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山東環球興業貿易有限公司待遇(高二選修歷史《重大歷史事件回眸》復習題綱)

时间:2024-06-07 00:11:15 编辑: 来源:

p>1895年4月,舉人上書,使維新思潮發展成為愛國救亡的政治活動

②《中外紀聞》

③強學會

1895年8月,研習西學,交流變法思想,

得到了官員的支持,引起了西方傳教士及外交官員的關注

⑷其他代表人物

①梁啟超

在上海創辦《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議》、《論中國積弱由于利弊》,

主張變法圖強,學習西方政治、文教制度,發展近代工業

②譚嗣同

在湖南創辦《湘報》,創辦時務學堂,發表《仁學》,

主張變法,批判封建專制制度和倫理觀念,體現民主革命思想

③嚴復

在天津創辦《國聞報》,翻譯《天演論》(赫胥黎著),

主張變法,批判封建專制制度和傳統觀念,借達爾文的進化論闡明變法主張

⑸作用

①啟發民智、組織力量、制造輿論

②表明資產階級維新派此時已有了一定的社會基礎,

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③涌現出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一批領袖人物

④維新變法新局面逐漸形成

3.百日維新

⑴救亡與變法的呼聲再起

①瓜分狂潮

德國:膠州灣(山東),俄國:旅順、大連,

法國:廣州,英國:“新界”九龍半島、威海衛

②從理論宣傳轉為政治實踐

上書:《上清帝第六書》

呈書:《日本變政考》、《俄彼得變政記》(1689年彼得大帝)

保國會:初步具有資產階級政黨的性質

⑵百日維新

①開始: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

②內容

政治上,鼓勵上書言事,給予平民參政議政的權力,

取消旗人特權,引起滿族人的不滿

經濟上,鼓勵發展農工商業

文教上,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八股,設立京師大學堂

軍事上,建新式軍隊

未實行的措施:“行憲法,大開國會”(君主立憲),設立制度局

③進步性

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

給民族資產階級提供了參與政治的可能性,

初步動搖了封建統治秩序,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4.戊戌政變

⑴新舊勢力的交鋒

①背景:新政措施的推行

②代表人物:光緒帝,慈禧

③光緒帝措施

將禮部的兩名尚書及四名侍郎全部革職,譚嗣同等人被封為“軍機四卿”,

想拉攏掌握新建陸軍的袁世凱,竭力游說外國駐華公使和傳教士,

希望爭取得到美、英、日等列強對維新變法的支持,但沒有結果

④慈禧措施

解除了光緒帝老師翁同龢的軍機大臣職務,

任命親信榮祿為直隸總督,控制京津地區,

榮祿等人暗中勾結,密謀由慈禧訓政

⑵百日維新的失敗

①導火索

譚嗣同帶著密諭拜訪袁世凱,光緒帝接見了伊藤博文

②過程

慈禧“臨朝聽政”,囚禁光緒帝,殺害“戊戌六君子”

⑶變法失敗的原因

①這場變法的領導者資產階級維新派實力過于弱小,封建頑固勢力十分強大

②變法采取的方式手段錯誤

③變法失敗的教訓證明,在當時的中國,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⑷變法的歷史意義

①是一場政治改革運動,在民族危機加劇的時刻,

維新派以變法圖強、救亡國存為目標,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

②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

③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高二選修歷史《重大歷史事件回眸》復習題綱

一、梭倫改革

1.背景

⑴雅典城邦平民與貴族矛盾尖銳,導致雅典政局的動蕩

⑵雅典工商業的發展,工商業奴隸主階層崛起,他們要求獲得政治權利

⑶通過對梅加臘戰爭的勝利,梭倫樹立了威望,步入了政治舞臺

2.貴族:平原派,工商業:海岸派,平民:山地派

3.前632年,雅典發生主要由平民參加的武裝暴動,衛城一度被占領

4.前594年,梭倫當選為首席執政官

5.內容

⑴頒布“解負令

廢除債務奴隸(“六一漢”),規定土地的最高占有額,制定遺囑法

⑵確立財產等級制度

按財產多少劃分四個等級,并享有不同權利及義務

⑶建立“四百人會議”

