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汽車進出口貿易與中國政策(中國汽車進出口現狀)

时间:2024-05-20 05:27:51 编辑: 来源:

國外汽車行業對中國限制的協議是什么

,“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以下簡稱TPP)部長級協議基本完成,引發輿論對于此舉會否制約中國汽車業發展的討論。業內人士認為,TPP并非針對中國,對汽車業的影響甚微。

10月5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以下簡稱TPP)部長級協議基本完成,12個成員國部長在美國佐治亞州亞特蘭大舉行的部長會議上達成基本協議,同意在自由貿易、投資及知識產權等廣泛領域統一規范。這12個國家分別為: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文萊、馬來西亞、越南、新西蘭、智利、墨西哥、秘魯。據悉,這12個國家占全球GDP總額的40%,一旦建成將成為史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

美國是TPP的積極推行者,希望以此來提升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進而主導亞太經濟秩序。根據TPP協定談判的內容,除了會影響紡織業、電子產品、乳制品等行業外,汽車產業也是受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美國和日本都是汽車制造業大國,而作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制造國的中國,并未進入到TPP之中,輿論便有了美日聯合起來封殺中國、TPP會影響中國汽車業發展的擔憂。

TPP并非針對中國

有觀點認為,之所以中國沒有在TPP之中,是因為TPP的標準過高,甚至有聲音說TPP是針對中國制定了一些高標準。加上美國總統奧巴馬在TPP達成協議后發表聲明表示,美國不能讓中國等國家書寫全球貿易規則,這似乎更加確定了“排斥中國”之說。

不過,中國加入WTO時的首席談判代表、經濟學家龍永圖認為,并不存在TPP排斥中國的問題,任何區域性的自貿協定都是開放性的。他指出,無論是環保標準還是對勞工和知識產權的保護,以及國有企業市場化,這些TPP的高標準是與中國改革方向一致的。至于要不要加入TPP,龍永圖認為主動權完全在中國,不過目前中國離TPP的相關標準還有一定距離,等相關工作完善后,若要加入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要說TPP對中國的影響,商務部部長高虎城表示,中方將根據有關方面正式公布的協定文案進行全面、系統的評估。需要注意的是,今年6月,中國與澳大利亞正式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澳大利亞政府自由貿易協定》;早在2008年,中國就已經與新西蘭、秘魯和新加坡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據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合作室主任張建平介紹,中國現在跟TPP三分之二的成員都已經簽署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平衡TPP帶來的負面影響。

TPP內部仍未達成一致

雖然TPP在部長會議上達成協定,但能否最終生效,還需要經過各國漫長的議會程序。12個成員國之間利益關系錯綜復雜,目前已經達成的協議也并未能讓各國都滿意。

加拿大對TPP的態度也各方不一。加拿大總理史蒂芬?哈珀一直贊揚TPP的優點,其認為若未簽訂TPP,那么加拿大汽車制造商的日子會更難熬。然而,其他聲音則對TPP表現出不滿,認為TPP將導致加拿大汽車業喪失2萬個工作崗位。

“零關稅”是在TPP汽車貿易中最受關注的一點。根據TPP協定,美國針對日本乘用車征收的2.5%進口關稅將在未來25年內取消,針對日本大部分汽車零部件征收的進口關稅將在協議生效后立即取消。雖然整車進口關稅的取消還有漫漫長路,不過這些規定對于提升日本汽車的價格競爭力來說是絕對利好,日本也被認為是TPP的最大贏家。

對中國汽車業影響甚微

且不說TPP最終生效日期和具體內容仍是未知,就算最終生效,其短期內對中國汽車進出口貿易的影響不會太明顯。

從出口來看,我國汽車出口一直沒有大的起色,尤其是最近一兩年,出口更是連連下降。有人擔心TPP會讓原本就不樂觀的中國汽車出口更加“雪上加霜”,然而,據統計在TPP現有的12個成員國中,僅有智利、越南和秘魯進入中國汽車出口主要國前15名,2014年中國汽車對這3個國家出口量相加僅為10.5萬輛,而2014年中國汽車共出口了94.73萬輛。業內專家認為,中國汽車以內需驅動為主,汽車出口主要集中在拉美、俄羅斯、中東和北非等地區,與TPP協議各國并無太多交集,且整車出口貿易量較小且主力市場一直波動性較大,即使智利、越南和秘魯等國家轉向從美國和日本零關稅進口汽車,對中國整車出口影響也有限。

