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法國海外軍事基地分布圖(美利堅合眾國如何強大起來)

时间:2024-05-20 03:27:50 编辑: 来源:

歐洲哪些國家有美國的軍事基地?

1、中歐基地群

該區為歐洲心臟地帶,冷戰期間是對抗蘇聯的前沿。冷戰結束后,中歐地區美軍的主要任務是對地區沖突做出快速反應,同時也有防范俄羅斯的戰略意圖。該區美軍事基地分布于德國、比利時與荷蘭三國。

陸軍基地:德國斯圖加特(歐洲美軍總部駐地)、海德堡(名為坎貝爾軍營,Campbell Barracks,美國駐歐洲陸軍司令部)、維爾茨堡(美陸軍第1機械化步兵師駐地)、巴特克羅伊茨納赫(美陸軍第1裝甲師駐地)。

空軍基地:德國拉姆施泰因(美國駐歐洲空軍司令部駐地)、施潘達勒姆、森巴赫、萊茵—美茵等;荷蘭蘇斯特堡;比利時希埃夫雷斯。

2、南歐基地群

該區把黑海出口,可控制東地中海,為歐洲南翼屏障。美軍基地分布于意大利和希臘。

陸軍基地:意大利的維琴察(美陸軍南歐特遣部隊司令部駐地)、里窩那(陸軍后勤供應港)。

海軍基地:意大利那不勒斯(美駐歐洲海軍司令部駐地)、加埃塔(美第6艦隊司令部駐地)、馬達萊納(核潛艇支援基地)、錫戈內拉(反潛作戰及后勤支援基地);希臘的蘇扎灣。

空軍基地:意大利的阿維亞諾(Aviano Air Base,美空軍第16航空隊司令部駐地);希臘的伊拉克利翁。

3、中東、西亞和北非基地群

該區橫跨歐、亞、非三大洲,東壓波斯灣,南扼蘇伊士運河及紅海,西控東地中海,北封黑海海峽。陸上可控制中東及北非,海上可東入地中海,西出印度洋。該區的美軍基地和設施分布于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巴林、阿曼、埃及、肯尼亞。

海軍基地:沙特阿拉伯朱拜勒;巴林麥納麥(美駐中東海軍司令部駐地、美第5艦隊駐地);埃及的巴納斯角;肯尼亞蒙巴薩。

空軍基地:土耳其的因切爾利克、安卡拉、伊茲密爾;沙特阿拉伯的宰赫蘭。

此外,美軍在阿曼的馬希拉島建有機場,供海、空軍共同使用。

4、西歐基地群(包括二線兩大基地群)

該區扼守由大西洋通向北海和地中海的航道,可緊急增援中歐、地中海和中東的地區性沖突,充當中歐、地中海、中東以及北非各基地與美國本土基地之間的中間基地。該區美軍基地分布于英國、冰島、西班牙、葡萄牙和葡屬亞速爾群島。

海軍基地:西班牙羅塔(美海軍第6艦隊主要基地);冰島凱夫拉維克(海、空軍合用);

空軍基地;英國米爾登霍爾(RAF Mildenhall,美空軍第3航空隊司令部駐地)、拉肯希斯、阿爾康伯里;西班牙的莫隆。此外,亞速爾群島的拉日什基地供海、空軍共同使用。

法國的影響力在非洲最大,法國是如何做到的?

非洲國家大多效仿或沿襲法國的政治制度,甚至把法語作為主流語言,這要從建立非洲的法蘭西帝國開始說起了

16世紀,由于西班牙殖民者在中南美洲一帶的壟斷,以及法國宗教戰爭中失利所造成的內亂,讓法蘭西人認識到自己向海外擴張殖民地的重要性。

隨著法國航海家開拓了新航線,越來越多的法國人在紐芬蘭(今位于加拿大)一帶航行,法蘭西殖民擴張的序幕就此拉開。

▲1750法國在北美的殖民地版圖,他們將這片新生的沃土命名為“新法國”

