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民營企業海外投資動機(日本小島邊際產業擴張理論對中國產業擴張有什么啟示)

时间:2024-05-20 06:38:18 编辑: 来源:

國際企業進行海外直接投資的動機?

國際直接投資是指一國企業或個人對另一國的企業等機構進行的投資。直接投資可以取得對方或東道國廠礦企業的全部或部分管理和控制權。

國際直接投資的動機多樣化

1.利潤驅動:增值是資本運動的內在動力,利潤驅動是一切資本輸出方式形成的共有動機。

2.生產要素驅動:利用國外較豐裕或低廉的生產要素(資源、勞動力)以滿足本國的需要或降低生產成本。

3.市場驅動:占領國外市場,消化過剩資本。跨國公司、分公司、子公司。

4.政治性動機:控制東道國經濟,資本外逃(在本國緊的政策下尋求新的投資場所),戰爭,動亂,通貨膨脹,管制,政策等方面。

5.利用外資:為了本國的經濟發展,對外開放。

國際投資的動機

在不同文化的遙遠地方作業,困難度遠甚于國內。反之,國內公司具有競爭優勢。因此,公司向國際投資必須具有一些正面理由。

(一)外國公司可能有的競爭優勢 國外投資所發生的風險及問題,也有它的一些可能報酬。有些工業是以規模經濟著稱,因為全球市場占有率高的公司有能力以較低的成本結構,進行更 有效率的營運。因此,大型跨國公司因其低生產單位費用,較小型的本地公司占有優勢。而且,在本地生產也許是進入市場或維持市場占有率的惟一方式。許多公司從出口外銷作業轉移至國外生產,是肇因貿易障礙限制,生產設備,他們可能有能力擴展其市場占有率減低成本,及在其他市場上做更有效的競爭。這是防御性國外投資的一個例子(即擴展國外的動機是為保護市場地位)。地域性貿易協定的重要性已然形成,這些地區以外的公司,藉在會員國內投資來建 立它們在協定內的地位。其中一項重要的例子是,日該公司在英國及墨西哥投資,好讓自己得以進入歐洲共同市場與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

另一項公司可以利用的優勢是其卓越的知識或技術上之專長,這可能是導因于研發活動或產品行銷方面的技術。重知識的工業,例如化學、制藥及電子 工業已成為國外投資活動的主要來源;注重品牌識別及推廣技術的消費性產品工業,也成為國外投資活動的主要來源。公司可以利用生產與行銷這兩種知識, 來彌補國外投資的困難。這些公司可提供降低了的作業成本或差異化產品,以展開競爭,即使其成本結構較高。

雖然,具卓越知識的優勢可以解釋公司在國外競爭成功的原因,卻不能解釋公司為何去國外投資。這些優勢可以擴大外銷量,但是當外銷受到管制或競 爭的威脅時,國外生產就變成迫切的需要。國外公司一旦經由外銷產品或服務建立市場后,本地競爭者就會加入這個市場。因定額或關稅的保護,致使本地 公司有能力與外國生產者競爭,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完全取代外國生產者。

在經濟環境下,負債的未開發國家,正在推展積極的貿易政策。這些政策時常包括進口替代品。鼓勵本地生產,以減少進口和激發外國公司投資 本地。

許多國家正在進行廣泛的民營化計劃。結果,以往公營的企業轉至有相當多外國股份的私人公司。在電子通訊業內,民營通常需要繼續保護市場以吸引 外資。

另一項向國外擴展的主要動機,與減低成本有直接關系。為確保獲得如石油、礬土或橡膠等低價格原料,國外投資時常是必要的。如果不能取得這些原料,公司與垂直整合型的競爭者比較,就會處于劣勢。在此情形下,勞工也可被視為是原料。所以在國外設廠生產,以取得較低的國外勞力成本的利益,也 屬于此類動機。

