,開采可燃冰對新技術的規定十分高,以人類現階段的高新科技只有到小規模納稅人開采用于試驗,要想開展現代化的規模性開采還要持續的探究科學研究。

自然,以人類智能科技的速率,在石油資源枯竭的問題以前,我們都是可以保證規模性開采可燃冰的。那個時候大家就擁有更潔凈的新能源來替代石油。大家也根本不用為并沒有能源而憂慮,假如可燃冰徹底替代了石油,那麼針對人類文明行為的總體轉型或是非常大的。

以往許多應用石油的機器設備等都必須開展升級換低。實際上可燃冰針對人類文明行為能源的快速發展也就是一個轉折期,它盡管比石油好些一些,可是依然屬于化石能源的范圍,依然會對自然環境產生一定的全球變暖,更主要的是化石能源的動能等級是有局限的。

伴隨著人類高新科技的迅速發展趨勢,我們要持續向宇宙深處開展探尋,這個時候大家就必須快速的宇宙飛船速率。而化石能源可以給予的能源是十分不足的,沒法讓宇宙飛船的效率獲得普遍性的提高。這個時候大家就必須一種根本有別于化石能源的更強勁能源,而這類能源便是大家了解的可控核聚變。

自然,可控核聚變要完成那難度系數就更變大,在它并沒有完成以前,大家依然僅有借助化石能源。但是,以地球可燃冰的儲藏量可以供人類應用上千年上下,也充足堅持不懈到可控核聚變的完成。一旦可控核聚變實現了,那麼人類將進到核反應時期,化石能源將被完全替代,人類文明行為也未來新篇章。

世界能源的發展趨勢

現階段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以下熱點:1)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影響,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不斷增加;2)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不同的增長模式,發達國家因進入后工業化社會,經濟向低能耗、高產出的產業結構發展,能源消費增長速率明顯低于發展中國家;3)世界能源消費結構趨向優質化,但地區差異仍然很大;4)世界能源資源仍比較豐富,但能源貿易及運輸壓力增大。未來,伴隨著能源消費的持續增長和能源資源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對能源資源的爭奪將日趨激烈,爭奪的方式也更加復雜;同時,化石能源對環境的污染和全球氣候的影響將日趨嚴重。面對以上挑戰,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將向多元化、清潔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場化趨勢發展。鑒于國情,我國應特別注意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尋求能源的清潔化利用,積極倡導能源、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并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建立和完善我國能源安全體系。能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但由于世界能源資源產地與能源消費中心相距較遠,特別是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世界人口的劇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世界能源需求量持續增大,由此導致對能源資源的爭奪日趨激烈、環境污染加重和環保壓力加大。近幾年我國出現的“油荒”、“煤荒”和“電荒”以及前一階段國際市場超過50美元/桶的高油價加重了人們對能源危機的擔心,促使我們更加關注世界能源的供需現狀和趨勢,也更加關注中國的能源供應安全問題。

一、世界能源消費現狀及特點

1. 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影響,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不斷增加

隨著世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大,世界能源消費量持續增長。1990年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為26.5萬億美元(按1995年不變價格計算),2000年達到34.3萬億美元,年均增長2.7%。根據《2004年BP能源統計》,197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僅為57.3億噸油當量,2003年已達到97.4億噸油當量。過去30年來,世界能源消費量年均增長率為1.8%左右。

2. 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不同的增長模式,發達國家增長速率明顯低于發展中國家

過去30年來,北美、中南美洲、歐洲、中東、非洲及亞太等六大地區的能源消費總量均有所增加,但是經濟、科技與社會比較發達的北美洲和歐洲兩大地區的增長速度非常緩慢,其消費量占世界總消費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北美由1973年的35.1%下降到2003年的28.0%,歐洲地區則由1973年的42.8%下降到2003年的29.9%。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能源消費占世界的比例由1973年的68.0%下降到2003年的55.4%。其主要原因,一是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已進入到后工業化階段,經濟向低能耗、高產出的產業結構發展,高能耗的制造業逐步轉向發展中國家;二是發達國家高度重視節能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3. 世界能源消費結構趨向優質化,但地區差異仍然很大

自19世紀70年代的產業革命以來,化石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