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泉州對外貿易的特點1987年(東方第一大港泉州為何衰敗?)

时间:2024-05-18 16:47:53 编辑: 来源:

泉州對外貿易的特點是什么?

泉州對外貿易的特點主要傳統出口商品發展不平衡

泉州市外貿出口呈現出較快增長的態勢,泉州市外貿出口呈現五個特點:自營出口生產企業和新開展出口企業拉動出口增長

歐盟取代美國,成為泉州市出口的第一大市場,美國第二,香港保持第三,東盟超過日本躍居第四

主要傳統出口商品發展不平衡

普通貿易出口增長仍然高于加工貿易增長

原油恢復加工出口加大出口增長

泉州對外貿易的特點

泉州對外貿易的特點如下:

對主要貿易伙伴增長強勁,其中主要出口市場為東盟、歐盟、美國,以及進口市場沙特阿拉伯一枝獨秀,南非、歐盟、美國、日本、東盟,我國臺灣等主要進口市場快速增長。傳統商品轉型升級明顯,泉州市出口紡織品、服裝、家具、箱包、鞋類、塑料制品、玩具等七大類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收益很大。

2018年泉州市進口原油同比增長20.9%,占同期泉州外貿進口總值的44.4%,主要來自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等“一帶一路”國家,分別進口機電產品增長296.4%,高新技術產品增長498.5%。

泉州市簡介

泉州市,別稱鯉城,福建省轄地級市,是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復確定的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心城市之一、現代化工貿港口城市。泉州地處中國華東地區,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條件優越。截至2020年,全市共轄4個市轄區、3個縣級市、5個縣,總面積11015平方千米,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泉州市常住人口為878.23萬人。

泉州歷史悠久,經濟開發早在周秦時期就已開始,三國吳永安三年,在今南安市豐州鎮置東安縣治,西晉末年,中原戰亂,士族大批入泉。南朝梁天監間置南安郡作郡治,為本地設置縣、郡治之始。

泉州海外貿易獨特發展的歷史條件是什么

1087年,北宋正式在泉州設置福建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宋王朝南遷后,福建成為南宋王朝的大后方.泉州處在南宋海岸線的中心,南可通兩廣,北又近江浙,所以得到了南宋朝廷的各位重視和扶持.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享有豐厚利潤的海上絲綢之路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可知,泉州海外貿易獨特發展的歷史條件包括政府設立專門管理機構,經濟重心南移,對外貿易港口,交通便利,海上絲綢之路暢通~

絲綢之路泉州做過貢獻的人

一、世界第一大港

泉州位于中國東南沿海.唐五代環城種植刺桐樹,亦別稱“刺桐城”。在長達400多公里的海岸線上,三灣十八港點如眾星拱月組成了泉州港,是宋元時期中國海外交通貿易重要港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

“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早在公元6世紀的南朝,泉州就與南海諸國有交通往來。唐代,泉州成為中國四大對外貿易港口之一,“市井十洲人”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南宋,泉州與廠州同為中國最大外貿口岸。元代, 中國對外貿易重心轉移到泉州,由是泉州港

進入鼎盛時期,與世界近百個國家和地區商貿文化交往密切,影響力可與亞歷山大港匹比。國內外商賈從泉州運載絲綢、瓷器、茶葉等貨物往他國銷售,從他國運來香料、藥材、珠寶到中國貿易,泉州港呈現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華景象。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其《游記》中盛贊:“刺桐港是世界最大的港口,胡椒出口量乃百倍于亞歷山大港”;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則發出了“刺桐(港)為世界第一大港,余見港中大船百艘,小船無數”的贊嘆。

二、宋代沉船

1974年7月15日,這艘至今己有700多年歷史的宋代古船在古刺桐港出土,當即轟動世界。它是目前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木質海船,出土時殘長24.2米,殘寬9.15米,復原后長34米,寬11米,型深3.27米。船身扁闊,舟昔底尖削,船底板和船舷板分別用二至三層木板疊合制成,船內分13個水密隔艙。可載重200多噸,相當于唐代“陸上絲路”一支700多頭駱駝隊的馱運總量。它代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造船技術水平,是宋元時期泉州作為中國海船制造中心的實物見證。

東方第一大港泉州為何衰敗?

文| 獬執事

以貨物吞吐量來論,泉州港可能還排不上中國港口的前十名,但如果從歷史角度來講,泉州港可是以世界航海史上當了幾百年的“頭把交椅”。兩宋時期,因西北陸路受阻,海運出現爆發式的發展,以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為起點的海洋貿易由此聯通了亞非七十余個國家,泉州更是成為國際航運中心――以唐朝的廣州通海夷道為基礎,兩宋打通了足以與陸上絲綢之路媲美的海上絲綢之路,而這條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正是泉州。

元朝時期,泉州港的地位進一步鞏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泉州幾乎成了元朝面向海外萬邦的“門口”。至元二十九年(1291年),馬可?波羅奉忽必烈之命護送科克清公主下嫁波斯,其起點正是泉州;在《馬可?波羅游記》中,這位意大利旅行家是如此記載的:“剌桐港者,則有船舶萬余。”剌桐港是阿拉伯人對泉州港的稱呼,事實上馬可?波羅將泉州港與亞歷山大港并稱只是因為后者在西方人心中的傳奇性地位,要真以貨物吞吐量來論,亞歷山大港是恐怕還比不上泉州港的一個零頭。

泉州港興盛之時,人口超過20萬,日常停靠的船只萬余艘,商肆間囊括了來自阿拉伯、波斯、歐洲、印度直至非洲的各國商人,因各國商人云集,泉州城內遍布“蕃坊”、“蕃人巷”,其形制與外國的“唐人街”、“中國城”有些類似――。那么,如此繁華的城市,如此繁忙的港口,為什么在此之后后繼乏力,以至于在當下在國內的港口榜里都排不上前十名了呢?

