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日本進出口貿易數據1990年(世界貿易的出口額和進口額)

时间:2024-06-03 06:46:33 编辑: 来源:

1960年--1985年中美貿易的相關數據

中美貿易統計數據為何差異巨大?

文章來源:新京報

2000億美元!——本月10日,美國商務部發布該國9月份貿易收支統計數據的時候,提出了這樣一個令人震驚的預期對華貿易逆差年度數據。在美國貿易代表波特曼14日于美國駐華使館舉辦的記者招待會上,美方再次把這個數字公布了一番。然而,倘若與中方統計數據對比,那么就大相徑庭了。根據我國海關統計,今年9月我國對美貿易順差112億美元,1—9月累計對美貿易順差813億美元,折合年率為1084億美元,僅僅相當于美方預期對華貿易逆差數據的一半。中美貿易統計數據出入問題再次以一種極為鮮明的方式呈現在公眾面前。

中美貿易統計數據出入問題由來已久,在上世紀80年代已經比較明顯,如1982年我方統計對美貿易逆差20.8億美元,而美方統計的對華貿易順差為4.03億美元,前者是后者的5倍。在美方貿易統計上,從1990年開始,對華貿易逆差首次突破100億美元大關,此后一路上升;在中國海關統計上,從1993年開始,對美貿易從原來的逆差轉為順差,且順差額節節攀升,兩國對應統計數據的差異隨之也越來越大。

從上個世紀90年代至今正是美國經常項目逆差規模空前增長的時代,2004年其貨物貿易逆差達6655億美元,預計今年全年貨物貿易逆差將再次突破6000億美元大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其經常項目逆差占GDP比重將超過6%.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說90年代以前兩國貿易統計數據出入問題主要只具有學術研究意義的話,那么,現在美國顯然并不僅僅是將其當作學術問題對待了。

歸根結底,中美貿易失衡根源在于雙方儲蓄——投資機制失衡,美國國民儲蓄率過低而必然出現龐大經常項目收支逆差,中國國民儲蓄過高、消費過低而必然出現巨大的經常項目收支順差。根治這一問題需要雙方共同努力,美方應提高其國民儲蓄,而中國需要努力擴大內需,尤其是國內消費。但在分擔調整負擔問題上,我們必須堅持受益與成本對應的原則,片面要求中國這個發展中國家為全球最大發達國家的經濟調整“買單”不僅堪稱荒謬,而且也不會有什么好效果。

畢竟,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測算,與提高東亞(中國內地除外)投資率、促進日本和歐元區經濟增長等其他候選方案相比,美國降低其財政赤字是解決全球儲蓄——投資失衡及其相應經常項目收支失衡的最優途徑,美國國民儲蓄率如能提高1個百分點,其經常項目赤字將減少相當于0.5%GDP的數額,效果最為顯著。 梅新育(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

1980和2000我國前三大貿易伙伴是誰?

表3—1 金額單位:萬美元

國別(地區) 進出口總額 出口額 進口額 累計比上年同期增長%

總 值 142,211,761 76,199,914 66,011,847 23.2

亞 洲 80,797,080 36,643,117 44,153,963 21.5

非 洲 3,974,680 1,868,344 2,106,336 34.9

歐 洲 26,208,449 16,563,717 9,644,732 24.0

拉 丁 美 洲 5,045,740 2,368,250 2,677,490 26.1

北 美 洲 23,094,443 17,467,743 5,626,700 24.7

大 洋 州 3,089,454 1,288,743 180,071 31.4

國別(地區)不詳 1,916 ---- 1,961 -48.9

東南亞聯盟 13,037,007 5,537,112 7,499,895 23.1

歐洲聯盟 21,730,701 14,371,158 7,359,542 22.6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統計《2005年進出口商品國別總值》

表3—2 金額單位:萬美元

國別(地區) 進出口總額 同比% 占比% 占比變化

總 值 142,211,761 23.2 100.0 0.0

歐 盟 2,173,1 22.6 15.3 -0.1

美 國 2,116,3 24.8 14.9 0.2

日 本 1,844,4 9.9 13.0 -1.5

香 港 地 區 1,367,1 21.3 9.6 -0.2

東 盟 1,303,7 23.1 9.2 0.0

韓 國 1,119,3 24.3 7.9 0.1

臺 灣 省 912,3 16.5 6.4 -0.4

俄 羅 斯 291,0 37.1 2.0 0.2

澳 大 利 亞 272,5 33.6 1.9 0.1

加 拿 大 191,7 23.5 1.3 0.0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統計《2005年前十大貿易伙伴》

中美貿易關系

目前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和最大的市場,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潛在市場,兩國經濟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和互利性,因此,中美建交20余年來,雖然政治上風風雨雨,曲折前進,但雙邊經濟合作和貿易往來卻持續不息。根據中方的統計,1979年美國就超過西德成為中國點三大貿易伙伴,1996年又超過香港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2004年 更超過日本成為了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按照美方的統計,1980年中國還只是美國的第二十四位貿易伙伴,但到1996年已在美國的貿易伙伴中位居第四,僅排在加拿大、日本和墨西哥之后。又根據中國海關的統計,1990年中美雙邊貿易額僅為177.70億美元,2005年則達到了2116.25億美元,翻了幾番。為此美國商務部把中國列為世界十大新興市場之首。

