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日本海外島嶼為什么沒有被瓜分(1945年日本為什么無條件投降?)

时间:2024-06-12 03:12:56 编辑: 来源:

西方國家海外為什么那么多島嶼,中國為什么沒有

海外領土是指一個國家所擁有的位于國外,但無法連接本土的領土。我們翻開地圖,我們會發現世界上有很多島嶼,很多島嶼都會標注英屬、法屬等等一些字樣,這些就是所謂的英國或是法國的海外領土。不過大家可以注意的是,我們中國似乎在海外沒有任何一寸領地,那么這是為何呢?

一,西方國家海外領地的形成過程

海外領地實際上是殖民擴張留下的產物。從15世紀開始,西方國家不斷在海洋上擴張,由此占據了一塊又一塊的土地。首先走向海洋的是葡萄牙,該國從1415年開始在大西洋沿岸探險,一路上在非洲西海岸建立據點。到1528年,葡萄牙占據了馬六甲,從此壟斷了東西方的貿易線路。

此后,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等相繼在海上擴張,占據了大量的殖民地。葡萄牙占據了巴西和非洲、印度洋沿岸的眾多城市;西班牙占據著大部分中南美洲和菲律賓等;荷蘭后來居上,奪去了葡萄牙的大量殖民地,并且將占據整個東印度群島。英法則在北美洲、印度次大陸瘋狂擴張。

工業革命時代,英、法、德、美的實力迅速增強,開始進一步瓜分全球。到19世紀末,非洲基本被英法德意瓜分完畢,中東地區、東南亞和印度大量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而姍姍來遲的美國迅速搶占太平洋的島嶼,并且從西班牙的手中奪取了菲律賓。日本也不甘示弱,極力向四周擴張。另外還有丹麥、挪威等也在北歐擴張。

也是從工業革命時代開始,世界上出現了三次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第一次是美洲的獨立運動,讓西班牙、葡萄牙國際地位一落千丈。第二次是一戰后,英法的殖民統治搖搖欲墜;第三次是二戰后,亞非國家基本獨立,西方殖民體系基本瓦解。但是,這并非代表西方國家的殖民地就完全消失了,地球上還有大量的島嶼、土地掌握在殖民地手中,至今依然沒有改變。

例如,英國還有安圭拉、百慕大群島、直布羅陀等13個海外領地;法國有法屬圭亞那等11個海外領地;美國有馬里亞納群島、中途島等太平洋的多個島嶼;葡萄牙還占據著馬德拉群島和亞速爾群島;西班牙占據著休達和梅利利亞;丹麥擁有世界最大的島嶼——格陵蘭;尼德蘭有阿魯巴、庫拉索、荷屬圣馬丁等。可能還需要第四次民族解放運動才能改變以上的現象。

二,繼承者的海外領地

除了以上的傳統的殖民國家之外,還有一些從殖民國家獨立而來的國家也擁有一定的海外領地。這些領地要么是從宗主國那里繼承而來,要么是獨立之后擴張而來。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智利、阿根廷等都有一定的海外領地。

澳大利亞的海外領地主要是圣誕島、諾福克島、麥夸里島、赫德島、科科斯群島,新西蘭的主要是托克勞群島。兩者都是從宗主國英國手中繼承而來的。

而印度的尼科巴—安達曼群島也是從英國繼承而來,而這些島嶼在地理上屬于東南亞,劃給緬甸才是最合適的。印度得到尼科巴—安達曼群島后,就有了封鎖馬六甲海峽,稱霸印度洋,對中國的海上生命線產生了嚴重的威脅。

當今四大洋,到處都是英、法、美等國的島嶼,反觀我們中國,在海外沒有一寸的領地。在海外擁有一塊領地,并非只是一塊土地這么簡單。首先經濟上來看,擁有一個小島,就擁有了周邊12海里的領海,200海里內的專屬經濟區,甚至可以擴大到了350海里。這也就是為什么法國的陸地面積如此之小,但是海域面積卻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而中國的領海面積只位居世界第十,還少于新西蘭。

從軍事上來說,海外領地可以成為一國在海外的軍事基地,扼守交通要道,擴大國家的影響力。例如,英國占據著直布羅陀,可以扼守大西洋到地中海的航運線路;印度占據尼科巴—安達曼群島,扼守著馬六甲海峽;美國占據著馬里亞納群島,建設有關島軍事基地,對亞太地區形成了強大的威懾;法國在南美洲的圭亞那,成為法國接入南美洲事務的中介。

三,中國為何沒有海外領地?

