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浙江外貿形勢(在浙江省出口貿易面臨復雜外部環境下,結合解決對策來緩解企業經營困難,穩步浙江省出口貿易的增長回升。)

时间:2024-06-03 07:14:55 编辑: 来源:

分析當前浙江省外貿出口的優勢和劣勢

目前來看,浙江外貿發展中存在著"三大不協調"和"兩個不可持續":

--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不協調。2006年浙江服務貿易進出口額為75億美元,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的比值為5.4%,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個百分點左右(美國2003年為28.1%)。當前服務貿易在世界貿易的份額不斷上升,服務外包的興盛,已成為國際貿易新增長點。世界經濟結構向以服務業為主轉變,服務業發展水平將更能體現一個地區的綜合競爭力。

--進口與出口不協調。2006年浙江進出口比率為1:2.64,全國為1:1.22,廣東、江蘇、上海分別為1:1.34、1:1.3和1:1,浙江進口占全省外貿總額的比重一直徘徊在30%左右。進口占全國比重為4.8%,低于出口占比5.6個百分點。1999-2006年浙江進口年均增長率為32.6%,低于出口年均增長1.6個百分點。本來基數就低,年均增速又低于出口,浙江進口發展艱難。

--出口商品結構不協調。2006年浙江高新技術產品占全省出口總額的比重僅為10.08%,低于全國平均19個百分點,分別低于江蘇、上海、廣東33.6、28.8和24.5個百分點。這與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不快相關,2006年浙江GDP已占全國7.47%,但高新技術產值僅占全國5.05%。浙江出口商品附加值不高,自主出口品牌匱乏,低附加值的產業格局尚未根本改變,低價競銷、惡性競爭等現象依然存在。浙江出口鞋類占世界同類市場的40%,但平均單價分別只有西班牙的1/5、意大利的1/12。

--低成本擴張不可持續。浙江外貿的快速增長是以低成本的競爭、低價格的數量擴張為主,導致出現量增價跌、貿易條件惡化的現象。目前,浙江勞動力價格雖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僅是發達國家的1/20左右,也低于一些發展中國家。浙江民營企業出口占比高,民營出口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迫切需要提高。當前出口產品的生產成本中尚未能體現一些稀缺要素的價值,如土地等沒有真正形成"要素價格"。隨著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的實施,土地成本上升勢頭開始顯現。支撐外貿增長的低成本因素維持時間不會太長。

--缺乏核心競爭力不可持續。浙江90%以上的出口產品仍然以OEM為主,自有品牌產品銷售的比例不到6%,遠低于國際上50%的水平。出口產品是"浙江制造"而不是"浙江創造",處于國際分工產業鏈的低端。這種參與國際分工的方式,符合浙江當前經濟發展需要,但是如果長期以往則難以促進產業升級,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制約外貿效益的提高。

傳統的浙江外貿增長方式創造了浙江外貿的繁榮,但以民營企業為主的出口在國際市場是以低價和規模競爭為優勢的,出口增長主要靠勞動密集型產品或勞動密集型制造環節出口拉動,從要素貢獻角度看,明顯的以物質要素投入為主。出口結構是由產業結構決定的,產業結構調整沒有到位,外貿結構也很難優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任何戰略都是階段性的,在新形勢下,加快轉變浙江外貿發展方式勢在必行。

目前浙江外貿發展狀況如何

杭州海關日前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1-2月,浙江省累計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260.7億美元,同比增長51%,外貿增速高出全國外貿平均增速19.4個百分點,居沿海各省(直轄市、自治區)首位。其中,出口194.4億美元,增長56.9%;進口66.3億美元,同比增長36%,進、出口增速均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5.4個百分點,繼續“領跑”全國。

海關統計專家表示:由于全國進、出口增速存在差異(前兩個月,全國出口平均增速為41.5%,進口平均增速為20.6%),浙江省進、出口增速高出全國平均水平雖同為15.4個百分點,所代表的經濟意義卻不可等量齊觀:仔細算來,前兩月浙江省出口增速比全國出口平均增速快37%,而進口增速卻比全國進口平均增速快了75%,這說明浙江省進口發展的“步子”邁得比出口大,外貿格局正朝著收支平衡的良性方向發展。

