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簡述絲綢之路的貿易和影響(請簡述絲綢之路及其作用)

时间:2024-06-03 14:45:17 编辑: 来源:

請簡述絲綢之路及其作用

絲綢之路及其作用

名稱:為德人里希霍芬所倡之詞,指的是公元前二世紀到十三世紀間貫通歐亞大陸,溝通二地政治、文化及經濟的通道,因為以絲織品為主要貨物,故稱絲路。

絲綢之出現

1.1927年山西夏縣西陰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一個人工割制的蠶。

2.商代甲骨文中己有絲、蠶、桑、帛等字。

3.公元前三世紀前后,中國關於育蠶繅絲的知識己很普遍。

4.漢朝,絲的產量大增,足以行銷外國。

5.張騫通西域后,貿易活動加強,大宗絲綢運到外國。

路線

A.隨著絲綢之路的出現,中西兩地的商隊絡繹不絕的往來路上。漢代中國絲綢的主要顧客是大秦人,西域便是中國絲綢輸入大秦的主要孔道。當時的絲絹并非由中國人直接運到大秦,而是分若干段轉運的,主要的絲綢顧客是大夏、安息等國人和地中海各海口的腓尼基人。中國的絲經他們轉販,才落入大秦人手裏。

B.二十世紀初年,英印度政府派斯坦因爵士就絲路之路線問題作考證,經過了四次在中亞細亞之考證,結果確立了絲路之路線,其線分五段:

1.自中國本土到敦煌一段(由蘭州西北行,過武威、張掖、酒泉、玉門、安西,到瓜州入敦煌)。

2.自敦煌西南行,沿昆侖山北到達疏勒,又自敦煌西北行,沿天山亦到達疏勒,這是由敦煌至疏勒二線合而為一。

3.自疏勒經蔥嶺到媯河為一段。

4.自媯河上游可分三路入印度,其中一線由大夏西向,入安息等處,亦為一段。

5.由安息到地中海入希臘、羅馬為最后一段。

C.這項考察的路線與漢書所記大致吻合,因此漢唐時期,中國絲綢西運的路線大抵自中國西北甘肅省入新疆,橫過克拉瑪干沙漠,越蔥嶺,至中亞細亞,至地中海岸,入歐洲,這是里希霍芬首稱之絲路。

D.絲綢之路在中國內不止一條,漢代時大抵有三條干線:

1.南線(始於西漢):敦煌-->樓蘭(鄯善)-->于闐(和田)-->莎車(莎車)縣-->疏勒(喀什)-->蔥嶺(帕米爾高原)-->大月氏(阿富汗)-->安息(伊朗)-->條支(阿拉伯)-->大秦(羅馬)

2.北路(始於西漢):敦煌-->車師(吐魯藩)-->龜茲(庫車)-->與南道會合-->疏勒(喀什)-->蔥嶺(帕米爾)-->大宛(蘇聯國境)-->康居(蘇聯國境)-->安息(伊朗)-->大秦(羅馬)

3.新北路(始於東漢):敦煌-->伊吾(哈密)-->車師(吐魯藩)-->天山北麓-->烏孫(伊犁)-->康居-->奄蔡-->黑海-->地中海-->拂林(東羅馬帝國)

E.唐時,還有二條路可出口絲綢:

1.吐蕃道:從長安出發往西經過吐蕃(今西藏),前往印度,經印度西行到中亞細亞。

2.永昌道:從永昌(今云南)前往印度,再轉而至波斯、大秦等地。

絲路在東西化交流的作用

1.在物產方面:

a.西方傳入的農產品:葡萄,胡桃,蠶豆,石榴,苜蓿,胡椒,胡瓜,胡麻,胡葸,胡荽等。

b.西方傳入的動物:大宛的汗血馬,西域的駱駝,安息的獅子,巨象,駝鳥等。

c.西方傳入的礦物:琉璃,明珠,璧玉奇石等。

d.西方傳入的珍貴特產:犀角,象牙,珊瑚,玳瑁,瑯玕,水晶,瑪瑙,朱丹,碧青,香料,紅藍花,金絲織品等。

e.西方傳入的其他物品:葡萄酒,燒餅,沙糖,胡服等。

f.中國西傳的物產:絲綢,漆器,銅鐵,金銀器,瓷器,果品如桃梨等。

2.在工藝技術方面:

a.西傳中:大秦波斯的毛織品技術和織染技術,奄蔡的貂皮技術等。

b.中傳西:開井術,煉銅術,修農田水利,造紙術,造火藥技術等。

* 中國把農技術傳到西域:漢時除在西域設置都護外,尚設置戊己校尉,監督屯田,使沙漠地區得到灌溉。據<<水經注>>所戟,敦煌人索勵率兵千余人至伊循城屯田時,曾調集鄯善、焉耆、龜茲國士兵三、四千人,把發源於昆侖山的注賓河巨流橫斷,掘渠分井,灌溉農田,許多瘠田變成了沃壤。

