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智利外海島嶼名稱及所在海洋(在下由于工作緣故,無暇整理,請各位哥哥姐姐叔叔阿姨幫忙找下復活節島的詳細資料,謝謝~)

时间:2024-05-12 07:14:57 编辑: 来源:

智利有多少個島嶼

16個

喬諾斯群島

奇洛埃島

復活節島

大火地島

火地群島

克拉倫斯島

列斯科島

巴塔哥尼亞群島

德索拉西翁島

戈登島

特賴根島

瓜佛島

納瓦里諾島

圣伊內斯島

道森島

馬德雷德迪奧斯島

智利南部海岸線曲折,多島嶼,半島的原因

智利南部海岸線曲折,多島嶼,半島的原因?

地處(南極洲板塊與美洲)交界地帶,地殼運動活躍,巖石斷裂發育,易受侵蝕;安第斯山脈西坡為西風的迎風坡,多地形雨,多冰川侵蝕和流水侵蝕;地處西風帶,沿岸風大浪大,海水侵蝕作用強。

智利成為世界主要紙漿生產國的優勢區位條件?

智利中部和南部為地中海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多山地地形,適宜森林生長,原料豐富;市場廣闊;海運便利;勞動力豐富且廉價。

智利的天文觀測站最適合選擇在北,中,南哪個區域?理由?

北。

緯度低,可觀測到南、北半球的天空,范圍大;熱帶沙漠氣候,多晴朗天氣,能見度好;人口和城市稀少,大氣污染、燈光等干擾少。

為什么智利南部島嶼特別多呢

智利南部處于西風帶,降水量多,因此河水的流量比較大,也因為這里地理緯度較高,第四紀冰川覆蓋面較廣,還有現代冰川的發育,經冰川和河流的共同侵蝕下,使得海岸嚴重的切割,就變得十分的彎曲,形成不少深長的峽灣。另外,隨著地殼的逐漸下沉,使科迪勒拉山較低的鞍部和山麓被海水淹沒,形成了許多大小不一的島嶼,海水的入侵還使得中部河谷凹地變成了淺海灣。

這些島嶼和大陸之間的淺海都是十分好的海上信道。這里處于西風帶,因此風浪不會很大,秘魯寒流經此洶涌北上。許多國家的南極考察船隊大多是通過這里航行的,這些大小不一的島嶼就是天然的擋風墻、防浪堤,保護著各國航海家和考察隊生命和財產的安全

智利的島嶼南美西岸為什么沒有熱帶草原氣候

氣壓帶位置不同,洋流不同。

1、氣壓帶位置不同。西海岸附近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炎熱干旱,形成熱帶沙漠氣候。

2、洋流不同。西海岸受秘魯寒流影響,加劇干旱;東岸受巴西暖流影響,加劇濕潤。

在下由于工作緣故,無暇整理,請各位哥哥姐姐叔叔阿姨幫忙找下復活節島的詳細資料,謝謝~

復活節島是南太平洋中的一個島嶼,當地的語言稱拉帕努伊島,位于智利以西外海3000公里以外。復活節島是世界上最與世隔絕的島嶼之一,離其最近有人定居的皮特凱恩群島也有兩千多公里距離。該島形狀近似呈一三角形,由三座火山組成,與胡安·費爾南德斯群島并為智利在南太平洋的兩個屬地。復活節島以數百尊充滿神秘的巨型石像聞名于世。

