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法國海外殖民地不獨立(作為法國最大的海外領地,法屬圭亞那為什么死活不愿意獨立?)

时间:2024-06-02 07:02:50 编辑: 来源:

曾經強大的英國海外領土都紛紛獨立,為何法國海外領土還能保留這么多?

法國現在,只保留了11.9萬平方公里的海外領地。其實,加上歐洲本土,法國的總面積,也就67.2萬平方公里而已。

但是,在1920年,法國的領土總面積,達到1150萬平方公里。然后,你再看一下現在法國的領土,就只剩下個零頭了。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法國的海外領土,和英國一樣,都在鬧獨立。吵到最后,就只剩下一小部分地區,選擇繼續留在法國而已。

其實,在二戰之前,法國控制的殖民地,絕大部分在非洲。例如阿爾及利亞,還有突尼斯等國家,都曾經被法國侵略過。

而亞洲地區,有咱們中國的廣州灣(現湛江市),還有越南和老撾。但是,在1945年,中國抗戰勝利后,廣州灣就回到祖國的懷抱,后改名為湛江市。

而越南,在二戰后,還跟法國打了9年戰,才把法國侵略者給打跑了。

至于非洲那邊,就更不用說了。

其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法國的殖民地,絕大部分都在鬧獨立。在當時,法國想要留住這些殖民地,就必須派兵去鎮壓。畢竟,一旦這些殖民地丟了,那么到時候,肯定收入少了很多。

因此,別把法國想得有多美好,實際上,人家也挺狠的。

雖然在二戰那會,法國對付德國這樣的強敵,直接認慫了。

但是,面對第三世界的弱逼,法國還是牛得不得了。

只可惜,法國終究沒能留住這些殖民地。

最后,就只剩下一小部分海外領土,愿意被法國控制。而這些留下來的,除了法屬圭亞那之外,其他的都是很小的島嶼。這些地方,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人煙稀少。

其實,這些小島上面原有的居民都比較落后,再加上人口較少,根本沒有能力對抗法國。不像越南和阿爾及利亞,打不過法國,還可以跑倒其他地方躲起來打游擊戰。這些小島的原住民,如果打不過的話,就只能跳海了。所以,他們放棄了掙扎。

另外,在二戰后,法國把這些海外領地,視為法國領土的一部分。所以,這些海外領地上的居民,和法國本土的居民一樣,擁有著這同樣的權利和義務。

再加上法國對這些海外領土特別重視,一直對這些領地提供幫助。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法國人移居到這些海外領地,漸漸的,人口方面,法國人有比較大的優勢。

所以,這些海外省,想要鬧獨立,可能性很小。畢竟,都是自己人,根本沒必要給自己添堵。

為什么英法沒能像俄國一樣把殖民地變成自己的“領土”

英聯邦的松散程度,除了英聯邦運動會和英國女王名義上是英聯邦國家元首之外,實在是對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沒什么影響力了,這些國家也是隨時可以公投脫離英聯邦的。

這就好像兩個人談戀愛,分手時好聚好散,也許以后還能打個招呼問個好。可要是一方還不依不饒死纏爛打,做著破鏡重圓的美夢,只能把對方推得更遠。

拿英法俄這三個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做個對比,最心狠手辣的毫無疑問是俄國老毛子,人家壓根就沒有殖民地,我看上的地方統統劃進我的領土,從西伯利亞到波羅的海三國再到芬蘭,被老毛子盯上的地方連個骨頭渣都不會剩下,“我的是我的,你的只要被我看上也是我的”唯一得以幸免的就是蒙古(這個當時也只是名義上獨立,蘇聯解體前蒙古由蘇聯駐防,完全就是蘇聯第十六個加盟共和國),新疆(如果不是共產黨小弟取得了中國政權,蘇聯不好意思再下手,新疆被蘇聯搞去也只是時間問題)和阿富汗(這個必須要佩服,俄國人從19世紀開始企圖染指阿富汗,一直沒啃下來)。俄國人的大國沙文主義做派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蘇聯解體之后,獨聯體也迅速瓦解,因為這些獨立出來的國家無一不對俄國人心生忌憚,極其渴望拜托俄國人的影響,迅速向西方靠攏。俄羅斯人把自己的名聲搞臭之后,現在再也沒有小伙伴敢和他走的太近了。即使天朝,也是笑里藏刀,對俄羅斯的戒備時刻沒有放松過。

