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明末移民海外建國(明清時期下南洋人口遷移的目的地是什么?)

时间:2024-06-01 07:52:39 编辑: 来源:

明清時期下南洋人口遷移的目的地是什么?

下南洋在福建、廣東也稱"過番",屬于閩粵方言,指的是到南洋一帶謀生。

1.在明朝到民國這段歷史時期,國內戰亂不斷,民不聊生。福建、廣東一帶在當時慌亂窮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極度難以維持,為了謀生計,維持家庭生活,改變個人或家族的命運,躲避戰亂,閩粵地區的老百姓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批地到南洋謀生。據1935年中國太平洋學會對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調查顯示,因"經濟壓迫"而出洋者占 69.95%。那個時候下南洋的人,既有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人,也有在家鄉故土呆不下去的人。

2.一般來說,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末年,大多伴隨著農民起義、外族入侵和王朝更替,不堪戰亂的普通百姓和權力失落的前朝貴族紛紛移居海外。由于地緣上的毗鄰關系,東南亞成為中國移民的遷徙地和避難所。

3.英國、荷蘭殖民統治下的南洋,正處于加速開發過程中,對勞動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南洋諸國為吸引華工,先后推出一系列優惠政策,如馬來西亞最大的一個州--砂拉越州,在白色拉者(意即國王 )二世執政時期,就頒布過一個特別通告:給移民足夠的免費土地種植,政府提供臨時住屋安置移民;免費供給大米和食鹽一年;提供交通運輸工具,建立警察局保護華人安全,華人可永久居住在砂拉越等。這樣的政策對于中國國內流離失所、喪失土地的無業流民來說,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很多人就是在這個時候,或攜妻帶子,或孤身一人,漂洋過海來到南洋。

南洋的華人政權

綜述

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清朝廷派往東南亞視察的查島委員王榮和、余璀會將他們在暹羅(今泰國)的所見所聞向皇帝作了匯報,在他們的會稟中有這么一句話:“查暹羅國王百年前系潮州鄭氏,在位十數年。”這位曾當過暹羅國王的中國潮州人就是泰國歷史上著名的愛國英雄、吞武里王朝的創建者鄭王大帝,也即是被梁啟超譽為“中國四大殖民偉人”之一的鄭昭(昭在暹語中為王的意思)。他的中國名字叫鄭信。

披耶達信

鄭信的祖籍在中國廣東省澄海縣華富里村,父親鄭達,又名海豐,是一位被鄉紳視為歹子(浪子)的貧窮農民。清雍正初年,鄭達在鄉間難以立足,不得不隨私下在中國到暹羅間從事販運貿易的木帆船南渡到暹羅謀生。他起初在暹羅首都阿瑜陀耶城的下層社會中艱難奮斗,后來賭博贏了錢,又取得了京城賭場的承包權,開始發達,于是更名鄭鏞,并得到了國王賜予的“坤拍”爵位。他娶了一位名洛央的暹羅姑娘,1734年4月17日生下了鄭信。不久,鄭鏞去世,鄭信被財政大臣昭披耶卻克里收為養子。在泰國的華人中流傳著這樣一段傳說:某日昭披耶卻克里路過鄭信的搖籃邊,看見搖籃盤著一條七錦大蟒蛇,他認為這孩子必為異人,于是將他收為養子。這傳說極具中國神話色彩。其實昭披耶卻克里當時膝下無子,鄭鏞住在他的領地里,鄭鏞死后他看到鄭信長得可愛,便認其為養子。鄭信被昭披耶卻克里收為養子后就和其他貴族子弟一樣開始接受暹羅的傳統教育。掌握了泰文、中文、越文和梵文。十三歲,他被任命為御前侍衛。二十歲時依例入寺剃度為僧。三年后還俗。不久,他被派到達府任職,很快便封爵為“披耶”,晉升為達城的軍政長官。因此,人們習慣地稱他為披耶達信。

驅逐侵略者

1765年底,強盛的鄰邦緬甸分兵兩路入侵暹羅,勢如破竹,很快便打到首都阿瑜陀耶城邊。暹王匆忙組織決戰,但隨即被擊敗。緬軍包圍了京城。鄭信聞訊率部馳往勤王救援。他奮力作戰,數次打退了敵軍的進攻。可是大臣們卻因他擅自下令燃放大炮攻敵而一再進讒言。暹王對他也不信任。1767年1月,暹王集中了兵力,分六路大規模出擊,企望一舉打破敵軍的包圍,誰知卻慘敗而歸。鄭信的部隊負責殿后,被守城統帥關在城外,進退維谷。鄭信于是拼命殺出重圍,帶領僅剩下的五百名泰人和華人組成的士兵,日夜兼程,向南方急速退去。路上,他兩次擊退了追兵。在那空那育府附近的菩三浩村的一場遭遇戰中,他又利用有利地形,以少勝多,擊潰了一支二千多人的緬軍,繳獲了許多武器彈藥。在烏云壓頂的艱難時期,達信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暹羅人民抗敵的斗志,披耶達信的名字迅速地傳遍暹羅各地。沿途的民眾踴躍參軍,不少地方官吏也紛紛帶領部屬前來投奔,鄭信的部隊迅速壯大。二月到達南方羅勇城時,已擁有了一萬多人槍,還有一支戰象隊。于是鄭信宣布自立為王。準備以南方為基地,聯合各地方勢力,進行抗緬的戰爭。

