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泉州網紅牛肉面在哪里(賣網紅牛肉面穿什么衣服)

时间:2024-06-01 11:16:26 编辑: 来源:

網紅話紅燒牛肉面是什么意思?

我說的網紅化紅燒牛肉面應該是某個網紅

為宣傳某個品牌的紅燒牛肉面所做的廣告吧

賣網紅牛肉面穿什么衣服

賣網紅牛肉面穿什么衣服

答案如下賣網紅牛肉面穿紅色衣服,比較搭配

微熏廈門

遠古時,廈門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

三月某日,我們一大早天都沒亮,去趕飛機。

本來一上機就昏昏欲睡,結果看見講解乘機知識的帥氣空少頓時來了精神,上課都沒這么認真過。

飛機升空,鳥瞰腳下,是一片初醒的城市,天幕卻還未徹亮,我等著看日出。

看完日出開始補覺了。

先是到井岡山經停,候機大廳里竟然還有個小小的展廳。

再經過不到兩個小時,我們到啦。

往廈門的大巴車上,沿街是滿目掛著紅花綠葉的植物,目光和心都不禁微熏起來,只是天色陰沉,但口鼻間卻吸到了濃郁的氧氣,讓久居干涸的身體突然注入了一大股的新鮮液體,不禁有點吃驚。

住的地方被一片高大的椰子樹包圍著。

這一帶是沿海旅游風景區,街道寬大而干凈,連半片枯葉也看不見,空氣清透極了,遠遠的,隔著樹枝就能看見灰色的海平面,又不禁讓人激動起來。

不是沒有見過海,不過也是許久以前見過,隔了許多年再見它,依然讓人澎湃,雖然是陰天,雖然海天連成一片并沒有明顯的分界線,但那一大片海域還是吸引著我的目光,久久不愿離開,像是看見了久違的情人。

住處并不是很豪華,有個小平臺,站在圍欄處遠遠也能看見一角建筑邊上的海面,如果天晴,海的顏色會更美。

在這個季節來的旅游團很多,能在大路上看見許多導游舉著小旗子在前邊走,身后跟著拖著行李注視著他們,笑意很誠懇,像是看見會動的人民幣。

我們自然也是跟團來的,只有六天時間來游覽這個海上島嶼。

美食

到的時候已經是中午了,放好行李,我們可以有半天的自由活動時間,自然就先去吃飯。

興奮地想先去品嘗當地小吃,對于一個吃貨來說,這是最最重要的事。

有人說,要了解一個地方的特色人文,得先從吃的方面來入手,誰說的忘記了。

住的地方在一片細窄的街道里,兩旁全是當地人蓋的三四五層的小樓房,全都改成了民宿或者客棧,或者自營,或者出租,所以附近就全是各種大大小小的飯館。

這里的飯館很有意思,門外的墻上全貼著大大的菜單,圖片很美好誘人,價格自然也高一些,當然這是和我的家鄉來比,當我們進城去了一趟后才知道,價格是一樣的。

我們先跟酒店的老板請教了一下附近的美食。

老板是個花白頭發的中年人,祖藉東北,話說,東北人遍天下是真的沒錯。

他給我們推薦的餐廳就在來路的一個拐角處,我知道他說的地方,就在我們拐進來的街角,有很大的招牌,來的時候為了記路還特意關注過,店面很大,門外貼著夸張的大菜單。

恕我不能說出它的名字,因為,嗯,味道、菜量來說,并不令人滿意,只是因為那家店的老板跟他關系不錯,所以才會推薦我們去,但是吃過一次后就再不去了。

餐館里有兩大間房,一間里全是小桌,一間有兩張大圓桌,我們一行十來個人拼坐了圓桌。

這家店有兩個鋪面,夫婦二人各管一個,老板娘大約三十來歲,很熱情,給我們推薦了幾道當地特色菜。

她說來廈門就要吃姜母鴨啦,很好吃的,我們說好吧來一份。

再來一份海蠣煎,很不錯的,還有各種海鮮,一定要嘗嘗的。她說。

我們點了一份姜母鴨,海蠣煎,筍片炒肉,又點了一些別的家常菜,竟然還點了五份主食,什么廈門炒面線,炒米線,兩種沙茶面,米飯是一盆,不夠可以續。

點完菜,我們興致勃勃的坐等開飯,這里的老板是不管倒水拿餐具的,得我們自助。

不一會兒,菜上來了。

先來說說這個姜母鴨,用個黑色的砂罐裝的,網上的解釋是這樣:

姜母鴨起源于福建泉州,流行于閩南地區,而后傳至中國其它地區如臺灣等乃至海外,是福建一道地方傳統的名小吃。它既能氣血雙補,同時搭配的鴨肉有滋陰降火功效。美食中的藥膳滋而不膩,溫而不燥,適合于春季食用。

味道是不錯的,混合著大片的姜,沒有鴨肉的腥味,肉質也軟嫩,湯汁口感很不錯,不過人多,吃了兩塊就沒了。

然后是那個海蠣煎,它是用海蠣子加蕃薯再加雞蛋煎成的餅,軟軟糯糯,鮮而不腥,有人吃不慣,我倒是覺得口感不錯,關于這個海蠣煎還有一個傳說故事:

民間傳聞,公元1661年時,荷蘭軍隊占領臺南,泉州南安人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在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馀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臺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想不到竟流傳后世,成了風靡全省的小吃。

主食里的炒面線也是一大特色,面線也叫線面,是中國面類最長最細的面,它以“絲細如發、柔軟而韌、入湯不糊”而聞名,但現在很多人都用制面機制作,少了手工制面的感覺,所以真正好的還是手工線面口感更佳。

炒面線,炒米線我們每人分了一小碗來嘗了嘗,各有千秋,面線柔軟,米線就略有彈性一些。

再就是另一個特色主食,沙茶面。

我的家鄉有個非常特色的面食叫牛肉面,不用說地名也能知道是哪里了哈,牛肉面是純手工拉制而成,面質筋道,而這個沙茶面則不是,吃起來是軟綿綿的,不過,吃的不是面的口感,而是料頭。

福建是最早對外開放的沿海地區也是華僑的主要祖籍地之一,福建的人們的生活中有很多舶來品,沙茶就是一種。

沙茶始源于馬來西亞,也有來自印尼一說,閩南人飲茶成風,因此講馬來語的sate翻譯做閩南語的沙茶(沙爹)。

沙茶醬主料有蝦干、魚干、蔥頭、蒜頭、老姜等十幾種食材構成,經油炸香酥再研磨細,制成沙茶醬待用。

吃的時候根據口感需要再加入一些海鮮配料即可,一碗25元,印象不是很特別。

吃過飯,我們四下走了走,發現許多餐館門外的菜單多半都是這些,再加入一些外地菜系,不過,應該都不是很正宗的,比如我們晚上換了一家店,品嘗了一下蟹黃包,不過里面沒有蟹黃,只有肉餡,比10塊錢一籠十個的小籠包大不了多少,25元六個。

我在菜單上還看見了一道五香條覺得很好奇,要了一份來嘗鮮,價格倒是不貴,15元一份,是油炸的,外面是薄薄的一層豆皮,被炸的很酥脆,內里包著糯米和剁碎的精肉、荸薺、蔥等,真正的外酥里嫩,可以沾著番茄醬來吃,口感很好,推薦去廈門的人可以去品嘗一下哦。

其他的還有什么北京炸醬面,山西刀削面等等就是智者見智了,所有的美食永遠只有在當地才正宗,出了本土就少了一些意思,就如我們還看見了一家寫著正宗牛肉面的店就怎么也不想進去。

這里的飲食口感普遍偏淡,老板娘說當地人吃的口淡,所以對身體器官有好處,很少有人會得血管病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道理歸道理,人總是要貪口舌之欲,所以我們習慣吃重一點,吃辣多一些。

家鄉的那種辣椒在這里是很少見到的,吃了幾頓,就覺得沒什么滋味,后來又在那個酒店老板推薦的餐館對面發現了一家做湖南菜的館子。

湖南菜口感偏辣這是人盡皆知的事情,我們很興奮,點了幾樣菜,我們沒有吃過正宗的湖南菜,但和本地的菜比起來,覺得很對味,吃的也歡快。

同行的有一對夫婦路過,我們招呼他們進來吃,其中的先生是湖南人,點了幾樣品嘗了說,除了毛氏紅燒肉其他的不是很正宗。

我們想想,有些東西到了外地,總得要結合當地人的口感,再加上,廈門這里本來就是旅游勝地,南來北往的人很多,眾口難調,只能改變一下固有的特色,難免會讓家鄉人挑出毛病來,也是無奈的事。

