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宋朝重視海外貿易的史實(為什么中國古代經濟從宋代轉型)

时间:2024-05-17 03:30:30 编辑: 来源:

認識宋朝主要有哪幾類交通工具,不同社會地位的人在使用的交通工具方面有何差異?除了交通工具以外,宋朝時便利人們出門旅行的條件還有哪些?此外,在講授完教材中所涉及的內容以后,如果課時允許,還可以引導學生想一想還有什么其他的交通工具可供當時的人們出行?可以要求學生聯系以前所學的有關宋朝造船業發達的知識來解答這一問題。

6.關于瓦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在瓦子里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動?再加以概括,使學生認識在瓦子中有文藝、體育等娛樂活動(也可以根據教學的進度,考慮是否要求學生分析具體有哪些方面的文體娛樂活動),有商品、飲食等買賣交易活動,有服務類的活動等等,表現了大都市的繁華。同時,也可以進一步要求學生討論和評價瓦子中的相面、算卦等迷信活動。

7.關于節慶活動,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指出宋朝都有哪些重要的節慶活動?流傳至今的重要傳統節日有哪些在宋朝已經出現了?再要求學生指出當時的人們是如何歡度這些節慶日的?哪些活動今天已經不多見了?哪些活動與今天還有類似之處?教師最后闡述節慶活動是一個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吸取傳統節慶活動優秀的精華部分,豐富我們的生活。

8.本課由幾個相對獨立的教學內容組成,沒有一條貫穿始終的線索。教師在完成各個問題的教學以后,可將本課的內容分為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兩個方面進行簡單的總結,幫助學生整合全課的教學內容。

三、學法指導

1.關于教材的內容,可以首先從總體上要求學生了解本課內容包括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兩個部分。再具體到物質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四個方面,進而弄清每一個方面的特點。關于文化生活,首先認識到教材涉及到宋朝的文化娛樂市場和節慶風俗兩個方面,進一步再搞清楚宋朝文化娛樂市場的活動內容和繁榮景象以及歡度節慶日的風俗和習慣。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

1.穿越時光隧道,來到北宋東京城。想一想,你怎樣改變自己的衣食住行,才能適應當時人的生活。

2.想一想,現代的春節和宋代的元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這也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全國各地過春節的風俗不盡相同,可以要求學生先列出本地過春節的風俗習慣,再與教材上描述的宋朝的情況相對照,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來。

練一練

B

活動與探究

1.試辦歷史小報:以宋代社會風貌為背景,寫出不同題材的小文章,編輯成一份有特點的小報。如可以寫《東京瓦子見聞》等。

應該充分的調動和發揮學生的創造力,活動不必限于題目所舉出的“瓦子”的例子,可憑興趣選擇題目。教師可以在資料的查找、內容和版式的編排上給予一些指導。

2.動動手:你會做飯燒菜嗎?如果會,就利用雙休日動手試試“東坡肉”的做法,為你的家庭添道菜。當然,要征得家長的同意和幫助。

這一活動應該是學生在自己的家里完成。如果沒有實踐條件的話,也可以讓學生找來菜譜,想象一下操作的過程。“東坡肉”流傳至今,做法也有些變化,不同的菜譜要求的配料和操作方法可能也會有所不同,可以就不同的菜譜進行比較,區別哪些配料的操作方法最接近北宋時期的做法。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李曉風)

北宋初年,對各級官員的服色都有嚴格規定

北宋初年,曾對各級官員的服色做出嚴格的規定,如三品以上穿紫色,五品以上穿朱色,七品以上穿綠色,九品以上穿青色。至于普通百姓,就只能穿黑白二色。

纏足

纏足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種陋習。女子用布帛緊扎雙足,使足骨變形,腳形尖小,以為美觀。元末明初陶宗儀《南村輟耕錄·纏足》載:“《道山新聞》云:(南唐)李后主宮嬪娘,纖麗善舞。后主作金蓮,高六尺,飾以寶物、細帶、纓絡,蓮中作品色瑞蓮。令娘以帛繞腳,令纖小,屈上作新月狀,素襪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態。……由是人皆效之,以纖弓為妙。以此知扎腳自五代以來方為之,如熙寧、元豐以前人猶為者少。近年則人人相效,以不為者為恥也。”在清代,1664年(康熙三年) 曾下令禁止纏足,1668年又取消禁令。太平天國也曾禁止纏足。辛亥革命后,纏足之風始漸廢除,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徹底根絕。

