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海外文物流失調查報告(美國為什么要歸還中國361件流失文物?)

时间:2024-05-13 01:31:15 编辑: 来源:

海外文物流失調查報告怎么寫

調查方法,分析討論,結論。

1、調查方法:解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如文獻研究、案例分析、實地調查等,說明其可靠性和有效性。

2、調查結果:根據實際調查和研究,陳述文物流失的情況和原因,可以按照時間、地點或其他分類方式展示相關數據和圖表,以更清晰地呈現結果。

3、分析討論: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并討論其的影響和問題,可以從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比較海外文物流失與國內保護情況的差異。

圓明園文物流失及流失國寶的回歸困境的研究結果

轉眼間,我們研究的課題就要結題了。回想起當初,在處于興奮之中選擇了自己喜歡的課題,找導師,做開題報告,開始屬于自己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如同剛剛退去稚嫩雙翼的鳥兒,急切地想要在蔚藍的天空下翱翔。一切的一切都過得那么的快,還來不及去回味。

通過1年的研究,我們發現了如此驚人的數據!

一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圓明園文物流散天涯之旅

中國文物學會統計,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因戰爭被劫掠的文物以及因為盜掘、盜鑿、不正當貿易等原因,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和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達100余萬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則是另一個數字:在47個國家的200多家博物館中有中國文物164萬件,而民間藏中國文物是館藏數量的10倍之多,約1700萬件。這些“海外藏文物”幾乎涵蓋所有文物種類,包括書法、繪畫、瓷器、陶器、雕塑、銅像等各類珍品。這些曾經代表著中華民族輝煌的珍貴文物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自1860年以來,圓明園文物除了在“火燒圓明園”中被焚毀之外,還通過各種途徑不斷散失,據粗略統計約有150萬件,其中的精華部分大都流失海外,尤以英國和法國等歐洲國家最多,分藏在各個博物館和其他收藏機構。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大體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外國侵略中國的時候掠奪走的,這占絕大多數;二是自19世紀中后期以來,一些西方國家借著考察的名義從中國掠奪的,這也是非法的;還有一些就是因為走私等非法出境的。

由于圓明園的物品清單在火中被毀,圓明園到底有多少文物已無法考證。到目前為止,還有多少圓明園遺物存世,它們現在都在哪里收藏,世界上竟還沒有一個總目錄!

二、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圓明園文物今安在?

難道國內就一件文物都沒有嗎?

不是的,北京大學就撿到了3件圓明園的寶物,有安佑宮華表,安佑宮石麒麟和諧奇趣翻尾石魚。頤和園里則發現了1只長春圓銅麒麟和水木明瑟詩刻等五峰湖石以及圓明園影壁。中山公園內也發現了坐石臨流蘭亭八柱和蘭亭碑和“青云片”石。

當然,這里也不乏留下自己展出或使用的。譬如大院賓館外的“前湖”碑,西交民巷內的有圓明園文物建成的“蘇州園林”,還有一些離開了北京的,比如蘇州拙政園石雕柱礎,南京譚廷闿墓前石雕圍欄和保定市動物園的假山石。

這里有多少回歸文物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和保護呢?

暫且不論被拍賣回來的獸首,因為他們廣為人知的存放在了保利藝術博物館,而那些還在做墓前圍欄的和假山石的又該如何處理呢?它們的確安在,卻沒有“好在”,他們由一件瑰寶淪落到如此境地,這又和圓明園的保護與管理存在的聯系,在這里就不多說了,只希望他們不要被我們遺忘,可以重新回到圓明園內。

三、路漫漫其修遠兮,流散瑰寶魂兮歸來----流失文物的回歸方式:

1、討還,是追索文物中惟一不用花錢,最為正當也最為人樂見的方式,然而,卻是最難以成行的回流方式。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無疑是合理的,也是合法的。我們知道,歷史上的代表性文物,只有在所在國或所在地,才能發揮歷史與文化的最大價值,文物的整體價值遠大于零散的價值,只有尊重人類文化價值的普適性,才能使文物的保護與收藏不與人類的道德價值相悖,在文物之上,還有文物的無形的文化價值與道德價值,這種價值就需要物歸原位、尊重文物的文化最終歸屬。從國際社會來看,要求歸還被掠奪的珍貴文物的呼聲也日益高漲。可就是在這種環境下,當年主要進行搶掠的法國卻對中國提出禁止拍賣圓明園文物表示了拒絕。但只要堅持,不讓步,沒有做不到的,埃及,堅持了10年,追回了1.3億文物,我們如果堅持10年,追回的文物會有多少?