與降低成本相關的是,成立國外辦事處與設備,來服務位于國外顧客的需求。甚至連主要經由外銷管道銷貨的公司,發覺與顧客的售后關系也需要在本 地作業。對于一視同仁各國顧客為其國內顧客的服務業,例如銀行業,也已經擴展到海外。

另一項國外投資的動機是,公司可取得國外政府提供補助的利益。為了吸引科技產業、就業機會及外匯,許多國家對外國公司提供特殊稅賦優惠、關稅 保護或低于市場利率的融資。這些補助,在公司評估國外地點時,經常是重要條件。如果沒有這些額外的吸引力,投資計劃可能無法成立。但是有了適當的 吸引力,計劃就可被接受。

直接投資國外的最后一項動機是,公司希望分散其財富的分布地點。現代財務理論已顯示,持有分散式資產組合的利益。猶如進行跨產業的多元化經營具有潛在利益,跨國作業也是有利可圖。不幸的是,因為某些因素使得個人投資者,不易擁有其他國家的證券。

這些因素包括以下幾項:(1)許多國家限制資本流通,不允許證券資產投資組合;(2)在多數發展中國家,甚或連一些已開發國家的資本市場,都缺乏深度 與廣度;(3)只有相對少數公開上市證券存在,并且被少數投資者占有;在這些國家內雖然沒有正式限制存在,外國投資者仍無法取獨得資產。

甚至在發達國家,完成投資也很困難。稅法各國不同,而且關于證券的資訊,也不如美國容易取得。因此,雖然投資者相信國際性的資產分散化有利, 卻也無法分散本身的資產組合。

個人分散資產組合的一項選擇是,投資大型跨國公司。這些公司擁有法律人員及工業知識,可以跨越資訊的障礙進行直接投資。這項爭論衍伸出的一個 后續問題是,股東可以指示公司管理階層分散投資,以取代個人分散化投資。因為個人分散化投資被正式或非正式障礙所阻止。但是,并沒有直接證據顯示 公司的確是因分散化問題受到鼓舞。

(二)國外作業的缺點 正如前述,在國外作業,公司會面臨到一些額外的困難。在討論現金流量預測及風險調整時,最好將下面幾項潛在的困難謹記在心:

(1)公司被視為外來者,而且會引起消費者團體、國內競爭者及政府官員的憤恨情緒。時常,有些利害關系人士不相信他們的外國母公司;本地利益團體 又視這些公司為不忠誠。這種態度使得萊希的建議并不正確。

(2)國外作業的實際地點與總部距離很遠,較難搜集資訊也難傳達,使得管理上的控制更加困難。

(3)在決定組織設計及人事政策時,須考慮不同文化的存在。必須學習新稅法及法令,并且將之加入財務計劃及公司政策之中。

(4)以外國貨幣交易會增加現金流量的不確定性,以及成為風險的顯著新因素。

(5)公司必須在不同政治環境下作業。不了解該地環境及法律,會遭致嚴重的懲罰,包括使公司處于與祖國法律相沖突的處境中。

此外,如果政治情況較母國不穩定,公司必須應付快速變化的環境,以跟上最新發生的事件。公司必須在資訊搜集中投注資源。

(三)國外現金流量的評估 現金流量預測經常發生的缺點是,它無法指出關于國外投資的所有潛在利益與問題。如果在估計現金流量時,能夠不忘國外投資計劃出現的動機,可能 就會減少錯誤。

分析家評估國外投資現金流量的主要困難是,由獨立的本地投資計劃產生的現金流量,與應計給母公司的現金流量產生歧異。有數項因素導致此分歧:一些受 制于投資者,其他則取決于公司的作業環境,包括政府。導致分歧的因素以后會詳細解說,但不論原因為何,重要的是,投資者必須了解影響他們財 務狀況的現金流量是相關的因素。現金流量評估為一個三階段過程:第一階段是預測所有的計劃或獨立計劃;第二階段是公司估計整個系統的利益與成本; 第三階段是考慮稅法與匯率的影響,這導致投資者須估計其現金流量。這個三階段過程必須指出使得兩種現金流量分歧的因素,以及轉換國外現金流量估計 值為投資者母國現金的方法。

