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多少官員有海外資產(請問引進外資有哪些利弊?,謝謝!)

时间:2024-06-02 08:41:02 编辑: 来源:

變動會使他反敗為勝,能補足88888號帳戶中的虧損,便試著影響市場往那個方向變動。

里森自傳中描述:“我為自己變成這樣一個騙子感到羞愧——開始是比較小的錯誤,但現已整個包圍著我,象是癌癥一樣……,我的母親絕對不是要把我撫養成這個樣子的。”

從制度上看,巴林最根本的問題在于交易與清算角色的混淆。里森在1992年去新加坡后,任職巴林新加坡期貨交易部兼清算部經理。作為一名交易員,里森本來應有的工作是代巴林客戶買賣衍生性商品,并替巴林從事套利這兩種工作,基本上是沒有太大的風險。因為代客操作,風險由客戶自己承擔,交易員只是賺取傭金,而套利行為亦只賺取市場間的差價。例如里森利用新加坡及大販市場極短時間內的不同價格,替巴林賺取利潤。一般銀行對予其交易員持有一定額度的風險部位的許可。但為防止交易員在其所屬銀行暴露在過多的風險中,這種許可額度通常定得相當有限。而通過清算部門每天的結算工作,銀行對其交易員和風險部位的情況也可予以有效了解并掌握。但不幸的是,里森卻一人身兼交易與清算二職。

事實上,在里森抵達新加坡前的一個星期,巴林內部曾有一個內部通訊,對此問題可能引起的大災難提出關切。但此關切卻被忽略,以至于里森到職后,同時兼任交易與清算部門的工作。如果里森只負責清算部門,如同他本來被賦予的職責一樣,那么他便沒有必要、也沒有機會為其他交易員的失誤行為瞞天過海,也就不會造成最后不可收拾的局面。

在損失達到5000萬英鎊時,巴林銀行總部曾派人調查里森的帳目。事實上,每天都有一張資產負債表,每天都有明顯的記錄,可看出里森的問題。即使是月底,里森為掩蓋問題所制造的假帳,也極易被發現——如果巴林真有嚴格的審查制度。里森假造花旗銀行有5000萬英鎊存款,但這5000萬已被挪用來補償88888號帳戶中的損失了。查了一個月的帳,卻沒有人去查花旗銀行的帳目,以致沒有人發現花旗銀行帳戶中并沒有5000萬英鎊的存款。

另外,在1995年1月11日,新加坡期貨交易所的審計與稅務部發函巴林,提出他們對維持88888號帳戶所需資金問題的一些疑慮。而且此時里森已需每天要求倫敦匯入1000多萬英鎊,以支付其追加保證金。事實上,從1993年到1994年,巴林銀行在SIMEX及日本市場投入的資金已超過11000萬英鎊,超出了英格蘭銀行規定英國銀行的海外總資金不應超過25%的限制。為此,巴林銀行曾與英格蘭銀行進行多次會談。在1994年5月,得到英格蘭銀行主管商業銀行監察的高級官員之“默許”,但此默許并未留下任何證明文件,因為沒有請示英格蘭銀行有關部門的最高負責人,違反了英格蘭銀行的內部規定。

最令人難以置信的,便是巴林在1994年底發現資產負債表上顯示5000萬英鎊的差額后,仍然沒有警惕到其內部控管的松散及疏忽。在發現問題至其后巴林倒閉的兩個月時間里,有很多巴林的高級及深資人員曾對此問題加以關切,更有巴林總部的審計部門正式加以調查。但是這些調查,都被里森以極輕易的方式蒙騙過去。里森對這段時期的描述為:“對于沒有人來制止我的這件事,我覺得不可思議。倫敦的人應該知道我的數字都是假造的,這些人都應該知道我每天向倫敦總部要求的現金是不對的,但他們仍舊支付這些錢”。

從金融倫理角度而言,如果對以上所有參與“巴林事件”的金融從業人員評分,都應給不及格的分數。尤其是巴林的許多高層管理者,完全不去深究可能的問題,而一味相信里森,并期待他為巴林套利賺錢。尤其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巴林破產的兩個月前,即1994年12月,于紐約舉行的一個巴林金融成果會議上,250名在世界各地的巴林銀行工作者,還將里森當成巴林的英雄,對其報以長時間熱烈的掌聲。

