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簡析宋代對外貿易繁榮的原因(我國古代對外貿易最為繁榮的時期有幾個,分別說)

时间:2024-06-09 05:21:06 编辑: 来源:

宋代對外貿易繁榮的原因是什么

宋代對外貿易繁榮的原因是宋朝政府重視并鼓勵海外貿易。大力發展海上絲綢之路。這是因為西夏興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業的繁榮和經濟重心的南移。

到南宋時,從海路前來通商的國家有50多個,東南沿海出現了許多貿易港口,其中廣州、泉州、明州是著名的三大外貿港。官府在貿易港口設立市舶司,專門管理貿易事務,征收商稅;市舶司所在的港口,還設有專供外國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貨交易的“番市”。

這條以中國泉州為起點,可通往日本、高麗、東南亞、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的海上絲綢之路,不僅使宋朝政府獲得了巨額的財政收入,也給通商各國的文明進程增添了活力。

宋代時期對外貿易繁榮條件

宋代對外貿易發展的原因:

1.宋朝時江南地區社會相對穩定,經濟迅猛發展。

2.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

3.政府對海外貿易采取鼓勵的政策,歡迎外國人在中國經商甚至定居,在一些較大的港口設立供有外商居住的蕃坊。國家還設立市舶司進行管理。

4.中國的對外貿易是平等貿易,友好往來,用絲綢、瓷器換取香料、象牙,每到一處都收到熱烈歡迎。

元朝對外貿易的繁榮超過前代.....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以及表現.

首先,主要原因是蒙古帝國分裂后,中亞地區出現了四大汗國,元代又大力修筑驛站和急遞鋪,為元代的路上貿易和對外聯系提供了方便。

其次,宋朝中后期,航海技術迅速發展,以及唐朝時已開辟的海上貿易路線,為元代海上貿易提供了方便。

我國古代對外貿易最為繁榮的時期有幾個,分別說

漢朝: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中國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同中亞、西亞國家的貿易,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同東南亞經濟交流

唐朝:這個應該很熟悉,唐朝經濟文化高度發達,而商業貿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唐朝的對外貿易正好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宋朝:廣州等城市是重要的外貿港口

明朝:鄭和下西洋,宣揚了國威,最遠到達西印度洋,是對外貿易的一次海上遠航活動

古人對外貿易繁榮的詩句

描寫古人對外貿易繁榮的詩句:

1、東風浩蕩過長安,萬里貿易通海川。

2、揚帆起航赴西洋,滿載珠寶耀金光。

3、海外貿易通有無,珍寶奇玩入華堂。

4、云帆高掛跨重洋,貿易繁榮國運昌。

5、萬國來朝互市忙,琳瑯滿目滿街巷。

6、跨海越洋通商貿,異國風情入夢鄉。

7、絲綢茶葉走天下,貿易繁榮國富強。

8、海外貿易通四海,華夏文明傳萬鄉。

9、云開日出通商貿,萬里長空任翱翔。

10、古時繁盛今重現,貿易繁榮永不忘。

11、市列珠璣通異域,航行貿易達天涯。

12、珠寶滿街彰繁華,貿易興盛顯盛世。

13、跨海貿易揚帆去,異國風情盡收眼。

14、貨通中外悅人眼,貿易盛景展宏圖。

15、海上貿易達四海,豐富物產惠人間。

16、貿易昌盛通天下,異域珍寶入中華。

17、春風萬里貿通途,繁花似錦展宏圖。

18、揚帆出海尋珍寶,貿易繁榮共享受。

19、交易會館聚寶物,貿易興盛惠人間。

20、一街繁華人如織,貿易盛景展眼前。

21、萬國商船停港口,貿易繁榮景色新。

22、云集異珍通商貿,市列繁華震海濱。

23、海貿昌盛通萬里,華夏文明傳四方。

24、揚帆遠航通商路,滿載而歸展笑顏。

25、貿易繁榮通四海,華夏文明照五洲。

26、海上貿易通有無,華夏文明傳千古。

27、海外貿易通商路,華夏文明照九天。

28、云集四海商賈客,貿易繁榮展宏圖。

29、揚帆出海通商路,滿載而歸展風華。

30、貿易繁榮通天下,華夏文明傳萬代。

31、市列珠璣通貿易,街巷繁華展盛景。

32、云集珍寶通商貿,華夏文明照四方。

33、海外貿易通商道,華夏文明傳千古。

34、揚帆遠航通海貿,滿載而歸展風采。

35、貿易繁榮通萬里,華夏文明照九州。

36、云集四海商賈客,貿易昌盛展宏圖。

37、海上貿易通有無,華夏文明傳八荒。

38、揚帆出海通商貿,滿載而歸展輝煌。

39、云開日出通海貿,萬里長空展宏圖。

40、古時繁盛今重現,貿易昌盛永不衰。

清朝統治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幅員遼闊的土地上,居住著五十多個民族,其中漢族約占全國人口的90%以上,少數民族分布在全國60%以上的地區。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系不斷加強,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共同體,共同創造了祖國光輝燦爛的歷史和文化。中國是世界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有將近四千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

過速的人口增長,也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全國人口約為二億零五百六十萬人,1812年(嘉慶十七年)增至三億三千三百余萬人,到1835年(道光十五年)達四億多人,人口增長速度越來越快,而耕地面積不可能成倍增長。嘉慶年間全國人均耕地二畝多,道光年間已下降到不足二畝。這也造成流民增多,加劇了社會的動蕩。

自18世紀下半葉開始,清王朝已經走上衰敗的道路。吏治日益腐敗,大小官吏貪風熾盛,營私舞弊,賄賂公行。乾隆時攬朝政二十多年的權臣和珅,用各種手段積累的不義之財竟達四億兩之巨,相當于當時清政府八年的財政總收入。地方官吏巧取豪奪,更是無孔不入。道光時詩人張際亮在給鴻臚寺卿黃爵滋的信中,對吏治的敗壞作了生動的揭露:“為大府者,見黃金則喜;為縣令者。嚴刑非法以搜括邑之錢米,易金賄大府,以博其一喜。至于大饑人幾相食之后,猶借口征糧,借名采買。驅迫婦女逃竄山谷,數日夜不敢歸里門,歸而雞豚牛犬一空矣。歸未數日,胥差又至矣,門丁又至矣,必罄其家產而后已。”①在貪官污吏的敲詐勒索下,人民生活十分悲慘。

軍隊也很腐化,武備廢弛。鴉片戰爭前,清王朝擁有22萬八旗兵和66萬綠營兵。但不論八旗還是綠營,都已腐敗不堪。軍官不理營務,克糧冒餉,花天酒地,士兵不勤操練,許多人竟吸食鴉片,聚開賭場。京城的八旗兵,“三五成群,手提鳥籠雀架,終日閑游,甚或相聚賭博。問其名色,則皆為巡城披甲,而實未曾當班,不過雇人頂替,點綴了事”。外省軍隊,甚至出現了騎兵沒有馬,水勇不習水,武器生銹,炮臺失修的嚴重現象;若遇檢閱操演,騎兵便臨時雇尋馬匹,水勇雇尋漁戶冒名頂替。至于沿海水師,也大都老弱無用,戰船多半是薄板舊釘釘成的,“遇擊即破”。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