1624年,在西非的塞內加爾沿海,法國建立起非洲的第一個貿易站。

從阿爾及利亞開始,法國由北向南不斷滲透,計劃在北非、西非乃至整個非洲建立殖民霸權。

▲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法國元帥的到來引得當地民眾駐足圍觀

普法戰爭后的一段時期,法國的殖民帝國得到史無前例的擴大。在北非,以阿爾及利亞為起點,法國人在其周邊的突尼斯、利比亞等國劃分勢力范圍,并將摩洛哥變為自己的附屬國。

中非和西非,絕大部分國家也被劃在了法國的勢力范圍。就連遠在東非的吉布提一帶的狹長海岸,也逃不過法國的手掌心。

▲1895年,堪稱巨無霸殖民地的“法屬西非”正式成立,為圖中的綠色地帶。圖中的深灰及淺灰色地帶為法國本土以及法國其他在非洲的殖民地

從無暇顧及,到深耕細作,法國與非洲這對隔海相望的“鄰居”,在歷史的進程中,毫無預兆地捆綁在了一起。而這正也注定了,這對歡喜冤家,在時光的流轉中,將帶給彼此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

▲20世紀60年代—70年代,是非洲解放運動的一次高潮

雖然說非洲殖民地一個接一個地離“老大哥”遠去,但幾十年的統治紐帶,仍無形地將法國和非洲密切地聯系在一起。由于在二戰中損失慘重,法國曾廣向世界敞開移民大門,注入新鮮血液以支持戰后的重建。

而非洲這些數量龐大的法屬殖民地國家,便成為了法國新移民的重要來源國。當地民眾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環境,以其語言、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優勢,紛紛移民來到法國。目前我們所屬知的很多法國黑人球員,便是這批移民的第二或第三代子孫。非洲移民的加入,讓法國在后殖民時代依然能夠對非洲產生非凡的影響。

▲由真實事件改變的法國電影《觸不可及》,便講述了一段黑人護工與白人雇主深厚友誼的故事

目前在法國,生活著幾百萬的非洲裔黑人,約占法國人口的7%。他們大多是在法國無形的影響下,成為法蘭西公民的。而這樣的影響,目前仍在持續發酵。

兩年一屆的法語國家首腦會議于上世紀80年代開始舉辦,該會議是為了維護法語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增強其在國際上的話語權。這場由法國主導的盛會,非洲國家占到與會國家的絕大多數,可見目前法國對非洲的影響力仍然非同小可。

除此之外,法郎在非洲,同樣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法國以自己金融及外匯作為擔保,規定1法國法郎等于100非洲法郎,并促使非洲法郎成為國際上可進行兌換的貨幣。截至到現在,已有14個非洲國家加入到這個計劃中來。

▲面值500的西非法郎紙幣

從17世紀法國登陸非洲的土地開始,似乎上天就已經將兩者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到了一起。無論是殖民時代,還是后殖民時代,法國和非洲都不斷演繹著一幕又幕難舍難割的故事。

高額懸賞。。。非洲各囯詳細資料。。

國名:安哥拉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Angola)

獨立日:11月11日(1975年)

國慶日:11月11日(1975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地由紅、黑兩個平行長方形構成。旗面中間是相互交叉的金色弧形齒輪和砍刀。在弧形齒輪和砍刀之間有一顆金色五角星。黑色是對非洲大陸的頌揚;紅色表示同殖民者進行斗爭的先烈的鮮血。五角星表示國際主義和進步事業,五個角象征團結、自由、正義、民主與進步。齒輪和砍刀象征著工農勞動者和軍隊的團結,并表示對早年起來進行武裝斗爭的農民和戰士的紀念。

國徽:呈圓形。圓面為淺藍色,圓周由齒輪和安哥拉的主要農產品玉米、棉花、咖啡及綠枝圖案組成。下方齒輪和綠枝連接處是一本打開的書,象征教育和文化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書之上為冉冉升起的太陽,象征這個年輕的國家;太陽光芒中交叉著鋤頭和砍刀,象征國際主義和人民永遠向前;之上為一顆黃色五角星,寓意同國旗。底端的黃色綬帶上用葡萄牙文寫著“安哥拉共和國”。

國家政要:總統若澤·愛德華多·多斯桑托斯(Jose Eardo Dos Santos),1979年9月起任總統。

自然地理:位于非洲西南部,北鄰剛果共和國和剛果民主共和國,東接贊比亞,南連納米比亞,西瀕大西洋,海岸線全長1650公里。面積124.67萬平方公里。全國大部是海拔1000米以上高原,地勢東高西低,大西洋沿岸為平原區。中西部的莫科山海拔2620米,為全國最高點。主要河流有庫邦戈河、寬扎河、庫內內河和寬多河。北部的剛果河(扎伊爾河是安與剛果金(原扎伊爾)之間的界河。全國大部分地區屬熱帶草原氣候,南部屬亞熱帶氣候。安哥拉雖靠近赤道,但由于地勢高聳,又有大西洋寒流的影響,使得其最高氣溫不超過攝氏28度,年平均氣溫攝氏22度,有“春天國度”的美稱。

人口:約1400多萬 。主要由奧溫本杜、姆本杜、巴剛果、隆達等30多個部族組成。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各主要部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49%的居民信奉羅馬天主教、13%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其他大部分居民信奉原始宗教。

首都: 羅安達 (Luanda),人口約400萬(2004年)。

簡史:中世紀時期,安哥拉分屬剛果、恩東戈、馬塔姆巴和隆達四個王國。1482年葡萄牙殖民船隊首次抵達安哥拉,1560年侵入恩東戈王國,1576年建立羅安達城。在1884—1885年的柏林會議上,安哥拉被劃為葡萄牙殖民地。1922年葡占領安哥拉全境。1951年葡將安改為“海外省”,派總督進行統治。 50年代中期以后,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簡稱“安人運”)、安哥拉人民解放陣線(簡稱“安解陣”)和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簡稱“安盟”)先后成立。1961年2月4日“安人運”開始進行武裝斗爭。1975年1月15日,上述三個組織同葡政府達成關于安哥拉獨立的《阿沃爾協議》。1月31日安三個組織同葡當局組成過渡政府。不久,“安人運”、“安解陣”、“安盟”之間發生武裝沖突,8月過渡政府解體。葡當局于1975年11月10日宣布“把權力交給安哥拉人民”。11月11日,“安人運”宣布成立安哥拉人民共和國,阿戈斯蒂紐·內圖任總統。1976年“安人運”擊潰“安解陣”部隊,并將“安盟”部隊逐出城市。1992年8月,安議會決定將國名改為安哥拉共和國。

政治:現行憲法于1975年11月11日頒布,1978年1月、1980年8月、1991年3月和1992年8月四次修改。 憲法規定,實行多黨制。共和國總統經選舉產生,任期五年,可連任。總統兼任政府首腦和武裝部隊總司令。總統有權公布或廢除法律,宣布戰爭或和平狀態,任免政府部長、軍隊高級將領、省長、總檢察長、最高法院法官等。憲法還規定,安哥拉既不參加任何國際軍事組織,也不允許外國在本國領土上建立軍事基地。安哥拉國民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構,議會同政府的權力分開。法院和法官有權獨立行使審判權。1992年8月,議會決定將國名由“安哥拉人民共和國”改為“安哥拉共和國”;“人民議會”改為“國民議會”;各級法院均刪去“人民”字樣。

經濟:安哥拉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石油、天然氣、鉆石、鐵、銅、黃金、石英、大理石等。石油工業是安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2004年石油日產量為120萬桶。鉆石等礦產在安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2004年鉆石產值約8億美元。安森林面積達5300萬公頃(覆蓋率約40%),出產烏木、非洲白檀木、紫檀木等名貴木材。安哥拉土地肥沃,河流密布,具有發展農業的巨大潛力。主要經濟作物有咖啡、甘蔗、棉花、劍麻、花生等,主要農作物有玉米、木薯、水稻、小麥、豆類等。安哥拉的漁業資源也很豐富,每年漁業產品出口創匯達數千萬美元。

國名:布隆迪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Burundi)

獨立日:7月1日(1962年)

國慶日:7月1日(1962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兩道交叉的白色寬條將旗面分成四個三角形,上下兩個相等,為紅色;左右兩個相等,為綠色。旗面中央是白色圓地,內有三顆帶綠邊的紅色六角星,呈品字形排列。紅色象征為爭取自由而斗爭犧牲者的鮮血,綠色象征所期望的進步事業,白色代表和平存在于人類中間。三顆星象征“團結、勞動、進步”,同時也代表布隆迪三個部族——胡圖族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