我們吃了湖南菜,回去跟其他團友們介紹過,其他人也正發愁沒有合口的去處,就都一窩蜂的跑去吃,小店也都火熱起來,讓對面的那一家看著上火,酒店的老板臉色總有些難看。

當地的美食很少很少,數來數去就那么幾樣,晚上我們點了外賣,要了三份蓋澆飯來填飽肚子,因為有特色的東西品嘗過,對美食的欲望已經變成了吃飽就好。

不過話說,這三份蓋澆飯的口感和份量倒是讓人稱奇,好吃且吃不完,不得不出去散步消食,路過那家湖南菜館,看見里面還有其他團友在里面吃飯,他們和我們一樣,也連吃了兩天,老板忙著炒菜收錢,笑呵呵的,以后再看見我們時都會主動跟我們打招呼。

我們晚上吃了飯都會出去散散步的,于是,我們又遇到一家并不起眼的小飯館。

他家門外沒有張貼夸張的一面墻似的菜單,就在門口放著個小燈牌,貼著幾道菜品的照片,我們就走了進去,也是抱著隨便吃一點算了的念頭。

不過進了店,發現幾個人圍著一大鍋的海鮮在吃,里面有巴掌大的整條的魚,有蝦,有各種海貨,很是琳瑯,看得人有點垂涎,這是在其他店里不曾看見過的,于是問老板,老板說這道海鮮大餐要提前預約的,只為了讓食客們吃到最新鮮的食材,當時想吃可吃不到。

我們沒有時間預約,就吃能看一看,過個眼癮就進到里面坐下,點了兩份餛飩和一份香菇滑雞飯。

這家店的份量很足,價格卻比其他店便宜了幾塊錢,口感也是不錯的,送的湯還有排骨,算我沒見識,給一份帶骨頭的湯都能高興的不得了。

圖片來自手機拍攝

餛飩也像餃子似的,皮薄餡大,吃的人很是舒暢。

吃過這一頓,我們自然又給團友們推薦這家店,于是大部分團友又轉移了戰場,跑到這里來吃了三四頓,個個都是贊不絕口,還奇怪我們怎么會找到這么多好吃的地方來,好吃的東西一般都會藏在角落里給人們一些驚喜,這變成了真理。

去鼓浪嶼之前,我們在街邊的一個美食城里吃午飯。

時間是下午兩點多,已經沒有多少食客了。

走了一圈,還是決定吃面,對于北方人來說,面食還是首選的。

在我們家鄉,進了牛肉面館,如果你覺得面不夠吃,可以讓拉面師傅給你多放一些面的,所以我們站在沙茶面前,有人跟那里的服務員順嘴說了句:“師傅,面大些。”

里面的人一臉懵地看著我們,我立即補充了一句,面量多一點,他們這才明白,我回頭跟自己人說,咱們說的他們聽不懂,面大是什么意思,多大才算大呢?

鬧了個笑話后,服務員們就給每個人多加了一些面,滿滿當當的端了一大碗面,絆著桌上的當地辣椒醬吃了下去。

當地人做的辣椒醬偏咸,大片的紅色辣椒吃不出多少辣味來,后來發現,其實他們都是做了兩種辣椒醬的,一種是剛才說的那種,還有一種是我們常吃的油潑辣子,而且很辣。

去曾厝垵吃面(看吧,又吃面)就放了這種辣椒,辣的我直冒汗,可算是過了辣椒的癮。

在曾厝垵里看見有賣青芒的想買個來吃,招牌上寫著5塊錢一斤,可是一問老板,說8塊錢一斤,要郵寄就9塊。

問他招牌上明明寫著5塊的,他們說招牌是幾年前的,一直沒有換而已,這算什么行為我們懶得跟他們掰扯轉身走就是了。

又在路邊看見有買一種水果,一個半拳頭大小,有黃色,綠色和桔色,全身有一些突起,像海參,牌子上寫著火參果。

圖片來自手機拍攝

隔著皮聞不出味道來,倒是沒怎么見過,老板說15塊錢兩個,于是買了兩個準備帶回去嘗嘗鮮,結果回去切來一嘗,除了酸澀什么味道都沒有。

在網上查了查,說是要拌著蜂蜜才好吃,我們沒有蜂蜜也沒有糖,無法吃下去,所以來廈門的人看見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