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年貨店鋪名字(平湖過年習俗舉例,如吃團圓飯等,小標題,請給點力,謝謝!)

时间:2024-06-03 16:05:55 编辑: 来源:

黃葛渡車庫鮮花市場

又一個隱秘在車水馬龍中的花市,這個花市被很多附近的上班族喜歡。鮮花花市鮮花種類繁多,下班買束花,減壓又浪漫。

地址:南坪會展中心北橋頭負二層

大渡口花市

大渡口花市就在中華美德公園旁楓丹筱筑底層,十分熱鬧,人氣比較旺;花卉種類多,多以盆栽形式售賣,各種各樣的精致花盆,好看又實惠,讓人禁不住想帶走,簡直是愛花人士的樂園。

地址:大渡口區中華美德公園旁楓丹筱筑底層

北碚花鳥市場

北碚花鳥市場就在濱江路不遠處,這給原本平靜的江邊增添了一縷色彩,每當花市開市,這里就會變得非常熱鬧,人潮洶涌;市場里還有幾家寵物店,里面的貓貓狗狗小倉鼠非常惹人喜愛。

地址:老重百步行街附近

鞋服、家具、日用品類

南方過年傳統食物有哪些

南方人過年最經典的食物:年糕

南方人過年最經典的食物

春節是中國最大的節日。作為節慶的傳統,年糕與餃子,各占半壁江山。大抵是南方人習慣吃年糕,北方人更講究吃餃子。年糕也滲透到北方,但比較單調,只有南方人才能將其做出眾多的花樣。至于餃子,很明顯屬于北方的產物,南方也開餃子館,一般都要打出“北方水餃”的幌子,以示正宗。這猶如某些店鋪強調“手工餃子”,與流水線上生產的“機器餃子”相區別。古典的食物,制作方法愈原始愈好,仿佛這樣才能保持原汁原味。在江南一帶,賣年糕,包裝紙上也常印有“水磨年糕”的字樣。

雖然中國早就大一統,飲食風俗,還是有地域性的。正如“南米北面”、“南糕北餅”、“南甜北咸”之類演繹,說南有年糕、北有餃子,不能算錯吧。尤其過大年之際,它們都是象征意味濃郁的符號化食品,堪稱餐桌上的吉祥的經典。即使現有生活條件好了,山珍海味常常喧賓奪主,但因為年糕與餃子對節慶的意義遠遠大于其滋味,仍無法廢黜。想一想,祖宗八代都是借助這古樸的食物過年的,后人也就不太敢或太愿意叛逆了。哪怕在生活的其他方面,皆以“新人類”自命。估計全家老幼去肯德基、麥當勞吃年夜飯以慶團圓的,應該比較少見。像年糕、餃子這樣的“文化遺產”越多越好,已徹底變成中國人的傳家寶,不至于失傳的。

年糕的名字起得好,喻示著“年年高升”。似乎多念叨幾遍,以誠則靈。不僅聽起來順耳,吃起來,味道也不賴。唇齒之間,能咀嚼出南方稻米天然的醇香。而且因其黏性大,口感獨特。江浙人家,大年三十晚上總要在八仙桌上擺一盤年糕,作為供品。我小時候,經常把蒸熟后又冷透變硬的糖年糕,切成片,放進嘴里,當時香糖來嚼著玩。奶奶說:“小耗子”又在磨牙齒了。甜年糕,以及一種葷油年糕,可當零食吃;做菜,一般選用清水年糕,無色無味的。吾鄉人辦酒席,最后和盤托出一道炒年糕,既是下酒菜,又作為主食。用黃芽菜炒,用雪里蕻炒,如果再加上肉絲,更棒了。上海人把這道菜做到了“頂級”:螃蟹炒年糕。用螃蟹作配料,年糕夠榮耀的。螃蟹的鮮香,通過滾燙的湯法,浸透了切成薄片的年糕。有人說:吃螃蟹炒年糕,打你耳光也不會放下。不信試試?