至于進口市場,對消費者也不會造成什么影響。畢竟中國的汽車市場廣闊,即使TPP各國間關稅取消,大的汽車企業也不會放棄中國市場,或者說停止對中國的汽車出口。再者,平行進口車的試點就是應對TPP的舉措,上海自貿區就是在應對TPP,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積極應對美國為首的這一輪新的全球治理體系調整的挑戰。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在日前舉行的信息發布會上表示,WTO沒有達成的協定TPP也不會那么容易談成,因此TPP的影響也不會很快顯現;再者,中國汽車已經進入到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軌道,未來還將更加開放,因此全行業都應做好迎接更開放政策的準備。董揚指出,TPP也是有利有弊,因此我們應該認真對待不輕視,但也不必要有莫名的擔心。

分析中國當前的貿易條件及改進措施

中國與歐盟國家的貿易條件分析(轉)支持作者:金陵強

根據國際貿易理論,出口導向型貿易增長會惡化一國的貿易條件,而貿易條件的惡化又會降低一國的福利水平。近年來中國與歐盟雙邊貿易高速增長,為了探討中國從中歐雙邊貿易中的獲益情況,本文實證研究了中國與歐盟三個主要國家(德國、英國和法國)1993年到2003年的貿易條件變化,具體到大類產品,并分析其原因。

歐盟在2004年東擴之后,連續兩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而中國也已成為歐盟的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與歐盟雙邊貿易額在不斷大幅增長,但是貿易額的增長并不能說明中國從中獲益的情況。本文將從貿易條件出發,以中國與歐盟三個主要國家即德國、英國和法國為例討論中國從中國歐盟雙邊貿易中的獲益情況,并分析其原因。

貿易條件基本知識

(一) 貿易條件的概念和相關理論

貿易條件是用來衡量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出口相對于進口的盈利能力和貿易利益的指標,在雙邊貿易中尤其重要。常用的貿易條件有3種不同的形式:價格貿易條件、收入貿易條件和要素貿易條件,它們從不同的角度衡量一國的貿易所得。其中價格貿易條件最有意義,也最容易根據現有數據進行計算。本文采用的正是價格貿易條件。

價格貿易條件又稱為凈實物貿易條件,為一國出口與進口的交換比價,其計算公式為:

TT=Px/Pm其中Px 和Pm分別表示出口和進口價格指數。TT值增大表示一國貿易條件改善,意味著一國出口價格的上升快于進口價格的上升(或出口價格的下降低于進口價格的下降),表示該國在貿易中獲益增多;反之,TT值增大則表示一國貿易條件的惡化,該國在貿易中獲益減少。

國際貿易理論認為:出口導向型貿易增長會使一國的貿易條件惡化,而進口導向型增長則會改善一國的貿易條件。同時,根據克魯格曼的標準貿易模型:一國貿易條件的改善會增加一國的福利水平;反之,貿易條件的惡化會降低一國的福利水平。

(二) 國內對貿易條件的研究

目前比較系統地研究中國貿易條件的資料是2001年商務部國際市場研究室接受聯合國的研究課題而發表的《1993-2000中國貿易條件研究》。該研究認為,1993-2000年,以1995年為基期的中國整體貿易條件指數下降了13%。之后一些學者也研究過中國整體的貿易條件變化情況,如林麗和張素芳的研究表明1994-2002年間中國的價格貿易條件下降了37%,崔津渡和李誠邦的分析表明1995-2005十年間中國的價格貿易條件下降了26%。但是專門研究中歐貿易條件變化的幾乎沒有。而本文探討的正是中國與歐盟主要國家的貿易條件。

