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央企海外投資失敗案例(有哪些論壇是討論企業改善的????)

时间:2024-05-20 03:45:17 编辑: 来源:

再度逼倉的局面出現。

在國儲銅事件上,同樣是普通的調節中心的交易員,一邊為中心做交易,一邊為自己建立了多達20萬噸的頭寸,嚴重被套且長時間沒人發現;另外,交易行為由原來的兩個崗位變成由劉其兵一個人操控。

案例簡評:國家物資儲備是國家直接建立和掌握的戰略后備力量,是保障國家軍事安全和經濟安全的重要手段。

事實上,當國儲局從負責國家戰略物資儲備調節向投機賺錢的方向轉變時,它就已經開始背離其固有的職責。

同中航油期權投機案一樣,同樣是小角色、新手的國儲局,與國際基金大諤對壘,顯然不是其的對手。

吳其兵進行投機性銅期貨操作,顯然有悖于國家相關法規規定的限于套期保值業務。

對于重大的期貨業務交易由一個人操控,嚴重違反了內部控制的基本原則(不相容職務分離);另外,一起跟進的與公司業務相當的“老鼠倉”,說明關鍵交易員存在嚴重的道德敗壞。

(4)以上3個案例的歸納與分析

以上3個案例簡單歸納如下:投機心理、監管不到位、關鍵人士的道德風險,是引發金融工具投機風險的重要原因。

中國企業在國際金融市場還是個新手,以投機為目的金融工具交易,勢必會成為國際金融大鱷的“盤中餐”。

當然,中國企業從事金融工具的案例比起1995年巴林銀行破產案(股指期貨投機虧損14億美元)、1996年住友商社巨虧案(銅期貨投機虧損26億美元)和1998年美國長資公司破產案(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進行俄羅斯國債和日本股指投機虧損43億美元),可謂是小巫見大巫。

但是,單單中航油的損失,已經是國資委感受到了切膚之痛。

其實早在1997年株洲冶煉廠就因為進行鋅期貨投機,造成虧損1億美元。

然而,同樣的事件在2004年、2005年重新上演。

雖然我國 *** 多次強調國有企業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僅限于套期保值,但是國有企業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進行投機的行為屢有發生;核心原因還是投機心理和缺乏監管。

因此,為降低國有企業金融工具投機風險,一定要加強金融工具投資的監管和相關業務操作的內部控制。

3.結合案例看大型國有企業的高風險業務控制

2006年7月國資委發布的《中央企業投資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細則》中明確規定:非主業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一般控制在10%以下;自有資金占總投資的比重一般在30%以上;總投資規模不能超出企業財務承受能力,企業資產負債率要處于合理水平。

2006年10月國資委下發的《關于做好2007年度中央企業財務預算工作的通知》,特別強調:央企要加強對外投資、收購兼并、固定資產投資以及股票、委托理財、期貨(權)及衍生品等投資業務的風險評估和預算控制,及時跟蹤和評測高風險業務的風險水平。

從國資委的相關規定和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多元化投資和金融工具投機確定為大型國有企業的高風險業務是確切的。

因為,一方面大型國有企業獲取從事高風險業務的資金更容易,獲得金融工具交易資格(尤其是境外期貨、期權)也更有先天優勢;另一方面此兩類業務風險的發生對大型國有企業的打擊是致命的。

為了防止大型國有企業的高風險業務發生,企業應當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控制:

(1)建立正確的風險文化和意識

收益與風險是共存的。

建立正確的風險文化和意識,就是要不能因為強調利潤和規模增長,把業績提高依賴于高風險業務,而忽視從事高風險業務的高風險性。

(2)完善高風險業務控制制度,并加強監督檢查

現在大型國有企業涉及到高風險業務的管理制度比較少,因為這些業務涉及到決策,又多屬于新興業務。

另外,國有企業普遍缺乏對內部控制制度執行的監督檢查,從而也導致制度嚴肅性和權威性的喪失。

主要的原因有企業領導人不重視內部控制和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力量薄弱等。

(3)完善法人治理,建立決策者的制衡機制

大型國有企業管理的行政色彩比較濃,法人治理沒有完善,內部人控制現象還比較嚴重,管理層獨斷專行是導致決策失誤的主要原因。

大型國有企業最大的風險是戰略決策風險;一方面表現在戰略方向選擇的錯誤,另一方面表現在對戰略風險認識和管理不到位。

(4)加強國資監管,建立風險預警機制

雖然十六大已經明確國資委對國有企業要做到“管資產、管人、管事”,但是國資委對對國有企業的監管還比較落后。

主要原因是國資委對中央企業監管的技術和手段還比較落后,比如還沒有建立一套可行的風險預警機制。

446家房企宣布破產!“80%開發商死掉”真的要來?

臨近年關,許多房企的日子正在變得異常辛苦。銷售遇冷、拿地困難、債務違約陰霾籠罩,承受重重壓力的房企坦言“活下去太難”。

據人民法院公告網顯示,截至11月20日,房地產開放商的破產數量已經高達446家,平均每天就有15家房地產企業倒地破產,創下歷史記錄。

從海外市場高息舉債到頻頻出售地皮及項目股權回籠資金,再到降價銷售、鼓動“公司全員賣房”,一系列動作背后都透露著房企身處的困境:“缺錢”。糟糕的是,在政策持續收緊的背景下,房企融資卻面臨多重阻礙。

毫無疑問,房地產“暴漲”大戲已經落幕,行業凌冬已至。經濟學家馬光遠曾斷言,“未來中國將只有20%的開發商活下來,80%的開發商都會死掉!”。這也意味著,這張房企破產名單還將繼續增加。