我國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 近兩年的 ~~急用 謝謝

一、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現狀

隨著我國民營企業規模的逐步壯大,對外直接投資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涉及的領域也在不斷增多,投資區域已達到160多個國家,投資方式也日趨增多。目前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主要表現如下:

(一)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偏小

我國民營企業中90%以上屬于中小型企業,加上我國的對外投資還處于剛起步階段,所以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民營企業數量偏少,規模也不大。我國走出去的民營企業中,注冊資本在500萬元以上的企業比較少。比較有代表性的企業主要有北京聯想集團公司、浙江萬向集團、北大方正公司、四川新希望集團等。再以民營企業占很大比重的浙江省為例,浙江省境外平均規模僅為58.78萬美元,中方獨資的平均投資規模僅為9.67萬美元。這樣的投資規模大大低于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國外子公司約600萬美元的平均規模,也低于其他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國外子公司約260萬美元的規模,可見我國民營企業海外投資的資金實力有限、規模偏小。

(二)對外直接投資市場偏窄并集中

據統計,我國民營企業設立的海外企業已經遍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無論是歐美還是亞非均有分布,但具有高度的地域集中性,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國家、俄羅斯、東歐及少數西方發達國家。其中,生產加工類境外投資主要集中在東南亞等周邊國家;貿易型和研究開發型境外投資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如美國、日本和德國等。

(三)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領域以貿易型、服務型為主

目前,我國企業對外投資涉及的領域已從貿易、餐飲逐漸發展到漁業、能源、紡織服裝、商業零售等行業,但主要集中于貿易行業、服務性行業。從2005年中國FDI存量的行業分布情況看,商務服務業(主要為投資控股)165.5億美元,占28.9%;批發和零售業114.2億美元,占20%;采礦業86.5億美元,占15.1%;交通運輸和倉儲業70.8億美元,占12.4%:制造業57.7億美元,占10%;房地產業15億美元,占2.6%,電信和其他信息傳輸業2213.2億美元,占2.3%;建筑業12億美元,占2.1%。其中民營企業對外投資多數分布于進出口貿易和加工貿易行業,主要以輕工、紡織、家用電器等機械電子類和服裝類為重點。

(四)對外直接投資模式以合資、收購為主

我國民營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上存在著多元化特征,包括設立新的公司,收購、兼并既成公司,與國外企業合資、合作等方式。由于我國民企缺乏核心競爭力、資本和資源有限、防御風險的能力差、國外市場差異大等因素的客觀存在,為了規避風險大多數民營跨國公司選擇以合資、收購的方式來實現跨國經營。目前,只有少數具有人才優勢及國際管理經驗的企業可以在國外設立新公司,或收購、兼并既成的公司,采取“買殼上市”這種方式。如浙江萬向集團,目前已在美國、德國、加拿大等歐美7個國家設立、收購、參股了18家公司,并于2001年購買了美國一家上市公司,成立“萬向美國公司”,全面實行“本土化”經營,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如海信在南非投資3745萬元建立合資工廠,此外還在印尼投資100萬元合資建立電視機生產廠;康佳在印度投資900萬元組建合資企業。

民營企業雖然在對外直接投資上還存在上述情況,但是不管從規模上、市場區域上、投資領域上和投資方式上都在不斷擴大和提高。

二、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依據

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理論主要有威爾斯的小規模技術理論、勞爾的技術地方化理論、小島清的邊際產業擴張理論。

小規模技術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具備來自于生產低成本的對外投資競爭優勢,這種低生產成本是與母國的市場特征緊密聯系的。威爾斯認為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主要有3個方面的比較優勢:一是擁有為小市場需要服務的小規模生產技術的優勢。低收入國家制成品市場的需求量有限,大規模生產技術無法從這種小市場中獲取規模收益,而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正好可以利用這種市場空檔,獲得競爭優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