舊日北京春節風俗,也有熱氣騰騰蒸年糕的,呼應著包餃子,以示米面充足、家有余糧。我想,這作為陪襯的蒸年糕,恐怕是南方人帶來的習性。那時候的北京城,南方人已不少了。他們不會因為餃子而忘掉年糕的。更不會因為來到天子腳下,就忘掉故鄉。

包餃子,是惟一一處顯示出北方人靈巧、南方人笨拙的地方。我指的是手工方面。即使蘇州姑娘,能在絲綢上刺繡工筆的花鳥,也不見得包得好餃子。北方人,卻能將餃子捏合得天衣無縫,有款有型,用熨斗熨過一般挺括餃子之吉利,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其造型,酷似古代作為“硬通貨”的元寶;吃餃子,近似于儀式,象征性地在“招財進寶”。另一方面,借餃子的諧音,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之寓意。

中國人相信餃子能帶來財氣,帶來好運。如果這算作迷信,也是一種很美好、很積極的迷信。人生甘苦,總應該有一點點精神寄托的,如果它兼而給你帶來口腹的享受,倒未必是壞事。人們還將抽簽的習俗引進飲食中,包餃子時于餡里埋藏銅錢、銀幣、寶石、珍珠之類小小的吉祥物,占卜各自的時運。吃餃子的過程,跟抽彩票一樣激動。瞧瞧誰能中大獎?更使通俗的飲食多了一份浪漫的憧憬。這才是最好的調味品呢。

在清朝乃至民國,水餃又叫“煮餑餑”。“夏令去,秋季過,年節又要奉婆婆,快包煮餑餑。皮兒薄,餡兒多,婆婆吃了笑呵呵,媳婦費張羅。”這是清代李光庭《鄉言解頤》一書中收錄的民歌。看來包餃子有助于融合婆媳關系。一笑!

北方還有諺語:“三十晚上吃餃子———沒有外人。”以示親密無間。可見餃子是除夕之夜各家各戶慶團圓的必備之物。我的朋友伊沙,寫過一篇針對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的“酷評”:《這鍋餃子怎么煮》。他把老牌的春節聯歡晚會,比喻為一鍋“文化餃子”,是否有新意,關鍵還看包的什么餡兒。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餃子,會覺得沒有過年的氣氛。正如現在的中國人,假如不看春節聯歡晚會,一定很空虛。

在節奏慢的時代,全家人圍坐一桌包餃子,東聊西扯,是一項很有情趣的集體勞動。包似乎比吃還過癮。尤其春節,家庭成員悉數在場,其樂融融;誰若缺席,會讓大伙兒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傷與思念。哥們姐們,新年鐘聲敲響之前,一定要趕回家里吃一碗餃子喲。這樣的習俗很有人情味的。能遵守的話一定要遵守。

不僅平民百姓,連清代的慈禧太后,都把三十晚上包餃子,當成不可省略的禮儀。葉赫顏禮·儀民,寫過一遍《清末宮廷過新年》,回憶前朝舊事。“除夕之夜十二點的鐘點將過,太后命眾人齊至殿上,排好長案后,由御膳房將事先預備好的各種素菜端上桌,眾人一齊下手做素餡都餑餑,于是切的切,剁的剁,大殿之上霎時叮兒叮兒亂響。切剁好后,都交到太后面前,由皇后、妃子、大公主等人拌餡兒,口味咸淡,由太后決定。天到亮時,餃子已包齊。太后命眾人退回更衣,重新梳頭打扮。不大工夫,眾人回到殿上。太后坐在案端,皇后等人都站在案旁。太后命宮女把煮好的煮餑餑端上來,太后說:此刻是新年、新月、新日、新時開始,我們不能忘記去歲的今日今時,今天我們能吃一碗太平飯,這就是神佛的保佑,列祖列先的庇護。說完,命大家用膳。大家向太后叩頭謝恩。吃罷煮餑餑,天才大亮。”

慈禧太后吃餃子時,確實挺虔誠的:謝天,謝地,謝祖宗。她恐怕想不到:大清帝國,這只包了兩百多年的大“餃子”,捉襟見肘,不久就要“漏餡”了。一旦“漏餡”,再無法彌補。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