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新貿易保護政策的特點(新貿易保護主義與傳統貿易保護主義的區別???)

时间:2024-05-20 05:56:14 编辑: 来源:

貿易保護主義的特點是什么?

新形勢下,(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體制受到沖擊,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很多,風險挑戰加劇,這對我國的經濟安全帶來了深層挑戰。

1、保護主義即以維護本國利益作為是否適用本國法律的依據;任何侵害了本國利益的人,不論其國籍和所在地域,都要受該國法律的追究,使其得到該國認為其應有的懲罰。在國際貿易中以保護國內產業為目的的經濟政策。

2、單邊主義是指舉足輕重的特定大國,不考慮大多數國家和民眾的愿望,單獨或帶頭退出或挑戰已制訂或商議好了的維護國際性、地區性、集體性和平、發展、進步的規則和制度,并對全局或局部的和平、發展、進步有破壞性的影響和后果的行為與傾向。

貿易保護主義有以下特點:

1、主要保護手段由關稅轉到非關稅措施。一系列的國際貿易與關稅談判中形成的決議,大大降低了關稅總水平,于是各國轉而采取非關稅措施來推行保護主義政策。這些措施靈活、隱蔽、限制性強,世界貿易總額一半以上受到各種非關稅限制。

2、保護政策對產品的針對性越來越強,如對工業品限制減少和降低,但對農產品的保護卻極少松動,對工業品中不同商品的限制也有很大差別。

3、實行保護政策所針對的國家和地區的區分加強了。一般地說一國總是針對自己直接、強勁的競爭對手加強保護主義政策,而對其他國家則適當放松。世界多數國家都是根據自己的國情和競爭對手的狀況,分別采用自由貿易和保護主義政策,以期保護本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增強其在國際中的競爭力。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保護主義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單邊主義

保護貿易政策的特點

什么是是保護貿易政策

國家廣泛利用各種措施對進口和經營領域與范圍進行限制,保護本國的產品和服務在本國市場上免受外國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并對本國出口的產品和服務給予優待與補貼。國家對于貿易活動進行干預,限制外國商品、服務和有關要素參與本國市場競爭。

保護貿易政策的種類

保護貿易政策是指國家對商品進出口積極加以干預,利用各種措施限制商品進口 ,保護國內市場和國內生產 ,使之免受國外商品競爭;對本國出口商品給予優待和補貼 ,鼓勵擴大出口 。保護貿易政策,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由于其所保護的對象、目的和手段不同,可以分為:

(1)重商主義。重商主義是16~17世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準備時期歐洲各國普遍實行的保護貿易政策。重商主義代表商業資本的利益,追求的目標是把金銀財富集中在國內 ,實現資本積累。早期重商主義注重貨幣差額,主張擴大出口、減少進口或根本不進口,因為出口可以增加貨幣收入,而進口必須支出貨幣。規定本國商人外出貿易必須保證有一部分金銀或外國貨幣帶回國內;外國商人來本國貿易必須把銷售所得全部用于購買本國商品。禁止貨幣和貴金屬出口,由國家壟斷全部貨幣貿易。晚期重商主義注重貿易差額,從管制貨幣進出口轉為管制商品進出口。主張通過獎勵出口 ,限制進口 ,保證出超,以達到金銀貨幣流入的目的。

(2)幼稚工業保護政策。幼稚工業保護政策是18~19 世紀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美國、德國等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的保護貿易政策。當時,這些國家的工業處于剛剛起步的幼稚階段,缺乏競爭力,沒有力量與英國的工業品競爭,這些國家的政府代表工業資產階級利益,為發展本國工業,實行保護貿易政策。保護的方法主要是建立嚴格的保護關稅制度,通過高關稅削弱外國商品的競爭能力;同時也采取一些鼓勵出口的措施,提高國內商品的競爭力,以達到保護民族幼稚工業發展的目的。

