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流失海外的國寶級文物紀錄片(圓明園漢白玉螭頭是怎么回事?)

时间:2024-05-01 05:22:16 编辑: 来源:

關于國寶的紀錄片?

《美麗中國》

這部紀錄片歷經3年,從外國人的視角來發現中國的眾多美麗風景——從赫哲人的生活,到云南的亞洲象;從中華民族標志性的長城,到西南邊陲的苗族村寨;從青藏高原的藏羚羊,到秦嶺的野生大熊貓……

片中80%的畫面都是自然取景,即使對很多大人來說,也是鮮少能看到的中國鮮為人知的一面。通過鏡頭,孩子們將“踏進”我國遼闊的土地,了解豐富的物種以及悠久的歷史文化,從而感受到作為中華民族兒女的驕傲和自豪。

2

《冰凍星球》

英國BBC電視臺耗時5年制作的紀錄片《冰凍地球》于近期推出。這部耗資巨大的紀錄片用鏡頭真實的展現了正在逐漸溶解的地球兩極,以及生活在這里的各種生物,片中種種景象讓人嘆為觀止。

攝制組采用了可以在低溫下工作的特殊攝影機進行拍攝。這部耗時5年才問世的紀錄片捕捉了很多珍貴的畫面,表現出大自然神秘奇幻的一面:包括冰山崩塌,神秘的活火山噴發這些真實的自然現象,以及巖石峰,美輪美奐的融水湖和針葉林。

整個紀錄片是以季節的變化為主線的,記錄了地球兩極在一年內展現出的各種場景,從“大融化”的春天,到24小時都在光線照耀下的夏日,再到“大冰封”的秋天,最后以長夜漫漫的冬天結尾。紀錄片最后還講述了一些有趣的冒險經歷,以及一些如何在極端寒冷和無法預知的惡劣的氣候下生存的技巧。

3

《航拍中國》

由中央電視臺出品,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航拍紀錄片《航拍中國》是一部以空中視角俯瞰中國,全方位、立體化展示中國歷史人文景觀、自然地理風貌及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紀錄片。該系列片共34集,每集50分鐘,覆蓋全國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本片影像將全部由航拍完成,每集選取各省市區最具代表性和觀賞性的歷史、人文、自然和現代景觀,以空中飛行線路為線索,以故事化的敘事方式展現一個觀眾既熟悉又充滿新鮮感的美麗中國、生態中國、文明中國。

4

《地球最壯觀的景色》

這部壯美的紀錄片將鎖定三個地球上季節性變化最大的景觀——斯瓦爾巴特群島,奧卡萬戈和新英格蘭——展示它們每年所發生驚人的轉變的獨特過程,揭示背后原因和野生動物為適應變化所作的應對。

當夏天鮮艷的綠色讓位于秋天的金色和紅色時,新英格蘭成了地球上最令人難以置信的色彩變化舞臺;北極的斯瓦爾巴特群島好幾個月都處在完全黑暗中,溫度降至-40攝氏度。但是當太陽終于重新出現

圓明園漢白玉螭頭是怎么回事?

說到圓明園很多網友首先想到的一件事情就是這個地方被外國人燒了的事情吧,簡直就是痛心疾首啊,八國聯軍多少寶物文物流失海外,至今也不知道還有多少沒有回家,那么最近有人說了,有人發現了圓明園漢白玉螭頭了,而且是國內工友發現了,那么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們先看圓明園漢白玉螭頭回家,再來回顧一下圓明園文物回家的路到底有多難吧?下面就著這個我問題一起揭秘看看!

繼乾隆御筆熙春洞石匾額、嘉慶御筆稱松巖流散文物回歸圓明園后,12日,又有四件漢白玉螭頭重歸圓明園大家庭。據了解,這四件文物是海淀區清河市民杜澤寧于去年2月在拆遷工地上無意發現的,近日在被斷定是圓明園文物后,這些文物快速啟程回家,是圓明園流散文物民間回歸數量最多、回歸速度最快的一次。

走入清河街道辦事處,如不往道路一邊的墻角仔細看,很難發現有四件漢白玉螭頭。這些螭頭俗稱為龍頭,長約90-100厘米,外形一致,個個都雙目圓睜,眉毛上擰,鼻尖高聳,嘴唇上卷,帶有不怒自威的霸氣。

