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穿越明朝海外分封諸侯小說(秦始皇廢除諸侯分封制,明朝罷免丞相職務…各有什么影響?好事還是壞事?)

时间:2024-05-20 02:42:45 编辑: 来源:

關于明朝藩王分封的書

如果需要進行學術研究的話,推薦《明史》《皇明祖訓》《明實錄》《明太祖實錄》《大明會典》等書籍。《明史·卷一百 表第一 諸王世表》載有諸王世系,《明史•地理志》載有藩王府邸駐地。《皇明祖訓》是明太祖朱元璋主持編撰的明朝典籍。內容是為鞏固朱明皇權而對其後世子孫的訓戒。 《大明會典》記載中國明代典章制度以行政法規為主的官修書,其中也有對藩國與藩王的規范。

如果只是想大略地了解明朝藩王的事跡,可以看看《明朝那些事兒》《細說明史》這一類的書籍。

資源:

《明史》買粉絲://yue..買粉絲/ebook/8cfbbcecd15abe23482f4daa

《明朝那些事兒》買粉絲://yue..買粉絲/ebook/aef3cd4b9b6648d7c1c74657?fr=aladdin

明朝被分封于各地的藩王,手中有兵權和實權嗎?

這個得看什么時侯,明朝洪武年間,藩王們是有很大權力的。但隨著建文帝與明成祖的削藩政策,藩王們的權力越來越小,最后成為了各封地大財主、寄生蟲。

藩王政策,是朱元璋為了穩定明朝江山做出的重大決策。朱元璋疑心非常重,他不信任開國元勛們,不相信他們會絕對忠于明朝廷,所以他只好將信任放在他的鳳子龍孫、朱姓宗族們身上。于是朱元璋大肆封王。從明洪武三年至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先后三次分封諸子為王,朱元璋分封的二十四個藩王,成為他最信任的人,同時也是“保家衛國”的重要軍事力量。秦王、晉王、燕王、代王、肅王、遼王、慶王、寧王、谷王等九個塞王同時擔負著戍邊的任務,比如秦王朱樉駐西安,晉王朱樞駐太原,燕王朱棣駐北平,代王朱桂駐大同,慶王朱栴駐寧夏,“據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內”。

這個時侯,藩王的權力太大了,象“國之中國”。一是有權設立王府,設置相傅官屬;二是有軍權,有自己的直屬軍隊;三是有監督地方官吏之權,相當于地方的監察委。燕王朱棣就是因為擁兵十萬,才是“靖難”的膽子,造反成功。朱元璋想得不錯,但他沒有想到兄弟之間也會造反。建文帝想到了這個問題,但削藩激起強烈反抗,乃到龍椅也坐不穩了。朱棣當上皇帝后,引以為戒,逐步削奪藩王們權力。明成祖以后,藩王們除了領工資當他的大財主,基本上沒有多少實權了。

燕逆之后,有鑒于自己的所作所為,他自然也要削藩以鞏固皇權,所以封國的權力,也慢慢被明朝收走,使其成為了封地內的大財主,而且有賴于明朝國營養豬的政策,明朝皇室繁殖能力極強,宗室人口爆發,這幫龍子鳳孫也就變成了榨取民脂民膏的寄生蟲。

我沒記錯明朝有一年投入國營養豬的費用是當年財政收入的兩倍以上,而且每生一個孩子朝廷就多發一份工資,有個藩王兒孫加在一起能有一百多人,這也是世上僅有的。

當然,明末農民起義爆發后,這幫藩王不少都被起義軍宰了,比如民間流傳甚廣的福祿宴。而清朝入關后,明朝的藩王近支都被清朝宰了,遠支反抗過清朝的也被清朝給做掉了,遠支比較老實的都是任其成為平民。當然,很多明朝的龍子鳳孫們為了避免被清朝清洗都改了字輩,也有沒改字輩的,不過都沒被清朝隨意迫害,否則今天也不會有一堆朱元璋后裔冒出來搞祭祀活動了。

秦始皇廢除諸侯分封制,明朝罷免丞相職務…各有什么影響?好事還是壞事?

各有利弊,都在加強中央集權

秦始皇廢分封行郡縣,減少了分裂的可能,但對邊遠地區的掌控力減弱,也可能形成割據,如南越,而且會吸收四方資源到中央,不利于邊遠地區的開發

明朝罷相,使權力集中于皇帝,加重皇權,不易出權臣,但政事集中于皇帝,一方面皇帝會很累,另一方面皇帝如果沒能力或倦怠,會影響政務,所以又出現了司禮監和內閣,導致太監亂政,萬歷嘉靖不上朝,政事拖沓

明朝初年分封藩王問題,最終是怎樣解決的

明朝的藩王制度分為兩個時期。第一階段,在朱元璋時藩王只有五千到三萬的王府衛兵并規定在外敵入侵時可以負責一切大小事務。第二階段,在朱棣之后藩王只有一個顯赫的身份和富貴并無實權。

