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海外留學人才就業發展報告發布(一般留學生回國就業的就業率是多少?)

时间:2024-06-13 14:30:38 编辑: 来源:

超過80%的德國留學生畢業后會離開德國,德國為何留不住人才?

超過80%的德國留學生畢業后會離開德國,德國留不住人才這是因為這個國家有自己的規定,凡是畢業的人必須要找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不得從事其他專業工作,而且需要在規定的時間里面去獲得一份工作,之后才能獲得長久的德國國籍,這對于留學生來說,自由選擇的范圍更小,流失率自然而然就大。

首先就是要申請一項時長不超過18個月的以尋找工作為目的的居留許可(找工作簽證)。對此之外,你必須出具足夠的經濟擔保,并且是在認真而積極地尋找工作。在找尋工作期間,您可以不限時間地打工,這樣來確保你的經濟不是負數。

最重要的是這一條,你即將從事的職業從專業的角度來說必須與所學專業相關。此外,你也不能從事那些與你的學歷不符的工作。比如說:對于一位商科專業的畢業生來說,醫學或者編程的工作顯然在專業上不相關;然而一位學藝術史的畢業生如果去當博物館咖啡廳的侍應生,那么她的學歷就過高了,這也是不匹配的,就像中國所說的門當戶對一樣。

像這樣的前提條件下,即便是德國的待遇再怎么好,我想留學生也會回到母國的。

現在的海歸就業情況如何?出國留學真的能鍍金嗎?

近日發布的《2017海外人才就業分析報告》報告指出:目前大量的海外留學人才即將歸巢。留學生回國已成趨勢 中國或將迎來回國人數超過留學人數的歷史拐點。這份報告什么意思?留學后回國的人數,超過了出去留學的人?難道留學生們把在拐外拐來的老婆、丈夫、孩子、岳父岳母、公公婆婆也都帶回來了?這對未來留學回國人員的就業有什么影響?

報告顯示,中國今年留學生歸國人數預計突破60萬,這個數字將明顯超過今年出國留學的總人數。報告指出,54.8%的海歸主要看重國內經濟形勢發展好,還有超過40%的人認為家庭、朋友圈都在國內,因此選擇歸國發展。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表示,學成歸國留學生人數增加,主要得益于良好的工作機會和國際化的薪酬待遇。

王輝耀說:“中國海歸回流的現象十分迅猛,目前從回國情況來看,海歸回國就業比較受青睞的包括銷售、市場、研發。特別是他們在國外受到專業的訓練,同國內全球化接軌的需要,成為海歸就業的亮點。”

留學生“歸國潮”正在形成。教育部數據顯示,自2012年起,出國留學與留學回國人數比例從2012年的1.46比1下降到2016年的1.26比1,留學回國與出國留學人數的“逆差”在逐漸縮小。此外,啟德發布的《中國留學市場2016年盤點與2017年展望報告》中預測,留學生回國人數大于出國人數的拐點或將在5年內出現。對此,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贊同,他說,未來幾年,留學回國與出國留學人數有望由負轉正,實現“順差”。

熊丙奇表示:“在未來幾年完全有可能。前幾年我國出國人數以20%的速度在遞增,在2012年左右,回國的海歸大幅增加,2017年這些人畢業之后,開始回來了。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很顯著的事實是,由于出國留學人數增多,海歸人數也會相應增加,從明后年開始,疊加的留學歸國人數可能就會超過當年的出國留學人數。”

    門檻低、容易學、好就業 商科成為留學主流專業選擇

在留學專業方面,報告指出,商科、管理類和金融經濟專業仍舊受到海歸們的熱捧。教育部數據顯示,2015年有出國讀商科意向的留學生占41.2%,選擇工科、理科和社會科學的留學生比重分別為16%、13%和7%。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副主任車偉民表示,海歸扎堆商科,崗位需求與專業門檻是主因。

車偉民說:“社科和工商管理它的需求還是比較大的,它的就業門檻或者學習這個專業的門檻較低,學成的成功率較高。國內的很多學校同樣有商科和人文社科類專業,對于留學生回國來講,恐怕要面臨很大的就業壓力。”

    理性看待留學歸國熱 從留學生變成留學人才仍需“力學篤行”

隨著留學回國人員數量的激增,留學回國人員與國內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將更加激烈。然而,根據2016中國留學發展報告藍皮書中顯示,海歸就業難的問題并沒有明顯加劇,85.9%的海歸能在6個月內找到工作,其中3個月內找到工作的也占到68%。

也要看到,報告指出,隨著美國、英國以及澳洲移民政策收緊,留學生畢業后難以留在留學國家繼續發展;而美國、英國和澳洲留學的學生就占比超過56%,因此也是海外留學生歸國的原因之一。熊丙奇表示,理性看待留學生歸國熱,不能僅從“量”上擴充人才,還要從“質”上引進人才。 

熊丙奇說:“不僅僅要看它的人頭數,還要看結構。不妨把它看做三個三分之一,可能三分之一是以前的精英留學,另外比三分之一多一點是中層次留學,再一個三分之一是低端留學、或者說是垃圾留學。按照這個結構來看,最后的三分之一在國外很難找到工作,只能回國。中間這個三分之一大部分是回國的。而前面真正的精英留學這塊,回國的人還是很少。權威調查顯示,在這個階段出國留學歸來的人數大概只占了10%到20%,這是最核心的問題。”

近年來過度追求速成,扎堆商科,也讓留學逐漸變了味兒。留學商科未必能成為大企業家,從美國西點軍校畢業成為董事長的卻多如過江之鯽。留學的動機,不應只是流于敲門之磚,更應擁有屬于自己的理想與求索。

一般留學生回國就業的就業率是多少?