相比之下英國人要開明的多,在戰后給予殖民地獨立的機會,殖民地也給老東家賣個面子,成立一個英聯邦,沒有撕破臉皮。這源于英國人的自信吧,當時的英國依然保留著日不落帝國最后的余暉,美國并沒有完全取代英國的地位,獨立是國際潮流,英國人也沒必要和這些二流三流國家計較,

法國人一直認為自己才是歐洲乃至世界的中心,英國人雖然比法國人要成功的多,英國人語言文化方面的擴張和殖民地的成就,在法國人心目中只是一群唯利是圖的商人小人得志而已。

法國之所以在海外擴張最終會失意于英國,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它長期陷于歐洲大陸內部事務的原因。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具備成為一個陸權強國的條件,加之歐洲人很長時間都認為歐洲才是文明的中心,所以法國人更熱衷于成為歐洲的主導者。當然在地理大發現之后法國人也迅速的跟進,加入了瓜分世界的行列,卻為時已晚,好肉都被英國人叼走了。

高傲的法國人并不甘心承認自己的失敗,但在它的確已經沒有太多的機會了。雖然可以繼續在自己殘留的前殖民地施加影響,但有戰略意義的地區大都已經被英語系國家所控制了。因此突出自己的文化,以期讓其他國家承認法國文化中心的地位,變成了法國人證明自己還是一個有影響力的大國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現在法國拼命在法語地區進行控制滲透,施加自己的影響力,就是要彌補當初被英國拉開的距離,以證明自己依然是有影響力的世界大國的地位,這是人家英國人幾百年前就做好的功課了。在戰后的獨立浪潮中,法國對殖民地獨立反應是最激烈的,爆發了阿爾及利亞戰爭和越南戰爭,法國被打的灰頭土臉,損失慘重。這些年在北非的沖突中法國介入的最深,可見依然將這一地區當做他的后花園。

說到底,還是民族性格和心態問題。俄國人是斤斤計較寸土不讓,結果就是離心離德眾叛親離。英國人順勢而退,最后也贏了個面子。法國人自詡歐洲第一大國,不甘居于英國之后,想要證明自己依然具有全球影響力,將前殖民地依舊劃進自己的勢力范圍,遠程控制。然而有時越是這樣,人家反而越不買賬。

作為法國最大的海外領地,法屬圭亞那為什么死活不愿意獨立?

南美洲,曾因為大航海時代探險家的獵奇,慢慢淪落西葡等殖民大國的領域;而現如今,他們大多數成為了具備獨立性主權的國家。

可是也不缺例外,南美洲具有唯一一個非主權國家的地域——它就是法屬圭亞那。

一個又一個的殖民地,為了掙脫法國的壓迫,邁向獨立自主的道路。但為什么,遠離本土的法屬圭亞那,卻始終不愿意選擇離開法國的懷抱?除了當家作主,有什么讓法屬圭亞那人,對法國始終有著掙不脫的依靠?

受制于總面積窄小、資源緊缺的情況,法屬圭亞那的產業發展規劃,始終具有著很大短板。在本地,得益于優越的氣候和大自然條件、超過90%的森林覆蓋率,促進林業成為本地至關重要的傳統式經濟行業。而需要受到相當重視的農業,則大多只在一些海岸地域蓬勃發展。

因為本身市場需求較小,出口成為了法屬圭亞那創收的關鍵方式之一。法國本土、特立尼達和多巴哥以及意大利是其更為重要的三個貿易國,本地絕大部分的對外商業活動均面向這三個地域。

先天的缺陷極大地限制了法屬圭亞那的未來發展空間,使其主要表現出了對外界、尤其是法國本土的極度依靠。而這同時也是法屬圭亞那為什么始終不肯尋求獨立性的一個重要緣故。

為何英國殖民過的地方很發達,而法國殖民過的地方卻很落后?

