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寧波福禮姆貿易有限公司是干什么的(“避免譯文中的洋涇濱口吻。”中的洋涇濱口吻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6-01 14:11:08 编辑: 来源:

到諸如“格只凡爾(valve閥門)要修了”,“做只猛格”(mark做個標記)等話語,有時需要到車間里樓梯小平臺干活,大家也都習用“格蘭汀”來形容,即指“go to landing”之意。這種在上海工廠中形成的特殊語境,與講話人自己是否明白英文原意己完全無關。

喜歡在嘴里吐出一些洋涇浜英文字句的人,多半對英文一竅不通,才會人云亦云地湊幾句來趕時髦。例如:

——洋行老板讓中國司機到大光明電影院買電影票,司機空手而歸,指手劃腳地告訴老板:“Man mountain man sea,today no see,tomorrow see,tomorrow see,same see!”老板也聽懂了:人山人海,今天看不成了,明天看吧,明天看,還是那個影片!

據近人研究,洋涇浜語主要有以下兩個特征:首先是植入的英語詞匯有限,大概在七百余個單詞,所以一詞多用和一音多義現象嚴重,如my可以與I,we, mine,ours等同義通用,同樣“店、船、夷皂、羊、湯、樣,少破能該六字云”,即shop,ship,soap,sheep,soup, sample一律讀作“少破”;其次為英語語法中國化,一般不使用介詞,如把“很久沒有見到你”說成“long time no see you”等。

【掌故】

洋涇浜英語在當時上海人生活中的應用隨著洋涇浜語的普及而不斷增多,而且同一個詞會不斷演繹以應用到各個方面,例如用“鄧路普”暗指人厚顏無恥(“鄧路普”為英國生產的輪胎品牌,因其質量好故當時人認為其橡膠很厚,其實鄧路普輪胎是質薄而牢固的)。以下舉兩個較為典型且當代仍在使用的例子。

1、槍勢

當時的上海人常把“混日腳”講做“混槍勢”,到今天也還能聽到這樣的說法,但是大多數上海人已不知道“槍勢”的來歷和含義了。其實槍勢是英語中 chance的音譯,意譯作“機會”、“機遇”講,這個詞又常在落袋(今稱之為“桌球”)以及其它游藝項目中,所以“槍勢”在成為上海語后也多作球藝術語。大家知道,落袋是兩人(或數人)依次擊球,根據球色順序進袋計分。在游戲中,母球與子球的位置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甲方擊球沒把子球擊入袋中,而且還把母球擊到一個十分有利于對方擊球的位置,甲就會懊喪地說“Give you a good chance!”,意即“給了你一個好機會!”假如擊球者是中國人,他就會說成是“給你一只好槍勢!”康樂球是近代上海最普及的娛樂器具,康樂球的玩法與落袋略有差異,如打盤子把16(也有20、24、28、32)只小子成方形放置盤中,雙方(也可四人)用同一枚母子(上海人稱之為“老板”)依次擊子,以擊子入洞多者為勝。最初,康樂球術語“槍勢”也多指有利于擊球的位置,盤子略被打松后有利于擊球的機會是很多的,精與此道者會充分利用幾何學的sin對角、避子原理尋找擊球進洞的機會,術語稱之為“看槍勢”。久而久之,“槍勢”又成為評價人們球藝的俗語,后又演進為人的處世能力,如“格人槍勢足來些”。在球臺上指該人球藝精湛,而社會上則多指該人門路廣、辦法多。上海人把擊球的圓棒叫作“槍棒”,因而人們認為“槍勢”就是捏槍棒的姿勢。雖然捏槍棒的姿勢也是品評球藝水平的標準之一,但這種說法實為誤傳。

