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對外貿易成熟理論屬于(根據小島清的理論,美國和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資有何不同,你認為中國應該主要發展何種類型的海外直接投資?)

时间:2024-05-10 08:12:32 编辑: 来源:

入的進展趨勢。該理論沒能解釋清楚進展中國家之間的雙向投入現象。此外,該理論對于初次實行跨國投入,而且緊要涉及最終產品市場的企業較適用,對于已經建立國際出產和銷售體系的跨國企業的投入,它并不能作出有力的說明。

四、國際出產折衷理論

國際出產折衷理論(EclecticTheoryOfInternationalProction)是由英國經濟學家約翰·鄧寧(JohnDunning)教授于1977年提出的理論。他認為,一國的商品貿易、資源轉讓、國際直接投入的總和構成其國際經濟行為。然而,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各種國際直接投入理論只是孤立地對國際直接投入作出部分的解釋,沒有形成一整套將國際貿易、資源轉讓和國際直接投入等對外經濟關系有機結合在一起的一般理論。

(一)綜合理論的基本內容

鄧寧認為,跨國企業所擁有的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以及區位優勢的區別組合,決定了它所從事的國際經濟行為的方式。

1.所有權優勢(OwnershipAdvantage)

它是指一國企業擁有或能夠得到別國企業沒有或難以得到的出產要素稟賦(自然資源、資金、技術、勞動力)、產品的出產工藝、發明創造能力、專利、商標、經營管理技能等。

跨國企業所擁有的所有權優勢緊要包含兩大類:

通過出口貿易、資源轉讓和對外直接投入能給企業帶來收益的所有權優勢,如產品、技術、商標、組織經營管理技能等。

只有通過對外直接投入才能得以實現的所有權優勢,這種所有權優勢無法通過出口貿易、技術轉化的方式給企業帶來收益,只有將其內部使用,才能給企業帶來收益。如:交易和運輸成本的降低、產品和市場的多樣化、產品出產加工的統一調配、對銷售市場和原料來源的壟斷等。

跨國企業所擁有的所有權優勢大小直接決定其對外直接投入的能力。

2.內部化優勢(InternalizationAdvantage)

它是指企業為避免不完全市場帶來的影響而把企業的優勢保持在企業內部。內部化的起源,同樣在于市場的不完全性。市場的不完全性包含兩方面內容:

結構性的不完全性,這緊要是由于對競爭的限制所引起的。這種狀況下,交易成本很高,相互依賴經濟行為的共同利益不能實現;

認識的不完全性,這緊要是由于產品或勞務的市場信息難以獲得,或者要花很大代價才能獲取這些信息。

由于市場的不完全性,企業所擁有的各種優勢有可能喪失殆盡,企業本身就存在對優勢實行內部化的強大動力。只有通過內部化在一個共同所有的企業內部,并實現供給與需求的交換關系,用企業自己的程序來配置資源,才能使企業的壟斷優勢發揮最大的效應。

3.區位優勢(LocationAdvantage)。

它是指跨國企業在投入區位上所具備的選擇優勢。區位優勢包含直接區位優勢和間接區位優勢。

所謂直接區位優勢,是指東道國的某些有利因素所形成的區位優勢。如廣闊的產品銷售市場、政府的各種優惠投入政策等。

所謂間接區位優勢,是指由于投入國和東道國某些不利因素所形成的區位優勢。如商品出口運輸費用過高等。

區位優勢的大小決定著跨國企業是否實行對外直接投入和對投入地區的選擇。

(二)綜合理論關于國際出產方式選擇的結論

鄧寧認為,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只是企業對外直接投入的必要條件,而區位優勢是對外直接投入的充分條件。因此,可根據企業對上述三類優勢擁有程度的區別,來解釋和區別絕大多數企業的跨國經營行為。

鄧寧據此列出了一個表(如圖表),以說明三類優勢與經營方式選擇的關系。

(三)國際出產折衷理論的貢獻與局限性

1.理論貢獻

(1)國際出產折中理論克服了以前對外直接投入理論的片面性,吸收了各派理論的精華,運用多種變量解析來解釋跨國企業海外直接投入應具備的各種主、客觀條件,強調經濟進展水平以一國企業對外直接投入能力和動因起決定作用,都是符合實際的。因此,相對于其他傳統的對外直接投入理論,它具備較強的適應性和實用性。

(2)該理論為跨國企業運作的全面決策提給了理論依據。要求企業有全面的決策思路,指導企業用整體的觀點去考慮與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相聯系的各種因素,以及諸多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以便把握全局,降低決策失誤。

2.理論局限性(四個方面)

(1)國際出產折中理論所提出的對外直接投入條件過于絕對化,使之有一定的片面性。鄧寧強調只有三種優勢同時具備,一國企業才可能跨國投入,并把這一論斷從企業推廣到國家,因而解釋不了并區別時具備三種優勢階段的進展中國家迅速進展的對外直接投入行為,特別是大量向發達國家的直接投入行為。

(2)該理論也還是局限在從微觀上對企業跨國行為實行解析上,并且微觀解析也沒有擺脫壟斷優勢論、內部化理論、區位優勢理論等傳統理論的解析框架,換句話說是對這三種理論的簡單綜合,缺乏從國家利益的宏觀角度來解析區別國家企業對外直接投入的動機。因此,該理論對實行自由企業制度的發達國家來講是恰當的,而對于一些進展中國家特別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國有制企業,這些解析并不恰當,缺乏解釋力。

(3)對三種優勢要素相互關系的解析停留在靜態的分類方式上,沒有隨時間變動的動態解析。

(4)鄧寧所論述的決定依據側重在成本解析基礎上,但它假定區別進入方式的收入是相同的,這不符合實際。一般來說,對外直接投入產生的收人流量最大,出口次之,而許可證貿易最低。事實上,企業在決策最贏利的進入方式上是考慮收入差別的。