中國與歐盟國家貿易條件的變化

(一) 數據來源和處理方法

為了研究中國歐盟的貿易條件的變化,本文選取了中國和歐盟三個主要國家即德國、英國和法國的貿易條件來研究。此三國是歐盟的主要成員國和核心國,而且中國與這三國的國際貿易額占到了中國-歐盟總貿易的一半以上,2003年,中國與此三國的貿易總額占中國-歐盟雙邊貿易總額的56%。

以中英貿易為例,我們首先說明計算價格貿易條件的方法和數據來源。我們在聯合國商品貿易(COMTRADE)數據庫中選取了中國和英國1993年和2003年(其中包含各商品數量的最近期為2003年)按照國際貿易標準分類第三次修訂本(SITC3)分類到3位數的數據。其中包含大部分產品的貿易數量和價值額數據。由于數據的可得性以及為了保持數據的可比性,我們從中剔除以下產品:貿易數量不可得的產品;單邊貿易的產品,如中國僅從英國進口或出口的產品;僅在1993年或2003年存在貿易關系的產品。

在經過這樣的處理之后,我們得到150個產品組,其1993年貿易份額占總貿易份額的95%,2003年貿易份額為中英總貿易份額的68%,可以代表中英貿易的總體情況。

根據產品i的進出口貿易額和貿易數量,可以算出產品i的出口價格Px=Xi/Qx和進口價格Pm=Mi/Qm,從而得到i產品的價格貿易條件TTi=Px/Pm。再根據產品i在總貿易額(這里指所取產品的總貿易額)的份額進行加權,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總體的貿易條件指數。同時,如果所取的權重為某一特定類別,如初級產品,勞動密集型制成品或者資本技術密集型制成品,我們同樣可以求出某一特定類別價格貿易條件的變化。

根據同樣的方法,我們可計算出中德和中法的貿易條件變化。

(二)中國與歐盟三國貿易條件變化

根據上面所列方法,我們分別算出中國與三國總體貿易條件以及各分類的貿易條件變化,從中可以看出以下特點:

1.中國與三國的價格貿易條件總體惡化,且幅度較大。其中中德的全部商品貿易條件惡化62%,中英31%,中法77%。而且其中制成品的貿易條件也都惡化了,中德、中英、中法分別為65%、28%和79%。

2.雖然整體貿易條件惡化,但其中也有部分產品的貿易條件得到改善。如中德在初級產品和中英在技術或資本密集型產品的貿易條件均得到15%的改善,中法在初級產品上的貿易條件也略有改善,為3%。在貿易條件得到改善的產品上,1993年中國的出口價格遠遠低于進口價格,但隨著出口價格的不斷上升和進口價格的下降,兩個差價越來越小,表現為貿易條件改善。

3.制成品中,勞動力密集型產品惡化程度更加嚴重。雖然中德、中英、中法在制成品上的貿易條件均惡化,但是在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上的表現要比在勞動力密集型產品上好。中德、中法在勞動力密集型產品上的惡化程度分別為72%和75%,但在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上只有55%和45%。而中英的貿易條件雖在勞動力密集型產品上惡化了43%,但在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上上升了15%。

4.中國與三國的貿易條件惡化程度有所不同。其中中德和中法惡化程度更為嚴重,均超過了60%,而中英貿易條件惡化程度相對較輕,惡化了31%。

(三)中國與歐盟三國貿易條件變化的差異

德國是我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伙伴,在1993-2003年間增長較快,年均增長率為16%。中國出口到德國的產品多屬輕工產品,出口的數量雖較大,但價值含量低而且需求彈性較大。同時,中國從德國進口的主要是機械設備、電子和電氣產品、汽車及其零件、飛機、光學儀器、塑料制品、鋼鐵制品、鋼鐵、銅及其制品和有機化學品等商品。德國產品質量高,售后服務周到,供貨準時贏得了中國合作者和消費者的信任但同時價格也高。

中國出口到法國的產品相對集中。2004年,中國出口法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