答案在于戰亂。然而,造成泉州港衰敗的戰亂非常特殊,而且與泉州的國際化相關。為什么這么說呢?元朝實施歧視性的人口政策,將國民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其中漢人和南人都是漢族人,地位最低。來自阿拉伯、波斯等地區的商人雖然生活在“蕃坊”、“蕃人巷”中,有“蕃人”之名,但卻被歸類于“色目人”,地位反而經高于泉州的漢人――漢族人與這些蕃人的后代被稱為“半南蕃”,高攀的不是蕃人,而是漢族人。

因為有了朝廷的特殊支持,這些蕃商的生意越做越大,勢力也越來越龐大,以至于發展出了自己的武裝勢力,與東漢的地方豪強相似。朝廷與這些蕃商的雙重壓榨導致泉州反元起義頻頻發生,于是這些擁有武裝勢力的巨賈便紛紛組建義兵,其中便有一支由波斯色目人組建,名為亦思巴奚軍(“亦思巴奚”得名于波斯語的“民兵”一詞),其首領賽甫丁、阿迷里丁和那兀納均是波斯人。

至正年間福建出現饑荒,“泉大饑,民扶攜就食”,各地起義不斷。元朝朝廷無力鎮壓,又不敢作用漢將或漢族民兵,于是愈加倚重這些蕃人義兵。賽甫丁、阿迷里丁兩人正是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立下軍功,并被朝廷授予“義兵萬戶”的職銜。萬戶這個官位已經非常不低了,在元朝算正三品,而且可以世襲,這充分說明了朝廷對這些色目人的信任。然而,隨著元朝的漸漸衰落,這些色目人也不滿足于受封萬戶了:至正十七年(1357年),賽甫丁與阿迷里丁正式叛元,在泉州發動兵變,史稱“亦思巴奚兵亂”、“波斯戍兵之亂”。

元朝連鎮壓漢族起義都要倚靠這些蕃人義兵,當然更沒有力量鎮壓這些反過來叛亂的蕃人義兵。亦思巴奚軍以泉州為中心并占據了興化、福州等地,其戰火擴展到大半個福建。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亦思巴奚軍內部的那兀納殺死阿迷里丁、排擠賽甫丁而奪權,開始了極其殘暴的統治。四年之后,那兀納最終被民族英雄陳友定所擊殺,而這一年,離元朝滅亡只剩下兩年。

經過亦思巴奚兵亂,泉州港一蹶不振,“東方第一大港”的榮光終于成為歷史。元朝依重的色目人用戰火毀了元朝最繁華的港口,而最終為泉州帶來和平的卻是漢族人,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黑色幽默。

泉州的歷史

泉州是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這里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文物瑰寶舉世矚目。

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省級40處。

泉州是古代“東方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

泉州歷史文化悠久,構成其人口的主體為古老的中原河洛人,河洛語之一閩南語為泉州的主體語言。

西晉年間(280年左右)中原發生五胡亂華,河洛人衣冠南渡,定居于泉州晉江、洛陽江兩岸,今泉州自此興起。

迄今泉州每個家族的姓氏均對應一個或多個郡望堂號,代表了泉州人的古代中原來歷。

唐、宋、元朝,泉州逐步發展成為世

魅力泉州(15張)界大港,在《馬可·波羅游記》里,馬克·波羅認為只有亞歷山大港可以和它相提并論,甚至比亞歷山大港更加宏偉。

當地人們普遍信仰宗教,各種宗教的雕像、寺院、教堂林立。

古代泉州河洛人民信仰道教,至唐朝時期佛教則更為鼎盛。

宋、元時期的泉州,對外貿易發達,因此也有 *** 和波斯商人信仰的天主教、景教、 *** 教、摩尼教等,故泉州有“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

五代太守留從效為發展泉州奠定偉大功績;明代時期,泉州著名的古代思想家李贄為延續和創新漢文明矢志不渝;明后時期民族英雄鄭成功為保全漢文明和抵御外侮南征北戰。

泉州還是多名杰出海外華人的祖籍地,非常著名的有:菲律賓國父荷西·黎薩,印尼前總統瓦希德。

泉州迄今保留著大量的歷史文明,主要的代表有漢族原生態曲藝“南音”、梨園戲、高甲戲、提線木偶、布袋戲等。

建制沿革

泉州歷史悠久,經濟開發早在周秦時期古閩越人就已開始。

西周秦漢時期屬閩越地泉州豐澤街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