浙江外貿發展的“好”還表現在進口商品結構的優化上。海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頭兩個月浙江省初級產品進口增速大幅下滑、工業制成品進口快速增長。1-2月,浙江省進口鐵礦砂、煤、原油等初級產品11.3億美元,增長14.5%,比去年同期增速下降23.5個百分點;同期,浙江省進口工業制成品55億美元,增長41.4%,高出全省進口增速5.5個百分點,其中進口集成電路4.5億美元,增長90.4%。

專家表示,進口的快速增長對于浙江省外貿“又好又快”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浙江省是市場大省、資源小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生產要素供應不足的矛盾日漸突出。進口省內、國內短缺的原材料、能源,是解決資源不足的重要途徑;而進口先進的技術、設備、零部件,則有助于提高浙江省的生產技術水平,增強有關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促進對外貿易結構的優化和增長方式的轉變。

進口的強勢拉動,使得浙江省外貿順差占全國的比重大幅下降。今年頭兩月,浙江省實現外貿順差128億美元,占全國外貿順差的比重從去年同期的62.1%降到了目前32.3%,降幅達到48%。其中,2月份浙江省外貿順差65.7億美元,在全國外貿順差總額中的占比進一步下降到27.6%。

浙江省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及今后的發展的對策研究

一、浙江省加工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滯后的原因 當前,浙江省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 企業自主增長能力日益增強,工業門類齊全,基礎設施良好, 加工制造能力較強,在經濟全球化、國際產業轉移 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的趨勢下, 浙江省加工貿易發展面臨著良好的機遇。但與廣東、 江蘇及上海等省市相比,浙江省加工貿易的發展仍存在著諸多問題。 認清浙江加 工貿易發展滯后的原因及問題,實現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才能使浙江對外貿易健康穩定發展。 (一)浙江加工貿易存在的問題 1 加工貿易發展規模偏小和比重較低。近年來, 浙江省的外貿出口規模持續擴大,2005年, 全省出口已達768.0億美元,與上年同比增長了 32.0%,遠遠超過全國的平均水平。但從貿易方式看, 支持浙江省出口貿易持續增長的主要是一般貿易出口。 加工貿易無論是整體規模還是發展速度,與全國和 沿海省市相比都存在較大的差距。2004年, 浙江省加工貿易出口額躍上百億美元, 但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只有19.3%;從全國來看, 加工貿易出口額占出口總 額的比重為53.3%。浙江省與全國相比,相差34個百分點; 與沿海省市相比, 2004年浙江省的加工貿易出口額僅占廣東省的7.7%, 江蘇省的 19.7%,上海市的26.2%,還遠遠落后于山東、 福建和天津等三省市。從加工貿易出口額占外貿出口額的比重來看, 沿海8省市平均為54.3%,而浙江 省僅占19.3%,與廣東省相比相差了近67個百分點。可見, 浙江省的加工貿易發展不僅規模明顯偏小, 而且加工貿易占外貿出口的比重也明顯偏低。 2 利用外資較其它省份落后, 制約了加工貿易經營主體的發展。 我國加工貿易的經營主體主要是外商投資企業, 而浙江省由于利用外資規模落后于廣 東、江蘇、上海等省市,從而制約了加工貿易經營主體的發展。 而內資企業由于對加工貿易缺乏認識和了解, 涉及的審批管理部門較多,經營風險較大,開展加工貿 易積極性不高,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浙江省加工貿易的發展。 3 加工貿易產業結構層次較低, 出口商品科技含量低,質量檔次不高。 當今國際加工貿易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國外跨國公司, 我國企業主要是作為跨國 公司國際產業鏈中的一分子,為其開展加工或組裝業務。 加工貿易涉及的行業主要是通信設備、計算機、電子、 專用設備等高技術產品和中高檔日用消費品。