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明朝后裔海外建國(商朝后裔與朝鮮的關系?)

时间:2024-05-23 06:25:36 编辑: 来源:

明朝滅亡后300殘兵拒絕投降在海外建國,如今生活的怎么樣呢?

在中國南海的邊緣,有一座島嶼,在明朝時期叫做時堂與。在這座島嶼上生活著一群黑頭發、黑眼睛、黃皮膚的居民,他們不僅長相與中國人極為相像,而且很多人還都會講漢語。明朝滅亡,但得益于明朝的兩京制度,雖然北京被攻陷,但南京還保留這一套完整的行政機構北京的明朝宗室和很多文武大臣紛紛逃到南京投奔。同年,福王朱由崧監國南京之后稱帝。但此時清軍兵強馬壯,進入北京,趕走李自成之后定都北京,并迅速南下攻陷了南京,皇帝被俘虜。此后,不愿投降的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了多個南明政權,與清朝對抗。

在明朝滅亡時,位于廣東省沿海地區的300多名明朝官兵拒絕向清軍投降,他們不愿意接受清朝的統治,并在潮汕人章節旭的帶領下遠渡重洋來到了食堂與此時的食堂與已經被荷蘭人占領并殖民。然而張杰緒帶領的畢竟是明朝的正規軍,他們聯合當地土著武力驅逐了荷蘭殖民者,隨后在島上建立了新的國家。擺脫了戰爭的威脅,過上了安穩的生活,以便于積蓄力量,未來還能回到故鄉。

那么南海這么多島嶼,為什么張杰緒偏偏選擇食堂與建國呢?其實在明朝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就發現了這座島嶼,并將島嶼命名為食堂與。鄭和將這座島嶼作為海上航行的第一站,在此地建設了大量的銀行和生活設施,并留下了人馬管理。隨后明朝皇帝頒布命令,生活在這座島嶼的居民不用繳稅,讓他們感激不盡。直到1601年,荷蘭殖民者占領了這里,并要求駐守在島上的居民不再學習漢語。在張杰緒趕走荷蘭人之后,島上的華人就越來越多。由于食堂與四面環海,漁業資源非常豐富,張杰緒建立的國家富足安定,并在島上繁衍生息。然而好景不長,在張杰緒死后,他的后代并沒有他這么出眾的能力,而且還發生了王位的糾紛和男人知道消息后趁虛而入,轉土重來,再次占領了這里,并命名為納圖納群島,并入了他們殖民地印度尼西亞。

在二戰時期,那圖那君島一度被日本占領,日本戰敗后,那同大軍島再次回到了河南手中。1945年印度尼西亞獨立建國,納土納群島已被印尼繼承了去,隨后印尼大規模向島上移民,在高峰時期島上曾有1萬多名華人,在印尼大規模移民之后,傳導人口達到了九萬人,華人的數量已經不占優勢,當地的華人仍然會講漢語,相貌也與中國人無異。如今的那圖那群島自然資源非常的豐富,而且還靠近我國南海的四大石油富集區曾母盆地,這里油氣資源非常豐富,加上周圍大量的漁業資源,如今島上的居民包括華人生活的還是不錯。不過這座島嶼現在除了島上的華人是中國人的后裔外,已經沒有其他關系了。

600年前,一個中國人在海外建國,后來怎樣?

古詩中提到:一別無諸歲月增,遙聞此景畫難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福州真是一個好地方呀,夏天那么炎熱的時候有很好的避暑機構,冬天那么寒冷的時候,這里又很溫暖。其實福建自古以來孕育的著名人士有很多,誕生出來的歷史文化也非常富有底蘊。但是在中國歷史上,福建一直被評價是蠻荒之地,是很多罪犯們被發配的地方。但是縱觀福建地區的一些百姓們創造出來的國外歷史,卻是極其輝煌的。

18世紀潮汕地區的中國人,因為閉關鎖國政策只能去東南亞謀生,然而有一名叫做鄭信的中國后裔就在泰國慢慢掌握了國家政權后來又在乾隆皇帝的支持下,成為了泰國歷史上第1位留著中國血液的華裔皇帝。除了鄭信之外,在600年前中國人也曾經在亞洲建立過國家,而且和鄭信一樣留著中國人的血,并且是福建地區的后人,他就是黃森屏。

1342年,黃森屏出生于中國福建。黃森屏的本名叫做黃元壽,因為參加南部海域地區的抵抗倭寇有功勞,所以當時朱元璋就給黃元壽賜了一個名字,叫做黃森屏。1362年前后,黃森屏按照明朝外交政策,乘坐船只來到了東南亞地區。但是由于當時的海賊昌盛,黃森屏也難逃被海賊劫持的命運,最后導致整個船隊當中就剩下了幾個老弱病殘的船員。在這樣的情況下,黃森屏想著如果回到了國內,那么很有可能會受到懲罰,于是干脆就不回去了。

