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明清朝貢貿易的概述與評價(朝貢貿易對明朝社會的影響)

时间:2024-06-02 07:47:51 编辑: 来源:

朝貢貿易對明朝社會的影響

1、由于“朝貢貿易”完全建立在明朝的補貼上,導致了明廷財政的縮減;

2、由于“朝貢貿易”主要是宣揚“國威”,影響了正常的海外貿易的發展,導致了中國逐漸失去唐宋以來海外貿易的優勢地位;

3、由于“朝貢貿易”是唯一合法的海外貿易途徑,導致了民間的走私的頻繁,影響了社會的安定。

擴展資料:

朝貢貿易亦稱“隨貢貿易”、“貢舶貿易”。宋代以后中國政府準許外國使節在進貢的前提下,隨所乘船舶、車馬攜帶商貨來中國進行的貿易。源于宋代市舶司的“抽買”、“抽解”和“進奉”。對海舶輸入商貨中的禁榷品,由中國政府全部收買。

對非禁榷品,除抽分一部分外,又收購一部分,其余許民間買賣。收購的部分,除供宮廷消費和賞賜外,也有再行出售的。元代行抽分。明代實行貢舶制度,在通商口岸設市舶提舉司,管理朝貢和朝貢貿易。 朝貢貿易是封貢體系的衍生物,也是海禁政策催生的產物,以厚往薄來為原則的官方貿易。

怎樣評價朝貢貿易

朝貢與回賜以及隨使團行動的商隊大規模的貿易活動合稱為“朝貢貿易”

“朝貢貿易”有嚴格的程式,雙方不可能通過這種方式來形成統一的大市場,其對宗主國經濟的影響力十分微弱,但對藩屬國則是非常重要的對外經貿渠道

朝貢貿易作為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貿易形式,在當時的政治、經濟領域具有重大意義

有學者對朝貢、朝貢體制、朝貢貿易體制等概念進行了辨析,探討了明清時期朝貢體制的差異,認為朝貢體制不等于朝貢貿易體制,強調貿易在朝貢關系中的核心地位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論;明朝是朝貢貿易的極盛時期,清朝則是衰落時期;清代朝貢關系的實質是政治,而非貿易,即清代雖然延續了明代的朝貢制度,但實質已經轉化為一種處理與周邊國家關系的政治方式,剔除了明代中原王朝與邊疆民族之間、中國與外國之間形成的藩屬關系

朝貢貿易的目的和影響

目的: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

影響:

一是由于“朝貢貿易”完全建立在明朝的補貼上,導致了明廷財政的縮減。

二是由于“朝貢貿易”主要是宣揚“國威”,影響了正常的海外貿易的發展,導致了中國逐漸失去唐宋以來海外貿易的優勢地位。

三是由于“朝貢貿易”是唯一合法的海外貿易途徑,導致了民間的走私的頻繁,影響了社會的安定。

擴展資料

屬國的設置始于戰國,如秦兵器銘文中已有屬邦一詞。漢避漢高祖劉邦諱而改稱屬國。據《漢書》卷6《武帝本紀》記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匈奴昆邪王殺休屠王,并將其眾合四萬余人來降,置五屬國以處之。以其地為武威、酒泉郡”。《漢書》卷6《武帝本紀》顏師古注曰:“凡言屬國者,存其國號而屬漢朝,故曰屬國。”《后漢書》卷118《職官志・百官五》又云:“屬國,分郡離遠縣置之,如郡差小,置本郡名。”可見“屬國”是中央王朝為安置歸附的邊疆民族而依緣邊諸郡設置的一種行政建制,“主蠻夷降者”,與郡同級。

從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到漢末為止,北、西、東三邊諸郡:定安、天水、上郡、西河、五原、金城、北地、犍為、廣漢、蜀郡、張掖、居延、遼東都有屬國的設置,大者領有五六城,小者一二城。大郡割邊遠縣置屬國,如割廣漢北部都尉所治為廣漢屬國,割蜀郡西部都尉所治為蜀郡屬國,割犍為南部都尉所治為犍為屬國,割遼東西部都尉所治為遼東屬國。小郡則屬國置于本郡之內,不另標名稱,如龜茲屬國只作為上郡的一個縣而存在。