1995年1月18日,日本神戶大地震,其后數日東京日經指數大幅度下跌,里森一方面遭受更大的損失,另一方面購買更龐大數量的日經指數期貨合約,希望日經指數會上漲到理想的價格范圍。1月30日,里森以每天1000萬英鎊的速度從倫敦獲得資金,已買進了3萬口日經指數期貨,并賣空日本政府債券。2月10日,里森以新加坡期貨交易所交易史上創紀錄的數量,已握有55000口日經期貨及2萬口日本政府債券合約。交易數量愈大,損失愈大。

所有這些交易,均進入88888帳戶。帳戶上的交易,以其兼任清查之職權予以隱瞞,但追加保證金所須的資金卻是無法隱藏的。里森以各種借口繼續轉帳。這種松散的程度,實在令人難以置信。2月中旬,巴林銀行全部的股份資金只有47000萬英鎊。

1995年2月23日,在巴林期貨的最后一日,里森對影響市場走向的努力徹底失敗。日經股價收盤降至17885點,而里森的日經期貨多頭風險部位已達6萬余口合約;其日本政府債券在價格一路上揚之際,其空頭風險部位亦已達26000口合約。里森為巴林所帶來的損失,在巴林的高級主管仍做著次日分紅的美夢時,終于達到了86000萬英鎊的高點,造成了世界上最老牌的巴林銀行終結的命運。

新加坡在1995年10月17日公布的有關巴林銀行破產的報告及里森自傳中的一個感慨,也是最能表達我們對巴林事件的遺憾。報告結論中的一段,“巴林集團如果在1995年2月之前能夠及時采取行動,那么他們還有可能避免崩潰。截至1995年1月底,即使已發生重大損失,這些損失畢竟也只是最終損失的1/4。如果說巴林的管理階層直到破產之前仍然對“88888”帳戶的事一無所知,我們只能說他們一直在逃避事實”。

里森說:“有一群人本來可以揭穿并阻止我的把戲,但他們沒有這么做。我不知道他們的疏忽與罪犯級的疏忽之間界限何在,也不清楚他們是否對我負有什么責任。但如果是在任何其他一家銀行,我是不會有機會開始這項犯罪的。”

討論:1)案例最后,里森說的一番話有何意義?從中能吸取什么教訓?

2)你認為導致巴林銀行倒閉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3)一個如此榮耀悠久的金融集團,是如何被一點一點蠶食的?銀行的管理制度是否讓里森鉆了空子?為什么已林銀行對里森的行為一無所覺?

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到底有多少財富?

在世界歷史角度來說,在權力與資源集中制的國家,國家領導人與領袖就掌握大量的財富。這就是為什么近現代史上很多國家的總統,在位期間都能聚集大量的錢財,富可敵國。如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敘利亞總統卡扎菲,都是資產多達幾百億美元。

現在由于美國制裁伊朗,也引起了很多人關注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財產問題。很多人好奇,作為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在美國一共有多少財產。實際上,真實數據是無法令人接受的。

伊朗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教士階層形象一直都是正面與良好的。尤其是國家領導人作為國家教士階層的最高領袖,更是以身作則做好表率的作用。1979年,伊朗革命后,霍梅尼作為伊朗的最高領袖簡直就如苦行僧一樣。霍梅尼就居住在簡陋的屋子里,生活簡樸,房間就一個破舊的沙發,會見外賓也是這樣的。由于霍梅尼生活嚴格自律與勤儉節約,死后毫無家財,也不允許家人弄特權。在死之后,后代也沒移民,生活也是貧窮,才被伊斯蘭民眾推崇和神化,在伊朗才會擁有崇高的地位和強大的影響力。

在霍梅尼去世之后,繼任者哈梅內伊一直維護最高領袖的崇高形象,在伊朗人面前永遠也是一副勤儉節約與勤政愛民的形象。家里很簡樸,并且把簡樸的家庭照片放在伊朗網站上宣傳,借此提高自己在國內的影響力。

至從美國宣布對伊朗最高宗教領袖哈梅內伊與七十多位官員做制裁之后,美國就凍結了這些官員在美國的巨額財產,通常也多達了幾十億美元,這些數字都是天文數字。再加上西方媒體的不斷宣傳,借此向伊朗百姓揭示伊朗上層教士階層的貪污與腐朽,達到激起伊朗百姓的不滿情緒,進而起到打擊與搞亂伊朗目的。