從貿易商品結構來看,美國向中國出口的主要是高附加值的產品,如飛機、化工產品、醫療器械等;中國向美國出口的商品五花八門,種類繁多,但大多數是勞動密集型、價值較低的產品,如紡織品、服裝、鞋類、箱包、玩具等。這種結構起初地表明了兩國貿易的互補性和互利性。

隨著兩國貿易的迅速發展,美國對華投資也有很大的增長。2002年,美商在華投資項目為37280個,美國《幸福》雜志所載500家大氣業中已有200多家在中國投資,其中協議投資金額762.8億美元,實際投資金額398.8億美元。投資項目分布中國大江南北,投資領域廣泛。但中國企業對美的投資則剛剛起步。

中日貿易關系

中日雙邊貿易是中日經貿中的亮點。近幾年來,盡管日本經濟多有曲折,但中日兩國貿易發展卻相當迅速。2002年中日上邊貿易額超過了1000億美元大關。2005更達到了1844.43億美元,其中中國出口8399.21億美元,中國從日本進口10045.16億美元,中國有逆差。對于日本而言,中國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而日本曾自1993年至2003年連續11年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

中日之間的貿易屬于互補性的。20世紀80年代前,中日雙邊貿易是典型的垂直分工模式,中國以農副產品和能源(石油、煤炭)等初級產品換取日本的機械設備和金屬制品,1985年中國對日本出口產品中上述兩大類商品的比例在74%左右。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情況有了變化,對日出口初級產品的比例已逐漸降至1/4左右,而工業制成品,包括機電類產品、輕工產品、化工產品等已上升到3/4以上。這標志著雙邊貿易正向某種程度的水平分工方向發展。當然,中國對日本的工業品中紡織、服裝、玩具、箱包等輕工產品及礦物燃料、動物制品、食用蔬菜等資源性產品相對還居多,而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機電儀器產品則很少。同時,20世紀90年代中期后,中國從日本進口的商品結構也有了變化:工業用原材料、零件、中間制品的數量呈連年增加趨勢,。因此,從出口產品的比較優勢來看,中國的優勢集中于輕紡工業制品和材料性工業制品,日本方面的比較優勢則仍集中在數控機械、半導體等機電產品,工業用原材料、零件、中間制品、金屬及金屬制品、化學制品和運輸工具等方面。近年來,兩國在機械產品和機電產品方面相互出口競爭雖有增強,但日本還是處于相對優勢的地位。2003年日本對中國出口的機械類產品主要是有精密機械、運輸機械、通用機械、電子機械等。

日本向中國投資方面,截止2002年。對我國直接投資項目共25147項,協議金額累計493.3億美元,實際投資金額363億美元。2000年后日本在我國西部的投資有所上升,增幅達30%左右。隨著中國加入WTO和獲得2008年奧運會、2010年世博會主辦權等又為日本擴大對中國出口提供了有利機會,因此中日之間應盡量避免貿易戰,以利兩國經濟的共同發展。

中國與歐盟的貿易關系

歐盟以成為僅次于日本的我國第二大進口市場和位居日本、美國之后的我國第三大出口市場。在我國與歐盟15個成員國的貿易中,占第一位的是德國,其次是英國、法國和意大利等。德國、荷蘭、英國、法國、意大利和比利時是我國前6位出口國,而德國、法國、意大利、瑞典、英國和芬蘭則是我國前6位進口國。總體上看,我國與歐盟的雙邊貿易增長迅速,發展良好。

中國和歐盟進出口貿易在迅速主張的同時,商品結構也逐步向合理化方向轉變。過去,我們向歐盟成員國出口主要以農副土特產品、輕紡產品和原料性產品為主,90年代以來,我國的機電產品、音像設備、鋼鐵制品、有機化學品、塑料制品和電器等逐漸進入歐盟同意大市場。在技術貿易領域,歐盟國家是我國引進技術及設備的最大供應者。

世界貿易的出口額和進口額

2008-2009年世界經濟貿易發展概況

(一)世界經濟增長概況

2008年底和2009年初,世界經濟(GDP)增長陡然放緩,堪與最糟糕的1930年世界經濟大蕭條相比。由資產價格下跌和經濟不確定性的增加導致的發達經濟體需求疲軟使得世界總產出增長率從2007年的3.5%下降到2008年的1.7%,為2001年以來的最低點,遠遠低于10年來的平均增長水平2.9%。

2008年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率僅為0.8%,2000-2008年平均增長率為2.2%。另一方面,2008年發展中國家總產出增長5.6%,雖較2007年7.5%有所下降,但與2000-20008年間平均水平持平。

2008年,石油輸出國經濟以5.5%的增長率快速增長,特別是中東地區出口增長速度達到6.3%。2008年不發達國家(LCDs)的經濟增長快于其他國家,增長率為6.6%,高于達到6.3%的2000-2008年的年均增長率。

2008年,歐洲與北美經濟增長率僅為1%。與之形成對比,中美洲的石油輸出地區、獨聯體國家、非洲以及中東地區經濟增長率均為5%以上。

2008年,亞洲GDP增長率僅為2%,很大程度上受到日本經濟負增長(-0.7%)的影響。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除去日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外的亞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率達5.7%,其中中國經濟增長最為強勁,增長率達9.0%。

總的說,首先,2008年下半年全球經濟保持增長,特別是石油出口國受益于油氣價格的攀升。其次,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經濟不穩定乃至嚴重衰退已從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開始,正逐步蔓延到發展中國家。

(二)主要貨幣的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