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流落海外的國寶簡介(我們國家流落到國外的國寶有多少啊)

时间:2024-06-13 03:11:07 编辑: 来源:

我們國家流落到國外的國寶有多少啊?

從圓明園銅獸頭到《研山銘》 國寶回流有了里程碑

讓流失海外的國寶回家,是中國人長久以來難以釋懷的情結。隨著國力日益強盛,一些有實力的收藏機構、公司和個人主動出擊,通過國際文物市場購買流失的祖國文物,直接促進了海外文物及藝術品的回流,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保利集團和北京市文物公司通過競拍以高價購得圓明園大水法前十二銅獸頭中的虎頭、牛頭和猴頭,結束了國寶飄零異國他鄉一百四十年的歷史。

2002年 11月,流落在海外達三百年之久的宋代書法家米芾僅有的三幅大字作品之一——《研山銘》,在中貿圣佳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的秋拍中,被國內買家以 2990萬元的天價購得,最終由故宮博物院收藏,被文物收藏界認為是我國文物回流的里程碑。

《研山銘》是第一件啟用“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征集專項經費”搶救回歸的文物。 2002年,國家財政部與國家文物局共同啟動了“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征集專項經費”,《研山銘》為該經費的第一次試水。而此前有多個文博單位多次在拍賣會上出手,顯示出政府對藝術品回流的支持: 2002年中貿圣佳春拍上,北京首都圖書館以 800萬元購入《孔子弟子像》 (手繪善本 ); 2002年 11月嘉德秋拍中,上海博物館以 990萬元購得《錢竟塘藏歷代名人書札》,創歷年古籍拍賣價格最高記錄。

顯而易見,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海外藝術品回流的一大重要因素。

回流文物藝術品在國內成交高價迭出

在十年前的中國,有人拿 3000萬元買一件文物簡直是不可想像的,但是今天成為了事實。經濟的發展讓很多人不但滿足了溫飽還滿足了收藏愛好,而且如今不少人已經將文物收藏作為顯示品位和經濟實力的標志。

據專家分析,近年來國內文物回流市場日益升溫,大致經歷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在 2002年,以中國各大拍賣公司在海外征集拍品為主的拍賣會,以創紀錄的成交金額獲得成功;第二次浪潮是在 2003年,以中國古玩藝術品博覽會為特征的海外文物商家直接到國內進行文物回流商品的銷售;第三次浪潮就是在今年,開始出現海外收藏家團體在國外組織拍品,委托中國拍賣公司在國內進行專場拍賣。

以中國嘉德為例,在 2004年的拍賣品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從海外征集來的,比例占到了總量的 40%,近兩年拍出的藝術品包括:宋徽宗的《寫生珍禽圖》 (2002年春拍, 2530萬元 )、徐悲鴻的《春山十駿圖》 (2003年秋拍, 627萬元 )、清乾隆《欽定補刻端石蘭亭圖帖緙絲全卷》和吳昌碩的《花卉十二屏》 (2004年春拍, 3575萬元和 1650萬元 )。

海外藏品數量驚人

原本“出身”就在中國的藝術品,正逐漸回流到中國,已是一個有目共睹的現象。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在鴉片戰爭之后的一百多年間,我國有數以百萬計的珍貴文物流失到海外,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有一百余萬件,精品達幾十萬件。而 1992年之后,一些海外收藏家開始陸續將文物藝術品拿到內地的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上出售。 1994年到 1998年,全國各大拍賣公司的成交拍品中,從海外征集的文物達到一萬余件,截止到 2003年 10月,共計拍賣回流文物三萬三千余件。而這十年來,從海外征集的文物一改過去價位偏低的狀況,中、高檔次拍品的比例逐年上升,刷新紀錄的高價位成交拍品基本上都是回流文物,有些回流文物的成交價位已接近和達到國際市場的價格水平。

據有關專家分析,舊中國文物流失國外主要有三個渠道:一是鴉片戰爭后帝國主義列強從中國搶走的;二是當時有一些來華的外國人從中國偷走的;三是外國人勾結當時的反動軍閥和奸商以極低的價格買下偷運出境的。新中國建立以后主要是兩種途徑流到國外:一是 20世紀 80年代以后盜掘走私出境的文物;二是前幾年一些國外買家通過拍賣會、古玩攤子、文物商店等內地藝術品市場公開購得。與此同時,港澳臺人士從內地和國外,通過購買等多種方式收藏了大量的中國藝術品。這些方式都是在中國藝術品沒有得到國內的重視,普遍價格低廉的時期出現的。