最近估計很多人也都發現了,那就是這個英國的殖民地對比這個法國的殖民地還是有非常大的差別的,英國的殖民地相對于法國的殖民地來說真的是發達了很多很多了,那么很多人要問為什么,這其中英國方又做了哪些呢?下面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網友一定別錯過了,速度來簡單的分析揭秘看看吧。

作為曾經的大英帝國,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英國殖民地獨立的國家確實有很多國家是發達的。例如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但也不是說被英國殖民過的土地都一定是發達國家,但是相比于法國來講,還真的就是這個樣子,法國的殖民地,從目前為止看來,似乎沒有成為發達國家的地方。相比較來講,英國殖民過的地區確實有很多地方成為了發達國家。

至于其中的原因,我想大體有兩點解釋,第一點解釋是英國引領了一次二次工業革命,所以它的工業基礎以及其經濟制度,經濟理念是比較健全的,殖民地自然而然繼承了它們的宗主國的社會意識,經濟形態,還有政治理論。

在這一點上,英國無疑是走在法國前面,法國雖然也是當時數一數二的世界強國,但是一方面在本土上不斷地進行社會革命,相比于英國人對于經濟方面的成就,法國人在國際貢獻當中,政治革命方面是比較突出的,但是經濟層面一直是短板。這種意識似乎也轉嫁到了殖民地方面,法國的殖民地政治動亂,或者是政治波動是比較頻繁的,但是經濟上卻難有建樹。

另一點解釋就是英國率先成為海洋國家,并且率先殖民全世界,進而形成了一個碩大的日不落帝國,可以說英國搶占了先機,所以在對外殖民的時候,一些優質的殖民地都被英國占有,法國一開始并沒有混得那么差,包括英國的掌上明珠,印度,還有北美大陸都被法國占有過,但是在雙方斗爭當中,法國最終戰敗。

這就導致英國幾乎占據了海外殖民地當中最有生產力最能夠生產財富的土地。這一點對于日后英法殖民時期的評價來講,是非常有優勢的。當然這一點也可以在歐洲得到證明,在英法爭奪世界霸權的時候,英國總是以一種海洋國家的文明形態去定位自己,而法國還有普魯士,俄國等其他國家的牽制,所以在本土就耗費的法國大量的精力。

在拿破侖時期,多次反法聯盟使得法國不得不把美國的一部分賣給如今的美國,而且拉丁美洲一些反法力量也獲得了自己的獨立,成立的國家主權。但是法國隊這一切卻無能為力,只能把自己的主要力量聚集在歐洲,以應對歐洲各國的圍剿,而此時的英國則在海外開疆拓土。

當然可能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英國殖民地獨立的美國一定程度上繼承了英國的基本經濟邏輯,并且比英國做得更好,更容易被世界接納,可以說是英國的2.0版。而法國的殖民地缺難有能夠成為法國2.0的后起之秀。使得法國的殖民政策難以為繼,沒有繼承者。

等到二戰以后,大英帝國變成了英聯邦,英聯邦內部依然有著廣泛而密切的經濟聯系和文化聯系。也有助于曾經各殖民地的發展,而法國的殖民地,這些地區并沒有形成一種經濟合理,猶如一盤散沙。他們不僅無法在一個聯盟內部形成一個較為可靠的循環,反而還要賴在法國的手下拒絕獨立。一定程度上也成為法國在海外政策方面的累贅。

法國最大的海外領地法屬圭亞那為什么不愿尋求獨立?

因為法屬圭亞自己經濟實力不夠,不足以獨立,而且獨立對他們的人民來說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不獨立屬于法國的領土可以被更好地保護。法屬圭亞不屬于殖民地,而是屬于法國的領土。法屬圭亞雖然面積較大,但是人口密度較為稀疏。法屬圭亞自身實力不足以在世界上獲得別的國家的認可,但是如果在法國的庇護下,他們可以接收來自法國的補貼。所以法屬圭亞人民也不會自己主動要求獨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法國也被迫放棄了很多的殖民地,法國的領土也沒有原來那么多。法屬圭亞屬于法國的海外領土,在國民議會中也有著投票權,也享受著法國的福利政策,同樣也擁有著國民議會的投票權。

法屬圭亞地大人少,對法國也不造成威脅,適合法國的現代化海外政策。法國也是用一種施舍的方式來給予它補貼。雖然法屬圭亞之前被法國用來流放罪犯,但是現在法屬圭亞人民也是法國血統,自愿是不愿意離開法國的,法國又在法屬圭亞建立了航天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