縱觀中國歷史,中國的古代王朝基本不在海上擴張,而西方國家從腓尼基。希臘、羅馬時代就熱衷于在海外建立殖民據點。這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文明決定的。中國是農耕文明國家,主要的擴張方向是農耕地區或者半農半牧地區,而西方國家是海洋文明,因而總是會占據海上咽喉,以獲得更大的商業利益。中國封閉自守、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限制了我們在海上的擴張步伐。

當然,我們也并非是對海上一點也不感興趣。古代的百越民族就習慣于水上生活,他們曾經活動于海南島、臺灣島,是開發兩島的早期居民。隨后,漢朝跟著南越人的腳步登上了海南島,從此海南島納入了中國版圖。而臺灣島離大陸比海南島要遠一點,我們直到清朝才將之正式納入版圖,設置臺灣府、臺灣省。

在元朝時期,蒙古人無論在陸地上還是海上都展現了雄心壯志。忽必烈曾經遠征日本,南征緬甸、交趾、占城、爪哇,是中國第一次在海上大規模用兵。明朝永樂年間,派遣鄭和下西洋,開始將勢力范圍南移到了馬六甲海峽一帶。但是明朝只滿足于東南亞各國的稱臣納貢,耀武揚威,并未想在西洋建立據點。當鄭和的船隊在馬六甲海峽擊敗海盜陳祖義之后,就冊封了當地華人施進卿為舊港宣慰司,停留在名義上的冊封上,并未派遣軍隊駐守。

而當時正是西方殖民運動興起的時代。1440年,舊港被滿者伯夷吞并,而明朝方面似乎一點也不關心,畢竟這時候的明朝還在推行嚴格的海禁政策。1511年,葡萄牙開始侵入馬六甲,到1528年正式滅馬六甲王國。此后,東西方貿易被西方人壟斷,明朝對于此事并不知情。隨后,澳門也被葡萄牙占據,臺灣被荷蘭占據,明朝似乎也漠不關心。中國在海上走得最遠的時代,也是中國人遠離海洋的時代。

清朝時期,中國依然只滿足于周邊各國的朝貢。乾隆時代,東南亞的華人在加里曼丹島建立了蘭芳共和國,該國制度上學習西方,文化上保留中國的傳統。為了與荷蘭等國抗衡,蘭芳共和國向清朝稱臣,試圖得到中國的保護。然而乾隆認為他們就是海上流寇,因而拒絕他們的要求。最終,孤立無援的蘭芳共和國被荷蘭所滅。中國人再一次錯過了海外擴張的機會。

鴉片戰爭后,西方不斷入侵中國,中國的國土不斷淪陷,連自保都顯得困難,更別說在海上擴張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洲的國家又紛紛獨立,和中國建立了平等的外交關系。他們還要反過來爭奪我們的島嶼,如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在南海上瘋狂圈地,導致我們損失慘重。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絕不會對外擴張,但我希望我們能夠拿回屬于自己的土地。

英國學者為什么會認為是日本吞并了中國領土琉球群島?

琉球群島,隔海相望于中國,散布于西太平洋之上,地處太平洋第一島鏈的核心位置,北連日本列島,南接中國臺灣。琉球群島由北、中、南三大島嶼群共一百多個島嶼組成。北部島群包括吐噶喇群島、奄美群島,又稱薩南諸島,現隸屬所謂日本鹿兒島縣;中部是大琉球群島(日本稱為沖繩群島);南部是宮古群島和先諸群島,現隸屬所謂沖繩縣。

琉球群島歷史悠久,在《隋書.流求傳》中,可以找到中國方面最早關于琉球群島的詳細文字記錄,當時它被稱做“流虬”,也就是形容它像“虬”(古人所說的無角的龍)一樣浮在水中。這個名字恰如其分地描繪出了它在海圖上的形狀,后來“流虬”漸漸為“流求”所取代,到明代又衍變成“琉球”。

琉球群島地處東亞的海上交通要沖,自古以來就是中、日、朝三國以及南洋之間進行貿易的重要樞紐,以富庶聞名海內。至今在日本所謂的沖繩縣立博物館中保存的“萬國津梁鐘”,便是琉球王國這段歷史的見證。這口大鐘鑄造于公元1458年,懸掛在當時琉球王國的國都首里城的城門之上。鐘名“萬國津梁”,意思是“世界的橋梁”,這是對琉球群島地理位置的恰當評價。公元12世紀時,島上出現了北山、中山和南山三個獨立的王國。史載,從1383年(時值明朝初年)開始,琉球三國的國王繼承王位都需中國政府的冊封。公元1429年,中山國王尚巴志統一琉球群島,建立了琉球王國,琉球王國依舊作為藩屬,向中國朝貢。直到1879年日本武力侵略吞并琉球為止,在近500年的時間里,琉球王國始終使用中國明、清政府的年號,奉中國為正朔。