屬國設有都尉、丞、侯、千人等官,下有九譯令,又有屬國長史、屬國且渠、屬國當戶等官。各官由漢人或內屬胡、羌的首領充任。屬國都尉秩比二千石,與西域都護同一級,直屬中央,其治民領兵權如郡太守。

屬國官掌屬國兵,稱屬國騎或屬國胡騎,又稱屬國玄軍(玄軍即鐵軍)。張掖屬國有精兵萬騎。

歷史延伸

明清 海外貿易和朝貢貿易

明清時期,中國的海外貿易和朝貢貿易中最著名的有以下幾件事:

1、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這件事就今天的眼光來看也是非常了不起的,鄭和七下西洋,每次隨行人數均超過萬人,最多的一次達到二萬七千余人!據說鄭和所乘的“旗艦”長度達到130米,以明朝的生產力水平,應該做到極限了。同時,這艘船也肯定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長的。這么龐大的船隊,不僅攜帶的商品量大、品種繁多,隨船沿途護衛的部隊也達到了駭人的一萬余人。這使得鄭和不僅能做買賣,還能打仗,甚至是達大仗。最著名的例子莫過于陳祖義海盜團伙的剿滅。陳祖義祖籍廣東潮州,明洪武年間,全家逃到南洋入海為盜。盤踞馬六甲十幾年,成為世界最大的海盜集團頭目之一,成員最鼎盛時期超過萬人。戰船近百艘。活動在日本、臺灣、南海、印度洋等地。劫掠超過萬艘以上的過往船只,攻陷過五十多座沿海城鎮,南洋一些國家甚至向其納貢。明太祖曾懸賞50萬兩白銀捉拿他。后來,他逃到了三佛齊(今屬印度尼西亞)的渤林邦國,在國王麻那者巫里手下當上了大將。國王死后,他召集了一批海盜,自立為王,陳祖義成為了渤林邦國的國王。明永樂五年,他詐降鄭和,鄭和識破他陰謀,施巧計發動突然襲擊,當場殺死海賊5000多人,并將陳祖義活捉。永樂五年(1407)九月鄭和回國,并把陳祖義押回朝廷,朱棣下令當著各國使者的面殺掉了陳祖義,并斬首示眾,警示他人。

這樣的陣勢,這樣的場面,不僅維護了明朝作為當時超級大國的尊嚴,而且對海路的暢通有序及各國之間的正常貿易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從那以后,東南亞南亞甚至非洲東岸的國家,知道了東方有這樣一個強大的中國,這對促進中外經濟貿易文化交往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非洲東海岸某些地方的居民還聲稱自己是鄭和船隊成員的后裔。

2、隆慶通關。明穆宗雖然只在位六年,但這期間的一件事卻讓我們記住了這個年號,由于隆慶之前的明世宗嘉靖年間,中國東海岸岑長期受到倭寇的侵繞,民眾損失慘重,政府也沒有永樂時的強盛國力來組織反擊迅速剿滅倭寇。所以,明政府下令長期海禁,沿海居民內遷。最重要的是,不得再與外人通商,進行海上貿易。隆慶解禁之后,這一局面迅速好轉,對外貿易甚至較明朝前期有了更大發展。在不同的領域與其他國家的交流盛況空前。例如,名貴家具木材象紫檀等大量進入中國市場,帶動了中國各種手工業的發展(參見《馬未都說家具》 馬未都著)。

3、清朝施行的海禁政策和海運中心的南移。有清一朝實施海禁最徹底的,但這也無法徹底阻止海上貿易的進行,所以清政府在實施海禁政策時特準可在廣州進行合法對外貿易,由此,“廣州十三行”遠近聞名。至此,中國的海上貿易中心徹底從東南沿海的江蘇福建一帶轉移到南部沿海的廣東省。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