而據了解,目前國內十余家著名文物拍賣企業中,海外回流文物已占全部拍品的 50%以上,回流文物成交額超過全部拍品成交額的 60%,其中,拍賣成交價最高的為中國書畫和明清瓷器,海外回流的中國近現代書畫成交率保持在 90%以上。文物價格的“回歸”,反過來進一步促進了海外文物的“回流”,從根本上徹底改寫了一百多年來中國文物外流的歷史。

從某種程度上說,海外回流藝術品不僅對國家館藏文物是個極大補充,也使許多珍貴藝術品由此進入民間,培育出一個巨大市場,進入一個空前繁榮的階段,而國際市場對中國的關注也就順理成章了。

經濟力量推動回流速度

2004年 6月,南京一家公司以 6930萬元的天價競拍陸儼少的《杜甫詩意百開冊》成功,開創了中國書畫交易新的世界紀錄,可以看成中國民間收藏力量潛力巨大的象征。富裕的江浙一帶在掀起購房熱潮之后,又開始將目光轉向升值潛力更大的藝術品市場。這些民間投資力量的加入,極大地加快了中國藝術品的回流。

另外有個現象值得注意,一些文物通過競拍的形式回到國內,但不久又立即轉到海外,例如,曾被廣泛關注的宋徽宗《寫生珍禽圖》,成交價高達 2530萬元,刷新了當時中國古代書畫拍賣紀錄,然而,最后的“贏家”其實是美國一家美術館。主要的原因還在于,國內的企業或投資者往往缺乏獨立的鑒定和判斷力,對瞬息萬變的拍賣市場尚不太適應,片面追求保值、增值或帶有“撿漏”的僥幸心理,導致難以成交。上海博物館在得知美國收藏家安思遠有意出讓宋拓本《淳化閣帖》,立即搶先出手,最終以 450萬美元購得此本,讓啟功先生感嘆“不見此帖,我死不瞑目”的“我們的國寶”回到國內。

國家的支持自然是重要原因,但更主要的推動力量,恐怕還是中國這些年來經濟的高速增長帶來的巨大消費力。“盛世興收藏”,這是無論哪個國家、哪個年代都可能出現的現象,中國這些年來國力的極大增強,為藝術品回流創造了最根本的條件。例如美國在“二戰”過后,國力空前強大,所以他們在國內興建了許多博物館,這一時期在歐洲大舉購買名畫。

無論如何,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海外文物回流改寫了一百多年來中國文物外流的歷史。隨著大量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踏上回國之路,全球化的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已經開始重新整合,中國文物價位正在迅速接近或達到國際市場水平。而中國文物高價位的誕生,也引起了世界范圍內藏家的關注,這也就促使流失的中國文物加快了朝國內移動的速度。

兩個流落民間的國寶分別都有什么樣的經歷?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有云:“臣聞明月之珠,夜光的璧,以暗投于道路,人無不按劍相眄者。何則?無因而至前也。”。

這句話完全可以用明珠暗投四字一言以蔽之,一顆價值連城光彩照人的珍珠遺失在道路旁,竟然沒有人能識得它的真面目,可悲、可嘆、可憐。

我國有兩件足以彪炳史冊的國寶,也遇到了明珠暗投的尷尬境遇。一個被拿來腌咸菜,另一個被“鐵錘”敲了30年。

人們在替這2件寶貝鳴不平之時,也深深地陷入了思考之中。想必還有很多傳世珍寶,可能依然流浪在民間。

第一、“鎮國之寶”瀆山大玉海,從默默無聞到一鳴驚人

談及“玉海”恐怕很多人都不知所以然,簡單說玉海就是古人的盛酒器具。現代人在形容一個人的酒量驚人時,經常用到海量、鯨吞海吸等夸張的詞語,或許這種說法就源自古人慣用玉海盛酒的風俗。