根據回訪統計,已就業的學生中,回國就業比率達到68%,工作方向有銀行、自主創業、家族企業等,專業以商科、金融為主。國外就業同學則以專業性較強就業,并且對口就業,由此也可見目前美國整體就業市場的偏向。未就業同學中,有8人計劃回國工作,6人計劃國外工作,而這6人中,有1位同學表示國外找不到工作就回國考博士。未就業同學的專業大多為MBA、會計和金融。

新通留學客服中心主任馮筱璐說:“總體來看,已畢業同學的就業率以及所有同學對學校的滿意度還是比較高的。盡管已就業同學大多在國內就業,但這些同學的工作環境都非常不錯,比如自主創業和大型銀行等,都憑借同學們的高學歷、名校或英語背景獲得了發展的空間。

你選擇留學的話,就必須要選擇好的大學,文憑硬的,畢業率不高的,雖說自己會有壓力,但是真的回國后很好找工作,因為現在留學生越來越多,本子一把抓,你如果想在國外工作或到外面留學可以去買粉絲圓夢園的andy-fan很有名氣的一個人物,它在美國生活多年,從讀書到成就今天,在許多方面都是一個指路燈,因為畢竟國外好畢業的學校真的很多,但是就業真的就是個大問題了,但永遠有一條就是越難得到的本子越硬,雖然這個誰都懂,但是做出決定的是自己!是否想挑戰也是取決于自己,如果覺得想拿個本回國,最好還是在國內選擇一個大學,因為畢業后你會發現,你并不比國外畢業的人差。回訪的88人中,有9人目標學歷為研究生預科,占比10.23%。分布在美國東西部的48個大學,排名前五位的院校為阿德菲大學、瑪魁特大學、伊利諾伊理工學院、費爾萊迪金森大學和西部保留地大學。已順利畢業的39位學生中已經有25位已經就業,其中繼續升學讀博士7人,攻讀第二個碩士學位有1人,已經回國的有3人,其余同學大部分將在2012年5-6月或之后畢業,就業率高達64%。信息來自圓夢園大學生免費培訓交流學習培訓中心,提供就業創業指導、金融培訓

英國留學生的就業情況怎么樣

大家所擔心的英國一年制碩士回國就業的狀況如何呢?

根據調研數據分析,我國留學回國就業人員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占59.16%。年齡主要分布在23歲到33歲之間,占95%。留學回國就業人員的平均年齡為27.04歲,其中碩士為26.56歲、博士為32.09歲。80.70%的留學回國就業人員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9.49%為博士研究生學歷,9.81%具有本科和專科學歷。

留學回國就業人員中,管理學、理學、經濟學是最為熱門學科方向,其次是工學、文學和法學。

不同學歷背景的人群專業方向存在較大差異,博士學位的主要專業方向有化學、材料、經濟學、電子與電氣工程、機械工程和計算機科學。

而碩士研究生學歷人群中,人數比例較高的專業方向為金融、會計、工商管理、管理學和國際商務等。

本科和專科的專業構成接近于碩士研究生學歷組,主要為工商管理、經濟學、會計等。

留學回國就業情況

從北京地區就業落戶的留學回國人員就業機構類型數據分析,留學回國人員在京就業的主要機構類型為國有企業(23.85%)和民辦企業(19.40%)。其次為外資企業、國家事業單位和金融機構。碩士學歷留學回國人員的就業機構類型分布規律和總體分布情況基本一致,但具有博士研究生學歷的留學回國就業人員主要選擇大專院校和國家事業單位就業。

和前兩年情況對比,進入國有企業的人數比例有下降趨勢,而進入外資企業的人數比例有所提高。留學回國在京就業人員仍然首先選擇北京城區入職,包括海淀、朝陽和西城,直接入職郊縣機構的人數比例很小,甚至沒有獲得博士學位的留學回國人員在遠郊縣入職。和前兩年相比,進入北京昌平區的留學回國人員比例有上升趨勢。

留學回國就業意向

參與留學回國意向調查的人員中,接近一半(49.34%)的留學回國人員期望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地區尋找職業發展機會,這個比例比2013年下降了8個百分比。

就工作期望的區域來說,75%的受訪者愿意在東部沿海城市發展,其次是中部地區(15%)。留學回國人員期望工作的行業主要為金融業(30.01%)、教育(9.88%)、文化(7.81%)、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6.69%)。

企業仍為留學回國人員青睞的就職目標機構,有29%的受訪者選擇了外資企業、20%選擇了國有企業、17%選擇了民辦企業,即三分之二的留學回國人員期望在企業機構入職。

其次是事業單位(14%)、高校和科研(11%)。僅3.32%的留學回國人員期望自主創業,但和上一年相比,增加了一個百分點。職業發展空間是所有留學回國人員就業決策過程中考慮最多的因素(68.41%),其次是工作地點(60.20%)和薪酬福利(41.51%)。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