五、比較優勢理論

日本一橋大學教授小島清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研究進展了比較優勢理論,稱其為邊際產業擴張論。小島清認為,解析國際直接投入產生的原因,應從宏觀經濟因素,尤其是國際分工原則的角度來實行。

(一)比較優勢理論的核心

這一理論的核心是,對外直接投入應該從投入國已經處于或即將陷于比較劣勢的產業部門,即邊際產業部門依次實行;而這些產業又是東道國具備明顯或潛在比較優勢的部門,但如果沒有外來的資金、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東道國這些優勢又不能被利用。

1.對外投入的產業。

日本對外投入是按照比較成本原則,以資源開發、紡織品、零部件等標準化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

美國對外投入則是逆比較成本的,以美國擁有比較優勢的汽車、電子計算機、化學產品、醫藥產品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美國對外投入,由于把具備比較優勢的產業過早地移植到國外,容易導致美國經濟的空心化傾向。

2.對外投入的主體。

日本根據國際分工原則實行對外直接投入,決定了日本對外投入的承擔者以中小企業為主;

美國對外投入是貿易替代型的,那些從事對外直接投入的企業正是美國最具比較優勢產業,由于產品創新和直接投入周期僅限于寡占的工業部門,導致了美國對外直接投入基本由壟斷性大跨國企業所控制。

3.投入國與東道國在投入產業上的技術差距。

日本對外直接投入,是從與東道國技術差距最小的產業依次實行;

美國對外直接投入,則是憑借投入企業所擁有的壟斷優勢,從而造成在道國投入產業技術上的巨大差距。

4.對外直接投入的企業形式。

日本對外直接投入一般采取合資經營的股權參與方式和諸如產品分享等在內的非股權參與方式;

美國對外直接投入的股權參與方式中,大多采用建立全資子企業的形式。

因此,按照邊際產業依次實行對外投入,所帶來的結果是:東道國樂于接受外來投入,因為由中小企業轉移到國外東道國的技術更適合當地的出產要素結構,為東道國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對東道國的勞動力實行了有效的培訓,因而有利于東道國建立新的出口工業基地。與此同時,投入國可以集中進展那些它具備比較優勢的產業,結果,直接投入的輸出入國的產業結構均更趨合理,促進了國際貿易的進展。

(二)比較優勢理論的推論

根據邊際產業擴張理論,對外投入應能同時促進投入國和東道國的經濟進展。因此,小島清從宏觀經濟角度來考慮,把對外直接投入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自然資源導向型

勞動力導向型

市場導向型

交叉投入型

(三)比較優勢理論的貢獻與局限性

1.理論貢獻

(1)從投入國的角度而不是從企業或跨國企業角度來解析對外直接投入動機,克服了以前傳統的國際投入理論只注重微觀而忽視宏觀的缺陷,能較好地解釋對外直接投入的國家動機,具備開創性和獨到之處。

(2)用比較成本原理從國際分工的角度來解析對外直接投入行為,從而對對外直接投入與對外貿易的關系作了有機結合的統一解釋,克服了壟斷優勢理論把二者割裂開來的局限性,較好地解釋了二戰后日本的對外直接投入行為。

2.理論的局限性

(1)理論解析以投入國而不是以企業為主體,這實際上假定了所有對外直接投入的企業之間的動機是一致的,都是投入國的動機。這樣的假定過于簡單,難以解釋處于復雜國際環境之下的企業對外投入的行為。

(2)小島清提出的對外直接投入和國際分工導向均是單向的,即由發達國家向進展中國家的方向實行,作為進展中國家總是處于被動地位。無法解釋進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逆貿易導向型直接投入。

(3)比較優勢理論產生的背景是二戰后初期日本的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入的狀況。而今天日本的對外直接投入狀況早已發生變化,對外直接投入的大企業大幅度增加,同時對發達國家的逆向投入迅速增加,以進口替代型的投入為主。因此,邊際產業擴張理論無法解釋這些投入行業的投入行為,具備極大的局限性,不具備一般意義。

六、國際直接投入進展階段理論

(一)鄧寧的國際直接進展階段理論

20世紀80年代初,鄧寧在一篇論文中,研究了以人均GNP為標志的經濟進展階段與一個國家的外國直接投入(外資流入)以及一個國家對外直接投入(資本流出)與一國凈的對外直接投入之間的關系。同時也對對外直接投入階段的劃分以及各階段國際直接投入的特征和國際直接投入進展階段順序推移的內在機制,實行了較為全面的解釋。

緊要內容如下:

第一階段(人均GNP低于400美元或等于400美元)。不會產生直接投入凈流出的現象,這是由于一個國家的企業還沒有產生所有權優勢。同時在這一階段外資總的流入量不大,也是由于東道國各種條件的制約。

第二階段(人均GNP在400~l500美元之間)。在這一時期內,外資流人量增加,但緊要是利用東道國原材料及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實行一些技術水平較低的出產性投入。在對外投入方面,東道國的投入流出仍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只是在臨近國家實行了一些直接投入行為,并通過引進技術及進入國際市場等形式,來實現進口替代投入的經濟進展戰略。

第三階段(人均GNP在2000~4750美元之間)。由于東道國企業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大大增強,人均凈投入流人開始下降,對外直接投入流出增加。標志著一個國家的國際直接投入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即專業化國際直接投入歷程的開始。

第四階段(人均GNP在2600—5600美元之間)。這一時期是國際直接投入凈流出的時期。隨著該國經濟進展水平的提高,這些國家的企業開始具備較強的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并具備發現和利用外國區位優勢的能力。

<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