1472年前后,黃森屏在東南亞地區陸續建立起了屬于自己的經濟實力。當時東南亞有兩個國家之間的矛盾沖突非常激烈,一個是渤泥國,一個是蘇祿蘇丹國。蘇祿蘇丹國還有一個友軍叫做印尼,這兩個國家聯合將渤泥國夾擊了。所以渤泥國國王在無奈之下只能請求聲名遠揚的黃森屏能夠提供一些勢力來幫助渤泥國解除危難。所以這時候黃森屏就憑借著華人的經濟、軍事和國際影響力的優勢,來保住了渤泥國。

這是和渤泥國的國王馬合謨沙為了表示對黃森屏的感謝,于是便將公主嫁給了黃森屏。黃森屏的妹妹也因為身份優勢,嫁給了渤泥國的王子。所以親上加親之后,黃森屏更不愿意回到大明朝,而是慢慢地加入了渤泥國的政治運營。

渤泥國國王馬合謨沙去世之后,馬合謨沙的兒子哈森繼承了王位,黃森屏便成了監國。但是哈森也僅僅只是在位期間4年,之后渤泥國一直都處于王位沒有人繼承的空缺狀態。最后在渤泥國的內政結束時,黃森屏所支持的政治勢力艾哈邁德成為了新一任的博利國國王,然而艾哈邁德又是黃森屏的妹夫,所以也可以從這一點看出黃森屏在渤泥國離皇位越來越近。

1412年,當時已經進入晚年狀態的黃森屏,還是想著回到自己土生土長的國家來看看,最后黃森屏便率領著自己的親信來到了中國,想要面見當朝統治者,但是朱元璋這時候已經去世了,在位皇帝已經是明朝的第三任皇帝朱棣。《明史》中記載黃森屏的身份并不是來自渤泥國的外交史城,而將其稱之為渤泥國國王麻那惹加那。但實際上這兩個人就是同一個人,都是黃森屏。

1412年10月份黃森屏在中國因病去世。而歷史中所提到的渤泥國,其實就是現在人們口中所說的文萊國,這是一個發達國家。但是在600年前,中國人卻在這里輔佐這個國家一步步統一,一步步日益發達。現在雖然已經富到一定程度了,但是與中國的文化淵源還如同親兄弟一般。

哪個王國剛建國就抱明朝大粗腿,為了在夾縫中求得生存?

今日馬來西亞馬六甲州的首府馬六甲城,正是曾經的馬六甲王國的都城,在馬六甲王國短短106年的歷史上,當年的它是與同時期的威尼斯相媲美的存在,是東方和西方最強大最繁榮的商港,也是東西方最著名的兩大貿易中心。同時期兩者中間的埃及馬穆魯克王朝也是重商主義的先鋒,勤快的阿拉伯人在兩者中間蜜蜂般穿行,成就了歐洲人地理大發現前的這條繁忙運輸線的一段最后的安寧時光。

馬六甲海峽

馬六甲王國的建立:

馬六甲王國的建立者名字叫做拜里米蘇拉,他是蘇門答臘島上的三佛齊王國的后裔,他的曾祖父桑尼拉·烏他馬那一代,被滿者伯夷王國滅國,逃亡到了淡馬錫,也就是今天的新加坡,再度建立了王國,到了拜里米蘇拉這一輩,滿者伯夷王國繼續追擊,拜里米蘇拉只好沿著馬來半島南端繼續向西北逃亡。

某一日,拜里米蘇拉正在逃亡的路上,來到一棵樹下休息,他被自己的獵犬叫聲驚醒,抬頭一看,獵犬正在追逐著一只鼠鹿,這個家伙現在的學名叫做鼷鹿,是鹿科動物中體態最小的一個種屬,在獵犬的追趕下正東奔西竄。

拜里米蘇拉越看越覺得這小家伙的命運太像自己了,我的王族不也是像這樣被敵人追擊的無處可躲、過著顛沛流離的人生嗎?

剛想出聲喝止獵犬的時候,難忘的一幕在眼前發生了。

也就跟個兔子一般大的鼠鹿猛然一蹬腿,把自己的獵犬踢進了河里,趁著獵犬在河中掙扎,小家伙一竄一蹦,消失在了樹林里。

拜里米蘇拉看得熱血沸騰,想我堂堂三佛齊王子,難道就不如一只鼠鹿嗎?看到河岸上灰頭土臉的獵犬,他仿佛看到了侵略者的下場,就這么定了,從今天開始,停止逃亡,就地抵抗!

