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社交媒體輿論戰(輿論戰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6-03 09:02:54 编辑: 来源:

輿論戰是什么意思

輿論戰是指通過媒體、社交網絡等渠道,引導公眾意見,影響公眾對某一事件、人物或話題的看法和態度,從而達到政治、軍事、商業等特定目的的一種策略和手段。解釋如下:

1、媒體主導:輿論戰通常由專業媒體機構或自媒體人發起,通過新聞報道、評論、社論等方式,影響公眾對特定事件或人物的看法。信息傳播:輿論戰的核心是信息傳播,通過傳遞有利于己方觀點的信息,影響公眾對特定事件或人物的認知。

2、意見領袖:意見領袖在輿論戰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通過自己的言論和觀點,影響公眾對特定事件或人物的看法。心理戰:輿論戰也是一種心理戰,通過操縱公眾情緒和心理,影響公眾對特定事件或人物的看法和態度。

3、策略性傳播:輿論戰需要制定策略性的傳播計劃,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采用不同的傳播方式和手段,以達到最大的傳播效果。輿論戰在軍事、政治、商業等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在軍事領域,通過輿論戰可以影響敵方士氣和民心,打擊敵方形象,提高己方士氣和民心。

4、在政治領域:通過輿論戰可以影響公眾對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的看法,提高政治形象和影響力。在商業領域,通過輿論戰可以影響公眾對產品的認知和態度,提高品牌形象和市場競爭力。

輿論戰5種基本戰法

1、新聞發布戰:通過發布新聞稿、組織新聞發布會、提供獨家報道等方式,影響公眾對特定事件或人物的看法。社交媒體戰: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如微博、買粉絲、抖音等,發布有利于己方觀點的內容,與公眾進行互動,引導公眾意見。

2、廣告宣傳戰:通過廣告宣傳,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和市場占有率,影響公眾對產品的認知和態度。公共關系戰:通過公共關系手段,如危機公關、媒體關系、政府關系等,影響公眾對特定事件或人物的看法和態度。

3、意見領袖戰:通過與意見領袖合作,影響其言論和觀點,進而影響公眾對特定事件或人物的看法和態度。輿論戰需要制定明確的傳播目標和策略,采用多種手段進行傳播,注重真實性和可信度,關注公眾情緒和心理,遵守法律法規和道德規范,不斷優化傳播策略和手段。

我軍開展輿論戰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一、社會轉型打破傳統利益格局,成為輿論引導復雜化的現實基礎

1、利益格局深刻調整導致利益沖突頻發、價值觀多元,凝聚社會共識難度加大。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呈現出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等特點。社會經濟結構、所有制及其利益分配制度、生產和生活方式、文化形態、價值觀念等都在相應發生或明或暗的全新變化。分化的利益格局和多元的利益群體導致利益沖突頻發,社會矛盾凸顯,民眾普遍存在的被剝奪感和不平衡的社會心態使得社會矛盾一觸即發。多樣化的社會思潮和心理心態使得主流價值觀的建構與社會共識的凝聚困難重重。

2、社會轉型過程中官員權力異化使官民沖突時有發生,政府公信力下降。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推進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權力異化的現象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老百姓對此種現象深惡痛絕,而國家一時很難從根本上徹底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長期的不滿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就導致了心理的嚴重失衡,官民沖突時有發生并不斷擴大化。從孫志剛事件到“躲貓貓”,從“天價煙”到重慶“不雅視頻”,從郭美美炫富到“我爸是李剛”,近年來我國社會輿情熱點事件中,涉官涉腐類事件一直是輿論關注的焦點,政府公信力面臨“塔西佗陷阱”的巨大挑戰,給輿論引導帶來很大難度。

二、新媒介技術改變傳播格局和輿論生態,成為輿論引導復雜化的技術背景

1、媒體泛社會化導致主流媒體議程設置權力弱化。

新媒介技術深刻改變了社會傳播格局,傳統媒體的壟斷地位被打破,信息的發布權向草根階層轉移。從主流聲音一統天下到草根階層眾聲喧嘩,主流媒體的議程設置權力被弱化。執政黨通過掌握有限的媒介資源控制輿論場的局面已被打破,面對眾聲喧嘩的網絡輿論場,如何傾聽民意、正本清源、有效溝通、凝聚共識成為網絡空間中主流輿論陣地建設面臨的重要任務和使命。