(3)超保護貿易政策。超保護貿易政策是19 世紀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資本主義壟斷 時期各資本主義 國家普遍實行的保護貿易政策。在這一時期,壟斷代替了自由競爭,成為社會經濟生活的基礎。同時,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矛盾進一步暴露,世界市場的競爭開始變得激烈。于是,各國壟斷資產階級為了壟斷國內市場和爭奪國外市場,紛紛要求實行保護貿易政策。但是,這一時期的保護貿易政策與自由競爭時期的保護貿易政策有明顯的區別,是一種侵略性的保護貿易政策,因此稱其為超保護貿易政策。

超保護貿易政策具有以下特點 :

a、保護的對象不再是國內幼稚工業,而是國內高度發達或出現衰落的壟斷工業 ;

b、保護的目的不再是培植國內工業的自由競爭能力 ,而是壟斷國內外市場;

c、保護的手段不僅僅是關稅壁壘,而且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限進獎出的措施。

(4)新貿易保護主義。新貿易保護主義是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貿易自由化傾向的反省,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 。期間,資本主義國家經歷了兩次經濟危機,經濟出現衰退,陷入滯脹的困境,就業壓力增大,市場問題日趨嚴重。尤其是在戰后貿易自由化中起領先作用的美國,在世界市場的競爭中,日益面臨著日本和歐共體國家的挑戰,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從貿易順差轉為逆差,且差額迅速上升。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率先轉向貿易保護主義,并引起各國紛紛效尤,致使新貿易保護主義得以蔓延和擴張。

新貿易保護主義之所以“新”,是因為與傳統的貿易保護主義相比,在保護手段上具有顯著的特點 :

a、保護措施由過去以關稅壁壘和直接貿易限制為主逐漸被間接的貿易限制所取代 ;

b、政策重點從過去的限制進口轉向鼓勵出口,雙邊與多邊談判和協調成為擴展貿易的重要手段 ;

c、從國家貿易壁壘轉向區域貿易壁壘,實行區域內的共同開放和區域外的共同保護。

新貿易保護主義與傳統貿易保護主義的區別???

一、措施不同,1、新貿易保護主義,新貿易保護主義又被稱為“超貿易保護主義”或“新重商主義”,是20世紀80年代初才興起的,以綠色壁壘、技術壁壘、反傾銷和知識產權保護等非關稅壁壘措施為主要表現形式。2、貿易保護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在限制進口方面,主要是采取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兩種措施。前者主要是通過征收高額進口關稅阻止外國商品的大量進口,后者則包括采取進口許可證制、進口配額制等一系列非關稅措施來限制外國商品自由進口。

拓展資料:

新貿易保護主義產生原因:1、國際競爭加劇在全球化時代,市場經濟制度逐步演化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制度,而競爭是市場經濟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而逐步演變成為主權國家和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核心動機,成為實現國家利益和企業利益的重要手段。各國政府不僅在國際競爭中保護自身的產業與貿易利益,而且直接介入本國企業與外國企業之間的競爭。一方面,采用進口關稅或出口補貼等保護手段有利于改善本國企業的收益和市場地位;另一方面,一旦外國企業或進口產品危及本國利益時,即使發達國家的政府也采取直接干預的手段。特別是在"就業"已經逐漸演變為一種公共品的今天,由進口增加導致的失業問題已經具有了越來越突出的政治意義。當本國產業和勞工群體受到進口沖擊時,來自公眾的呼聲或其他政治壓力必然使政府傾向于對這些領域實行保護,以排斥競爭的威脅。

2、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發展,隨著跨國公司及其海外經營的發展,國際貿易的流向和貿易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不斷提高。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際貿易差額的分布。跨國公司通過內部分工和核算體系,在內部貿易中獲得了較為穩定的收益,但卻把各國賬面上貿易差額的此消彼長以及由此引發的貿易摩擦甩給了各國政府。作為承接跨國公司產業轉移最集中的地區之一的亞洲地區制成品出口的迅速增長,使其對美國、歐盟保持了較大規模的貿易順差,而美國和歐盟跨國公司在亞洲地區投資企業的出口已經成為美國和歐盟貿易逆差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發達國家處理貿易逆差的政策并不主要針對這些大跨國公司,而是拿出口國開刀,以解決與這些國家的貿易爭端為借口,推行新貿易保護主義。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新貿易保護主義有哪些特點?對中國的貿易有何影響?我們如何面對?

當代全球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十大特點

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在加快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進程,促進全球貿易自由化發展的同時,也加劇了各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引發了新的貿易保護主義。與傳統貿易保護相比,在關注的焦點、實施的手段、保護的方式、保護的動機和目的以及影響等方面表現出十大突出特點。一 新貿易保護關注的焦點在以往的貿易保護理論中,無論是發展中國家使用的幼稚產業保護理論,還是流行于發達國家的戰略性貿易政策,其關注的焦點主要是經濟問題,重點是產業的發展。所不同的是,前者保護的是幼稚產業,而后者保護的是戰略性產業。但近年來流行的新貿易保護理論如保護就業論、保護環境論等,其關注的焦點已由經濟問題擴展到社會問題,由產業發展轉向了人本身。其中,保護就業論關注的是人的勞動權力,保護環境論關注的是人的生存環境,綠色壁壘關注的是人的健康和安全。由于新貿易保護關注焦點的變化,從而導致勞工標準、社會責任國際標準認證(SA8000)、產品質量認證標準,動植物檢疫標準等成為發達國家實行貿易保護的重要工具。如美國、法國和意大利等正在討論一項協議,要求中國所有紡織、成衣、玩具、鞋類等出口產品企業必須事先獲得SA8000認證,否則將聯合抵制進口。二 新貿易保護實施的手段為了保護本國產業的發展,在傳統的貿易保護理論框架下,各國主要通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等貿易政策實行進口限制。而在新貿易保護理論的框架下,由于保護關注的焦點變化,傳統的貿易保護手段受到了局限,新貿易保護的手段發生了變化:(1)以保護公平貿易為由,濫用WTO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條款,通過征收高額的反傾銷稅或者激勵企業實行反傾銷的方式,達到限制進口的目的。如2000年10月美國通過的們白德修正案》,明確規定,美國財政部將海關征收的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以“抵消款”的形式發給提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申請的國內生產商。(2)以保護消費者安全和健康為由,通過建立新的動植物檢驗檢疫措施、環境技術標準等削弱對方優勢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如2003年10月,歐委會出臺《化學品注冊、評估與許可規則(草案)》,要求用統一的“注冊一評估一許可”體系管理化工品的生產、進口和銷售。日本規定,2003年后,日本進口大米必須標明品種、產地、生產者姓名和認證號碼等,否則禁止銷售。(3)以維護勞動者的基本權利為由,通過建立新的社會責任國際標

準認證,削弱發展中國家在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目前,全球200多家跨國公司制定并推行了公司社會責任守則,要求供應商和合約工廠遵守勞工標準。據統計,在中國,已經有家樂福、耐克、阿迪達斯、雅芳、通用電氣等50多家跨國公司開展了社會責任審核。有關專家預測,目前中國沿海地區有8000多家企業接受這類審核,50000多家企業準備隨時接受檢查。由于勞工標準涉及工人的年齡、加班時間、宿舍條件等人權問題,技術標準涉及一國的技術法規和技術水平等問題,從而貿易保護的手段也由關稅等貿易政策轉向了勞工標準和技術標準等社會經濟技術政策。 (四)保護手段更趨多樣化 首先,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傳統保護手段仍被頻繁應用。其次,技術壁壘、綠色壁壘、知識產權保護、勞工標準等貿易壁壘花樣翻新,應用范圍更加廣泛。發達國家利用自身在環保和科技方面的優勢,制定更高的環保、技術、商品和勞工標準,以削弱發展中國家憑借低廉的勞動力成本而獲得的出口競爭力。由于這些新型貿易保護手段具有良好的定向性、隱蔽性和靈活性,其中一些技術和環保方面的要求以提升技術水平、維護消費者利益為出發點,甚至可以視為中性的貿易標準,加之WTO對這些貿易措施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