只要理性分析,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財產沒有美國等西方媒體宣傳這么多。如果哈梅內伊如果真的有巨額財產在在美國,以美國的性格和對伊朗的仇恨,不如像當年對待伊拉克薩達姆一樣,直接公布證據,也只是由媒體捕風捉影的道聽途說。美國就是沒抓到哈梅內伊的錢,那就是沒有,只是希望媒體宣傳借此挑撥伊朗的內部矛盾。

哈梅內伊最為國家的最高領袖,只有在伊朗才有生存的地位,離開了伊朗也是一文不值。再加上哈梅內伊一直與西方對抗多年,離開國內就是被宰割。所以,也沒必要在國外積累財產,因為積累也沒有。

而且,從伊朗的伊斯蘭革命開始,伊朗一直與美國對抗了四十年,那可是水火不容。。如果哈梅內伊真的有錢,為子女存錢也不會放在死對頭美國,應該放在瑞士,以及與伊朗關系不錯的德國、法國等。

所以,可以推斷美國對哈梅內伊的指責是胡說八道。

請問引進外資有哪些利弊?,謝謝!

外資白白享用各級地 方 政 府提供的優惠,迅速壯大,逐步控制了中 國主要行 業。我們不計成本吸引來的外 資慢慢控制了我們的命 脈。我們來看一些外 資控制行業情況的

數據。國 務 院研 究發 展中心2006年8月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在中 國已開放的產業中,每個產業中,排名前5位的企業幾乎都由外 資控制: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 產控制權。比如玻 璃行業,該行業中最大的5家企業已全部合資;占全國產量80%以上的最大的5家電 梯生產廠家,已經由外商控股;18家國家級定點家電企業中,11家與外商合資;化 妝 品行業被150家外資企業控制著;20%的醫 藥行業在外資手中;汽 車行業銷售額的90%來自國外品牌。據國 家 工 商 總 局調查,電腦操作系統、軟包裝產品、感光材料、子午線輪胎、手機等行業,外資均占有絕對壟斷地位。而在輕工、化工、醫藥、機械、電子等行業,外資公司的產品已占據1/3以上的市場份額。

除工業領域外,外資對我國流通渠道的控制也呈加速趨勢。在流通渠道中占有主導份額的大型超市領域,外資控制的比例已高達80%以上,占有絕對優勢。中國零售企業只能在中低端市場經營,高端市場已經失守。隨著外資從高端市場向下延伸,民族零售企業在中低端市場也將面臨逐漸萎縮的危險。問題不光是外資控制了這些行業,更可怕的是下面這些事實。

1、跨國公司通過高成本低報價轉移了巨額利潤,使我 國稅 收嚴重流失。許多地 方 政 府采用一免三減半的政 策吸引外資,又加上許多外資企業在全球范圍內經營有逃 稅的天然優勢,外資企業逃避了巨 額稅 收。例如,由國 家統 計 局“利用外資與外商投資企業研究”課題組完成的一份關于外資的研究報告稱,虧損的外商投資企業中約2/3為非正常虧損,每年通過轉讓定價避稅的稅 款損失有300億元。

2、由于我國很多行業采用先對外開放再對內開放的策略(寧贈友邦,不與家奴),外 資 企 業憑借超 國民 待遇和避 稅手段,使其能以較低價格開拓和占領國內市場,已對內資企業產生了巨大的擠 出效應,大大壓 制了國 有企業和民 營企業的發展。以零售業為例。沃爾瑪超市利用其全球最大的規模優勢,壓迫中國的供貨商把產品的價格降到最低,同時對其收取種種不合理的進場費、促銷費,惡意轉嫁本應由自己承擔的費用,使其僅夠維持生存,很難擴大規模。對于其它的超市,則利用其規模優勢將價格壓到比競爭對手低,甚至不惜以海外的盈利來彌補中國境內沃爾瑪超市的虧損,從而達到擠垮競爭對手的目的。該超市在國內所到之處,總是把競爭對手的生存空間擠壓殆盡。在高科技領域,以手機行業為例,由于本土企業上游技術、關鍵零部件乃至生產線常常是從跨國公司購買,跨國公司已從中賺取利潤,實現了其“上游剩余價值”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