近年 來,浙江省加工貿易產業結構和出口產品結構不斷優化, 但傳統產業還大量存在,產品檔次不高。 浙江省加工貿易出口產品所占份額最大的是機電產品與紡織品,屬 于低技術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僅有的部分高科技、 深加工產品也存在加工過程短、增值率低的問題, 真正體現技術水平和要素含量的設備和中間投入品都要從國外進 口。從總的情況來看,加工貿易產業層次不高,產品檔次較低。 在機電產品中,粗加工、技術含量低、 附加值低的勞動密集型項目占相當大的比重,高附加值、高技 術含量、高創匯的加工貿易項目相對較少, 一些高科技產品多以簡單加工組裝為主, 集中在勞動密集型加工裝配環節。 4 出口市場相對集中,抗風險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浙江省前十位國家和地區的加工貿易額占了加工貿易總額的72. 2%。2005年,浙江省加 工貿易額超過10億美元的國家和地區有:日本、美國、臺灣、 韓國、德國、香港。 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加工貿易額占了浙江省加工貿易總額的62.8% 。近年來, 浙江省加工貿易出口市場日趨多元化, 但是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亞洲和歐洲。非洲和拉美市場開發潛力大, 出口市場較集中,抗風險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5 加工貿易企業結構不盡合理。 浙江省加工貿易企業以外商獨資企業與中外合資企業為主, 2005年,這兩種類型的企業加工貿易額占了浙江省加 工貿易總額的73.98%, 而浙江省較為發達的民營企業加工貿易所占比重僅為16.07%。 據統計,2005年,浙江省加工貿易增值率已達到 100.31%,其中,民營企業平均增值率為151.04%, 三資企業平均增值率為97.36%,而國有企業增值率只有56. 74%。可見,民營企業從事 加工貿易比重偏低,不利于浙江省加工貿易的更快發展。 6 現有加工貿易企業大多從事簡單加工裝配, 參與全球化競爭的能力不強。 現有加工貿易企業核心技術研究開發能力不足,產品檔次仍然偏低, 高附 加值、高新技術、高創匯的加工貿易項目相對較少, 加工貿易產品科技含量低,檔次不高, 很難打入跨國公司的全球產業體系。目前所開展的加工貿易中, 主要是為 一些中小采購商做一些零散的加工定單,加工層次低、規模小, 所用原料大都可用國內同類產品替代。所以,除非客戶要求, 企業大都傾向于采用一般貿易。 (二)浙江省加工貿易發展滯后的原因 1 政府政策引導力度不夠, 企業缺乏開展加工貿易的主動性。廣東、 蘇南等沿海地區對加工貿易極為重視。 廣東省政府為加工貿易企業與海關的聯網 劃撥專項資金, 并鼓勵低技術含量的加工貿易進一步向我國中西部地區轉移, 廣東本身則從事高新技術產品的制造。廣東、 江蘇兩省政府注重拓寬高新技術企業的融 資渠道,簡化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的通關手續, 并落實進口關鍵設備零部件和軟件技術的免征關稅和增值稅待遇, 落實高新技術產品的除扣退稅待遇,促進了廣 東、江蘇加工貿易的升級換代。相比之下, 浙江省政府部門對加工貿易的重視度不夠, 所采取的鼓勵措施有失偏頗, 如以加工貿易企業的出口額作為獎勵其發展的指 標,致使每年獲得獎勵的企業僅僅是少數幾家, 而國有企業和大量的民營企業很少獲得此種獎勵, 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這些企業開展加工貿易的積極性。 2 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相對落后是制約加工貿易發展的主要原因。 與廣東、江蘇等沿海省市相比, 浙江實際利用外資一直處于落后狀態,2005 年,實際利用外資額僅為廣東的64.46%,江蘇的58.59% 。從2004年開始,利用外資快速增長,并首次超過上海, 2005年實際利用外資額為 77 23億美元,超過上海8 73億美元。 加工貿易經營主體是外商投資企業, 利用外資的落后直接導致加工貿易發展的滯后。 3 現有的工業產業結構不利于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浙江工業以輕工藝、紡織服裝、機電、化工等加工工業為主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