* 鑿井術的西傳:又教大宛人穿井之其,而助其灌溉及飲用。今天吐魯蕃地使用坎兒井,其開法就是由漢朝屯田西域的軍隊傳入,且輾轉傳入中亞。

3.在學術文化方面:

a.漢時西域各國紛紛遣王子東來,留京師學習政教,在衣飾,奏樂,禮義等方面深受中國影響。

b.唐時中文物制度亦為鄰近諸國,甚至遠如大食所仿效,京師長安成為當時國際文化都市,外國多遣學生至中國留學。

4.在藝術方面:

a.中國深受西方影響:西域胡人的角力,競技假面戲,化裝歌舞,雜技斗獸魔術等對日后中國本土戲劇藝術與要的產生,具有強烈的影響。

b.希臘系藝術也輸送至中亞內地,再經由印度西域而抵達長城以南,漢朝間接導入了西藝術的成份,脫離了戰國以來嚴謹單調的藝術范疇,蛻變為有希臘的精密優點,活潑的風格。

犍陀羅乃是大月氏隆盛時的貴霜王朝時代迦膩色迦王所建的國都。當時大月氏降服大夏,并吞安息、罽賓與天竺各國。其后,綜合印度及希臘的藝術,另創一種內為印度佛教,外為希臘式的文化,表現在雕刻、美術及繪畫各方面。傳到中國,如海獸、葡萄鏡的圖案。中國美術『曹衣出水,吳帶當風』的特色,以至敦煌壁畫及六朝、唐代佛像造形皆長頭高鼻,類似希臘神話中的神像。凡此種種,都是受希臘人文主義影響具體藝術表現。

c.現存漢代石雕銅鑄圖像,大部都雕刻有域的特色與風俗習慣,如浮雕石獅,裸舞像,抱蛇吐火,獸身鳥首,海神魚龍,有翼神人,巨象,孔雀等,全充滿外來風格。

d.這類新雕鑄圖像分布最多首推山東,四川,河南,河北,江蘇,浙江等地,由其分布地域可反映西來藝術風行的程度既深且闊。

5.音樂歌舞面:

a.中國傳統的敲擊樂器(如鐘鼓磐鉦之類),僅能敲擊音樂節奏而很難獨立奏成樂章。

b.以后,琵琶箜篌角篥,笳笛等樂器傳入,從此新聲新調急涌而出,為中國樂舞創造了輝煌的境界。

6.在宗教傳播方面:

a.自張騫通西域以后的百多年間,西域的僧侶(尤以大月氏和安息人為多)追隨4商隊東來,將梵典輸入。

b.西漢和東漢時,印度的佛教便是沿絲路而傳入中國,此后印度和西域的僧侶不斷東來,如安息人安世高,大月氏人支謙,康居人康孟詳,天竺人竺佛朔等人相繼來華譯經,使佛教打下了發的基。

c.其他宗教如回教,景教,摩尼教,祅教等亦沿絲路傳入中國。

7.在文學方面:

a.佛經中「譬喻」技巧對中國文學描寫技巧及思考方法產生新鮮的剌激和影響。

b.印度梵文拼音法的傳入,導致四聲切韻的發明,影響近體詩的發展。

c.佛經故事及寓言文體,影響了中國小說,長篇歌曲體裁之發展。唐宋以后文學作品含濃厚佛學意味。

d.在翻譯佛經時,許多梵典中字匯及成語亦為中國所吸收,使中國語文辭匯更為豐富。

8.在學術思想方面:

a.佛教哲學輸入中國,使中國學術思想為之大變,魏晉士大夫多善研佛經,亦喜用佛教思想合流。

b.佛教亦日趨華化并導人從事心性,為日后宋明理學興起奠下基石,豐富了中國學術思想的內涵。

9.在科學方面:

a.天竺,大秦的眼科,西域波斯大食及拂林的藥物亦輸入中國,天竺的天文學,數學也於唐時經絲路傳入中國,了中國在科學方面的成就和發展。西域的琉璃制造術亦唐時傳入中國,使中國瓷器制作更精美。

b.中國造紙法,印刷術火藥西傳推動歐洲文明。

造紙術的西傳雖然是在唐朝坦羅斯戰役才正式向西傳播,然考古學家勞貞一曾在黑城發現約公元105年的古紙,斯坦因在敦煌及于闐的碉堡中發現公元250年至313年的古紙,證明在公元105年東漢蔡倫發明紙張以后,紙張己陸續經過西域輾轉西傳,對世界文化影響甚大。

自己撿重點看

簡述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

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

古代絲綢之路跨越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跨越不同國度和膚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求同存異、開放包容,共同繪就了人類文明繁榮的壯麗篇章。古代絲綢之路成為人類歷史上文明交流、互鑒、共存的典范,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一、古代絲綢之路開創性地打通東西方大通道,首次構建起世界交通線路大網絡。

古代絲綢之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堪稱世界道路交通史上的奇跡。大大小小、難以勝數的中外交通線路,構成古代絲綢之路的“血脈經絡”,構筑了古代絲綢之路的基本格局,建構了古代東西方世界相互連通的交通網絡,成為亞歐大陸之間最為便捷的通道。

眾多的通道使得人暢其行、物暢其流,東西方使節、商隊、僧侶、學者、工匠川流不息、絡繹不絕,沿線國家商貿與人文交流的半徑由此被大大擴展,貿易市場半徑由此被大大拓寬。

二、古代絲綢之路極大地促進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實現了東西方商貿互通和經濟往來。

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商貿往來的生命線,通過絲綢之路,我國的絲綢、茶葉、瓷器、漆器等商品源源不斷輸出到沿線國家;來自中亞、西亞以及歐洲的珠寶、藥材、香料以及葡萄、胡麻、胡桃、胡蘿卜、胡瓜等各類農作物絡繹不絕進入我國。

絲綢是沿線國家商品交易中最主要的高檔貨物。原產于我國的絲綢,在古代西方國家十分名貴。在古希臘購絲綢、穿絲綢成為富有和地位的象征,甚至公元前5世紀希臘帕特農神廟的“命運女神”和埃里契西翁的加里亞狄像等身上都穿著透明的中國絲織長袍。

公元5世紀前后,我國茶葉通過陸地和海上絲綢之路陸續傳入南亞、中亞、西亞,15世紀一經傳入即迅速風靡整個歐洲。茶葉貿易使沿線國家的貿易收入大幅增加,帶動了沿線經濟的繁榮及相關行業的突飛猛進,轉口貿易也隨之長足發展。

三、古代絲綢之路推動了科學技術的交互傳播,廣泛而又深刻地推動了沿線國家生產進步乃至社會變革。

絲綢之路是我國與沿線各國科學技術交流的重要平臺。在歐洲近代工業革命之前,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以及煉鐵術等技術,通過絲綢之路相繼傳入西方,成為推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變革的重要因素。

我國古代造紙術大約從公元4世紀起傳入朝鮮和日本,公元8世紀傳入中亞、北非和歐洲。8世紀末,阿拔斯王朝先后在巴格達、大馬士革開辦造紙廠,大馬士革一度成為歐洲用紙的主產地,造紙技術又傳到埃及、摩洛哥。隨著12世紀西班牙、法國出現造紙作坊,中國造紙術席卷意大利、德國、英國。

我國古代印刷術是沿絲綢之路西傳的又一重要技術。早在公元7世紀我國就發明雕版印刷,在吐魯番、敦煌等地發現了用于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紙制品。北宋時期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不久,即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至13世紀,沿絲綢之路來到中國的歐洲人將這一技術帶回歐洲。15世紀時,歐洲人谷登堡利用印刷術印出了一部《圣經》。1466年歐洲第一家印刷廠在意大利設立,印刷技術迅速傳遍整個歐洲。

英國學者弗朗西斯·培根盛贊中國火藥、指南針、印刷術,他說:這三種發明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況都改變了。(弗朗西斯·培根:《新工具》,許寶骙譯,商務印書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