明朝各藩王封地略述

晉王:明太祖子,建藩國于山西太原府。

燕王:明太祖子,建藩國于北平,后為帝系,是為明成祖。

周王:明太祖子,初封為吳王,建國于浙江錢塘府,后改封為周王,建國于北宋故都河南開封府。

楚王:明太祖子,建藩國于湖廣武昌府。

齊王:明太祖子,建藩國于青州,因罪被禁錮京師,不久即被正式廢為庶人,取消齊王封爵,藩國也被廢除。

魯王:明太祖子,建藩國于山東兗州府。

蜀王:明太祖子,建藩國于四川成都府。

湘王:明太祖子,建藩國于湖廣荊州府,后獲罪削去湘王爵位,廢除封國。

代王:明太祖子,初封為豫王,后改封為代王,建藩國于山西太原府。

肅王:明太祖子,初封為漢王,后改封為肅王,初建藩國于平涼府,又就藩甘州府,后建藩國于甘肅蘭州府。

遼王:明太祖子,初封為衛王,初建藩于遼寧廣寧府,后建藩國于湖廣荊州府。

慶王:明太祖子,建藩國于寧夏衛(今寧夏銀川市)。

寧王:明太祖子,初建藩國于大寧衛,后建藩國于江西南昌府。

岷王:明太祖子,初建藩國于甘肅岷州府,后建藩國于湖廣武岡府。

谷王:明太祖子,初建藩國在上谷宣府(今河北宣化縣),后改建藩國于長沙。后陰謀政變,獲罪削去谷王爵位,廢除封國。

韓王:明太祖子,初建藩國于開源,后改建藩國于平涼府(今甘肅平涼縣)。

沈王:明太祖子,建藩國于開源潞州府(今山西長治市)。

安王:明太祖子,建藩國于甘肅平涼府(今甘肅平涼市)。

唐王:明太祖子,建藩國于河南南陽府。

郢王:明太祖子,建藩國于湖廣安陸府。

伊王:明太祖子,建藩國于河南洛陽府,明世宗時削去伊王爵位,廢除封國。

靖江王(明太祖朱元璋侄子):建藩國于廣西桂林府

明朝中后期,分封各地的王爺有多大權力

明朝中后期的藩王已經沒有什么權力了.

他們相當于一個大地主,可以從自己的封地上收田租,生活條件很好.但沒有離開自己封地自由活動的權力.除非皇帝召喚他進京.

明代早期的親王既管軍政,又管經濟,手下都配有一個文相,一個武相,文相管地方,武相管軍隊。王府的親兵多達一萬五六,同時親王還可以指揮當地的駐軍。

朱元璋還規定,所有他的“龍子龍孫”,都要由國家全包起來:親王的兒子封郡王,郡王的兒子封鎮國將軍,鎮國將軍的兒子、孫子、曾孫等依次封為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奉國中尉的兒孫世代都是奉國中尉。親王的俸祿是米萬石,郡王至奉國中尉的俸祿依次為米2000石、1000石、800石、600石、400石、300石、200石。也就是說,凡是朱元璋的后代,一生下來,就可以吃喝不愁。朱元璋的這種“包養”政策后來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后果——到明代后期,朱家后代繁衍到了幾十萬之多。這幾十萬人都不事生產,完全靠國家發放的俸祿過日子。這給國家財政造成了極大的壓力,最嚴重的時候,有些地區全年財政收入甚至只夠這些“龍子龍孫”俸祿的一半。于是,拖欠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到了后期,有些“龍子龍孫”無以為生,只好沿街乞討。

永樂以親王的身份奪得天下,他深知親王擁有重兵必將威脅中央政權。于是,他發布了一系列命令,剝奪親王的軍政權力。在永樂之后,歷代皇帝繼續執行這一政策,親王們不但軍政權力被剝奪得一干二凈,連人身自由也受到極大限制。

“明代中后期的親王,在某些方面連個普通老百姓也不如。王府所在的城市就是親王的一個大監獄。沒有朝廷的許可,親王連出城掃墓都不行。”

“親王雖然在政治上沒有了權力,但經濟上的待遇非常豐厚。在親王之國就藩時,皇帝經常會賞賜大片的土地。”

王爺不是官職,他們是超品的職務,不在正常的國家官僚體制內。

如果朱元璋沒有分封諸王國。明朝將在建文帝時將會被幾百萬農民軍直接用武力攻滅。

不會。

古今得國之正唯漢明兩朝。

明代的建立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

朱元璋行分封和之前漢代的分封有著很大的區別。

明代大部分封王的狀態是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的。

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

也就是說明代的藩王,除了爵位和待遇,其他的什么都沒有。

有兵權的、比如燕王和寧王,都是因為要戍邊。

明代的大的民間動蕩主要集中在兩次。

一次是明初,一次是明末。

但明初的和你預想的不一樣。

明初是因為建文帝繼位后裁撤北榜(明代科舉分南北幫)和停辦教學引起的。

北方人不可以讀書考試,因此激發了大量知識分子和人民群眾的不滿。

朱棣的成功可以說和建文帝的這一昏招有著極大的聯系。

朱允炆等于是給朱棣送了一波民心。

明末的闖王起義,主要是因為土地兼并,欠收,經濟系統崩盤引起的。

但這也在封建王朝的統治中算正常結局。

古代因為生產力落后,所有東西都圍繞在土地上。

封建王朝大多逃不過三百年壽數的原因都是因為最后解決不了土地和人的矛盾而誘發的。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