日本侵略琉球王國的野心由來已久。公元1690年,江戶幕府的德川家康覬覦琉球王國的富庶,悍然下令由九州薩摩藩的島津家久出兵三千,武裝侵略琉球。日兵囚禁琉球王于鹿兒島,并陰謀一舉吞并琉球王國,后來迫于明朝政府的壓力,并由于日本幕府內部分贓不均這一陰謀才未得逞,但日本仍然控制琉球王國內政長達45年之久。

19世紀后期,經歷了明治維新的日本政府開始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琉球再度成為日本的侵略目標。明治初年的“征韓論”中就提到要侵占琉球。

1871年,遭遇臺風漂流到臺灣的琉球船民被臺灣高山族人殺死。這本是一樁普通的刑事案件,日本政府卻乘機大做文章,以保護“屬國居民”為借口,派兵入侵臺灣,逼迫清政府簽訂了《北京專條》。

1872年,日本借琉球使者到訪之機,竟厚顏無恥地突然強制“冊封”琉球國王為藩王,并列入所謂的“華族”。

1874年,日本內閣會議通過了《臺灣藩地征伐要略》,提出要將琉球的實權控制在日本手中,同時要求政府采取行動,阻止琉球王國派遣使者向中國繼續朝貢。

1875年初,根據內務卿大久保利通的建議,日本政府撰寫了一份針對琉球王國的強制“命令”:

一、琉球王國對中國朝貢、派遣使節及慶賀清帝即位等慣例一概廢止;二、撤銷在福州的琉球商館,其與中國的貿易業務設在廈門的日本領事館管轄;三、琉球王登基需經中國派員冊封這種禮儀,今后一概廢止;四、琉球王赴日接受日本政府提出的對琉球王國的政治改革及設施興建等一系列方案;五、琉球王國與中國今后交涉,一概歸日本外務省管轄。

為了迫使琉球王國接受這一“命令”,日本陸軍開始在琉球群島設置兵營,加緊為吞并琉球做軍事部署。當一切準備就緒以后,1875年6月日本政府正式派內務大丞松田道之到琉球,傳達了上述“命令”,松田同時調集駐扎琉球的日本軍力,以武力占領要害部門,俘虜了琉球國王尚泰及諸王子并直接押往東京,控制了琉球王國的內政外交,同時,強制在琉球王國改用日本年號。不久,日本侵略者即開始施行由日方制訂的警察制度和監察制度。

琉球王國上下不愿就此被日本吞并,不斷派人赴日本以及中國方面陳情,決計抗爭到底。1876年12月,身陷囹圄的琉球國王尚泰不甘心就此國滅族消,秘密派遣其妹婿、擔任琉球王國紫巾官的向德宏,緊急向清政府求援。向德宏乘船出海,偽裝成遭遇臺風,避開了日本監視,于1877年4月12日到達福建,面見閩浙總督何景、福建巡撫丁日昌,呈遞了琉球王的陳情書,乞請清政府出面,向日本交涉,代紓國難。

當時的清政府面臨幾個戰略方向上的邊疆危機:法國在廣西,俄國在新疆以及日本在福建頻頻制造事端,表現出了咄咄逼人的態勢。同時,清政府在東北戰略方向上遭受更大的危機。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根本無暇顧及海外藩屬。

為鞏固侵略所得,日本政府不久即以“廢藩置縣”為名,開始了對琉球王國的奴化政策。1879年4月4日,日本政府宣布,將琉球王國改稱現在的沖繩縣,任命鍋島直彬為第一任“沖繩縣”令。接下來,日本開始了掩耳盜鈴的毀滅侵略證據的行動。為了毀滅采用武力侵略吞并琉球王國的證據,日本政府在全琉球王國范圍內,收繳了過去行政機關的全部公文、帳冊等各種文字資料,企圖用銷毀琉球王國政權所有痕跡的方法,來掩蓋其侵略的罪行。而琉球王國民眾不愿就此亡國,武裝抗爭之事此起彼伏,宮古島上民眾向中國求援復國的血書,至今仍在所謂沖繩縣立博物館中保存。

消息傳出來,在中國的琉球代表加緊活動。琉球特使向德宏為躲避日人耳目,剃發化裝,來到天津。1879年7月3日及23日,向德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