2、克拉

近代上海方言中把上等級的人或物稱之為“克拉”。如上海方言講:“格家伙克拉來些”,意即該人道行深且上品;又如“格件衣裳克拉來”,意即這件衣服做工、樣式、面料等均屬上品。這里所提及的“克拉”是英語“class”的音譯,原義主要指等級、階級,而英語中一般把上層社會稱為 “class”。“克拉”一詞在20世紀50年代已很少見與使用,但60年代初,我國因自然災害而出現社會的暫時不穩定,此時舊社會的一些沉渣泛起,一些舊社會的“克拉”者以各種方式宣傳舊社會上層社會的生活方式、黑道中的規矩和作案手法。這些舊社會的“克拉”們年歲都已大了,于是人們把他們稱作“老克拉”。60年代初,“老克拉”是限于40歲以上,對舊社會涉世頗深者的稱呼。“老”在上海方言中有年長的意思,同時又有“狠”的含義,之后“老克拉”又泛指涉世頗深、粗通黑道行情規矩的“老懂經”。6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文革初期,大概因為“老克拉”與舊社會資產階級有關聯而被歸入牛鬼蛇神之列,人們棄之猶恐不及,“老克拉”的稱呼也很少見與使用。但社會上又冒出一個與“老克拉”詞義十分相近的詞——“老的克”。有人認為“的克”是英語“stick” (文明棍)的音譯,是由于舊時紳士常用而得名。也有人認為“老的克”應作“老狄克”,是國家行將進入文革動亂的讖語。60年代中期后,魯迅先生被尊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先驅而地位日顯,誰反對魯迅先生就是反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反革命。1966年,張春橋在上海的地位日漸顯赫,而張春橋曾于30年代化名 “狄克”攻擊過魯迅先生,于是在上層社會以及文化界中出現了這樣的情況:一部分人希望能證實“狄克”即張春橋而哄張春橋下臺,另一部分人則千方百計隱瞞史實以保張春橋,而民間(也只能是部分人)只知道中央和地方都在找一個潛伏在要害部門數十年之久的老奸巨滑——“狄克”,但根本無從知道“狄克”者張春橋也。于是上海俗語中出現“老狄克”一詞以喻精于算計者。

【消逝】

“洋涇浜英語”畢竟是非正規語言,只能限于一時一地。二十世紀初以后,一方面隨著留洋學生的大批歸國,另一方面由于外語學校的普遍出現,中西文化交流進一步深入,它已成為滬上人士形容不倫不類的人或事的代名詞,帶有明顯的貶義。洋涇浜語在文化層次高的群體中逐漸消失,但仍在部分文化層次不高的群體中使用,并流傳至今。直到今天,你還能聽到有人把“給你點顏色看看”說成“Give you some 買粉絲lour see see.”筆者高中時一同學則更進步一些,在此說法上加了個介詞“to”,即“Give you some 買粉絲lour to see see.”

洋涇浜已被填平近90年了,它曾是河道早已被人遺忘,但作為俗語又深深地印在人們的心中。

朱大可的《殖民地魯迅和仇恨政治學的崛起》里面有關于上海俚語的段落,很有意思。

····隱藏在當代上海俚語中的那些近代隱語記號,無疑是我們對殖民地魯迅進行精神分析的一個文化語言學的主要依據。我注意到,那些描述商品和人性低劣性的語詞在上海俚語占據了重要地位:"蹩腳"(BILGE,船底污水,引申為骯臟的、下三濫的、劣質的)、"大興"(DASHY,浮華的,華而不實的,引申為假的、冒牌的、劣質的)以及"骯三"(ON SALE,二手貨賤賣,引申為垃圾貨、形容人的品質低劣)、"癟三"(BEG SIR,乞丐先生,用來形容叫花子、難民、逃荒者等各式窮人,后引申為最廣泛的罵人用語之一,)這些至今仍被大量使用的俚語,組成殖民地上海的劣質性語境,它們試圖為這個高度現代化的都市提供一種負面估量。

為了推銷劣質文化和劣質商品,某種相應的欺詐文化應運而生了,這導致了那些用以描述欺詐事件的語詞的連鎖涌現:"赤佬"是英語"CHEAT"(欺騙)和中文"佬"的混生詞語,一個魯迅時代最流行的洋涇浜俚語(隱語);另一類似的名詞是"小(老)開"(小(老)KITE,小(老)騙子之意,以后竟引申為對有錢人的泛稱),加上"門檻精"(MonKEY精,猴子精,引申為聰明的、精明的)、"戇大"(GANDER,傻瓜,呆鵝,糊涂蟲,引申為受騙者,現被北方人讀若"港都")、"混槍勢"(混CHANCE,混機會,引申為渾水摸魚)等等。這些古怪的華洋雙語式隱語,匯聚成了殖民地上海的欺詐性語境。

····基于騙局的普遍存在,某種專門揭發騙局和隱私的"花邊文化"被創造了出來,同時,誹謗和中傷也蔚成風氣。租界小報為了取媚讀者,大量散發此類文字,成為中國新聞史的一大奇觀。這是近代自由主義賜給殖民地上海的一項古怪禮物。洋涇浜英語"出蹩腳"(出BILGE,清出船底污水,原為黃浦江水手用語,后引申為向人潑污水,誹謗中傷)和上海本地土語"放野火"(用來形容某人到處誹謗中傷他人)就是兩個范例,它們是殖民地上海的誹謗性語境的話語標志。 7這種欺詐性語境、劣質性語境和誹謗性語境的三重復合,描述了"殖民地綜合癥"的大致外觀。它是對殖民地情欲、租界自由主義和革命語境的最激烈的價值消解,并把魯迅逼入了令人絕望的困境。

····注【7】

這里公布的是我研究上海殖民地核心語詞(中文和英語的混合結構,即所謂的洋涇浜英語)所得出的詞源學結論(部份結果曾經在十年前發表在上海《采風》雜志),這些語詞原先都是江湖隱語,以后才泛化為市井俚語,并且繼續成為當下上海方言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其它類似的常用語詞的還有:

【嗲】DEAR,親愛的,可愛的,引申為嬌柔的,撒嬌的,媚態萬千的。

【軋朋友】GET朋友,搞女人,結交異性)("軋"是一個普遍運用的動詞,可以進行各種自由組合,如"軋鬧猛"(湊熱鬧)。

【拉三】LASSIE,少女,情侶,引申為妓女、賣淫者或生活不檢點的青年女子。【慕客】MUG,流氓,引申為嫖客。

【大班】大BANKER,大銀行家,引申為大老板、富豪。

【退灶私】退JUICE,本義為流氓退還敲詐得來的油水與錢財,引申為丟臉、失面子)。

【克拉】COLOUR,色彩,引申為時髦的、衣著光鮮的,現已少用。

【接(劃)領子】接LEADS,接提示、接暗示、得到暗示("劃"為上海方言,意為給出、拋出)。

【著臺型】(衣)著DASHING,本義指穿著打扮很漂亮,后引申為出風頭、自我表現,自我炫耀。

【哇塞】WORSE,更糟的,更惡劣的,被引申為專門形容心情的難受和惡劣。

【落佻】ROTTER,英國俚語,指無賴、下流胚、可惡的人、討厭的家伙,名詞。后轉為形容詞,意為無賴的、無恥的、下流的、卑鄙的。

【噱頭】SHIT,大便、胡說、謊言、大話,蹩腳的商品或表演,引申為吸引觀眾的低級趣味的表演,引顧客上當的騙局,以及各種華而不實、嘩眾取寵、引人發笑的手段。

【嘎三壺】GOSSIP,聊天,閑談。

【邋遢】LITTER,雜亂、四下亂扔的東西,在公共場合亂扔廢物的人,引申為形容詞:雜亂、凌亂和不修邊幅。

大抵在16世紀末到18世紀中葉,在廣州口岸的中國人與西方人進行商業交往的語言稱“廣東葡語”,使用廣州話注音。《澳門記略·澳譯》即列舉楊炳南口述、為清謝清高筆錄的“廣東葡語”,如國土稱“哩”,公主稱“必林梭使(princesa)”,首相稱“善施(chancelle)”等。18世紀中葉以后,英語地位壓倒葡語,于是產生以廣東土音注讀英語的所謂“廣東英語”(西洋人稱為Canton English)。這種“廣東英語”為漢語和外語混雜的產物,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初期的產物。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