在宋代,從穿戴上,可辨認出士、農、工、商從事行業的特點

宋代對士、農、工、商的服飾,限制極為嚴格。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民俗》記載:“其賣藥賣卦,皆具冠帶。至于乞丐者,亦有規格。稍似懈怠,眾所不容。其士、農、工、商,諸行百戶,衣裝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謂如香鋪裹香人,即頂帽披背;質庫(當鋪)掌事,即著皂(黑)衫角帶不頂帽之類。街市行人,便認得是何色目。”可見,在宋代,除從服飾上可以看出等級差別外,還可以看出他們所從事的行業。

宋代的飲食相當豐富

北宋的東京和南宋的臨安,是當時南北飲食的兩個交流中心,從中可以看出當時飲食的狀況。北宋的東京,已傳入南方的烹飪技術,改變了以前北方人粗放的飲食習慣。在那里,北饌、南食、川飯等幾種菜系互相競爭,使飲食業變得更加豐富。宋室南渡后,隨著大量北方人口的遷入,東京的飲食業也進入臨安,使南北的飲食再次得到交流,形成“飲食混淆,無南北之分矣”(吳自牧《夢粱錄》卷16)的局面。從《東京夢華錄》《夢粱錄》等文獻的記載來看,兩宋的烹飪技術已經相當高超,有烹、燒、烤、炒、爆、溜、煮、燉、、鹵、蒸、臘、蜜、蔥拔、酒、凍、、簽、腌、托、兜等幾十種,每一種都可以做出二十多個品種,可謂豐富多彩。

熱鬧的瓦子

所謂瓦子,“謂其來時瓦合,去時瓦解之義,易聚易散也”(吳自牧《夢粱錄》卷19),是城市中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北宋東京又稱瓦子為瓦舍、瓦肆。在瓦子中,有許多用欄桿之類東西組成的小的演出場所,稱為勾欄。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的記載,當時東京著名的瓦子有新門瓦子、桑家瓦子、朱家橋瓦子、州西瓦子、侏康門瓦子、州北瓦子等。其中,桑家瓦子有大小勾欄五十余座,“內中瓦子、蓮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數千人”。“瓦中多貨藥、賣卦、喝故衣(賣舊衣服)、探、飲食、剃剪、紙畫、令曲之類,終日居此,不覺抵暮”。宋室南渡后,一大批藝人輾轉南下,來到臨安,臨安的瓦舍勾欄也迅速趨于繁榮,并超過了東京。到南宋中期,臨安城內有南瓦、中瓦、大瓦、北瓦、蒲橋瓦,以北瓦規模最大,有勾欄13座。城外有瓦子20座,如錢湖門外瓦子、嘉會門瓦、候潮門瓦、小堰門瓦、四通館瓦、薦橋門瓦、艮山門瓦、米市橋瓦、舊瓦、北關門新瓦、羊坊橋瓦、王家橋瓦、行春橋瓦、赤山瓦、龍山瓦等。這些瓦子內,也集中了大批勾欄,南宋末年北瓦有勾欄13座。

宋代的雜劇

宋代的雜劇是由滑稽表演、歌舞和雜戲組合而成的一種綜合性戲曲。北宋時盛行于東京,南宋時臨安也很流行。演出時一般由四個角色組成,有的增添一人。北宋的雜劇分為“艷段”和“正雜劇”兩個部分。“艷段”是在正劇上演前表演的一段日常生活中的熟事。“正雜劇”又分為兩段,表演一個完整的故事,是雜劇的主體。到了南宋,雜劇變為三個部分,即“艷段”“正雜劇”“雜扮”。“雜扮”是由民間的滑稽戲演變而來的,作為雜劇之后的散段,又稱“雜班”或“拔扣”。后來,北方的雜劇逐漸發展為元雜劇,南方的雜劇逐漸發展為宋元南戲。

宋代的除夕

宋代的農歷除夕夜,據《夢粱錄》的記載,人們要“凈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門神和釘桃符,主要是為了驅邪避災,祈求新年好運。門神原先用的是古代傳說中能打鬼驅邪的鐘馗,北宋末年則以唐代名將秦瓊、尉遲敬德代之。人們還貼年畫,以增添喜慶氣氛。由于印刷技術的進步,當時出現了木版年畫,便于人們購買張貼。宋人還有除夕夜守歲的習俗。《東京夢華錄》載:“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袁文的《甕閑評》評論說:“守歲之事,雖近兒戲,然而父子團圓把酒,笑歌相與,竟夕不眠,正人家所樂為也。”