羅勇城的統治者披耶羅勇對鄭信的到來表面上歡迎,暗地里卻調兵遣將,想將鄭信的部隊吃掉。鄭信得到消息,先動手把披耶羅勇抓了起來,控制了羅勇城。東南海邊的尖竹汶府,是一個未遭受過戰爭破壞、人口密集的富庶地區,鄭信想與披耶尖竹汶聯合,使自己的軍隊得到人力、物力的補充。他寫了一封信給披耶尖竹汶,但披耶尖竹汶不置可否,只派人送來了四牛車大米。這時鄭信截獲了緬軍給披耶尖竹汶的勸降信,他命令將信依然送往尖竹汶,自己屯兵于尖竹汶附近,等待披耶尖竹汶作出抉擇。在等待的時候,傳來了阿瑜陀耶城于4月7日被緬軍攻陷,國王波隆摩羅三世餓死于逃亡路上的消息。鄭信決定不再等待,他攻占了尖竹汶城附近的幾個村寨,又移兵征服了附近的春武里城。披耶尖竹汶終于派來了四名和尚使節,請鄭信前往尖竹汶。然而這是個幌子,尖竹汶的兵馬已半途埋伏,準備趁鄭信渡河時發動突然襲擊。幸好鄭信的偵察兵得到了這一情報,于是他們改變行軍路線,抄小路來到了尖竹汶城下。鄭信以披耶尖竹汶是三等城市長官應親自出城迎接一等城市統治者披耶達信為由,三次回絕了披耶尖竹汶的進城邀請;披耶尖竹汶也拒絕了鄭信提出的撤走守城部隊的要求,一場大戰已勢在難免。也許鄭信早就聽說了中國巨鹿之戰的故事,他也象巨鹿之戰前的項羽一樣,下令將行軍鍋全部砸掉。他告訴士兵們:“今晚一定要拿下尖竹汶,到城里吃飯,否則只好餓死!”他騎著戰象,率先向尖竹汶城沖去。激戰中,座象受了傷,象奴擔心他的安全,將大象往后趕。鄭信勃然大怒,舉刀要殺象奴,象奴慌忙求饒,用匕首刺向象背。大象負痛狂奔,一下子把城門撞開了。鄭軍士兵趁機一擁而入,攻占了尖竹汶城。

緊接著尖竹汶的攻占,達叻城也宣布效忠于鄭信。這樣,暹羅東南沿海地區便全部統一于鄭信的旗幟下,抗緬復國有了堅實的根據地。經過一番準備,1767年10月,鄭信率領擁有百艘戰船的大軍開始揮戈北伐。當時的形勢極有利于鄭信所領導的這場正義戰爭:緬甸侵略軍燒殺搶掠的暴行已激起暹羅人民的共憤,鄭信的軍隊得到了各階層廣泛的支持;緬甸當時正與中國交惡,其侵暹主力部隊已調回國以應付清朝軍隊的進攻,只留下一支部隊在阿瑜陀耶城附近的重鎮三株菩提樹。因此,鄭信的軍隊所向披靡。11月6日,他們順利地攻下暹奸乃通因鎮守的吞武里城,直指阿瑜陀耶城。留守的緬軍大將蘇基著了慌,急忙派副將蒙耶率兵前往堵截。可是蒙耶被鄭信浩浩蕩蕩、士氣旺盛的大軍嚇蒙了頭,不戰而逃。蘇基無奈,只好自己上陣抵擋。結果也是螳螂擋車,頑抗一陣后看看已是四面楚歌,只好舉旗投降。鄭信順利地收復了阿瑜陀耶城,距阿城陷落只有六個月的時間。

鄭信光復阿瑜陀耶城后采取了一些措施以收攬人心。他收留、安撫舊王朝幸存下來的皇親貴族,又派人尋找并發掘出先王的遺體,為其舉行了隆重的火葬儀式,對舊王朝的官吏,也盡量給予安置,還散財施食于民眾。鑒于阿瑜陀耶城已被緬軍燒毀,只剩一堆殘垣斷壁,京城一帶的人民也十之八九被緬軍擄住緬甸,人煙稀渺,因此鄭信決定將首都遷往吞武里城。因建都于吞武里,史稱吞武里王朝,鄭信也因此被稱為“拍昭恭吞武里”。

統一暹羅

阿瑜陀耶城的重光標志著驅緬戰爭已取得了勝利,國家又重新獲得了獨立。但吞武里王朝建立的初期,形勢仍十分嚴峻。強鄰緬甸還在虎視眈眈,暹羅國內卻四分五裂,群雄競起。吞武里王朝雖然擁有了富饒的東南沿海和吞武里、阿瑜陀耶等中心地區,但往北有統治著那空素旺、彭世洛一帶的“鑾候”和統治難府、帕府一帶的僧侶封建主“枋長老”;往南有控制馬來半島六坤城一帶的“穆錫卡王”;東北方則有披邁城的統治者“貼披碧”。此外,還有許多小的封建割據勢力。這些大大小小、各據一方、稱王稱霸的封建主互相攻城略地,將國家搞得殘破不堪,迫使人民流離失所,同時也構成了對吞武里王朝的威脅。于是,在驅逐侵略者后鄭信又開始了長達三年的統一戰爭。