房企“破產潮”開啟

年內近450家已經出局

對于房地產企業而言,2019年的冬天早已開始。在行業融資“緊箍咒”下,金融去杠桿直接壓垮了不少房地產公司,部分還不得不面臨著出局的命運。

據人民法院公告網顯示,截至11月20日,房地產開放商的破產數量已經高達446家,平均每天就有15家房地產企業倒地破產,創下歷史記錄。

在這張長達30頁的房地產破產名單中,多數為三四線城市的中小房企,但也不乏一些知名度較高甚至躋身百強的知名房企。

過去,房地產行業都被視為最賺錢的行業,因房地產致富的老板不勝枚舉,如今,一年可能接近500家房企走向破產結局,實屬歷史罕見。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么。

近期,一份來自廣東證監局的監管罰單可能透露著當下房企深陷的普遍困境。

11月14日,廣東證監局對外公布了對頤和地產信披與違約等違規行為的情況以及對公司董事長予以警示的行政監管措施。據廣東證監局調查,截至5月31日,頤和地產共有9筆超過1000萬的未披露到期債務違約,合計金額超過50億元。

債券違約的導火索很快引爆了頤和地產這家老牌房企的資金問題,而這只是行業普遍面臨的資金危機的冰山一角。

10月,三盛宏業集團董事長現場灑淚的刷屏朋友圈,原因是三盛宏業集團難以向員工兌現公司理財。隨后,三盛宏業因涉及交叉違約條款被中誠信托查封旗下資產,并宣布該信托計劃提前結束。曾是地產百強企業的三盛宏業,如今則需要成立臨時監管小組來推進債務重組。

更早之前,寧波首富熊續強掌管的上市房企銀億集團突然申請破產重整,消息流出后也引來市場熱議。6月17日中午,上市公司ST銀億發了公告,銀億集團、銀億控股已于2019年6月14日向浙江省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申請重整。一家原本400億市值的公司很快跌落到50億市值。

從資金吃緊、銷售緊張到債務問題集中爆發,幾乎所有出現問題的房企都經歷著相似的過程。行業拐點的過程中,讓不少房地產企業感受到了凌冬已至的陣陣寒意。

不少房地產大佬還公開發表了對地產投資的看空言論,引來網友熱議。近期,萬通集團創始人馮侖就公開表示,“樓市政策太過嚴格,現階段持有房產根本就沒有意義,如果自己手里有多余的房產,就會賣了換成別的流動性大的資產。”

高杠桿模式難以為繼

房企普遍融資困難

事實上,不僅是中小房企集體破產,過去經營良好的大中型房企也開始頻頻“爆雷”。除了上述知名房企之外,今年五洲國際、新光集團等先后爆出資金鏈危機。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背后的信號十分明顯,那就是房地產高周轉、高杠桿、高負債的商業模式已經走向終結,房地產的“高光時刻”不再出現。

北京某中型房地產企業負責人表示,過去大家積極拿地、集團發展多元化業務,依賴的是持續不斷的現金流和不受限制的高杠桿。如今這種高杠桿擴張的模式,卻成為壓垮房企的沉重枷鎖。“財務杠桿過高、資金斷流、融資跟不上、借錢還不了,這就是很多公司活不下去的原因。”

天風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孫彬彬認為,現在涉及違約或嚴重流動性困難的房企以小型房企為主,且這些企業多在業務擴張或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問題。從財務數據上看,財務費用率快速上升、籌資現金流惡化、現金短債比快速下降是房企違約前比較常見的現象。高杠桿是違約房企比較一致的財務特征,多數違約房企的凈負債率在100%以上。

一邊是資金問題日益緊張,一邊卻是各種融資渠道的“關閉”,房地產企業面臨著雙面夾擊,導致生存的壓力越來越大。

11月15日,深交所披露,美的置業一筆債券被中止審核,該債券擬發行金額為1013億元,債券類別為ABS。與此同時,近期先后有鑫苑供應鏈1-10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融創長租公寓一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等兩家公司ABS項目先后被“終止”。據不完全統計,最近兩個月,房企獲批的ABS產品不足5只。

在股權融資市場,涉房融資項目趨于停滯狀態。據了解,目前多家上市房企的定增項目仍處于停滯狀態,而其他上市公司若融資項目涉及房地產業務,也會受到監管的從嚴審核以及反復問詢。

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以來,約有19家上市房企發布定增的預案(部分修改定增預案),但僅有4家被證監會核準,而中洲控股、新城控股的定增方案早在2016年就已經被證監會受理,近期的進展也僅僅是發審委通過,尚未拿到批文。

值得注意的是,監管對于房地產項目融資的嚴格程度已經從上市房企擴散到其他行業的上市公司。在多家上市公司推動再融資項目時,監管層都會對發行人提出問詢,“補充披露公司和子公司是否存在房地產業務”、“未來是否會有開發和銷售房地產計劃”、“定增項目是否符合國家房地產調控的監管政策”等等。

在業內人士看來,之所以強化再融資涉房業務的審核,主要目的是防止一級市場募集的資金流入到房地產市場,進而影響到房地產調控的整體效果。有投行人士指出,目前監管層對再融資項目涉房業務,幾乎是零容忍,若想要推進再融資項目,公司可能需要證明項目涉房屬性較小,或者剝離相關房地產業務。

海外瘋狂借錢不停

房企回籠資金花樣多

面對生存壓力,不少房企甚至患上了“資金饑渴癥”,通過各類融資和回籠資金的方法,尋求突破當下的資金困局。

1、中小房企海外高息舉債

越來越多的房企認為,在境內融資渠道收緊的背景下,走向海外市場融資成為解救當下資金問題的核心手段。據悉,今年以來,海外美元債發行放量明顯,其中高息舉債成為這波債券發行的主要特點。

7月12日,泰禾集團公告披露稱其全資子公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