國家權力由公民大會和四百人會議組成,設立公民陪審法庭

⑷鼓勵發展農工商業

發展農業,促進手工業發展,改革幣制,改革社會習俗

6.庇西特拉圖建立僭主政治

7.克里斯梯尼深化改革

8.影響

⑴積極

①促進雅典城邦經濟的發展

②動搖了貴族專制統治,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礎

⑵局限性

①扮演了“調停者”,帶有“折中”色彩

②下層公民沒有享有充分的參政議政的權利

④貴族和平民的矛盾沒有根本解決

二、商鞅變法

1.背景

⑴經濟上,鐵犁牛耕出現(春秋)和推廣(戰國),社會生產力得到提高

⑵政治上,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出現了新興的地主階級和自耕農階層

春秋時期奴隸制瓦解,戰國時期封建制形成

⑶軍事上,春秋時期以爭霸為主,戰國時期以兼并為主,各諸侯國都爭相增強國力

⑷文化上,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法家思想成為各諸侯國進行變法的指導思想

⑸秦國統治者受到刺激,決心奮發圖強

2.主要改革和變法

⑴春秋時期

①齊國管仲:相地而衰征

②前594年,魯國:初稅畝,承認土地私有

⑵戰國時期

①魏國李悝:發展農業生產;推行“平糴法”,保護農業;

制定《法經》,加強法制

影響:魏國率先強盛起來

②楚國吳起

③秦國商鞅:秦國各方面處于落后狀態

3.時間:前356年

4.目的: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得優勢

5.內容

⑴以農求富的經濟改革

①“為田開阡陌封疆”

廢井田,以法律形式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

維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提高了他們發展農業的積極性

②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重農抑商的原因

生產力低下;農業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加強中央集權,限制商人,

防止其增加經濟實力,勾結諸侯,參與政治,形成割據勢力;

避免土地兼并嚴重,緩和階級矛盾

后果: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

③統一度量衡

⑵獎勵軍功,加強集權

①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

②廢除“世卿世祿制”,鼓勵貴族建立軍功

③建立嚴密的戶籍制度,制定連坐法

④普遍推行縣制

由國君直接委派縣令進行管理,加強中央集權

⑤“燔詩書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⑶改革社會風尚習俗

6.影響

⑴積極

①在秦國廢除了舊制度,創建了新制度,

促進了秦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②為秦國完成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⑵局限性

①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刑罰嚴酷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

③并未與舊的制度、文化、習俗徹底劃清界限,公開承認占有奴隸的合法性

7.成功的原因

⑴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⑵得到統治者的支持

⑶確立了正確的改革指導思想

⑷堅持改革,不屈服于舊勢力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⑴439年,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初步結束了西晉滅亡以來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

北魏都城:平城

⑵社會矛盾日益激化

⑶民族矛盾的激化是當時北魏統治者面臨的更大危機

⑷馮太后和孝文帝熱衷推崇漢文化

⑸各民族相互融合的歷史趨勢出現

2.內容

⑴建立新制度,取代舊制度

①制定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

484年

②推行均田制

意義

一定程度上使無地農民獲得了無主的荒地,提高了生產積極性;

大片的荒地被開墾出來;糧食產量不斷增加;

推動了北方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③設立三長制

鄰長,里長,黨長:取代了宗主督護制

④推行新的租調制

⑵遷都洛陽

原因

①政治上,為了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迫切需要尋求漢族地主階級的合作

②經濟上,糧食供給經常發生困難

③軍事上,與北邊強敵柔然相毗鄰,時受騷擾,很不安全

⑶移風易俗

易服裝,講漢話,改漢姓,通婚姻,改籍貫,

尊儒崇經,興辦學校,恢復漢族禮樂制度,采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

3.影響

⑴北方經濟的繁榮和復蘇

農業:齊民要術;手工業:青瓷

⑵政權封建化的加速,促進了北魏封建化的過程,順應了歷史潮流

⑶促進民族的交流與融合

⑷為隋唐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⑸北魏孝文帝推行的均田制一直沿用到唐朝中期(武則天后期)

四、王安石變法

1.背景

⑴社會矛盾日益激化,對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態度

⑵三冗二積局面的形成

三冗:冗官、冗兵、冗費

二積:積貧、積弱

⑶慶歷新政失敗,變法迫在眉睫

慶歷新政:針對腐敗的官僚制度

2.內容

⑴富國之法

目的:富國

作用:減輕人民負擔,發展生產,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募役法),

市易法(設置市易務),方田均稅法,均輸法

⑵強兵之法

目的:改變積弱的局面

作用:節省政府開支,提高軍隊戰斗力,增加武器裝備

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設軍器監

⑶取士之法

作用:培養人才,發揮其才干,為變法起到輿論作用,進一步擴大統治基礎

改革科舉制度,整頓太學,惟才用人(重視官員選拔任用)

3.影響

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強地主的兼并勢力,

使農戶所受的賦稅剝削有所減輕,對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扭轉了西北邊防長期以來屢戰屢敗的被動局面

4.失敗的原因

⑴守舊派的激烈反對

三不足: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⑵宋神宗動搖了,對變法的態度有所改變

⑶宋神宗死后,司馬光任宰相,最終廢除新法

⑷在變法過程中,由于用人不當,出現了新法危害百姓

搜索关键词: