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明代對外貿易的主要特點(明朝后期與晚清時期的對外貿易有何不同)

时间:2024-05-19 13:05:34 编辑: 来源:

明清時期“國際貿易”有什么特點

明清時期的海禁和閉關鎖國,只開廣州十三行,少量官方貿易,海外貿易并不繁華.海上貿易只要瓷器為主,陸上貿易以絲綢為主,明朝中期,從西歐到亞洲的航線以開通.

正德、嘉靖年間,國內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沿海各地的官僚地主、富商大賈對開放海外貿易的要求也就更加強烈起來;另一方面,由于歐洲殖民國家先后侵入南洋,使南洋各國對中國的“朝貢貿易”不能繼續保持,明統治者為了增加財政收入,也日益感到有開放“海禁”的必要.特別是東南沿海一帶的“倭寇”已被戚繼光等所擊敗,消除了使明王朝采取閉關政策厲行海禁的主要因素,因而在隆慶年間(公元一五六七——一五七二年)逐漸開放“海禁”,準許私人進行海外貿易活動.“海禁”一開,“五方之賈,熙熙水國,刳艅艎,分市東西路,其捆載珍奇,故異物不足述,而所貿金錢歲無慮數十萬,公私并賴” ,使得明代后期的對外貿易有較多的發展.

清初,為了鎮壓東南沿海地區漢族人民的反清斗爭,實行嚴格的“海禁”,不許下海交易.違禁者不論官民,一律處斬,貨物入官.順治十八年(公元一六六一年),頒布“遷海令”,強迫東南沿海各省的居民分別內遷三十至五十里,“片板不準下海”.這不僅造成了沿海人民的許多慘劇,也使得明末開放“海禁”以來發展了的海外貿易關系一度中斷.

望采納

明朝中后期對外貿易特點,在線等,是中后期,也就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期

明朝中后期對外貿易特點

走私海外貿易發展興盛

明代中后期走私海外貿易發展興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社會經濟的發展形

成的對外貿易擴張,為走私海外貿易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明代中葉以后

,

社會經濟有了

很大程度的發展,社會分工水平進一步細化

,

民營手工業生產水平顯著提高,規模較大的手

工工場開始出現。

第二,

朝貢貿易不能滿足國家對海外產品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不能滿足海

外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在海禁政策下

,

朝貢貿易作為唯一合法的海外貿易形式,受到很多條

件的制約。明代前中期僅設置泉州、明州、廣州三地市舶司

,

到了嘉靖年間因倭患嚴重,又

唯有廣州市舶司得以保留。

而且政府還對朝貢的日期和次數進行了限制,

如琉球兩年才許入

貢一次,安南、占城等國貢期為三年,日本則十年一貢。顯然

,

在這樣的限制下,貿易的需

求不能得到滿足,

走私海外貿易作為替代的貿易方式發展起來也就毫不意外了。

第三,

世界

市場發展的需要。

隨著西方殖民者的東來,

亞洲市場和歐洲市場的隔離狀態消失,

海外貿易

逐漸具有了全世界范圍的意義。雖然這一因素帶來的后果具有雙重性

,

然而殖民者經營的亞

洲內部貿易及跨洲貿易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走私海外貿易的發展。

海寇和海商一體

明代中后期的貿易商人,

都是集海寇海商于一體。

終明一代,

朝貢貿易與施行海禁并行,

相輔相成,

與私人海上貿易對立。總的來說,

朝貢貿易和私人海上貿易是此消彼長,朝貢貿

易由明初的鼎盛到明末的衰落甚至瓦解;

私人海上貿易卻隨著海禁政策的松弛,

由明初的分

散、

小規模的暗中進行而逐步發展,

至明末甚至出現以鄭氏海商集團為代表的大型武裝海商

集團。

私人海上貿易在官方看來是“海盜”

“海寇”

,實際上是商寇難分。嘉靖朝刑部主事

唐樞說:

“寇與商同是人也,市通則寇轉而為商,市禁則商轉而為寇。

”實際上,在傳統社會

中,

只要兩國的邊境有居民存在,

就有商品交換的可能性,

這是私人海上貿易得以長期存在

的根本原因。隆慶元年“部分”開放海禁,私人海上貿易蓬勃發展,但官方對此的管理仍時

松時緊,至明末因武裝海商集團的出現而達到頂峰。

中日走私貿易的擴大

明代中后期,明代和日本的朝貢貿易已經完全斷絕。日本政府,因中國斷絕其貿易

往來,

正常的貿易渠道被堵死,

除以倭寇方式劫掠和走私貿易外,

基本沒有獲取明朝商品的

途徑。

而倭寇又受到明朝軍隊的沉重打擊,

基本退出中國,

因此走私貿易是日本獲得中國商

品的唯一方式。然而,由于往日本的貿易路近利厚人們照樣“舍死趨之若鶩”