動物資源居民科學研究考古相關謎團 

復活節島上的石像之謎 雕像制作的傳說美考古學家稱復活節島文明毀于巨人石編輯本段地形

  這個多丘陵的小島不是下陷陸塊的一部分,而是由海底升起的一些火山形成的典型的海洋中的高島。    

主要由凝灰巖(由堅實的火山碎片形成的一種多孔巖石)及其熔巖流構成的3座死火山使該島呈特有的三角形。境內散布著一些寄生的凝灰巖火山口和火山錐(即在最早的火山口堵塞后,在火山側面或附近形成的火山口和火山錐),其他地區則有許多遭侵蝕的熔巖區,區內遍布黑曜巖。無石的表面土壤瘠薄;適於大面積耕作的地方主要分布在西南的安加羅阿和馬塔韋里(Mataveri)地區、巴伊烏(Vaihu)、拉努•拉拉庫(Rano Raraku)火山西南的平原和該島東角的史前已開墾的波伊克(Poike)半島。依靠拉努•科(Rano Kao)、拉努•拉拉庫和拉努•阿羅伊(Rano Aroi)等火山的部分由沼澤覆蓋的火山口湖積蓄雨水。由拉努•阿羅伊火山湖供水的一條時斷時續的小河自特雷瓦卡山坡上流下,注入能滲水的土壤。約914公尺(3,000呎)寬的拉努•科火山很深的火山口湖供水給安加羅阿送水。海岸由松軟的、受侵蝕的灰色峭壁形成,垂直陡降約152∼305公尺(500∼1,000呎);一些長條的低矮堅硬和崎嶇不平的熔巖結構時而截斷峭壁。缺乏天然港口,但在西岸的安加羅阿,南岸的維納普(Vinapu)及奧圖伊蒂(Hotu-Iti),阿納克納(Anakena)附近的海上,以及北岸的拉佩魯茲灣(Bahia la Perouse)都有錨泊地,海岸附近有一些小島,主要的小島有莫圖努伊(Motu-Nui)島、莫圖伊蒂(Motu-Iti)環礁和西南海角附近的莫圖考考(Motu-Kaokao,當地鳥神的形象)。唯一真正沙灘在阿納克納,其他多數沙灘均為砂礫。有許多山洞。

編輯本段水文氣候

  熱帶海洋性氣候,地表無溪流,以火口湖水為飲用水源,拉諾卡奧火口湖直徑1.6千米。氣候溫濕,年平均氣溫22℃,全年下雨,年降水量1300毫米。雨量最大的月份是五月份,降雨量達到159毫米。大雨并不能改變島上人民的生活方式,但是漁業和農業卻受到月亮和風的影響。   氣候屬亞熱帶類型,即陽光充足且干燥。1∼3月最熱,平均溫度23℃(73℉);6∼8月最涼爽,平均溫度18℃(64℉)。年平均降水量為1,250公厘(49吋)左右,但每年的變化很大。9月最干燥,6、7月降雨最多,與南方的冬季鋒面通過時間一致。6月和8月吹的風無規律,其他時候主要是來自東部和東南部的信風。從9月到翌年3月秘魯洋流(亦稱洪堡洋流)流經該島,平均水溫約21℃(70℉)。

編輯本段地質地貌

  島上聳立多座火山丘,最高點海拔601米。地面崎嶇不平,覆蓋深厚凝灰巖。島上的地貌大多是平滑的小山丘、草原和火山。島上的海灘上多是巖石,懸崖峭壁遍地都是,海灣上沒有人看守。島上只有三個海灘,沙子非常干凈。   東北部高出,面對著波利尼西亞小島群。西南部地勢平緩,與智利西海岸相距3700公里,遙遙相對。三角形的每個角上各有一座火山。左邊角上是拉諾考火山。右邊是拉諾拉拉科火山,這座火山的斜坡上有島上最大的巨型石像群。北方角上是拉諾阿魯火山,它與特雷瓦卡山相鄰。