讓我們來看幾個成功的事例,或許里面就有瑰寶回家路上的買粉絲! 國家 埃塞俄比亞 肯尼亞 韓國 秘魯 追回方式 國家領導人突然“發飆”

(猛烈抨擊其他國家政府) 通過“借展”讓文物“回家” 以“捐贈”和“收回”的方式索回國寶 外國元首來訪趁機“索債” 追回文物 方尖碑 無,只是短暫休息 《朝鮮王朝實錄》五臺山史庫本 45件珍貴文物 可行性 有點突然,可能激發矛盾

可行性60% 雖然失敗了,但至少讓老百姓們看見了文物 已是世界遺產的都能送回來,還有什么不可能的?圓明園過生日,英法送禮物,合情合理,80%的可行性 強有力的外交手段,圓明園紀念日,邀請各國領導人參加,告訴他們該還文物了!,80%可行性 以上方法皆可歸類為討還。

2、捐贈:收藏家們通過基金會和個人捐贈的方式,促成流失文物的回歸。一兩年前,一位姓牛的女士將先人流傳下來的兩個花瓶和一面鏡子捐贈給了圓明園。現在,圓明園文物的保護和回收已成了民眾所關注的話題。雖然以捐贈的方式回流的文物不乏先例,但捐贈首先需要的是文物持有者在思想上達到普通人難以企及的境界,畢竟任何一件文物都價格不菲。文物回歸涉及到非常復雜的歷史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

3、回購:根據有關國際公約,其中一部分海外流失文物客觀上已經很難回歸祖國,在無法用外交和法律手段索回流失文物的情況下,達到回歸目的的重要途徑就是回購。比如猴首、牛首、虎首、豬首和馬首分別由何鴻燊和保利集團購回(除豬首外),現均存于保利藝術博物館,但龍首目前在臺灣,保存完好,但短期內不會現身。回購大多是通過拍賣行拍賣獲得。根據我國現行文物保護法的規定,拍賣被“八國聯軍”洗劫出境的文物屬于違法,但是我們沒有權限去從法律途徑制止。

那么,民眾又是怎樣認為的呢?我們對此作了一個調查,數據如下:

如果中國人繼續這樣變相“獎勵”盜賊,被掠奪、走私到西方的國寶又何止這幾個獸首?

四、蜀道之難,敢問路在何方----圓明園文物回歸困境:

根據國際公約,被搶掠的文物都應歸還遠屬國,然而實際執行起來,情況遠非如此簡單,其中存在諸多法律和正式上的困難:

1.1945年首推“海牙公約”,并制定了《武裝沖突情況下保護文化財產公約》及其議定書。對于被劫掠文物的歸還,議定書規定:每一締約國應在敵對行為終止時,向先前被占領領土主管當局返還處于其領土內的文化財產。由于在具體規定上失之模糊,如對于請求返還的途徑沒有任何規定,其法律上的實際操作性并不強。而由于圓明園文物大多是1860年被英法聯軍將走而流失的,事件發生在1954年以前,因而不能依據“海牙公約”提出索還要求。

2.《關于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確立了被盜文物返還的三個原則:非法挖掘的文物也視為被盜;被盜文物的持有者應該歸還被盜文物;被盜文物的善意取得人在歸還文物時,有權獲得公平合理的補償。該公約在實施細則上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依據公約,只有1996年以后的流失文物才可以提出返還請求,這顯然也不能依據該公約提起返還圓明園流失文物的訴訟。為此,中國于當年簽署該公約時,只能聲明保留對歷史上被非法掠奪文物的追索權。

3.以上公約基于自愿原則締結,一般僅在締約國之間才產生約束力。收藏流失文物的一些主要國家如法國等,則以公約與其本國法律沖突為由而拒絕加入。流散文物原屬國因而不能依據國際公約,向沒有締約的“文物流入國”提出返還文物的要求。

借此也呼吁:讓我們關注我們的國寶,保護國寶,為國寶的回歸盡一份力!