若不是市民杜澤寧的發現和堅守,這四件文物恐怕難以驗明真身,返回圓明園。杜澤寧是土生土長的清河人,今年66歲。我是文物愛好者,去年2月28日,原是清河古鎮的地方拆遷,我猜想地下應該有文物,就遛彎過去看看。杜澤寧說,他來到工地外面時,驚奇地發現挖掘機邊上有幾個石頭。隨后,他偷偷溜進工地,小心翼翼地清理石頭上面的灰土,慢慢的,一個龍頭形狀的漢白玉出現在他的眼前。我當時推斷,這些龍頭用了材質高檔的漢白玉,不像是清河的文物。清河在很久以前是繁華的交易市場,因為離圓明園很近,不少圓明園流散的瓦瓦塊塊在這邊時有出現。在觀察了一會兒后,杜澤寧初步斷定,這些龍頭來自圓明園。

聽說工地還挖出了別的東西后,不使用手機的杜澤寧趕緊回家打電話給朋友楊亞榮,他們倆自去年在一起策劃、拍攝《尋找清河》地方紀錄片。可當兩人到了工地后,發現龍頭都不見了。我們去的時候給清河街道打了電話,但到了現場后發現工人把龍頭藏起來了。楊亞榮說,他反復對工地的人說隱藏文物的后果,這才發現文物被工人們又埋在了土里。后來,清河街道的保安到了,這些龍頭才得以幸存,被保存在清河街道辦事處。

幾天前,有媒體對這件事進行了報道,圓明園注意到后,快速聯系清河街道辦事處,并立即聯絡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研究館員劉衛東進行現場鑒定。劉衛東與園內所存文物信息進行比對,最終確定四件石制構件為圓明園流散文物漢白玉螭頭。在不到一周時間內,圓明園管理處與清河街道辦事處迅速展開協商,最終決定圓明園將文物從街道辦事處帶回家。

在昨天的文物搬運現場,兩位工人挑擔子,兩位工人用手托住龍頭兩邊,四人費了好大勁才將螭頭搬到車上,開啟回家之路。待螭頭到達圓明園后,將有專家對它們進行全身體檢,制定修復方案。這些螭頭有一些小裂縫,如果不好好保護,時間久了容易出問題。圓明園文物考古科科長陳輝說。

擴展閱讀:

圓明園文物回家到底有多難?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時下,圓明園海外流失文物的回歸,一定程度上比古代穿行蜀道更難。山高水迢,可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而那些流散在海外、數以萬計的國寶級圓明園文物,如何回歸祖國,著實令很多人傷透了心。

只有與流失國寶面對面的時候,對于歷史的回憶,殘缺的藝術及其依舊微芒綻放的文化之光,才會有徹底的覺悟和生動的靈感,這不啻為一個悲喜交加的魂魄打擊。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副總干事牛憲鋒,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零距離直面流失的中國國寶后,頗為傷懷:原本應該在國內的膜拜和廝守,卻要遠赴萬里之外只求驚鴻一瞥……如果真的在乎,誰都不應該心安理得。國家文物局資深專家羅哲文,過去幾十年經常到國外博物館參觀,提起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他也是看一次,難過一次。

促成包括圓明園在內的中國流失海外國寶回歸,任重而道遠。國家文物局明確表示:我國政府一貫主張通過法律和外交手段,按照國際社會處理文物返還問題的法律框架和原則,依靠國際合作打擊文物走私,追索非法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對于由于戰爭原因被掠奪或低價賣向海外的文物,將根據國際公約,在道義上進行呼吁和追溯,希望其返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同樣發文——《把無可替代的遺產歸還給他的創造者》。

國寶回歸難的法律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人們談及圓明園文物回歸,很喜歡說,根據國際公約,被搶掠的文物都應歸還原屬國,然而實際執行起來,情況遠非如此簡單,其中存在諸多法律和政治上的技術性困難。

在國際保護機制中開流失文物歸還先河者,首推海牙公約。1954年,在國際法庭所在地荷蘭海牙,制訂了《武裝沖突情況下保護文化財產公約》及其議定書,這是海牙會議首次制定的旨在武裝沖突時對文化財產予以保護的全球性公約。