宋代的元旦

宋代農歷正月初一,三更過后、五更來臨之時,爆竹便響徹天空。不僅宮中爆竹山響,要舉行隆重的元日朝賀禮。尋常百姓也競相燃放爆竹,開始了拜天地、祭祖先、互相拜年的活動。同僚親朋之間拜年時,要贈送名刺(即名片)。如果自己不能親往朋友家拜年,要派人騎馬到每一位朋友家,連呼數聲,留下一張名刺,表示已前來拜年。節日里還有大量的娛樂活動。如北宋東京,元旦放假三天,“士庶自早互相慶賀……(坊巷)皆結彩棚,鋪陳冠梳、珠翠、頭面、衣著、花朵、領襪、靴鞋、玩好之類。間列舞場歌館,車馬交馳”。入晚“貴家婦女,縱賞關睹,入場觀看,入市店飲食,慣習成風,不相笑訝”(《東京夢華錄》卷6)。南宋的臨安,元旦入夜,還有放煙火、賞燈等許多娛樂活動。

“爆竹聲中一歲除……”

王安石寫的這首詩,題目叫做《元日》。古時稱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日,又稱元旦,俗呼為新年。

宋代的踢球

踢球古稱“蹴鞠”,是一種古代的足球運動,始于戰國時期。原先踢的是一種實心皮球,唐代發展成了氣球。唐徐堅《初學記》云:“古用毛纖結為之。今用皮,以胎為里,噓氣閉而蹴之。”唐代的足球不僅有外皮,里面還用動物的尿泡當球膽,吹滿了氣,把氣口封上,就可以踢。唐代的球門也由漢代的“鞠域”“鞠室”,發展為掛網的球門,即在球場兩端各插兩根柱子,在柱子之間拉一張網。比賽的規則,由漢代的每隊12人改為每隊6人,雙方都設一個守門人。所以,唐代的足球比賽已同現代更接近了。

宋代的足球相當普及。宋人著有《蹴鞠圖譜》等專論踢球的著作。踢球者組織的足球團體有“圓社”“齊云社”等。當時有兩種不同的踢法,一種是設球門,比賽進球的多少,另一種是比賽踢球的花樣。花樣腳法有幾百種之多,除用腳外,還可用頭、肩、臀、胸、腹、膝等部位處理球。在瓦子勾欄里踢球,就是比賽踢球的花樣。宋代足球高手輩出。蘇軾的書童高俅,后來服侍一位大臣,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宮中向端王(后來的宋徽宗)顯露了球技。端王非常欣賞,將他留下,時常陪練足球。端王即帝位后,高俅也官運亨通,職至宰相,并任朝廷最高武官達二十年。還有一位道士球藝極高,能“使鞠(球)繞身,終日不墮”。

圖畫說明

開封市內的相國寺牌樓

相國寺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始建于北齊,當時叫“建國寺”,后毀于兵火。唐睿宗時,重修建國寺,并改名為“大相國寺”。明朝末年,黃河泛濫,開封被淹,相國寺全部建筑被淹毀,清朝時又重新修建。相國寺面積約545畝,寺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琉璃殿、藏經樓等建筑。大雄寶殿是相國寺正殿,原名叫“圣容殿”,殿高14.6米,中開五門,面闊七間,進深五間。殿內藻井飛龍,周圍及月臺筑有白石圍欄。宋朝時,由于相國寺位置適中,因而成了一個繁華的民間交易和游樂場所。據宋《燕翼貽謀錄》記載:“東京相國寺乃瓦市也,僧房散處,而中庭兩廡可容萬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趨京師以貨物求售轉售他物者,必由于此。”可見當時相國寺周圍的交易市場非常繁榮,尤其是節日,豐富多彩的燈展使相國寺內徹夜燈火輝煌,觀燈者通宵達旦。圖為重建后的相國寺的牌樓。

宋代的婦女服飾

這幅圖選自河北井陘宋墓壁畫《搗練圖》(摹本)中的一部分。這三位婦女上穿對襟窄袖襖,下身穿多褶白紗裙。她們正在用熨斗將剛剛織成的紗熨平。整個畫面,反映了宋代婦女的裝束和她們勞動的場面。

宋墓壁畫“宴飲圖”

這是1951年發掘的河南禹縣白沙鎮一號宋墓前室西壁壁畫。畫高約九十厘米,寬約一百三十五厘米。畫面采用了磚雕與繪畫相結合的方法,男女坐像、桌椅、卷簾等凸出壁畫5~10厘米。在卷簾、懸幔之下,居中擺著一方桌,桌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