美國為什么要歸還中國361件流失文物?

事實上這是今年1月中美再次簽署限制進口中國文物政府間諒解備忘錄后,首次中國流失文物自美國返還。也是自2009年備忘錄簽署以來,美方第三次、也是規模最大一次中國流失文物返還。

如上圖所示,今年1月中美雙方續簽的“限制進口中國文物政府間諒解備忘錄”的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對舊石器時代到唐末的歸類考古材料以及至少250年以上的古跡雕塑和壁上藝術實施進口限制的諒解備忘錄》。基于此備忘錄的名稱可以看出需要對“舊石器時代到唐末的歸類考古材料以及至少250年以上的古跡雕塑和壁上藝術實施進口限制”。這也是美方此次歸還我國361件(套)流失文物的法律依據。

當然,中方在追索文物上的不懈努力和中美建交40周年的契機也功不可沒。

正如中方官員在儀式上說,中國流失海外文物是中國文化遺產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寄托著中國人民質樸深沉的歷史情感和文化記憶。這批中國文物藝術品的返還是中美雙方長期精誠合作的成果,不僅標志著雙方在文物追索返還行動上的相向而行和相互支持,也將進一步增進兩國人民之間的理解和信任,為保障全球文化遺產安全提供典范,為中美建交40周年獻上一份厚禮。

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此次返還充分體現出中美雙方在文物領域全方位、多維度合作共贏的成果。

【流失海外的珍貴歷史檔案】珍貴檔案的定義

2012年6月8日下午2點~4點,遼寧大學歷史學院2011級檔案學碩士及廣大網友就“流失海外的珍貴歷史檔案”在檔案界論壇展開了網絡討論,大家主要從海外歷史檔案遺失的原因、現在的保存以及編纂研究情況等方面進行了學術探討,討論情況如下:

林旭然:流失歷史檔案類型多樣,內容豐富,價值珍貴。例如,敦煌文獻有5萬余件,國內收藏近1/4。流散在國外的敦煌文獻主要集中在英、法、俄、日四國,其中,大英博物館藏1.3萬件,印度、德國、瑞典、丹麥、美國等亦有收藏。甲骨檔案國內外共藏甲骨15.5萬余片,我國內地及港臺地區共收藏甲骨12.8萬余片。流失海外的,共計2.7萬余片,占18%左右。西夏黑水城遺址發掘出大量珍貴的文獻資料,90%收藏在俄羅斯。流失國外的清代檔案數量也相當可觀,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李宏為的《散失在境外清代檔案文獻 調查報告 》,英、美、俄、日等國均有收藏。

付津:古籍文獻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發展歷史中創造的文明成果的載體,是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的歷史見證。許多文明古國由于缺乏典籍,其歷史研究中想象和猜測的成分很大,而中國則完全不同,我們的歷史是有大量典籍明確記載的。但可悲的是,比如,撰寫科技史需要的很多原始資料,只能去國外查閱。

袁禮:從上海古籍出版社獲悉,繼《俄藏黑水城文獻》和《英藏黑水城文獻》之后,《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西夏文獻》1冊~4冊已于2006年6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刊印出版。至此,除即將刊印的《俄藏黑水城文獻西夏文佛教文獻》外,九成以上的傳世西夏文獻都已公布于世,西夏學研究缺少原始文獻資料的“傷心史”從此結束。

李永丹:提到編纂,不得不說,國外做得并不是很成熟。比如,伯希和對于劫掠走的敦煌檔案,并沒有很好地利用和編纂。

吳曉菲:流失海外的檔案之所以被人們所看重,不僅僅在于它本身價值,更在于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及歷史意義。我國歷史上歷代王朝、社會組織以及個人形成內容和數量浩繁的珍貴檔案,但由于各種社會因素與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