昭披耶彭世洛(鑾候)是各割據勢力中最為強大,對吞武里威脅最大的一股力量,鄭信首先對他進行了征伐。1768年,鄭信率領以水軍為主力的大軍發起了進攻。然而昭披耶彭世洛早料到這一著,當鄭信的船隊溯著雨季湍急的河流艱難地來到濱河河口時,早就占據有利地形、以逸待勞的彭世洛大軍突然發動了猛攻。戰況極為不利,激戰中鄭信腿部又受了傷,只好下令撤回。第一次出征失敗。鄭信并不氣餒,雨季剛過,傷也痊愈,他又開始了掃蕩封建割據勢力的戰爭。這時,擊退鄭信后便自立為暹羅國王的昭披耶彭世洛已經病逝,繼位的帕膺它阿閣正忙于應付枋長老的進迫。鄭信樂于看他們雙方去鷸蚌相爭,便把矛頭指向了披邁城。披邁的統治者貼披碧收羅了前國王的一個庶出王子吉多羅,打著他的旗號,準備挾天子以令諸侯,引老撾為外援,問鼎天下。他得到鄭信軍隊兩路進攻的消息,便命攝政王素里耶汪沙和攝政王的幼子哇羅汪砂提羅各領一軍分途拒敵。

但哇羅汪砂提羅甫經交鋒便潰不成軍;攝政王遇上了鄭信親率的主力,也戰未數合便當了俘虜。在披邁的貼披碧得到兩路俱失的消息,慌忙攜眷向萬象逃竄,途中也被鄭信的追兵所擒殺。披邁的割據勢力被徹底消滅。同年年底,彭世洛被枋長老的軍隊攻陷,國王帕膺它阿閣被殺。

1769年4月,鄭信開始遠征暹南的六坤。起初,他派昭披耶卻克里(名穆)為主將,通鑾、汶嗎和披耶碧差武里為副將,統兵五千從陸路進發。由于將領不和,首戰失利,披耶碧差武里戰死,昭披耶卻克里之子被俘,軍隊退守猜也。汶嗎派人馳奏鄭信,說昭披耶卻克里心懷不軌。鄭信分析后認為毫無根據,他把汶嗎召回,另派昭披耶宋加洛率陸軍前往增援,自己則帶領水軍從海上進攻。10月6日,船隊戰勝了風暴終于抵達六坤港口。六坤王帕巴臘沒料到鄭信軍隊突然出現,倉促應戰,兵敗棄城投奔北大年。鄭信勒令北大年交出了六坤王。但鑒于六坤僻處半島,難以管理,六坤王家族在當地又有一定威望,他封了六坤王的一個侄兒為“昭披耶六坤”作為六坤的行政長官,選了六坤王的一個女兒為妃,以示羈縻,又將六坤王一家帶往吞武里養起來。六坤便歸屬了吞武里王朝。

四個最大的割據勢力只剩下枋長老了。枋長老是個野心勃勃的假和尚兼封建主,自阿瑜陀耶王朝覆沒后他就自立為王,四處封官。他手下有一支穿紅袈裟的軍隊。這支軍隊臭名昭著,名為和尚,卻飲酒吃葷,娶妻宿娼,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他靠這支軍隊打下了彭世洛。彭世洛、披集及其附近城鎮的居民紛紛逃避到吞武里投靠鄭信。枋長老又向鄭信的地盤擴張。首當其沖的烏太他尼和猜納紛紛向吞武里告急。鄭信決心將這個最后的大障礙拔掉。他派披耶披差和剛賜予披耶爵銜的汶嗎各帶一支陸軍出發,自己帶領水軍溯河而上。經一番戰斗,他攻下了彭世洛城。在汶嗎、披差的陸軍趕到后便集中兵力攻克那空沙旺城。接著便長驅直入,向北挺進。枋長老屢戰屢敗,看到大勢已去,便逃到清邁投靠緬甸人。大封建主被消滅后,各小割據勢力都紛紛易幟,宣布效忠于吞武里王朝。

1770年11月14日至16日,吞武里皇鄭信在彭世洛城舉行了三天隆重的慶典,慶祝國家的獨立統一。

中南半島的霸主

經過努力,暹羅的國力開始增強,自阿瑜陀耶王朝后期以來一直被動挨打的局面也開始扭轉。鄭信在位期間,暹羅與緬甸一共有九次大規模的較量。雖然這些戰爭仍大多是以緬甸的入侵為導火線,但暹羅軍民已經能夠有效地組織起來,擊退侵略者,維護自己民族的獨立尊嚴。1774年,鄭信從緬甸人手中奪回了北方重鎮清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