2、新媒體改變輿論生成演化路徑,網絡輿論場充滿變數和不可控性。

新媒體成為輿論生成和發酵的重要場域,并深刻地改變了輿論生成和演化路徑。在新媒體語境中,信息和意見的復雜程度非以往任何時候可比,一些偶然發生的“小事件”或“小事端”在新媒體語境中借助于輿論的放大作用而被瞬間引爆,從而演繹成重大公共危機事件。2012年受到公眾關注的四川什邡事件、微笑局長事件、重慶官員不雅視頻事件等均源自網絡,并在網絡空間瞬間發酵。另外,擁有大量粉絲的意見領袖深刻影響著網絡輿論的走向。這給主流媒體輿論引導帶來極大挑戰。

三、主流媒體的傳統思維和輿論引導技巧難以適應新媒體環境下的輿論引導形勢

1、自上而下的宣傳意識使主流輿論在立場和話語體系等方面缺乏與受眾的接近性。

傳統媒體時代,擁有傳播權的主流媒體在輿論引導方面具有絕對權威,在長期自上而下的宣傳報道中,形成了特定的報道方式和話語體系。在網絡空間中的主流輿論建設過程中,雖然在努力改變,但還是存在不少問題。在當前的傳播格局和多元化的輿論生態下,輿論引導效力并不來自權力,而是必須通過和其他媒介的自由競爭來實現影響力,面對這種局面,主流媒體的報道方式和話語體系缺乏接近性,不能很好地“接地氣”,很難使輿論引導真正入耳入腦入心。

2

、“內容為王”的意識使主流輿論陣地的渠道建設較為有限,用戶體驗、市場推廣、品牌建設等方面的競爭力不足使主流輿論的到達率、影響力受到限制。

互聯網時代,內容、渠道和品牌是新媒體發展的三個重要維度。作為內容生產者,傳統媒體及其網站的專長在于新聞內容,并且有傳統媒體的品牌優勢,但在渠道建設方面還存在欠缺,而渠道是實現傳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一環,渠道建設不足嚴重影響著傳統媒體網站及其新媒體形態的輿論引導能力。借助即時通訊、社交平臺、郵箱服務,一些商業網站憑借良好的用戶體驗和強有力的市場推廣而網羅了龐大的用戶群,在渠道建設方面占得先機,基于龐大的用戶基礎,在信息傳播方面具有傳統媒體網站不可比擬的優勢。如何加強渠道建設、提升用戶體驗、做好品牌推廣是建設好網絡空間中的主流輿論陣地面臨的一大挑戰。

3、傳統媒體缺乏危機意識,進軍新媒體的動力不足。

大多數傳統媒體已經意識到進軍新媒體的必要性,但危機感不足。是否進軍新媒體對傳統媒體來說尚未達到生死攸關的程度;從投入產出比來看,在新媒體方面的投入還沒有收到顯著的效果,前景并不十分明朗;另外,缺乏激勵機制也是主流媒體積極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傳統媒體在進軍新媒體方面持觀望態度;已經開發的新媒體平臺,由于缺乏危機意識,往往不能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和終端的特性進行創造性使用。這些都直接影響著網絡輿論引導的成效。

讀《弱傳播》——輿論世界的傳播規律

請把這篇文章當成一篇讀書心得來看,我覺得在當今互聯網發達,信息爆炸,輿論事件層出不窮的時代,我們需要對“輿論”有些基本的規律認識。筆者本身是做媒體工作,故對傳播學有一定的興趣,而且我覺得很有必要學習,所以便研讀了鄒振東教授的《弱傳播》一書,這是一部輿論世界的哲學,對輿論傳播對非常透徹的洞悉,不敢說是真理,起碼讓我讀完以后很長一段時間,還時不時地想起這本書的內容,想起那些書中所總結的規律,正因其所說的東西跟我們的生活、我們看到的事件密切相關。

輿論的定義

什么是輿論?簡單說,輿論就是關注的表達和聚集。

我們生活在兩個世界,一個是現實世界,但是因為現實世界太多太快太復雜,所以人們需要一個簡化的模型來認識這個世界。這個模型是虛擬的,但是能夠極大程度上影響現實世界,這個簡化的模型就是輿論世界。