關于瀆山大玉海的來歷,還有一段既然曲折有又好玩的故事。這尊巨型貯酒器的經歷可謂一波三折,可謂是明珠暗投的典型范例。

據史料記載,由于老百姓根本不認識什么大玉海,只覺著它的容積特別大,非常適合用來腌咸菜。就這樣這尊具有帝王之氣,并擁有極高歷史價值的大玉海,便成為了腌咸菜的容器。

后來還是在清代乾隆朝時期,才被滿腹經綸、見多識廣的文人認出來。至此這尊制作于元世祖忽必烈時期,由名貴的玉石精雕細琢而成,專供忽必烈御用酒器才重現光明。

想必劇本都不敢這么明目張膽的,去編造瀆山大玉海被人用來腌咸菜的橋段,但事實卻赤裸裸的擺在面前不容大家不信。

這尊大玉海取材于南陽獨山產黑質白章玉料,高70厘米,口徑135~182厘米,最大周長493厘米,膛深55厘米。

作為由一整塊黑質白章玉雕刻而成,象征元代國勢強盛的大型玉雕,從技藝上來看既承襲了宋代雕玉技巧,同時也有元朝匠人的奇思妙想。隨形施藝、起凸手法都彰顯出了,獨具匠心的藝術造詣和創造力。

《國家人文歷史》一書,將瀆山大玉海評為鎮國玉器之首。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尊玉海是古代玉雕的里程碑。目前,收藏于北京市北海公園團城承光殿前玉甕亭。

第二、專家苦尋30年的寶貝,竟然被當作“上課鈴”

無獨有偶另外一件國寶的經歷,也與瀆山大玉海十分類似。想必很多70、80后小時候,很少見過能用得起電鈴的學校。

即使是在現代社會中,一些偏遠地區的鄉村小學,也依然在使用比較古老的“敲鐘”模式,提醒孩子們上下課的時間。

有一所十分落后的山區小學,每當上下課的時候,老師就會用鐵錘敲擊一塊鐵片,清脆的響聲霎時間就能傳遍校園和教室。

誰也不知道這塊鐵片在這里多久了,而且也沒有人意識到這塊鐵片的價值,直到有一位考古專家偶然路過此地,才最終讓這塊明珠暗投的云板重出江湖。

云板主要有兩個比較實用的價值,第一個就是用木槌敲擊使其發出巨大的響聲,進而引起人們的注意或警覺,《再生緣》第四一回中有云:“須時已到親王府,云板三聲報內聞。”

另外一個作用就是被當作打擊樂器,這種感覺有一點類似編鐘。人們會用鐵鑄成多個云彩狀的鐵板,然后根據不同大小、薄厚不同,將云板被錯落有致地掛在架子上,就可以形成不同聲音進而演奏出樂曲。

當然,也有專家認為云板還可以用來報時,也就是說每隔一個時辰,就會有人敲響云板報時,這樣人們就可以根據時間合理安排作息。

據史料記載努爾哈赤時期,就曾將云板當作軍事上的報警裝置。在有外敵入侵之時,就會有有專人負責敲響它,類似于現代社會中的防空警報。

以前專家只是在古籍中看到過這種東西,后來為了能夠見到實物,著實用了大量的時間。

但令專家沒有想到的是,他們苦尋30年的寶貝,竟然躲藏在一個山區小學中,并被這所學校當作鈴聲使用,用鐵錘敲了30年。

中國國寶豬頭,猴頭,牛頭,原本在中國哪里,又是怎樣長期流落在海外?

2000年4月30日,中國保利集團在佳士得拍賣行購得,現存放于保利藝術博物館

亥豬 1987年,被美國一家博物館購走

漂泊海外143年后,圓明園十二生肖系列之“銅鑄豬首”,在香港企業家何鴻燊博士的幫助下,終于回到祖國

2003年10月18日起,豬首和2000年回歸的虎首、牛首和猴首一起,在圓明園免費展出

中國流傳失于德國的文物?

近日,一批神秘流失海外的國寶級文物亮相北京,引起各方關注。中國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藝術珍品卻幾經劫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新統計,分散于世界各地的200多家博物館收藏了中國160多萬件流失的絕世珍品,民間收藏預計是館藏的10倍。神秘國寶暗藏怎樣的身世?大量珍稀國寶今在何方?

包括乾隆牌位、“百鳥朝鳳”壽帳、鏤金嵌寶石金螺、宋代畫家米芾的絹本字“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