對被劫掠文物的歸還,議定書規定:每一締約國應在敵對行為終止時,向先前被占領領土主管當局返還處于其領土內的文化財產。由于在具體規定上失之模糊,如對于請求返還的途徑沒有任何規定,其法律上的實際操作性并不強,相關條款內容的解釋也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爭議不斷。

197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迄今已有90多個國家批準加入該公約,這是目前最重要的控制文物非法流轉的國際公約。

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托,由國際統一私法協會組織專家組研究草擬草案,并于1995年6月在羅馬外交大會上通過了《關于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此公約的適用范圍包括:國際范圍內返還被盜文物的請求和歸還違反文物出口法律走私出國的文物的請求。公約確立了被盜文物返還的三個原則:非法挖掘的文物也視為被盜;被盜文物的持有者應該歸還被盜文物;被盜文物的善意取得人在歸還文物時,有權獲得公平合理的補償。與前兩個公約相比,該公約在實施細則上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遺憾的是,法不溯及既往的國際法原則,很大程度上讓這些文物回歸相關的國際公約失去了效力。海牙公約雖沒有特別規定,《關于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卻明確指出:僅適用于本公約對一國家生效后在該國提出索還請求,且是在本公約對締約國生效以后從該領土內被盜的文物和非法出口文物。這意味著對于公約在有關國家生效以前的流失文物,不能依據公約要求返還。

由于圓明園文物大多是1860年被英法聯軍搶走而流失的,事件發生在1954年以前,因而不能依據海牙公約提出索還請求。同樣,我國加入《關于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也是公約通過一年之后的事情,依據公約,只有1996年以后的流失文物才可以提出返還請求,這顯然也不能依據該公約提起返還圓明園流失文物的訴訟。為此,中國于當年簽署該公約時,只能聲明保留對歷史上被非法掠奪文物的追索權。

另外,以上公約基于自愿原則而締結,一般僅在締約國之間才產生約束力,按國際慣例,條約不拘束第三國。事實上,英國等主要文物流入國,并沒有加入公約,它們奉行所謂的文物國際主義,鼓吹人類共同享有的遺產,為自己獲得搶掠而來的文物珍寶辯解。收藏流失文物的一些主要國家如法國等,則以公約與其本國法律沖突為由而拒絕加入。流散文物原屬國因而不能依據國際公約,向沒有締約的文物流入國提出返還文物的要求。

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大體可分為三類:一是外國侵略中國的時候掠奪走的,這占絕大多數;二是自19世紀中后期以來,一些西方國家借著考察的名義從中國掠奪的,這也是非法的;還有一些就是因走私等非法出境的。因此每一次追索文物的時候,須對追索的文物定性,看它們是屬于哪一類的,然后根據具體情況搜集足夠的證據資料,尋求法律依據,并與政府的外交手段相配合,以證明流失文物為非法出口,理應歸還。但由于時代久遠,很多文物什么時候流出去的,出境時的情況是怎樣,確切的證據資料很難搜集,這也成為法律技術上的瓶頸。

鑒于國際公約畢竟不像國內法那樣,有警察、司法機構等國家暴力機器為后盾,能夠推動國際公約得到踐行的仍是國家道義。如果從法律上考察,文物索還需服從法律的技術性規則,因而在現有國際法框架下,圓明園海外流失文物索還問題要付諸法律解決,依然具有相當大的局限性。

2002年12月9日,巴黎盧浮宮、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19家歐美博物館、研究所又發表《關于環球博物館的價值的聲明》,表示拒絕將文物藝術品歸還原屬國,并故意模糊了一個重要事實:它們收藏的大量文物藝術品是在帝國主義侵略戰爭中依靠掠奪等非法手段獲取的。國際公約對此無異于形同虛設。

按照大英博物館方面拒絕歸還文物的說法:將一個國家產生的東西歸還給原地的承諾,將把大英博物館和世界上其他著名博物館掏空。早在1753年大英博物館建館之初,就確立了為世人收藏整個世界的原則。他們對收藏來自不同國家的稀世珍品的解釋是:將不同國家的藏品放在一處,是為了顯示各國人民的聯系。

對此,中國文物管理和法律專家李曉東認為:困難在于過去被侵略者掠奪走的東西,他不會承認是掠奪而來的,他要歸還就不得不首先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