。據說“得一

艘我福船價干金,鳥船數百金”

《批點通簽節略》記載,焰硝鐵金行二十倍于土價,而他錦

絢器物;過數倍”

,加之當時日本的白銀生產量增加,白銀在日本的購買力低于中國,如萬

歷四十三年

(1615)

1

兩白銀在日本只能到大米

1

公石

1

3

升,而在中國可以買到

1

公石

7

4

升。天啟前后

(1620

1630

)

,日本的金銀比價為

1

13

,而中國為

1

8

1

10

因此,到日本從事走私貿易一般可獲巨利,如當時福建撫臣所說

“其去也,以一倍而博百

倍之息;其來矣,又以—倍而博百倍之息。

”即正是這種高額利潤的引誘,遂使海外貿易商

無視海禁王法,紛紛往日本從事走私貿易。其實,至萬歷三十八年(

1610

,對日本的誨禁

已經是名存實亡,這從福建巡撫陳于貞的《海防條議》中可以看出:

近奸民以眼日本之利

倍于呂宋,擅給票引,任意開洋,高桅巨舶,絡繹倭國,將來構通接濟之害,始不可言。

自此之后到明亡的

30

多年中.往日本貿易的走私商船數量

般都是直線上升,據《羅山先

生文吏》卷十二載:

南京、福建商舶,每歲波長崎者,自此

(

1610

)

遂多。

清朝對外貿易的特點及其成因

(1)由宋朝對外貿易路線圖可以看出,宋朝對外貿易的特點是以海路為主,貿易中心主要在南方.造成宋朝以海路為主,貿易中心主要在南方特點的原因是經濟重心南移,大商港集中在南方,政府鼓勵海外貿易.

(2)由材料二“將帝國的驕傲播向四方,尤其是他們驚人的海上遠征”可以看出,明代初期“驚人的海上遠征”指的是1405年-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比歐洲的遠洋航行早半個世紀.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交流,促進了南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

(3)清朝“與外界隔絕”指的是清政府采取了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要從正方兩個方面進行表述,閉關鎖國政策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但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妨礙了中國掌握世界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使中國落伍了.

故答案為:

(1)特點:①以海路為主;②貿易中心主要在南方;原因:①經濟重心南移;②大商港集中在南方;③政府鼓勵海外貿易.

(2)事件:鄭和下西洋;意義: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

(3)政策:閉關鎖國政策;影響:①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②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③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妨礙了中國掌握世界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使中國落伍了.

明朝對外交往特點的演變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明朝對外交往特點的演變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

首先,政治因素方面,明朝初期采取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打擊海盜,保護海疆安全。但隨著時代變遷,明朝政治經濟發展出現了多種問題,海禁政策逐漸變得難以維持。而海外貿易則在明朝中后期國際貿易日益繁榮的背景下,為了開拓國際市場,增加國家收入而采取的政策。

其次,經濟因素方面,明朝時期海外貿易對于國家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海外貿易可以帶來大量的外匯和物資,促進國內經濟的發展和繁榮。而海禁政策則限制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對國家經濟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綜上所述,明朝對外交往特點的演變形成的原因是復雜的,主要包括政治和經濟兩個方面。

明朝后期與晚清時期的對外貿易有何不同

不同點:明朝中后期是自愿對外貿易,主要是宣揚國威,朝貢貿易。晚清時期是被迫對外貿易,處于逆差器。

特點:①明朝以前中華文明始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隋唐時代完成了“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中國成為周邊及至亞洲地區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②明以前的中外關系,以互通使節、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為主。③明以前的諸朝政府基本采取了對外開放政策。

趨向:自明至清的對外政策,由開放到閉關自守,出現反殖民侵略斗爭的趨勢。

原因:①內因是明清時期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漸趨衰落和腐朽。②外因是日本倭寇侵略我國東南沿海和西方殖民者東來。

后果:①閉關政策阻礙了國內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②妨礙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③導致中國的落后,以致進一步受到西方侵略。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