所幸拜里米蘇拉身邊還有很多忠實的追隨著他來到這里的人們,大家齊心協力,在拜里米蘇拉的帶領下,穩住腳跟,征服了其它一些當地部族,又虛與委蛇,效忠暹羅王室,假裝順從他們的統治。終于,在十三世紀初,拜里米蘇拉橫下心來,宣布從暹羅獨立,成立了新的馬六甲王國。

馬六甲王國對明王朝的依賴:

馬六甲王國的建立時間說法不一,從1396年、1397年、到1403年都有。但毫無疑問,1403年是他們的大日子,這一年的10月份,他們盼來了天朝上國的福音,明王朝派來了使者。

鄭和下西洋寶船(仿)

按照明史的記載,永樂元年(1403年)10月,一位叫做尹慶的太監來到了馬六甲,當時的馬六甲“其地無王、亦不稱國”(也可能是自稱王,外界還不知道),“服屬暹羅,歲輸金四十兩為賦”,通過賦稅這一點看得出來它的附屬國屬性,尹慶在這里“宣示威德及招徠之意”。

這一句就很有些門道兒了。

明朝當時跟暹羅的關系很一般,原因是他有點不太聽話,泰人建立的暹羅王國開國于十三世紀,借助元朝打擊蒲甘王朝,泰人開始強勢崛起,崛起了之后難免成為地區小霸。雖然自洪武年間,暹羅的素可泰王朝就承認明王朝繼承元朝時期就保持的藩屬關系,并多次上貢,對明王朝保持著應有的尊重。但是,由于它與占城、蘇門答臘等明朝所屬的小國距離太近,距離家長太遠,彼此淵源又久遠梁子也深重,難免一個鍋里攪勺子——礙不住盆沿碰碗沿,經常會有你的漁民飄到我這里,我去明朝上貢的使節被你截留了類似的摩擦。暹羅就干過這種事,遭到占城、蘇門答臘等小國的投訴,明王朝對這種來自遠方的信訪工作不勝其煩。這不,最近的就是暹羅手下的小小的馬六甲準備鬧獨立嘛。

明王朝捕捉到了這些信息,歸納總結了一下,結論就是:不能慣毛病。

是時候敲打敲打他們了,干脆把他身邊的小弟馬六甲扶持一下吧。

明史記載,聽完尹慶的話,“其酋拜里米蘇剌大喜”,不高興才怪,建國大業終于看到曙光了。

隨后,拜里米蘇拉立刻遣使入貢,1405年,永樂大帝正式封其為馬六甲國王,并賜予了誥印、彩幣、襲衣、黃蓋等王家儀仗等專用物品,回去后就派上了用場。從屬性上來說,你暹羅和我馬六甲一樣,都是明王朝的附屬國了,馬六甲王國正式得到國際承認了,當時東南亞地區人民口中的“國際”,其實就是明王朝的代名詞。

1409年,明王朝再度遣使來到馬六甲助場,明確解除了馬六甲王國對暹羅的藩屬義務,從此為馬六甲提供了近三十年的駐場服務,因為鄭和下西洋的進程已經開始了。

這三十多年對于馬六甲王國和明王朝來說,都是一段難以忘懷的甜蜜時光,鄭和下西洋要的是面子,為了支撐明王朝的面子,馬六甲悉心奉上明王朝海外基地一方,以供建立城墻、排柵和鼓樓、角樓,并建設倉庫儲存錢糧百貨。

這三十年中,暹羅始終沒有敢打馬六甲王國的主意,聽任它壯大起來。

馬六甲的鄭和廟

馬六甲王國對阿拉伯世界的依賴:

如果說對明王朝的依賴是面子,是抵抗外敵的國防實力,解決的是生存的問題,那么馬六甲王國對于阿拉伯人的依賴則是里子,這關系到他們的繁榮和發展。鄭和下西洋的頻次和由此給馬六甲帶來的港口收益不足以支撐整個國家財政,明王朝的官營商貿對東南亞本土經濟的刺激遠不如阿拉伯個體戶客商們要來得更加積極。

馬六甲地處交通要道,自建國后,來自于阿拉伯、印度一帶的穆斯林客商比較多,海峽對岸的蘇門答臘島已經建立有巴塞蘇丹國,馬六甲很希望獲取它的承認,然后又想娶巴塞蘇丹的女兒,進行聯姻,以穩固自己的統治,然而巴塞蘇丹只有一個條件,那就是皈依伊斯蘭教。

第二代蘇丹,拜里米蘇拉的兒子伊斯坎達爾沙一上任,也風塵仆仆親自趕到北京報喪,政治經濟兩條線,一定要把它們串聯好。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