雕像制作的傳說

  一種說法是這些石像是島上人雕刻的,他們是島上土著人崇拜的神或是已死去的各個酋長、被島民神化了的祖先,同意這種說法的人比較多。但是有一部分專家認為,石像的高鼻、薄嘴唇,那是白種人的典型生相,而島上的居民是波利尼西亞人,他們的長相沒有這個特征。耳朵長,哪種人也不像。雕塑是一種藝術,總會蘊含著那個民族的特征,而這些石像的造型,并無波利尼西亞人的特征。那么,它們就不會是現在島上居民波利尼西亞人的祖先,這些雕像也就不可能是他們制作的。此外,人們在從另一個角度細細地分析,島上的人很難用那時的原始石器工具,來完成這么大的雕刻工程。有人測算過,在2000年前,這個島上可提供的食物,最多只能養活2000人,在生產力非常低的石器時代,他們必須每天勤奮地去尋覓食物,才能勉強養活自己,他們哪里有時間去做這些雕刻呢? 況且,這種石雕像藝術性很高,專家們都對這些“巧奪天工的技藝”贊嘆不已。即使是現代人,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干得了的,誰又能相信,石器時代的波利尼西亞人,個個都是擅于雕刻的藝術家呢?   還有一種說法是,石像不是島上人雕刻的,而是比地球上更文明的外星人來制作的。他們為了某種目的和要求,選擇這個太平洋上的孤島,建了這些石像。這種說法更離奇。為雕刻這些石像,島上丟棄了許多用鈍了的石器工具,誰會相信,比地球人更文明的外星人,會用這些原始的石器工具來完成這批雕像作品呢。   關于山上還有幾百個未完工的石像,為什么沒有把它們雕刻完畢,放棄在那里,專家們分析后說,這可能在雕鑿中遇到了堅硬的巖石,無法繼續雕鑿下去而放棄的。因為當時用石制工具雕刻石頭,在制造石器工具時,盡可能選用最硬的石塊,但可能在雕鑿中,也遇到很硬的巖石,雕鑿不動,不得不放棄。因此,這些未刻完的石像,不是遇到什么災變性事件突然停下的,而是在雕制過程中逐步被放棄的。其中一個最大的石像,高20多米,是復活節島所見石像中最大的一個,因為未完工,現仍躺在山上的巖石上。可是巖石學家并不完全同意這種看法。他們解釋說,也可能雕刻石像的人花費了很大的勞力和時間,把石像雕成并豎立了起來,卻又被地震震倒了,再豎起新雕的,又被震倒了。雕刻的人認為這是上天或神的懲罰,不讓他們再干下去,因此都停了下來。   現在,這些謎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答案。   考古學家根據復活節島上居民的語言特征,認為復活節島人最初是從玻里尼西亞的某個群島上遷移過來的。玻里尼西亞人又來自何方呢?曾經有人認為來自南美洲。現在,更多的科學家認為玻里尼西亞人來自亞洲東南部。古代的亞洲人從東南亞出發,經過漫長的歲月,途經伊里安島、所羅門群島、新喀里多尼亞島、斐濟群島等島嶼,最后約于公元四五世紀到達復活節島。   玻里尼西亞人到達復活節島后,也將雕鑿石像的風俗帶到復活節島上,并由于多種原因雕鑿石像之風愈演愈烈。   據科學家考證,復活節島上的石雕像并不是代表神而是代表已故的大酋長或宗教領袖。在古玻里尼西亞人心目中,這些人具有無比強大的神力,可以保佑他們的子孫。   根據雕鑿現場留下的運輸遺跡分析,科學家們認為古玻里尼西亞人是這樣運輸石像的:在鑿好的道路上鋪滿茅草和蘆葦,然后用撬棒、繩索把平臥的石像搬到“大雪橇”上,再用繩子拉著“大雪橇”。至目的地后,也是利用繩索和撬棒將石像豎立在事先挖好的坑里。1960年,美國考古學家穆羅曾帶領島上居民采用這種方法,成功地將7座16噸重的石像豎立起來。   科學家們還認為,大約在1650年,復活節島上的兩大集團——肥人和瘦人發生激戰。被迫從事石像雕鑿工作的瘦人起義,并采用迂回戰術,突然襲擊肥人,將肥人全部消滅。于是,石像雕鑿工作也就中途停下來了。   當然,有關復活節島上的石像之謎還不能說是完全、徹底地揭開了,仍有許多問題有待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   總之,有關復活節島的石人像,種種說法很多。直到今天,還沒有得出一個使大家信服的、科學而又圓滿的解釋。

編輯本段美考古學家稱復活節島文明毀于巨人石像

  晚期的復活島民居住在用支桿和茅草蓋起的船形房屋或山洞中。這一時期的特點是內戰、大破壞和文化頹廢。大批生產的「馬塔」(mataa, 即用黑曜巖做的矛頭)是這一時期工藝品的代表,木刻和小型天然石小雕像取代了紀念像藝術。刻有耕牛式書寫法(文字由右至左,再由左至右互錯成行)符號的木簡(稱作「隆戈-隆戈」〔rongo-rongo〕)是僅僅為了儀式而從以前的樣本上抄襲下來的;它們的正確讀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