輿論與傳播相關,但輿論是傳播,傳播不一定是輿論,傳播的東西只有變成關注的聚集,才能進入輿論的世界。簡單說,只有當許多人注意到某個帖子、某個視頻的內容,那么這個內容才具備影響現實世界的力量。

輿論的規律

弱定理

這是整個理論體系的核心觀點,輿論世界中強弱顛倒, 現實世界中的強者是輿論世界中的弱者,現實世界中的弱者就是輿論世界中的強者。 因為輿論世界的統計性就是數人頭,而現實中弱者的唯一優勢也是最大優勢就是人多。

現實中的老板們或許有錢有權有勢,但輿論世界里往往是打工人們口誅筆伐的對象。現實世界中的強者只有和弱者建立連接才能取得存在的價值和道義的力量,強者對弱者的聯系關鍵是表達“ 在乎”。 比如公安、醫院、法院等強大的機構往往要在前面加上“人民”二字,所以從這個角度你可以理解為什么“城管”在輿論中不受待見,改成“人民城護”或許更好聽。輿論做的往往是表面功夫。

情感律

輿論是不講道理的。 無論在現實還是輿論中,情感才是真正的決策者,理性只是提供信息和輔助。人的情緒在跟理性的博弈中往往占上風,我們很難通過道理說服人,但人與人之間的情緒更容易傳染,情感更容易達到產生共鳴。比如一個人沖你大喊大叫,狂躁的情緒就會刺激你的情緒,反映到網絡社區中就是所謂的帶節奏。同樣的,我們也會被某些真摯的親情或友情感動。書中提到,文字要曉之以理,視聽要動之以情。

輕規則

現實中重要的東西,輿論世界中很重要,現實中不重要的東西,輿論世界里很重要。 輕的東西最好傳播。 比如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洪荒少女”雖然只是拿了銅牌,但卻收獲了最大的關注度,成為了奧運娛樂化的代表。再比如說,現實中我們不會在意別人穿什么衣服,但在輿論中我們往往會對某些人的穿著品頭論足。 所有暴露在表面的都是一種表達,都可能是一種輿論。鞋子、包是輿論,手表、香煙也是輿論,而胸前的紅領巾更是輿論。

輿論世界在爭奪關注時強者占優勢,在爭取認同時弱者占優勢。“后浪”的科技生活更受關注,但是“牛馬”的普通生活更受大眾認同。不過,舉重若輕時要避免把輿論變成一地雞毛, 雞毛可以短暫地飛上天,但掉下來的還是雞毛。 應該學會“花粉式傳播”,花粉與雞毛一樣輕,但花粉包含著有價值的信息,并可以和受體結合,進行繁衍。

自然界中也反映,山不好傳播,石頭不好傳播,但是風和水很好傳播。大家都知道風和水非常重要,但是對另外一些輕的東西相當鄙視,比如娛樂業,且不說游戲和動漫這些讓人放松的東西,就連演藝工作都會受人輕視。世界上沒有“戲子”這個職業,但有“戲子”這種侮辱。背后就是我們對一切娛樂價值的輕視。

因為我們對物質食糧特別重視營養,物質層面的思考邏輯延伸到精神層面,就覺得娛樂文化都是沒有營養的東西,讓人開心快樂有什么用,就是說 只有味道,沒有營養。 借書中原話:“今天的中國的確有些尷尬。我們的科學技術落后,文化產業同樣不發達。我們的精神土壤仍然貧瘠,精神富貴病又比比皆是。在古希臘,哲學和科學是與體育、美術、戲劇乃至娛樂業一起崛起的。物質生活中,人們需要吃喝,也需要拉撒;精神生活中,人們需要營養,也需要消遣。娛樂不僅是普通老百姓的消費品,也是社會穩定的平衡器。”

娛樂需求是社會總需求不可或缺的一環。

說到吃,書中還提到“吃飯+輿論”,就是舉重若輕。吃飯是最輕的輿論,也是最重的輿論,吃飯是人類最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礎的人權。但在當今時代,吃飯已經司空見慣,在輿論世界里又輕得不得了,而吃飯一旦和重要的事情聯系起來時,卻最容易引發關注、制造轉播,它是輕重轉換最活躍的輿論素材。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